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接到教研室何老师的电话,说我不久前撰写的一篇随笔《关注细节,课堂将更精彩》被安徽省芜湖县教育网转载了。回到家,打开电脑进行了搜索,果然找到了我的文章,并注明了我的单位和姓名(网址如下:http://www.whxedu.net/s/536588/404831.htm),心里非常高兴,文章能被别人转载,至少说明在别人眼里我的文章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顺便查查我的其他文章吧,可能还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呢。”于是又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可这次找到的不是惊喜,而是气愤。在一个网名叫cazmj的博客中(http://www.cahyxx.com/oblog4/u/cazmj/index.html),总共10篇日志,我的两篇文章赫然在列,然而博主根本就没有注明出处,只是简单的把我的文章挪为己用了。
文章一:给小组合作学习定规则
这篇文章是我3月25日发在萧山小学科学网中的,以截图为证:

我撰写的原文如下:
给小组合作学习定规则
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 郭杰
案例重现:
前几天在执教《导体与绝缘体》中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周围的物体时问题颇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检测周围的20样物体,可组与组之间的实验进程差距很大。当有些组完成了任务后,还有一些组只检测了10样左右的物体。与我的教学设想大相径庭。
停下来后,适时的进行了教育。先请动作快的组进行了经验介绍。“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组内四个人首先进行了分工,两位同学负责“搜寻”物体(因为物体是叫同学现场采集);一位同学负责检测;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学生非常自豪的介绍了他们成功的秘诀。接着又叫动作慢的组说说他们是怎么做得。“我们组做实验都是×××做的,记录也是她记录的,我们其他人都在一起看她做,所以就慢了”;“我们组主要是不抓紧时间,当发现小灯泡亮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叫好,鼓掌,有时还相互讲些无关的话题”。慢的组也分析了他们慢的原因。借此机会,我适时的对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
原因分析:
出现此种现象,和我对学生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过松有关。究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个方面:
1.对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分工要求不明确;
2.对小组的组建不合理,科学课如果在教室里上,小组也就是前后的自然组,造成了组与组之间水平的差异大;
3.对实验的时间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时间观念不强;
4.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适时指导不够。
改进策略:
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智力是多样的,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
1+1+1+1>4的效果。
1.定成员
定小组成员也就是把全班学生打乱,进行混合编组,让小组的组员各具特色,以便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在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也是如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耐心的学生可以做一些繁琐的事情,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笔头快的学生负责记录相关的数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总结发言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
2.定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努力。只有每个人为小组的利益着想,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整个小组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如果每个组员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对小组的成功没有什么贡献,于是不履行作为组员应有的责任,可以想象这样的小组合作是不会有成效的。
3.定时间
课堂的时间事有限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完成这么多的任务,时间不抓紧是不行的,定时间可以促进学生更快的进行研究。就像上述的实验中,如果老师事先对实验的时间进行科学的预测,然后定下一个大概的时间,如10分钟内完成,这样,学生由于受到时间的约束,动作也会相对加快。
4.定指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立下规矩,那就是适时的进行指导。当然,教师的指导角色应该发生改变,起着 “巡视员”、“顾问”、“协调员”的作用。“巡视员”意味着游走与观察,“顾问”意味着提供帮助与建议,“协调员”则意味着适当的介入和干预。
以上仅是针对我在前几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粗浅分析和反思,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中,更不应该流于一种形式的学习,出现在课堂上。而应作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倡导之一,扎扎实实落实在课堂中,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而我的文章出现在cazmj的博客中是在4月8日:

剽窃的文章如下:
给小组合作学习定规则
前几天在执教《导体与绝缘体》中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周围的物体时问题颇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检测周围的20样物体,可组与组之间的实验进程差距很大。当有些组完成了任务后,还有一些组只检测了10样左右的物体。停下来后,我先请动作快的组进行了经验介绍。“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组内四个人首先进行了分工,两位同学负责“搜寻”物体(因为物体是叫同学现场采集);一位同学负责检测;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学生非常自豪的介绍了他们成功的秘诀。接着又叫动作慢的组说说他们是怎么做得。“我们组做实验都是×××做的,记录也是她记录的,我们其他人都在一起看她做,所以就慢了”;“我们组主要是不抓紧时间,当发现小灯泡亮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叫好,鼓掌,有时还相互讲些无关的话题”。慢的组也分析了他们慢的原因。
总结一下出现此种现象,和我对学生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过松有关。究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个方面:
1.对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分工要求不明确;2.对小组的组建不合理,由于我们的科学课大多在教室里上,小组也就是前后的自然组,造成了组与组之间水平的差异大;3.对实验的时间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时间观念不强.4.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适时指导不够。
改进策略:
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智力是多样的,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定成员
定小组成员也就是把全班学生打乱,进行混合编组,让小组的组员各具特色,以便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在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也是如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耐心的学生可以做一些繁琐的事情,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笔头快的学生负责记录相关的数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总结发言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
2.定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努力。只有每个人为小组的利益着想,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整个小组才能出色完成任务。
3.定时间
课堂的时间事有限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完成这么多的任务,时间不抓紧是不行的,定时间可以促进学生更快的进行研究。就像本课实验,老师可事先对实验的时间进行科预测,然后定下一个大概的时间,如10分钟内完成,这样,学生由于受到时间的约束,动作也会相对加快。
4.定指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立下规矩,那就是适时的进行指导。
对学生在实验遇到的困难给出一些适当的建议.
以上是针对我在前几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分析和反思.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中,更不应该流于一种形式的学习,出现在课堂上。而应作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倡导之一,扎扎实实落实在课堂中,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文章二:预测原来可以这样进行
这篇文章是我4月23日发在萧山小学科学网中的,也以截图为证:

我撰写的原文如下:
预测原来可以这样进行
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 郭杰
“先请同学们对各种物体进行预测,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理由,记录在实验单中。预测完成的组给我检查一下,然后来领取水槽进行实验论证。”这是今天在进化二小聆听杭州市教坛新秀汤永海老师研讨课中的一个环节。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设计,把预测的问题解决得异常透彻。
假设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测往往流于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时,预测不被学生重视,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直接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习惯。而作为教师,更多的也只是一味的强调:实验前要进行预测。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不能很好的调控,有些甚至失控。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共性所在。
汤老师的这个设计,在无形之中巧妙的解决了预测的问题,令人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在后面的探究菜心和橡皮的沉浮是否和重量有关这一环节中,他也是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才允许领取另一实验工具——小刀。在这堂课中,学生自始自终经历着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为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受益匪浅,解决了教学中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大难题。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巧妙的设计,让我明白了:预测,原来可以这样进行!
而我的这篇文章出现在cazmj的博客中是在4月28日:

剽窃的文章如下:
预测原来可以这样进行
“先请同学们对各种物体进行预测,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理由,记录在实验单中。预测完成的组给我检查一下,然后来领取水槽进行实验论证。”这是前几天在盛泽二小聆听科学研讨课中的一个环节。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设计,把预测的问题解决得异常透彻。
假设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测往往流于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时,预测不被学生重视,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直接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习惯。而作为教师,更多的也只是一味的强调:实验前要进行预测。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不能很好的调控,有些甚至失控。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共性所在。
老师的这个设计,在无形之中巧妙的解决了预测的问题,令人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在后面的探究菜心和橡皮的沉浮是否和重量有关这一环节中,他也是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才允许领取另一实验工具——小刀。在这堂课中,学生自始自终经历着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为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受益匪浅,解决了教学中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大难题。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巧妙的设计,让我明白了:预测,原来可以这样进行!
对比以上两篇文章,剽窃者只稍稍作了改动,文章内容基本不变。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文章被人转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想说的是:转载了请注明出处行吗?否则你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剽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