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台州市(南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谊会在玉环城关中心小... [复制链接]

1#

[原创] 台州市(南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谊会在玉环城关中心小学举行

 


台州市(南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谊会在玉环城关中心小学举行



 


2008年12月18日、19日浙江省台州市(南片)小学科学课堂联谊活动在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举行。在本次联谊会上,来自台州市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和温岭市、玉环县的六位教师,向参加本次活动近三百多名台州市各县市区的小学科学教师开设了6节研讨课。会议特邀了特级教师、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来会指导,会议期间,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调查的基础上,对6节研讨课进行了点评,深入浅出得剖析了这几节课,指出每节课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结合研讨课中出现的问题和平常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指出了处理的方法和指导性意见。同时,喻老师还给与会的小学科学教师作了题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精彩讲座,讲座从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不仅为我们的科学教研和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明确小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书”,它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享 转发
TOP
2#

 

【台州市小学课堂教学联谊会简介】


台州市小学科学课堂联谊会以南北片分开举办,同时又相互邀请参与教研。南片由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及温岭市、玉环县每年轮流举办,北片由临海、天台、仙居、三门四县市分别主持,南片的活动定于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北片的联谊活动则在第二学期举办。这一教研模式得到了喻伯军老师的肯定和好评,它有效地激发了各县市区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地市级教研活动的质量,增加地市级教研活动的数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研模式。喻伯军老师本次也已是第四次来参加台州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谊会了。台州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谊会也成为本地市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讨的重要平台之一,成为教师们展示的舞台,成为小学科学教师们的培养基地。

TOP
3#


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 屈彦新 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


台州市路桥小学  吴巧敏 老师执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TOP
4#


温岭市方城小学  陈增国 老师执教《摆的研究》


台州市书生小学  林素雯 老师执教《斜面的作用》

TOP
5#


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  符朝晖 老师执教《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台州市玉环县环山小学  刘祥龙 老师执教《杠杆的科学》


 


(感谢台州市玉环城关中心小学提供活动照片)

TOP
6#

支持台州科学教学
TOP
7#

不错的一次教学!值得学习探讨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8#

 

昼夜交替现象


台州市玉环城关中心小学 屈彦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形成地球自转有昼夜现象产生,并且自转的同时可能围绕太阳转动的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乒乓球、水彩笔、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探究问题:


观看昼、夜风景图片。问:看看出什么来了吗?你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觉得可能是谁在起作用?太阳到底是怎样在起作用的?


展示地球明暗图片。


白天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昼),黑夜就是(夜)。


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二)猜想、提出问题:


既然太阳光一次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那为什么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猜测一下。


(学生提出一种猜测后),教师归纳学生的猜测板书并画简图。


小组讨论,在报告单上将自己认为的可能性全部填写下来。(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简图说明:用大小圆圈分别表示太阳和地球,用弧线描述太阳或地球的运动轨迹。)


实验记录单























推测(文字或简图)


结果分析


(能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推测1:



推测2:



推测3:



推测4:





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课件出示文字或演示图)


(三)实验探究:


1、师:这么多的推测,是否真的都会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有什么办法证明呢?(引入模拟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


2、该怎样来操作实验呢?


3、学生汇报,修正各自的实验方案。(引导:怎样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某一个点是否经历了昼夜的交替?可以用水彩笔画一个点,做上记号。)


4、出示实验建议(友情提示):


(1)在乒乓球上画一个点做好标记,作为观察的对象。


(2)有顺序地验证各种推测。


(3)边操作边观察,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


(4)把分析结果及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5、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


6、交流汇报。(学生边做边解释、教师课件展示)


A、是否出现昼夜交替


    B、尝试解释是否符合生活中的实际


(四)小结:


通过模拟实验,四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在没有新的证据前,这些假说都是正确的。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更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那需要更多的证据。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TOP
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路桥小学  吴巧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过程。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关于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玻璃水槽1个,啤酒瓶盖和木块、石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塑料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一;


小组实验二:塑料水槽1个,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以上,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1.对啤酒瓶盖进行沉浮观察


(1) 你会观察这个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


   (2)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3)小结。 


(4)师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2.对小木块和石块进行沉浮观察


3.总结。


三、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这些物体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吗?(出示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记录预测和理由


3.学生汇报


4.用实验验证


四、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那下面我们就用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来研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轻重有关?那怎样研究呢?


2.研究减少体积和重量的实验


(1)学生记录预测和理由


(2)学生汇报


(3)实验验证


(4)组织交流


3.研究增加体积和重量的实验


4.小结。


五、总结及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小石块       沉 ↓     


小木块      浮  ↑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减少体积和重量,沉浮状况不变;


                    增加体积和重量,沉浮状况不变;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体积和重量,沉浮状态不改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记录表一


第  小组                                                记录员: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烛


带盖


的空瓶


苹果


橡皮


预测


 


 


 


 


 


 


 


 


理由


 


 


 


 


 


 


 


 


结果


 


 


 


 


 


 


 


 


请将自己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想比较,预测正确的有(                                 ),预测不正确的有(                                                              );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                                              )因素有关。




 实验记录表二




















































物体


大小


预测


理由


结果


苹果


一半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橡皮


一半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TOP
10#

 

摆 的 研 究


温岭市方城小学 陈增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摆,并掌握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自己小组的需要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各一、螺帽各三个,记录表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小孩儿荡秋千图


2、你们的猜测谁对呢?今天我们也不可能把秋千搬到教室里来,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摆”来代替“秋千”,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摆的研究


二、认识摆


1、出示摆。你认为这个摆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生共同认识,师边解边出示课件。


2、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摆自由摆动起来(……)


3、怎样才算一次?


4、尝试测量“各组15秒内摆动的次数”。


为什么在相同的15秒内,各组的摆摆动的次数却不一样?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三、用摆做实验


1、选择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度都有可能有关。


(2)各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把表格中的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2、实验验证: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幅的大小无关


4、解决荡秋千问题


四、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P61两图


(1)你们认为这两个摆谁摆得快?为什么?


(2)师生共同进行实验并记录。


(3)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想的?


3、对,其实,摆的长度并不等同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这其实与我们刚才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五、总结拓展


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幅的大小  无关


摆的快慢与 摆绳的长度 有关


TOP
11#

 

《斜面的作用》


执教者:台州市书生小学   林素雯


     教材:教科版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第七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1个机械试验盒,可以搭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1个滚筒,1个圆桶,1个塑料盒、1个测力计、1张实验记录单。


教师还准备:木板一块、油桶一个(用饮料瓶代替)、关于斜面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感知斜面


1、师:如果有很大很重的油桶要运上车,搬运工人会怎么做?出示图片。


(根据学生回答,师模拟演示。在讲台上搭一块小木板,用饮料罐当油桶滚上去。)


2、 斜面概念引入:(出示图片)我们把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 师:与直接提升油桶上车相比,你觉得斜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猜测。(斜面可以省力。)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课题)


师:你们认为斜面能省力。斜面真的能省力吗?(后面打上“?”号。)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


3、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一个测力器、一个简单机械实验盒,盖子当斜面,竖杆上有三个孔,可以形成坡度不同的三个斜面,三个物体。)


你们组准备怎样做?是怎样想的?


采用对比实验:同一个斜面不同的物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斜面。


讨论如何控制变量,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让一组上来演示。师给学生滚筒、塑料盒、圆桶。让学生测量,随机指导实验方法和该注意的地方。学生一边测量,一边填写表格并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这组实验数据,斜面确实省力。)


师:如果斜面省力,那怎样的斜面会更省力些?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测后进行实验验证。


4、出示记录单,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斜面的作用》实验记录单


(用1、2、3表示坡度由大到小)


     小组                     日            记录人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分析数据我们发现


1


2


3


塑料盒


 


 


 


 


 


圆桶


 


 


 


 


滚筒


 


 


 


 


温馨提示:


①    实验时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位。


②    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③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平行。


5、学生 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师:记录员拿出记录单,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记录员做好记录。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不省力。)


6、讨论:“越低”、“越高”是指哪里?是指坡高吗?师介绍斜面各个部分:坡长、坡度、坡高。如果在同一高度,放三块不同长度的板,你认为那一个更省力?学生上台验证。师:到底是越高越省力,还是越长越省力,怎样描述比较清楚呢?


7、出示图片:坡长一样的情况下,坡高变了,什么也在变?(坡度)在坡高一样的情况下,坡长变了,什么也在变?(坡度),我们能否用坡度来描述斜面省力规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研究生活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1、画一座山,师问:如果让你去爬这座山,你愿意从哪边坡爬上山?为什么?


2、如果在这座山上造一条能让车通到山顶的公路,你会怎样设计?为什么?出示“盘山公路”图。


3、师出示三角形纸片,请两位学生上台,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螺丝钉,螺丝钉应用了斜面原理。)


一样高的螺丝钉,你认为螺纹密的省力还是螺纹疏的省力?(三角纸片验证)。


出示图片,螺丝钉、台阶等都是斜面的一种变形。


4、出示图片:图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原理?


5、生活中哪些工具和地方也运用到了斜面的原理呢?(螺丝、斧头、刀、滑梯、引桥……)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斜面的作用


斜面都能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斜面的作用》实验汇总表


 (用1、2、3表示坡度由大到小)


 








































































 


组别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分析数据我们发现


1


2


3





 


 


 


 


 


 


 


 


 


 


 


 


 


 


 


 




 


 


 


 


 


 


 


 


 


 


 


 


 


 


 




 


 


 


 


 


 


 


 


 


 


 


 


 


 


 


 


TOP
1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下)


执教: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  符朝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加热白糖,却能看到明显的变化,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因此加热白糖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形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正确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判断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为本单元后面知识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体会用证据说话才是有力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的。


教学准备:


器材:火柴一盒,蜡烛一支,汤匙一把,筛网一片,搅棒一根,塑料杯三个,小方盘,小圆盘。


物品:若干豆子、沙子、白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妈妈在烧菜的时候,一般要放入哪些物质?


这些物质混合后,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沙和豆子的变化


1、出示沙和豆子,如果要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2、请各小组仔细观察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并及时记录。


3、如果把沙和豆子混合起来,该怎样进行混合?


4、猜测豆沙混合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清混合后的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5、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观察比较经过混合后的沙和豆子又有什么特点?


6、交流汇报。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一)、白糖加热前的观察


1、出示白糖。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


2、预测白糖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探究给白糖加热的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1、探究加热白糖需要哪些材料?


2、对白糖进行加热,应该加热到什么程度?


3、在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4、提供器材和物品,学生分组进行加热白糖的实验。


5、交流汇报。


四、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混合豆沙与加热白糖的变化是否一样?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名称,并举例说明。


五、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双重变化


1、了解白糖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双重变化。


2、了解蜡烛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双重变化。


3、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板书: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豆沙混合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    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TOP
13#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玉环县环山小学  刘祥龙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中的第2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本课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调试杠杆尺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而我们则希望学生在调试杠杆尺平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归纳,在知识、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杠杆尺、钩码一盒、方座支架、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木棍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台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短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让力气大的同学把手指按在力臂短的一端,力气小的同学手指按在力臂长的一端,同时向下用力,产生与大家预料完全相反的结果。)


    2、怎么会产生与大家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杠杆的科学)


二、走入生活,认识杠杆


1、出示图片,结合生活经历,仔细观察撬棍撬大石块的情况,了解杠杆及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名称。


2、对生活中其他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作为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


3、识别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等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说一说理由。


三、数据分析,研究规律


1、杠杆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它省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省力?我们利用杠杆尺来研究。


2、介绍杠杆尺。杠杆尺上有均匀的格数,很方便在需要的位置挂上重物。使用时,提醒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阻力,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中部就是支点。这里要求在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便于学生掌握也利于交流讨论。


3、试用杠杆尺。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使杠杆平衡。


4、用杠杆尺实验。在两端不同的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平衡。填写记录表。


研究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右边(用力点)情况


用力情况


(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钩码数(个)


格数


钩码数(个)


格数


 


 


 


 


 


 


 


 


 


 


 


 


 


 


 


 


 


 


 


 


 


 


 


 


 


 


 


 


 


 


 


 


 


 


 


5、汇报。每组汇报一组数据,后面汇报的数据不能与前面重复。(汇总数据整理表)


6、分析数据,找出规律。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7、小结。


四、重返生活,课外拓展


1、谁能解释课前小游戏的现象?


2、填写表格并实验验证。






































序号


左  边


右  边


格数


钩码数


格数


钩码数


第一组


1


2


 


1


第二组


1


3


 


1


第三组


1


4


 


1


第四组


1


5


 


1


3、你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这样的装置?(杆秤)


4、小游戏:让一学生往杆秤称盘里加一个钩码,老师秤砣移开一段距离,再加一个,秤砣再移开一段距离……,这时秤砣已经移到秤杆末端了。)


师:如果再加钩码,该怎么办? 


“怎样使杆秤能称更重的物体?”这就是今天我留给大家课后研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                           省力


阻力点、支点间距离  =  用力点、支点间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                           费力

TOP
14#


 


喻老师在点评6节研讨课。


喻老师在台州玉环的点评的演示文稿(抱歉,ppt文件无法上传,上传rar文件,出错。可能是超过文件大小限制了。)


已经发到网站http://www.zjxxkx.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12/2008122422485641.ra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0 9:34:2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