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玉环县环山小学 刘祥龙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中的第2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本课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调试杠杆尺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而我们则希望学生在调试杠杆尺平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归纳,在知识、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杠杆尺、钩码一盒、方座支架、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木棍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台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短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让力气大的同学把手指按在力臂短的一端,力气小的同学手指按在力臂长的一端,同时向下用力,产生与大家预料完全相反的结果。)
2、怎么会产生与大家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杠杆的科学)
二、走入生活,认识杠杆
1、出示图片,结合生活经历,仔细观察撬棍撬大石块的情况,了解杠杆及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名称。
2、对生活中其他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作为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
3、识别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等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说一说理由。
三、数据分析,研究规律
1、杠杆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它省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省力?我们利用杠杆尺来研究。
2、介绍杠杆尺。杠杆尺上有均匀的格数,很方便在需要的位置挂上重物。使用时,提醒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阻力,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中部就是支点。这里要求在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便于学生掌握也利于交流讨论。
3、试用杠杆尺。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使杠杆平衡。
4、用杠杆尺实验。在两端不同的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平衡。填写记录表。
研究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
右边(用力点)情况 |
用力情况
(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
钩码数(个) |
格数 |
钩码数(个) |
格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汇报。每组汇报一组数据,后面汇报的数据不能与前面重复。(汇总数据整理表)
6、分析数据,找出规律。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7、小结。
四、重返生活,课外拓展
1、谁能解释课前小游戏的现象?
2、填写表格并实验验证。
序号 |
左 边 |
右 边 |
格数 |
钩码数 |
格数 |
钩码数 |
第一组 |
1 |
2 |
|
1 |
第二组 |
1 |
3 |
|
1 |
第三组 |
1 |
4 |
|
1 |
第四组 |
1 |
5 |
|
1 |
3、你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这样的装置?(杆秤)
4、小游戏:让一学生往杆秤称盘里加一个钩码,老师秤砣移开一段距离,再加一个,秤砣再移开一段距离……,这时秤砣已经移到秤杆末端了。)
师:如果再加钩码,该怎么办?
“怎样使杆秤能称更重的物体?”这就是今天我留给大家课后研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 省力
阻力点、支点间距离 = 用力点、支点间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 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