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在反思中成长 [复制链接]

1#

我们在反思中成长

诸暨市团队成立以来,在教研员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经常以"大部队"的方式集体奔赴各地取经学习,收获颇多,以下是各团队成员在历此活动后的反思集,希望大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2#

                                 参加“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有感


 


 


                                                                                                                    浣江小学:楼迪波



      10月中旬,学校接到通知,我校的2位科学教师将有机会参加“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据说,这是一次面向全国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研讨活动,涉及到2006年1月份新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一些修订目标与方向。我十分期待,也十分重视这次活动,因为它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年,我这个新教师即将努力的方向。也能让我真正体会一次与教材修讨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感受,我相信,任何一种间接的方式交流都没有实际面对面交流来得透彻,带着这样的期待心情,我踏上了前往杭州崇文的征途。



      我们诸暨22位专职科学老师在10月23日抵达杭州,参加了为时2天的观摩研讨活动。到了会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师,其中也包括新教材的编委们,全国小学特级教师,教研员和各年龄的专职科学教师。让我感受到了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庞大,同时也觉得自己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感到十分荣幸。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立科学概念”,这是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对于这个主题我有自己的理解:曾经听师傅说过,过去5、6年时间里,我们小学科学曾有过几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对“什么是科学”进行的研讨实践。第二次是对“重视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研讨实践。前两次实践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很多儿童快乐的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但最后却不知道这个探究活动为了什么,探究结束了,观念还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前概念。总结原因,主要是老师把重点放在科学探究上,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让儿童建立科学概念;同时科学教师自己也没有为儿童建构概念的意识。当我看到大会主题以后,我最初认为:科学概念就是知识点,现在是既要重视科学探究活动这一过程,又要加强知识点的建立。前者帮助后者,仅此而已。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此次研讨活动也的确改变我原有错误的观念。我也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制定了教学的目标。对我来说,真是意义重大。下面,我将谈几点我在本活动中的几点理解,希望理解有误之处,能与各位同行交流。
10月24日上午,大会开始,8:00—9:00是开幕式。在开幕式中,大会明确提出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这里的科学概念指的是一种科学现象,一种观念、解释、观点。需要用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却改变原由的观念认识,最后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观点,认识和解释。同时科学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在该过程中得提高。
      


      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立科学概念”。大会研讨这个问题是用十节观摩课的展示,观看名师们是如何用科学探究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建构了怎样的一个科学概念。在观摩可开始前,还明确了观摩课时教师的关注点,我觉得也是对我今后听课的一些指导,具体概括如下:
    1.观察课时要注意教师要建构怎样一个科学概念?
    2.对于这个科学概念,孩子们的前认知和后认知分别是什么?
    3.怎样做才使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概念冲突,产生新的概念?
    4.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是如何建构形成的?
   


      关注点:
      1.关注儿童语言表述的发展和变化。
      2.关注儿童如何认识事物和物体,他们怎么描述?如果用构图方式能画到什么程度,何种水平?
      3.关注儿童在探究后动中是如何提高的,当遇到问题时,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能否对事不对人?同伴间 是如何交流的?自信程度如何?情绪变化怎样?
      4.观课,主要是关注孩子,注意也集中于孩子。再反观教师怎么处理,怎样才是合理的。
   


     带着这样的启示,我观摩了十节课,每节课我都试图去关注以上规定的点,可是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同时,也为如此形式多样的科学课而暗暗叫好,在我整个的听课过程中,我更多的是惊叹和赞赏,原来科学课也可以这样上,名师们对科学所花的心血,是我远远赶不上的,正是他们的坚持与执着,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与好课,回想自己有时的科学态度,真是有点惭愧.
   


    下面就发现的一些问题,一起来做一下交流。第一堂课是李家绪老师的<比较水的多少>,对我来是说印象深刻,因为共有三个老师上这堂课,但是侧重点却不同,主要是他们所想要建构的科学概念不同,这个问题还将在后面详细阐述。我佩服的是他的前半节课,他成功地让孩子原有的比较水的多少可以用尺子量的观点彻底打碎,让孩子原有观念和科学概念起了冲突,孩子们推翻自己的观点,主动去建立“比较水的多少”还要考虑水底面。同时也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些问题,孩子的合作能力不强,组内分工不明确,没有合作意识。对材料没有细心准备,浪费、莽撞较多,当有问题出现时互相埋怨,对自己没有自信,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多用我觉得应该是……,我认为是……,等字眼表述。
   


    第二堂课,北京名师的<食物的消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科学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这堂课形式丰富多样,有资料,有拼图,各种模拟实验,最后观看用X光拍摄动态消化系统消化过程。真让我目不暇接,我深深的觉得作为一个专职科学老师对科学课中所用到的教具,只要用心去做一定可以做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为以后的科学课打下基础,好的教具是可以储存和漫漫积累的,而一个科学教师拥有这些就十分富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了的前测和后测的办法了解孩子原有观念和上完课后的观念,知道里自己课的价值。
   


    <四季形成>一课让我了解了对于抽象的问题,讨论交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孩子的表述可以借助实物,表达起来就更顺畅。不过孩子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出来后,其他孩子听不懂也非常可惜。老师可以在准确理解孩子的回答的基础上转化为孩子们都能听懂的语言,或在孩子表达时帮着表达。这种能力教师也必须具备。听到这里,我也发现一点,几节课都有类似的设计,在课的最后,教师都要求孩子们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整堂课的结构。我觉得:这是一种省时省力又有效的“后测”,我也会试着去尝试。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专家讲座,专家点评了这几节观摩课。其中比较“水的多少”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课。三位老师上同样的课,科学概念建构却各不相同,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科学概念可以根据老师不同的理解来自己确定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学中科学根本目标应该来自于教材,来自于课程标准,只是还需要根据孩子原有的观点,从实际出发,来确定你对具体时间,重点的分配。但最终还是要达成教材中指定的目标。因为教材中的目标是根据长期实践研究得来的,纵观上下课,它更具有逻辑结构性、顺序性与固定性。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在点评《四季》一课时,王邦英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我比较赞同,他认为,孩子的学前概念并不是都错误,有些概念只是不全面、不深刻、不完整,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自己除了更正孩子错误的观念外,也要全面的去完善孩子不全面、不深刻、不完整的科学概念。他同时也提到数字的价值,提到“文字材料”的查阅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现在的孩子缺少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各种的教具,让孩子跳出太阳系,从外侧,从总体综观全局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一些是可以借鉴的。



      在这个活动的最后,有一位杭州的老师,也把她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了大家。她提倡科学教师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她还举例说:孩子需要新奇,需要要挑战,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沉闷而没有挑战性的课吸引不了孩子。她还介绍帕斯纳的“概念转换模型”,给了我很大的起发。她说,孩子要真正建立起这样一个科学概念,首先,对原有观念不满,与事实有冲突,这样孩子才会去主动建构新的概念;其次,新的科学概念要明确,要可以理解,老师在建立新概念时要抛出典型的,减少无关的,或是尽量从正面去证实,这样孩子才会更易接受新概念。最后建议,最好能用新概念去解释原来概念不能解释的东西,或者能解释更多的东西。这样,孩子的科学概念就建立的比较牢固了。
   


      最后是大会做小结,也让我明确了几个思想
      1、什么是科学概念观:
      科学概念观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观点、改革需要、价值取向等。最有效地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不仅是表达方式上的改变,也是解释、观点、价值观方面的改变,不仅让他们知道事物的名称,更让他们明白我们人类形成这样的观念看法的过程。举例来说,如<人的消化器官>一课,我们要让儿童建立的不是消化器官的名称,而是让儿童了解,不同部位有不同作用,消化系统是帮助人消化,以获得各种人类活动的能量。
      2、小学科学的进一步探索才刚刚起步,认识才刚刚开始,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操作等等都十分正常的。但只要我们抱着宽容的态度,建设性的态度去研究,怎样做才更符合实际,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进一步去关注科学概念,积累经验与证据,这是才是明智的。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还是在探索的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积累经验,积累孩子原有的观念的经验,积累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知识的体系的经验,积累一些好的活动设计,教具模型及实验设计方案等经验,为儿童搭建阶梯和台阶,为我们的小学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5 23:18:40编辑过]

TOP
3#

 

京浙粤三省的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活动体会(杭州崇文)


 


                                                                     天马学校              杨新萍


 


      2007年10月24日到26日,在杭州崇文实验小学隆重举行了京浙粤三省的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怎样建构正确科学概念已发展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每节课的科学概念究竟是什么?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对于科学概念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观念是什么?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发生冲突,引起他们的变化?正确的科学概念是怎样构建和形成的?本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来自三个省的10位优秀科学教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解读了他们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0堂课当中,印象最深的是温州饶正辉老师教学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饶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科学老师,他设计的模拟实验器材也很有创意。在教学本课时,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发学生对“雨水落到土地时,雨水与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的思考,从而来检索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指导学生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时,饶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课堂细节的关注,为此他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上,并把模拟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跟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巧妙联系起来,从而落实学生的科学概念。在讨论交流模拟实验与现实自然界中现象联系及区别,深化侵蚀的科学概念,交流分析自然界中雨水侵蚀地形的影响状况及影响程度时,学生因为经历了从假设到模拟实验验证,再从模拟实验到“影响侵蚀因素”的再假设这一过程,从中学生明白了模拟实验不是为了模拟而模拟,它的目的在于能够用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而又无法通过真实实验验证的现象。


 


      在课的最后,饶老师把温州最有价值的土壤送给杭州的同学们留作纪念,不仅体现了土壤的珍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人文科学有机融合,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师生之间感情的珍贵,实在难得可贵!


是啊,科学概念不只是知识和规律,还应该涵括认识,观念,思想,甚至过程。本次观摩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与交流机会,可谓意义深远!


 


                                                  

TOP
4#

参加京浙粤三省(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活动体会


 


                                                                                                  浣江小学:王孙义


 


 


      十月二十四日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活动在杭州崇文实验小学拉开序幕,作为科学老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代表参加本次听课活动。本次活动上来自京浙粤三省(市)的十位骨干教师给我们展示了十堂生动精彩、富有地方特色的科学课,共有500左右人次参加。
        


      本次研讨活动以“用科学的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科学概念”为主题,研讨:如何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了解儿童科学概念建构过程!听课关注:


      对教师方面:
      1、课的科学概念应是什么? 
      2、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对这个科学概念孩子们是怎样想的?
      3、怎样做使孩子们的原有观点与科学概念形成冲突,产生新的观点。
      4、一个真正的科学概念是怎样构造和形成的?


      对学生方面关注:
      1、 学生语言的组织和发展如何?
      2、 学生对事物是怎样的认识?怎么描述的?对一个现象的定义处于什么阶段?
      3、 孩子们是如何探究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当他们意见发生分歧时是怎样解决的?


      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表现来研讨怎样的设计方法适合学生?


      十堂展示课的设计都倾注了老师们的心血,紧紧围绕课的目标\概念开展,在材料的选择、改进上花了更大的工夫。对课的有效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帮助。但也暴露出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如教师抢学生的话,忽视学生的描述;每个活动,每个环节结束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概念、知识点的描述,导致后续活动中学生不断的重复和概念不清!教师都采用了科学记录单形式,但有些记录单没起到帮助学生记录思维发展的体现过程!
     


      所以,我们现阶段科学教学设计上,应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明确:
      一、 本节课要求我们建构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二、 寻找前后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一课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达成这一科学概念?
      三、 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帮助科学概念的建构。

TOP
5#

     这次活动我也去参加了,感受深的不仅是饶老师的课,还有北京老师的那种上课的手段和他们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的思维和他们在探究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可惜当时没有拿到他们的课件.


     这次会议,给大家的触动真的很大。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2007年10月杭州崇文三省市教学联谊听课体会


 


                                                                                   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2007年10月25日,所有课终于结束了,精彩的评说也开始了,首先是由姜向阳老师点评的同课异构“水的比较”,提出的问题是:哪种上法更科学?
      


      评论不断,争论也多,估且不提!
     


      我的理解:一堂课遑论好差,只看学生的发展与收获,只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印象(是不是目标不要了?是不是结构体系不需要了?)不是的,如果不是紧紧扣住概念体系,如果不是仔细钻研教材,要想让学生有所发展,肯定是一厢情愿,肯定是空中楼阁;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状态,选择重点突出的活动无论是描述还是动手制作还是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等都无所谓。



      这二堂同课异构课,不仅是课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目标定位的差异。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哪堂课定的教学目标是恰当的?



      我想,教学改革到如今,大家应该明白,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目标,而是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上课时能利用更多的信息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处引用刘沛生先生《无需懊悔》中的相关内容)。当然,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兼顾“两头”,一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另一是为达成这些目标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我们怎样去用好这些条件(刘沛生语),即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活动——所以,只要满足了这些前提,我想,这节课肯定存在着它自己独到的教育价值。



      所以,只有关注孩子最终的发展成就,我们才有基础去评论这堂课的成败得失——这就是我提倡的“课堂后测”的必要性!

TOP
7#

 

由“牛吃草“想到的……
          ——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温州行)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校区    祝海丽
2008年9月27日



      牛有四个胃,吃草时,先经过口腔的咀嚼将食物进入第一个胃,之后在第二个胃中将食物贮存起来,接着通过第三个胃进行初步的消化,并再次把食物返送到口腔中进行细嚼,最后把食物输送到第四个胃中进行再消化。牛的反刍过程可以是反复进行的。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这次的温州瓯海之行。


      首先,上课要“反刍”。
      在温州瓯海,我们一共观摩了五位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的五堂关于“地球与宇宙”主题内容的科学课,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那一堂堂出彩的公开课经历了教学者多次的磨课与研课,它们甚至是一个县、市众多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仔细想来,那一次次的磨研经历就不正是老牛吃草咀嚼——反刍——再咀嚼——再反刍的过程吗?上一堂公开课我们做到了“反刍”,可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呢?尤其是我们面对几个平行班教学有多次“反刍”的机会时,那初次准备的教案是否适合班级教学,那所谓精心准备的科学材料是否达到了“有结构”的标准?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吗?虽然我们有各种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反刍”了吗?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有几堂课是这样“反刍”又“反刍”过的呢?


      让我们仔细“反刍”《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流程: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同一时刻同一角度拍摄的校园内一块岩石的六张照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这六天中岩石的模样有没有改变?并围绕“会变”和“不会变”进行自然模拟实验,较顺利地得出了“风化作用”的科学概念,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对那六张岩石图片是怎样想的”,“如果800年后拍到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八千年后拍到第八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而后让学生画第七张和第八张图片,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在这一教学流程中,教师以六张照片为主线,从开课时的初次激发矛盾,到课中的实验验证,到课后的巩固延伸,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使学生对“岩石模样变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精心安排的这一教学过程必定是经历了“反刍”又“反刍”的艰辛历程,可是这样的设计安排就不值得我们再“反刍”吗?比如,在整堂课中仅仅是围绕这一块岩石做“文章”,却极少提及地球上千千万万奇形怪状的岩石,那么,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奇峰怪石,从而使学生对于大自然中风化现象理解得更透彻些,等等问题就很值得我们商榷和推敲。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后及时“反刍”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刍”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固然要“反刍”,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要“反刍”。我们不妨多琢磨琢磨学生的一些课堂行为,比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学生模拟岩石被太阳炙烤在酒精灯上加热岩石的实验时,学生有的用镊子横夹石块,有的是竖夹,且差点被烫手,学生的这些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考虑不全呢?等等诸多问题又折射出了平时的哪些问题呢?顾而,多琢磨学生的课堂行为最终也是为了“反刍”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如果经常对上课进行“反刍”,这样的“反刍”将会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发展。


      其次,学习要“反刍”。
      在这次温州之行中,我们在一天半内高效率地聆听了五位浙江省一等奖获得者的精彩课堂教学,更认真听取了几位专家的精辟点评与讲座。当我们安静地聆听专家的讲座,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这种机会是多么的可贵!这也好比是牛的大量进食,我们也一下子品尝到了色、香、味俱全的饕餮大餐。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科学课堂教学,这些特级教师的学术引领,如果我们囫囵吞枣,而不进行像牛一样的再次细嚼慢咽,自然地,对这两天的印象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那么,对于这次温州之行,自己将会是颗粒无收、一无所获。所以,上课要反刍,听课学习也要反刍。尤其是特级教师们做的专业报告、专业点评,那一字一句是多么值得我们好好“反刍”、不断“反刍”啊!


      随之,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该什么时候去“反刍”?“反刍”些什么?怎样“反刍”?这也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对“观察岩石”活动提出的思考:我们让学生观察什么?用什么工具观察?怎样观察?“反刍”章老师的点评,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为什么同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的进展顺利、学生有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而有的探究活动却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呢?即使是学生迷茫了、“迷路”了,有的教师却能做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让学生迷途知返,而有的教师却不行呢?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有很多听课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每次学习是为听课而听课,却不注重听课后的探讨反思,那么,我们这样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自问:一学期中,我们去听课学习了吗?学习后我们“反刍”了吗?


      第三,写文章也要“反刍”。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会有写作的灵感。当我们灵光闪现、才思涌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记录自己的心得感受。也许那是课堂中的一次偶然失误,也许那是课外的一次意外收获,也许那是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托物抒怀,如果,我们做到了及时动笔,那偶然所得的片段或许就会成为自己最得意的一篇佳作。可是,当我们写好一则教学反思,当我们记下一篇教学日记,当我们列下一篇教学论文的提纲时,我们要学习牛吃草的做法,像牛一样将食物在自己的胃中贮存一段时间,当自己有空的时候,再反刍咀嚼。所以,写好的文章要“冷藏”,写好的文章要“反刍”:“反刍”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反刍”文章中论证观点的证据是否充足;“反刍”文章的词句表达是否有失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冷藏”处理,经过各种素材的收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斟酌修改,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得更成熟了,“反刍”后的文章变得更丰满了,也更有“嚼头”了!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优秀教师撰写的文章特别多,特别好,比如浙江小学科学网络培训班的老师,他们能在网上积极发贴,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写出的博文获得了众多的赞誉。即使是那些引发争议探讨的文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我们许多启迪。无疑,这些教师毫无疑问就是属于会“反刍”且勤于“反刍”的教师,那一个个观点、一篇篇文章就是他们不断“反刍”的智慧结晶,他们成长于“反刍”,也收获于“反刍”!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在漫长的人生中总是在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如果我们在接受新知识后能积极地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可想而知,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尤其是我们教师,要学习牛儿吃草时的反刍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刍”,不断“反刍”,善于“反刍”,每天积累一点点,进步一点点,这些不断积聚而内化的力量将会使我们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走得更踏实!



TOP
8#

 

温州之行体会


 


天马学校     杨新萍


 


      08年9月24日到26日,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如期在温州市瓯海区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观摩活动的课文全部选自教科版教材中的“地球、宇宙”部分内容,共安排了五节研讨课,并邀请了一些知名专家、特级教师莅临指导。有8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是近年来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观摩活动。


 


      “地球、宇宙”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说是是小学科学课中最让人头痛的一部分知识体系,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本次活动中,五位教师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给我们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貌,给迷茫中的我提供了一次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下面我主要谈谈本次活动中五位教师在活动中的几个亮点:


 


      谢晓静老师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大胆尝试把冷热作用与水流作用两块内容集中在一起教学,处理非常之巧妙,不仅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而且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


 


      袁优红老师在教学《谁先迎来黎明》中,在探究地球自转方向时,通过让学生回忆汽车在前进和倒退时,以及乘坐旋转木马时周围静止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出相对运动的规律,再让学生推想大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以此再让学生推测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袁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学生在理解了相对运动的规律后,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状态中很快就推断出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这里,教师科学概念的落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林志老师在教学《月相变化》时,让从学生试画月相,然后根据模拟月相成因实验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纠正。整堂课设计的框架还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画月相这个活动推进速度快了些,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正像章老师和喻老师所说的那样,探究月相变化规律我们要把步子放慢放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陈芬红老师的《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中,教师通过向大家展示板块图、火山地震图等资料,把一些不能进课堂的作为课堂研讨的资料,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模拟实验比较形象,学生发言经典。


陈永飞老师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语言幽默,教学思路清晰,而且陈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挖掘与培养,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堂课,五位教师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思想与思考。怎样让孩子跟有效地学习,怎样让老师更有效的教学?喻老师在最后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一是要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理解;二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把知识目标难度降低一些,教浅点,生动点;三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五是我们要探索与内容相适切的学习方法;六是找找教材中的网络图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本次观摩活动可谓意义重大,不仅让我对“地球、宇宙”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更新的认识,而且也给教学中的我带来了一些启发与思考。


                                                         


 

TOP
9#

 

温州听课体会


新世纪小学: 卢如燕



      9月25—26日,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温州市瓯海区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做为新教师的我,第一次参加如此盛大的听课活动,感触颇多。
     


      本次活动共听了五节观摩课,分别是:谢晓静《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袁优红《谁先迎来黎明》、林志《月相变化》、陈芬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陈永飞《我们来造环形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袁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也许是在大学课堂模拟课上遇到过相似的内容,关于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设计思路跟袁老师的差不多,但是就相对运动的经验感受,远没有袁老师展示的充分:先通过播放视频--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乘客看外面景物的运动,接着叫学生坐转椅实地感受,然后引到假想我们坐在地球大转椅上,看星体运动,再来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个人感觉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当然有很多老师认为袁老师在课堂上主导性太强,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这也许是某种程度上对科学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正如章鼎儿老师说的,科学课将以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发展,科学探究活动承担着全面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任务,没有科学探究活动,就无法全面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章老师的点评很具深度,也很耐人寻味,其中讲到:“当前的科学课到了改变“模样” 、必须改变“模样” 的时候了,到了进行改革、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了。改革我们的“科学课”,走向科学探究活动。从2000年开始探索,寻找。看到了不少闪亮着科学课光芒的课。相信在几年内看到我可以真正称之为小学科学课的课。”



     听了章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科学老师,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承担着改革科学课的使命,所以对我自身提出的要求是,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灵活的应用。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对自身的发展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多研究学生,多研究教材,多写反思,随笔,感想,也可多尝试写论文,在多个领域学习,融会贯通,才能对科学课的本质理解透彻,才能称得上是位合格的科学老师。


TOP
10#

 

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体会(温州)



滨江小学:毛麒敏


 


      有幸加入“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成为其中的一员,跟着俞老师和其他老师使我学到很多,连学校其他老师都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师傅,还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2008年9月24日-26日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的观摩活动。这是我加入团队以来第三次外出听课了。每一次听课后的感受都不一样。这一次五位老师所选择的内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是科学课中比较难上的一部分内容——地球、宇宙等。因为刚参加工作,今年也同样是教三四年级,因此对于这块内容是知之甚少啊!再加上高中大学的即使学过也遗忘的差不多了。这一次的听课使我知道这么抽象的内容也能上得这么的精彩。几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真是值得我这个后辈学习。


      谢晓静老师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从让学生观察连续六天拍摄的同一块岩石的模样的照片到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了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在实验的过程能大胆的尝试新的实验来体验岩石变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实验过程中要安全的使用工具,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偶然老师会高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少了一些操作上的指导,此时就会暴露出很多学生对怎样正确使用工具不是很了解。有时在想我们小学老师要不要在实验操作中像初中老师那么强调呢?是不是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的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了呢?还是要会正确的讲解操作,并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


袁优红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从坐汽车和骑木马的来感受自己运动的方向和外面景物的运动方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转。最后从世界地区图认识到是谁先迎来了黎明。袁老师的课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例,没体验就很难有感受。而且比较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反馈温州和舟山的时差有多少。


 


      林志老师的《月相的变化》从画月相开始,在这里就体现了学生平时是否留心过月相的变化,使学生对自己的前概念引起一些冲突,然后采用月相模拟的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修正并落实。在课后还提供给学生一个观察记录月相的好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林老师把抽象的天文问题具体化了,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再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但提高了效率,也使学生易于接受。


 


      陈芬红老师的《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和陈永飞老师的《我们来造“环形山”》都较好的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而且自制的实验器具也是非常的精妙,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学习。


 


      正如喻老师说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我们需要探究,探究是无止境的。不但在科学课中要探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探究,把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地球宇宙领域的教学。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科学老师要思考的并且要做的,科学在不断的完善,我们也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TOP
11#

诸暨教研活动后的案例反思汇总帖:(2008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37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4 17:42:06编辑过]

TOP
12#

 

衢州之感:省优课——没有孬课



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2007.4.17-20奔赴浙江衢州参加了省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整整两天,听完了12节课,有人聊道:这些课太四平八稳了,我说,四平八稳有什么不好?说明我们的科学课在走向成熟。


 
      记得有一位教研员说过:“省评优的课虽然不会有大的创新,但课肯定是磨得很精致的。” 磨得很精致的课是不是就容易达到一种四平八稳的状态?四平八稳的背后有没有对理念的诠注?创新与否是否变成了我们对课的所有企望?所以,去听课应该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去开阔眼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看课!我们得细细品味每一节课,找到表面现象背后的精彩“看头”。



      12堂课,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在面对一次重大评比时的两种不同心态。第一种课,教师们力图体现自己新思想,“求新、求变”,主要有《关于时间》、《是清晨还是黄昏》、《怎样的杠杆省力》三课。《关于时间》、《是清晨还是黄昏》两堂课并不好上,依然出现在省评优课的舞台上,很具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在拜读了三位老师试教体会后,更是充满了敬意。三堂课都留下了一些瑕疵,更引来了不少听课老师的议论。记得刘沛生先生在《无需懊悔》一书中说过,能够参赛的课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改革的方向对头,教学方法也有吸引人的力量;另一类是改革方向对头,教学方法比较粗糙;第三类是观众陈旧,但教学方法很吸引人。第一类课很少,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可就见仁见智了。实际上,这种见解的区别,就是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察辨别课的好坏的结果。在我看来,我是非常赞同刘老师的观点:要在第二第三类课中评好课,则必定投第二类课的票。原因很简单:第二类课好就好在方向对了,基本路子对了(就是俞老师在博客中所评点的“问题的要害仍然是理念问题”),这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但比解决“南辕北辙”的问题要容易得多。所以,由于课本身难上,教师们又力图体现自己新的思想,虽然经过磨课仍然存在着瑕疵,但这些老师依然义无反顾,自然更令人钦佩。我们认为,只要不是教学理念上的基本问题,只要教学的方向把握好了,就算是理解教材上的或不了解学生等原因导致课有瑕疵,这又何足挂齿,相反,他们的瑕疵展示对我们今后的教学起了很好的警示和启示作用!所以,向选择这类课的老师们致敬! 


    
      第二种课,教师们力图能稳操课堂,“求稳、求实”,主要有《物体的热胀冷缩》、《磁铁的性质》、《杠杆的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等课。虽然,本次省评优活动的课原则上要求以前省里没有上过,但两堂《热胀冷缩》依然出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似乎发现这些课与传统上法有仅有着大同小异的区别,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前怎样上,如今还是这样走。于是,不免联系到老师的心态,只要在这样的省评优舞台上不砸锅,无“祸”便是德吧。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课的细节之处仍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应用:如《磁铁的性质》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出有利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发展的切入点,如何在磁铁上找五个不同的点,如何在五个点下分别挂上形象直观的回形针,如何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己逐渐得出阶段性的科学概念——虽然看上去没有出彩之处,但这样踏踏实实地从学生出发去处理教材,不也是另一种实在?当然,这样的“精雕细琢”,必须得有全局意识(引俞老师评语),这样去考虑细节才不会脱离教学的总目标!



      无论如何,既然有了比赛,就一定会有磨课,有了磨课,就一定会出现精彩,虽然它们的表面或许有平淡,或许有遗憾,但它们却是实在的,或对学生有帮助,或对教师有启发,总之,省优课——没有孬课。



TOP
13#

 

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的感想


 


浣江小学:楼迪波


 


      2007年4月18日到4月20日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在这三天的活动中,我感觉收获颇丰。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级别的活动。在衢师二附小的大礼堂内,几乎坐满了小学科学教师,我知道不是所有的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绝大部分科学教师都没能来,这让我感觉到,我是处在多么庞大的一个集体中,同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三天中,我将有幸聆听来自浙江省各市的特色小学课堂的教学,觉得很幸运,因为这每节课都是各地方学校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各市小学科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对这次的听课活动充满信心,同时也十分感激俞老师,丁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天的听课活动开始了,虽然累,但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深切体会到了喻伯军老师的那句话“面对现实,练好内功,扎实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概括起来简要的有以下几点:


     


      1、科学不是单纯的科学教学,有时也可以和其他的学科相关知识相结合。如和人文结合,在“杠杆”问题中用成语解决问题,省力杠杆可用成语“四两拨千斤”表示。


      2、科学也可以和数学上的统计结合起来。如《用水测量时间》一课的教学中,分别测量20、40、60毫升的流水的时间。让孩子统计出来,对照结果发现时间上有差距,从而了解水钟也存在误差。既形象有具体。


      3、现在科学,还要与现代技术结合。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在小学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成长。如在《关于时间》一课中,宁波市的陈锡江老师用了的网络摄像技术来说明区时,时区的一系列问题。非常直观。


      4、科学教师也要花心思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如台州市的池摄华老师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用了热水使瓶中的水与空气胀大而喷出水的“喷泉”引入。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使得老师在整堂课的调控上游刃有余。


      5、本次活动,还有一节是技术训练课,这样的课,老师们的处理办法真是精彩到位,是那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老师用技巧性的训练,反复不厌其烦的指导,终于让孩子们能很准确的使用显微镜,它让我明白,这样的技能训练课也不容忽视。


     6、本次的科学课堂中,还涉及了环保,节约等一些现实的东西,现代科学已经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孩子们需要科学的引领,老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7、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老师的严密使学生更细致,老师的发挥和情绪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本次活动最后的讲座主题是——《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这次讲座是一位专业的“天空”的研究者给出的。在听的过程中,我对有些关于星空的知识大概也能明白一些,但不全懂。可是这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而提高的途径是不断的学习,别无他法。尽管你不可能成为每一个科学专题的专家,但我们都需要涉及。科学教师是一个万花筒,什么都要有。


  


      本次活动,也让我找到了很多提高的途径。在这个小学科学的大家庭中,有很多学习,切磋,交流的机会,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我们科学的网站有浙江小学科学网、嘉兴科学课在线、新思考网等等,原先我只是知道这些网站,也大多是用来寻找一些资料。现在我明白了,这里也有我交流的空间,寻求帮助的专家,还可以得到一些师哥师姐们的成功经验,解决一些困扰我的疑惑。


 


     最后,在喻伯军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了现在小学科学关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知识结果仍应该关注,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因为没有科学知识含量的科学课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科学课堂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其他方面的目标也很难落实。


     2、关于老师的指导与自主探究的度的把握上,老师要做必要的指导,但又不能太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而度的把握,也要老师不断的摸索,没有固定准则,要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


     3、教师的教学手段上,对知识的处理要做到深入浅出,让孩子可以在的理解知识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没有处理过的知识学生是很难消化的。这就需要老师更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


     4、最后是一个知识储备的问题。大部分科学教师知识储备都不够,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有些老师自己本身的思维方式错误,逻辑上有毛病,从而不自觉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以上这些只是我在本次活动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在小学科学网站上再和老师们多作交流。


 

TOP
14#

 

衢州听课体会


                                                                 王孙义


        又是一次很难得很有价值的听课活动。观摩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课教学评比活动中12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我又受到了很好的洗礼。不说在具体的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从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12位老师对课的独到的解读和设计理念,是我学习的榜样。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适当的处理教材,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只要最后有所收获,失败又如何?另外,老师们团结的精神和对科学教学事业的执着、热爱和付出的努力,更是振奋人心,鞭策我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TOP
15#

 

崇文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之行的感受


 


浣江小学:楼迪波


此次崇文之行,我收获很大,听了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和姜向阳老师指导的课,真是受益匪浅。在这几堂课上,老师引导得当,孩子们活跃异常,而且可以看出,这批小鬼至始至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那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在接下来章鼎儿老师的剖析解释中,我才明白原来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目的的,紧紧扣住新课程标准,再进行发散;每个步骤都是老师细心,一次又一次钻研的产物,看似平常,其实用心良苦。我切实地感到了我们科学的严密和谨慎。


新课程的目标不是空的,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教育得法,新课程下的孩子,学习是愉快的,而新课程下的老师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欲望与潜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就是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并正确应用。而在崇文,学习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做的事。


最让我佩服的是还是这三位老师的课,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对科学课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我知道一堂好课必须是高效的,适切的,有效的。要做到适切,就要站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位置,再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适切地引领孩子朝这个方向推进。这就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结构,备课充分,让孩子在35分钟内得到最大的启示或者影响孩子课后的延伸,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2、在低段的教材教参中,每课前面的目标总是很笼统,如什么学习习惯的培养,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感觉一堂课是不能达成这些目标的,时间长了就放弃了,或是明日复明日,明日再来过的思想蔓延,导致草草了事。其实,我们应该放弃过大的目标,因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每个活动环节只能完成某个小目标,如《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中,最后的“用碘酒找淀粉可能在哪里”的环节,就是只要孩子仔细回忆哪些地方碰到过淀粉类的事物,进一步知道用碘酒可以找出一点点的淀粉。师傅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知道凡是有淀粉类食物碰到过的地方,碘酒就可以检测出来,让孩子学会细心做事。而并不能达成教学用书上写的“让孩子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试问,一次实验能达成这么“宏伟”的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


3、每次上课听课时,我们应该多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评价一堂课,不是老师或哪个教研员说了算,而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你的课吸引他们吗?”,“你的课是否让孩子感到无趣而坐立不安?”,“还是因为你不注重习惯的培养,而让我们的孩子不会听课?”,所以多关注孩子,多问问孩子需要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准则。还有,在课结束以后,我们也要蹲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你觉得哪个环节让你最快乐?你懂得了什么?……长此以往,教师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成长起来。


我想,这就是作为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最好的途径,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行。







TOP
16#

 

崇文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听课体会


浣江小学:王孙义


2007年12月,何慧老师赴杭州崇文学校参加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培训。能参加这次听课活动是非常荣幸的。毕竟才教了两年的科学,有很多地方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比如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解读教材?教材中的一个个活动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信息?……这次当面聆听了由特级教师们指导的《哪杯水温度高》和《淀粉的踪迹》,以及他们的思路和建议,给我的感触是很大的。


感触一:真正的科学课是以学生为探究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必要指导者。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它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中,一种思维内化的结果。需要学生在主动逻辑思维、主动科学探究中逐渐达成。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探究活动真正有效落实。


举何老师教的《淀粉的踪迹》这一课为例:


说实话,我在教这块内容的时候,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先是让学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的不同,然后用碘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观察到变蓝证明含有淀粉,否则就是没有。听了何老师的课后,真是自惭形秽了。他还引导学生探究随着混合粉中淀粉含量的减少、滑石粉量的不断增加,变蓝的趋势变化:一点点减弱(但不能说里面一定不含有淀粉了)。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当中,淀粉消失了。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原来活动中还包含着这么有价值的科学知识。这是我在听课后的到的启示。所以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关键。


感触二:多思考才会有创新。做个有心的老师。


教材只是一个提供教学材料的模板,有心者会借助这个模板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创新。将课上得别出心裁,让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如〈哪杯水温度高〉中李老师呈现实验结果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方法,都是课堂的亮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的倾听和思考。


感触三:对于课堂不追求完美,追求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对教材,作到用好教材,将它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工具。同一块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作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哪杯水温度高》,我们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具体测量上,也可放在指导、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微调能力上!


这些感受将成为我科学课教学的指路灯!






TOP
17#

 

崇文体会何慧参加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培训


                                             天马学校                杨新萍



带着欣喜,带着期盼,2006年12月15日上午,在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诸暨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者团队相约来到了美丽的西湖之畔——杭州崇文实验小学听课。这是我入团队以来的第二次外出听课,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那里,我观摩了两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他们分别是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李家绪老师执教的《哪杯水温度高》,德清县实验学校周宏亮老师执教的《混合物》,另外我还听取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和姜向阳老师的精彩点评,收益匪浅。


这两堂课都是在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指导下出庐的。两堂课导入直接,设计新颖,理念深入,师生交流默契和谐有序,教师指导到位,可以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主要谈谈周宏亮老师执教的《混合物》一课。


周宏亮老师在执教的《混合物》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混合一杯水和一杯醋的实验,在交流汇报中教师适时引出两者混合后的沉淀物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是学生的大胆猜测并检验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爱探究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尝试调制一份既没有小苏打又没有醋的液体,由于时间关系,调制这样一杯液体对三年级小朋友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学生没调制出来,此时教师及时指出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揭示了本课主题——混合身边的物质。


本堂课中,学生经历了三次探究活动,每一次探究活动都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提升。从而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并指引了探究活动的方向。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小苏打和醋上,而不是放在气泡上是可取的,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探究知道了杯子里没有小苏打,没有醋了,从而间接得强化了学生对新物质的认识。正如章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热衷于教材,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需要。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高效的、透彻的、适切的。


是啊,这一堂看起来如此平常的课,却能上得如此生动,挖掘的如此之深!我不禁要说:我们学生不简单,我们的优秀教师更不简单!













TOP
18#

 

                                                           温州之行
                                                                  ——谈参加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的体会
 

      温州之行初衷是想去学习一些课题开展的实质性方法或思路,因为我参加的一个全国课题马上就要结题成形了,作为课题组组长,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惑,却无从理起,正所谓“摸着石子过河——深一脚,浅一脚”,而参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研讨会肯定会受益菲浅……
      来去四天,果不其然,收获颇多,虽然与课题直接相关的收获甚少,但其它方面却有意外惊喜。
      场景与思考一:
      无论是郁波、章鼎儿,还是喻伯军、余自强,无论是来自辽宁的教研小组,还是来自北京的主任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可谓群英荟萃,有课标主要编写者,有新课程主要撰写人,有教授,有专家,有特级教师,有各省市级教研员,还有来自一线的科学精英实践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谓学富五车,泰山北斗,他们中的任一人都令我肃然起敬——在几天的紧张会议中,我透过专家看自己,既看出了一定距离,也看出了一定目标;既看到了一些门道,更看到了一些自信。距离:学习不够,热情不够;目标:做专家难,做好自己不难;门道:经济决定教育,经济发达,教育先进;自信:只要时时都付出一点爱,快乐将与回报并行。
      场景与思考二:
      郁波老师在最后的报告中提出:课程标准需要修改,细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导致实验区科学课堂的模式化与框架化,使得科学教学出现了混乱,出现了为探究过程而探究,为提出问题而提问,为实验汇报而实验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课标需要修改了!那么,我们这些唯课标为至上的实践者不是还得从头适应吗?为什么一开始编写时没考虑到这些?郁波老师最后强调:出现混乱是正常的,这是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认识当然是曲折前进的!但正因为如此,我倒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连专家都要犯错,更何况一个部门制定一个政策——那必定是要经过几次反复、多次调查而后才可行的,而并不是说想到做到。要知道,政策出台越省力,引起后患越严重,政策出台越严谨,得到效益越成倍!
      场景与思考三:
      会议议程上有个地方论坛,请各地的专家上台亮相,与台下代表共享教育心得,令人啧舌的是:无论你的报告有多精彩,无论你的思路有多精妙,时间一到,立马打住——或自己看手表控制时间,或被不客气地限制时间,或干脆被主持人请下台去——丝毫没给面子!这样做,好处一:效率更高,上台说的只能说最精华的内容,水平高低,立竿见影;好处二:会风更好,台下听的没有走神的空隙,更不用说交头接耳,打盹眯眼了。回想起有的会议,之所以会风散漫,与效率高低是完全呼应的——假设一个被限制了时间的会议,一个被浓缩了精华的会议上,还会有人那样吗?——废话!




TOP
19#

 

去五泄听课,后感
                    ———科学教学,如何走大班化路?

今天,到五泄去搞课题研讨活动,我有机会听了一堂真正的大班科学课,心情随之沉重!缘何?一言蔽之,上大班科学课比想象的要更困难!不由纳闷———我们的新教材,如何在大班中一路走好?
上的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稻谷的观察”一课, 由一位年轻的科学教师执教,由于是借班上课,加上观察内容的提前进行,使得课堂出现了以下现状:
1、提前上课——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课
2、借班上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现状
3、年轻老师上课——课堂调控能力弱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沉重,可以说,这是一堂完全真实的课,一堂绝对“正常”的课,那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科学课都将是这样或绝大多数都是这样?!
第一种“正常”:课堂教学错位化——该观察时学生在玩耍,该汇报时学生在观察,该倾听时学生在交流,该交流时学生在谈话;该疑问时学生没深思,该安静时学生在哄闹,该合作时学生在推攘,该共享时学生在埋怨……
第二种“正常”:活动设计流程化——不懂教材意图,不定活动目标,不管学生需求,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课万岁!
第三种“正常”:动静置换慢镜化——孩子们对科学活动自是“旁若无人”式推崇,只要有活动,则兴奋一流,紧张一流,闹哄一流,细观之下,闹哄哄中活动参与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活动效果却不敢苟同。为了提高活动效果,必须要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行对活动的总结、交流、反思或布置下一个活动,而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师不得不连说十七次“请安静”、“安静一下”等话语,但每一次从开始说“请安静”到孩子们全部安静下来,总得化费“漫长而令人揪心”的等待时间,如果不是一节示教课,我相信为了快速让全班安静下来,老师肯定会动用“惊堂木”的,因为,时间,对于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该是如何的举足轻重! 时间,对于一堂短暂的科学课,又是如何的宝贵呀!
 如何在大班中加强小组活动的自我管理?如何在大班中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如何在细节中凸现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一个个全新的课题,一个个严肃的话题,科学教学之路漫长,大班科学教学之路更波折万分——沉重的话题何时变得快乐而轻松?希望老师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TOP
20#

 

诸暨市成长者团队成长历程之:章老师指导后的收获及反思(070405)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324


 

TOP
21#

 

参加省优课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观摩活动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听课后感帖(080527萧山行)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847&page=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6 0:19:32编辑过]

TOP
22#

 

关于做好团队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自查的通知


 


                                                                                 教研员:俞陆海老师


      团队全体成员:


      自2006年9月成立“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者团队”以来,大多数团队成员能按照团队章程,认真、及时完成团队统一布置的工作或任务,但是,尚有部分成员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或者没有完成任务。为严肃纪律,并为以后的考核准备客观的依据,决定重新统计自2006年9月以来,各位成员对统一布置的工作完成情况。本次主要自查参加省级等重要活动后的个人体会撰写情况,先请各位根据下表中的内容自查。然后,由各小组长作好实事求是的统计,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对任务完成并上传至邮箱(团队博客)的,在相应栏目中打“√”,只完成没上传的打“ο”,没完成的打“╳”,未参加活动的打“△”。





















































































姓名


2007年4月章老师来诸暨指导


2007年4月赴衢州参加省优质课评选听课


2007年10月杭州崇文三省市教学联谊听课


2007年何慧参加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培训


2008年5月萧山省一等奖优课观摩


2008年9月温州省一等奖优课观摩




 


 


 


 


 


 


 


 


 


 


 


 


 


 


 


 


 


 


 


 


 


 


 


 


 


 


 


 


 


 


 


 


 


 


 


 


 


 


 


 


 


 


 


 


 


 


 


 


 


 


 


 


 


 


 


 


 


 


 


 


 


 


 


 


   

TOP
23#

"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名课展示活动(0903杭州行)反思内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847&page=1&star=2

TOP
24#

诸暨团队0904宁波听课后反思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34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