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缙云县小学科学“课堂观察”研讨会在实验小学举行,在这次研讨会上,实验小学的吕岳亮老师和紫薇小学的陈志强老师分别开出了《小苏打和白醋》和《昼夜交替现象》两课。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课堂观察”,主要是从“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讨论。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和其他四位老师负责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了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课堂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们四人随机选择四个小组的16位学生进行观察,主要从“参与讨论”、“动手实验”、“参与观察”、“参与记录”、“汇报交流” 和“妨碍别人”六个方面进行记录。
    在个人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汇总,主要数据如下:
《小苏打和白醋》一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汇总表
 项目  | 
 总人数  | 
 参与人数  | 
 参与度  | 
 总次数  | 
 参与次数  | 
 参与度  | 
 参与讨论  | 
 16  | 
 13  | 
 81.25%  | 
 64  | 
 42  | 
 65.63%  | 
 动手实验  | 
 16  | 
 16  | 
 100%  | 
 64  | 
 49  | 
 76.56%  | 
 参与观察  | 
 16  | 
 16  | 
 100%  | 
 64  | 
 55  | 
 85.94%  | 
 参与记录  | 
 16  | 
 4  | 
 25%  | 
 ——  | 
 ——  | 
 ——  | 
 汇报交流  | 
 16  | 
 6  | 
 37.5%  | 
 ——  | 
 ——  | 
 ——  | 
 妨碍别人  | 
 16  | 
 3  | 
 18.75%  | 
 ——  | 
 ——  | 
 ——  |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汇总表
 项目  | 
 总人数  | 
 参与人数  | 
 参与度  | 
 总次数  | 
 参与次数  | 
 参与度  | 
 参与讨论  | 
 16  | 
 16  | 
 100%  | 
 80  | 
 62  | 
 77.5%  | 
 动手实验  | 
 16  | 
 13  | 
 81.25%  | 
 32  | 
 22  | 
 68.75%  | 
 参与观察  | 
 16  | 
 16  | 
 100%  | 
 48  | 
 40  | 
 83.33%  | 
 参与记录  | 
 16  | 
 8  | 
 50%  | 
 ——  | 
 ——  | 
 ——  | 
 汇报交流  | 
 16  | 
 3  | 
 18.75%  | 
 ——  | 
 ——  | 
 ——  | 
 妨碍别人  | 
 16  | 
 1  | 
 6.25%  | 
 ——  | 
 ——  | 
 ——  | 
    从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我们发现,本次开出的两节课,学生在各项活动在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区别:
    1、在“参与讨论”、“动手实验”和“参与观察”这三方面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的高。光从学生个人参与情况看,最低的有81.25%,最高的达100%。就是从学生的参与次数来比较,最低的也有65.63%。
    2、在“参与记录”这方面,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低,但是这并不说明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这主要和学生小组的分工有很的的关系,像第一节课,没有小组就一个学生参与记录,很明显,这个记录的学生一定是记录员,主要负责实验和讨论的记录。第二节课中出现8位学生参与记录,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有了新的想法之后,记录的同学很难把他的想法画出来,所以只有让想出来的那位学生自己画,结果记录的人数就增多了。
    3、在“汇报交流”这方面,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非常的低。因此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里特别要补充一个数据,那就是在第一节课中,最多的一个人居然汇报了9次,可以这样说,他一个人就把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剥夺了。
    4、“妨碍别人”的学生尽管很少,但还是有出现。
    对此我们特提出以下的建议:
    1、教师要关注所有的学生,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几个学生、几个小组上。如实验的指导、对相对困难的学习小组关照的多一点,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从而使每个小组都有话可说,这样也就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参与到汇报活动之中,让每个小组都有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
    2、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要定期转换。比如在今天的课堂上,特别是在第一节课,每个小组都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对于这几个学生,不能让他们一“记”到底,也要让他们有机会从事实验操作、材料准备等活动,从而培养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