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听后感 [复制链接]

1#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听后感

上周听了周老师《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严谨、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一、核心活动突出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在前几课了解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的身体结构,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师生围绕三个核心内容开展研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三个板块的内容互相联系,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知识。


二、对比素材经典


教师选择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研究载体,可比性强,保证了研讨活动的高效。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对比素材:


1、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植物的根以及生活在陆地上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叶。教师提供了浮萍和小草的实物以及玉米的图片。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生活在陆地上,根既要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又要负责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活。因此它们都有庞大的根系(小草是直根、玉米是须根)。


2、植物的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承担起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的功能;松树生活的区域较为广泛,针形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对比素材:


不同环境中的动物也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金鱼和鸽子是学生熟悉的水中和空中生活的动物,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比较会发现它们的许多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对一些特征的功能作出推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将他们的观察思考及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并进行交流点评,学生印象深刻。


“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关联。在经历了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特征的研讨过程中,让学生作出“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的推测,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在交流时讲得很到位。比如对猫的脚的肉垫,带钩的鸟爪,鸭的蹼,苍耳种子上的刺,莲子的外壳,蒲公英种子上的毛的作用分析得头头是道。


三、描述语言简练


在明确了本课的三个核心活动后,针对课的容量较大的现实,教师必须要对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设计,做到简练,目标指向要明确,在本课的活动转换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


1、观察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原因吗?


2、浮萍和草、玉米的根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原因吗?


3、金鱼和鸽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身体特征?


4、根据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你能推测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呢?


从以上提问中,我们看出,教师的结构性语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最终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四、一点想法


课前可以让学生更多地阅读动植物方面的科普书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研究项目,比如植物的根、茎、叶、花的种类等,动物为适应环境而采取的一些办法等,或者动植物的一些奇特现象等,这些资料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学校图书室一起搜集,学生把搜集的资料简单地写下来,既可以小组分享学习成果,也可以作为学生形成性评价的一个依据,建立在前期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再组织教学,学习材料更丰富,学生的发现会更多,课堂会更生动。作为教学延伸,还可就此教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写写小论文,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2#

过几天自己也要上这一课了,借鉴一下。
TOP
3#

这一课讲讲还行,公开课感觉难上好,很难处理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