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069号百度蛇的行思坐想专贴 [复制链接]

1#

宁波区069号百度蛇的行思坐想专贴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要认真思考。。。

必修任务
    

读书笔记:

1、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如何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感。

2、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感。

3、翻阅《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之随想。

4、《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5、《英美精彩课堂》读后有感

教学实录和反思:

1、科学四上《一杯水的观察》教后反思。

2、科学五上《雨天中的布料》教学反思

3、科学六上《在星空中》教学设计与反思。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与反思

评课文章及原创性文章:

1、对小学阶段实施天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

2、《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评课

3、科学四上调研中的冷思考

4、城乡教学的差异对比——我在支教中的感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23:36:0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教学反思作业一:科学四上《一杯水的观察》教后自我评析。

06年9月,我来到了丽水松阳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10月份,接到送教下乡的任务。出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山村的学校实验器材缺乏,得自己带;学生平时没接触过太多的实验教学,难度不能太高,因此,我选择了四上科学的《一杯水的观察》,材料易于准备,也能有活动让学生易于操作,并能使全体学生投入活动中。

一切准备妥当,带着一次性杯子、各种瓶瓶罐罐、各种液体,装了一个旅行包,在盘山路间行驶了一个小时,来到了谢村乡中心小学。按原定教学预设开展了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能积极参与各项观察活动,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不过就是胆子小了些,还不够放开,也许他们以前从末经历过如此阵式:后面坐着几乎全校的十几位老师在听课。

教学后,按原定计划还需向老师们说说这一课的自我评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就在这儿汇报吧!

一、对教材的理解评析。
     

对于学生而言,水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因此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
    

“一杯水的观察”是第四单元《水》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运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两个探究活动,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有:
    

1、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2、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物质。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
识。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乐于探究与发现。
    
    作为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什么是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的看,因此,观察是要讲究方法的,观察是要有一定顺序的。
   

    教材活动的结构由三个主要活动组成:用眼睛观察——用多种感官观察——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在这三个活动中,学生观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一次比一次发现的多,意图使学生体会到人体的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体会到用比较的方法比只用感官去认识物体会发现更多。这便和科学课所追求的“有结构的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是要努力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理念。
    

 

二、对《科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1、常识课与科学课的区别:

常识课更注重于知识,试卷上要考的书中都能找到,让学生在书上划一划,背一背,就能应付考试了。而科学课,更注重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书中更多的是一个个问号,就算让学生开卷考,也未必能取得高分。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l、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科学课,应该让孩子们获得什么?能保持对科学浓厚的兴趣,获得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具有正确认识科学的态度,体验到探究中发现的乐趣,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教材设计、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研究的重点,围绕的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

3、努力实现教学上的“四大”转变。
      

转变一:课堂教学由原来偏向“封闭”转变为日渐“开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结果的处理上,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条条框框,而是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摸准人本探究的脉搏,大胆进行尝试创新。
   

转变二:教学设计由原来较多地基于教材转变为更多地从学生学习出发。具体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更加客观冷静务实,在选择教法、学法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更多的将课前设想、课中实践与课后反思融为一体来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
    

转变三:课堂形式由原来以“教师讲解、实验演示、操作练习”为主转变为“任务驱动、问题激励,张扬个性”为多。课堂中改变原来那种“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思考同样的问题,得出相同的结果”的现象,尽力尝试让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实验方法,经历不同的研究过程,面对不同的实验现象,思考不同的问题,得出更多的不同的结果。
    

转变四:教学评价由原来的“单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具体体现在课堂中的评价,作业上的评价,测试上的评价。既有知识能力上的评价,又有情感品德上的评价;既有对结果的评价,又有对过程的评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15:19编辑过]

TOP
3#

原创性文章作业一:对小学阶段实施天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

缘由:

    接到组织上要我到丽水松阳县支教一年的任务后,作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曾思考过:在乡村有良好的观测条件(没有光污染,看的更清楚),而这儿的孩子可能从不曾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天文科普知识,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天文科普知识向这里的孩子宣传宣传。前几年,各校均配备过一架普及型的天文望远镜,我在原任学校也曾使用过,本想带了来,可一了解,各校由于平时疏于管理,不是镜头已发霉,就是零件已散失。于是,就自己购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随车带了来,等待有机会让这儿的孩子们开开眼。在课堂教学时,也安排了部分时间,向我所任教的五六年级学生,借助图片和视频媒体,介绍了有关天体如太阳的基础知识,孩子们的兴趣相当浓厚。
    12月6日,是个难得的艳阳天。上午空闲时间里,先行观测了一下,发现了两个极其明显的太阳大黑子!中午饭后12点,便扛上望远镜在学校空场地上摆开了架式,不一会儿,便吸引了一批批来校的学生排队前来观测。我在一旁边手动调节进行跟踪,边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介绍着太阳黑子,指导观测。看着孩子们那新奇而又开心的表情,虽然在烈日下晒了一个中午,但我觉的很值得,很开心!希望我这么一次行动,让这些孩子有史以来第一次观测了太阳,看到了太阳黑子,能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心中埋下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思考:

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方面,可见“地球和宇宙”的知识教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少年儿童从小就对神秘的宇宙充满着好奇与向往,如何利用他们的兴趣,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从而揭开宇宙那神秘的面纱?是科学新课程给我们教育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开展“地球与宇宙”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观象最丰富、最精确的观测者、保存者和保护者,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天文研究中,古有祖冲之,张衡,今有张钰哲等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世界的天文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两弹一星的成功,神舟飞船的发射,杨利伟的太空之行,使中国向太空事业不断前进,学生对于宇宙、天文的兴趣也于日俱增。但学生的这些兴趣是零散的,无序的,科学新课程就是要利用学生对宇宙星空的点滴兴趣,通过系统的“地球与宇宙”的单元学习,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宇宙等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

我曾执教过几年天文兴趣小组,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调查访谈中,不难发现当今学校有关宇宙天体知识教育的现状:

1、关于中外天文学家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1~2个;对于最新天文成果,大部分学生除了知道中国的神舟飞船和杨利伟,其余的一个也说不出;每年看天文科普知识的课外书籍,大部分学生只看2-3本;绝大多数学生是在收看电视或看书中顺便了解到天文知识的,而通过听专题报告会、参观天文展览、观看科技影片或大众科技媒介获取的相关信息却是极少数,通过最新天文观测得到的则更少。

2、大多数学生对天体知识、宇宙奥秘充满浓厚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建立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能通过课外活动或其他各级兴趣小组来培养和发展自己这一兴趣的少之又少。

3、在生活中能用天文知识和观测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数只有极个别学生,更多学生不会应用基本的天文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4、对天文教育的重视,还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以往的教材,虽然安排了一些内容,也仅限于书本中的天文知识的简单传授,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对宇宙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天体非常感兴趣,想弄清楚宇宙间的奥秘,这是一种进行天体知识教学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能正确引导他们探求、发现新事物,获取认识规律,将促进学生各方面科学素质的发展。利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在小学生中充分开展有关“地球与宇宙”知识单元的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地球与宇宙”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在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系统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学生们从小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通过此单元的科学学习,能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教学内容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又系统介绍了月球、太阳系、宇宙星空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在开展该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包括“天体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这三个方面。

1)天体知识普及教育。

天体知识具有客观真理这个根本特征,进行天体知识教育能提高学生对客观宇宙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天体知识教育,要以基础天文知识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吸收天文普及知识的面,增加天文信息量,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普及天文知识主要内容有天文发展史、天文概况、恒星和行星、太阳系、太阳、彗星和流星、时间和历法、月亮、认识星星、星图和天文望远镜、无限宇宙、航天知识、天文观测等。

2)天体科学方法教育。

天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测。天文观测方法教育在促进少儿的科学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获得天文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了观测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天文知识,获得智力发展,并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天文方法教育,能提高观测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探究力。

3)科学精神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天文科学情感及态度,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作用非常大。重点培养的个性品质有:对天文科学和观测的兴趣,在探索中克服困难的精神,学会集体合作,了解和认识宇宙,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追求探索和创新性。

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各具特点,在促进青少年天文科学教育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三、“地球与宇宙”单元的教学途径探索。

“教师讲天文、学生听天文、读天文、到头来不懂天文、不会用天文”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讲”,而天体知识单靠“讲”是很枯燥的难以理解的,也难怪学生听了会忘,也就不会应用所学的天文知识了。天体知识教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开放式、动态式的、是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教学活动过程。天体教育活动要通过多种手段(如查阅资料、收看影视碟片资料、望远镜的操作、天体观测、外出参观等),在诸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这远比课堂上纯粹、单一传授知识得来的要丰富和牢固得多。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借助媒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天体知识、天体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形成学天文、看天文、讲天文、用天文的良好氛围。

1)结合主题开展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要激起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增添一定的趣味性,以增强其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配合学生喜欢的事物及兴趣,创设相应的教学主题。例如由外星人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讨论生命生存所需的条件及九大行星各个行星的差异,让学生不但对外星是否有生命有进一步了解,并对地球周围的行星提起兴趣,甚至扩展开来对航天科技及各种天文知识建立起兴趣。再如在讲授“四季星空”知识时,将科学与神话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利用“星图”认识星座时,穿插讲述“大熊”、“小熊”母子亲情的传说,介绍“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等。这样有主题有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借助媒体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复杂的天体现象的演示生动展示于课堂,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用几张教学挂图让学生看看,用地球仪作些演示外,只能以本为本地讲解,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没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让太阳、月亮、星星在教室的荧屏上东升西落;让九大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绕日运转;让四季在课堂上轮回……这些形象、逼真的天体现象的演示,把学生带进宇宙,形象、生动地认识天体及其运行规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播放影片还能把人类向宇宙进军的成果的精彩场景,带给学生,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为振兴中华学好科学知识的远大志向。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天体知识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外的观测、参观等实践探究活动。只有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将课堂所学加以巩固深化和提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天体宇宙的兴趣爱好。

    (1)开展经常性的观测活动。天文科普的观测活动不仅仅是观星、识星的简单形式,它应当是一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天文知识的增长和观测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观测活动必须分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初级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观测项目,如四季星空的变化。主要星座和亮星的识别、月相的变化等过程。在高级阶段,则可以选—些较难、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日食、月食各阶段的时刻测定等。同时,可结合不定期的天象,如日食、月食、流星雨等,组织学生进行观测。在天文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磨练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在观测操作时,通过安排大量必须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

2)开展多样性的参观活动。除了课堂上知识教学,课外的实践观测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外出参观活动,组织参观天文馆等活动基地。

3)其他各类活动。

除了观测、参观活动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和希腊的天文神话传说,推荐《尤里西斯探险记》、《警察智斗外星人》、《向往太空》、《银河铁道999》等发展青少年想象力的好书。并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开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总结活动心得体会,撰写观测报告和天文小论文等,深化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让少儿制作星图和进行光学小制作、制作模型火箭等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能力。允许天文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亲自动手操作,使用望远镜,使他们对天文望远镜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要领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16:46编辑过]

TOP
4#

行思坐想——百度蛇的贴名取的好!这正是我们研修的真正体现!

看见百度蛇的学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呵呵,我想起以前呆过的学校……

TOP
5#

教学反思作业二:《雨天中的布料》教学反思

《雨中的布料》是科学五上“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渗水性、吸水性这一类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为下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做准备。材料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不同材料有什么特征?面对繁多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选择和运用?怎样开发新的材料?这些都是材料科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引领孩子们经历的认识过程。

在第一个班级施教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过于关注实验,而忽视了实验记录;学生领取材料没有依据计划,按需选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细致而持续;由于教师对实验要求不够明确,影响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正确操作等。针对试教中存在的问题,我又一次调整了教学预案,仔细琢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在第二个班级施教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基本上能体现教学预案设计思路。在第三个班级施教完此课后,深深感触到:合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对上好一堂科学课是极其重要的。

1、利用有结构的材料无形调控课堂。

材料,对于科学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在无形中调控学生的实验操作,调控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在此课教学设计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材料进行了有结构的处理。

1)布料的选择与处理。选取了工具箱中的四种布料:棉布,尼龙,涤棉,毛料,舍去了丝绸。因为丝绸极易吸水,担心会对学生在选择做抹布的布料时,产生误导。学生学袋中的几块布料过小,不适合实验操作。同时,将这些选用的布料进行了清洗,因为新布料表面有浆,会干扰实验的操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2)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设计出实验方案,提供了几种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喷雾器,提前收集并选择能喷出雾状和水柱状的,加以调试,避免材料不当而影响实验。

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开展有效探究。

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走过场,必须扎实、有效。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安排,使科学的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1)设计实验,经历严谨的科学思维过程。在此课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方案,再次修改完善方案,花去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验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此课的实验在操作上也并不存在什么难点。而实验前的方案设计,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方案设计后的交流互动,能使学生充分吸收他人的合理建议,使自己的方案设计更完美;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能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修正的。这一切,才是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位科学家所能经历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简单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而且,只有充分保证了这一环节的进行,才能保证后续实验验证环节的顺利开展。因此,实验方案的制订、修正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2)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选。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依据学情,依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第一,此课教学中,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环节中,我都没有告之学生四块布料的名称,而是以1234编号命名,是想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活动本身,而不是关注布料本身。而且,一开始就知道了布料的名称,可能会对他们实验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干扰。而在实验结束后,才告之布料的名称,会使他结合实验现象,而对四种布料有更深的印象。第二,教材中按序进行了“毛毛雨下的布料”、“中雨下的布料”两环节的实验活动,“大雨下的布料”则让学生课外设计开展实验。而我则将小雨、中雨、大雨三种自然场景都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设计,但最终选择一种场景予以模拟实验,一则考虑到教学时间,如果让每一组都做两组实验,时间上很紧张,而且会缩短思考设计实验的时间,二则实验操作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经历了实验设计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选取了一种实验进行验证操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了交流,自然有能力完成另两种情境模拟。因此,还不如只做一组实验,做的细致深入些,也能保证充分的讨论思考时间。

3)加强指导,进行细致而持续的观察。尽管进入五年级了,但是观察依然是科学教学的重点,不过我们所追求的是在34年级培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不再单凭兴趣,而是要在经历模拟实验中经历一个连续的观察过程,观察事物的不同变化,要力求体现观察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小组实验活动环节,我在巡视各组实验操作中,有针对性的在这方面加以指导,要求学生细致观察水珠或水柱在不同布料表面,在不同时间所发生的不同变化,将观察活动引向深入。不过很遗憾,此项要求并不是非常尽如人意,学生的兴趣仍过多集中于实验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而无法做到对细微的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而持续的观察,这一方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予以加强指导。

    作为一堂科学课,不管是失败还是的,都会有所收获,这些收获都是宝贵的教学财富。正如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将我的“财富”与各位分享,希望我的点滴体会,能对各位有所启发,这份“财富”就更有价值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17:30编辑过]

TOP
6#

“评课或原创文章”作业之二:《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评课

 

凌老师执教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一课,是科学三下“冷与热”单元的第五课。通过本课“持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教学,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了解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同时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测量与统计分析的科学素养,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收到了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1、导入环节设计合理。通过创设的疑问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对不同现象进行猜测、分析,即能巩固学生对前知的掌握,又自然引入本课教学,顺畅和谐。

2、注重团队的合作交流。在实验探究前,“你认为实验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提醒一下大家”,即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

3、注重科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持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对科学规律进行探究,培养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科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学生对科学数据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了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中寻找科学的规律。在这一过程培养中所形成的科学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大影响。

4、注重应用,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所得的科学规律,来分析错误的数据错误在哪儿?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分析问题,使科学知识再次得到了应用。并通过课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做到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体现了知识的迁移,体现了科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

 

一点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对科学数据的正确表述――“摄氏度”,避免随意性,从点滴入手,以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19:06编辑过]

TOP
7#

“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之三:科学六下《在星空中》教学设计。

虽身在外地支教,接到区里要求开课六下《宇宙》单元的任务,义不容辞。选了《在星空中》,经过几番修改,最终定稿。

在星空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星座是指由远近不同的星星构成的不同区域;认识大熊座、狮子座等主要星座,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显著标志,狮子座是春季星空中的一个有名的星座。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星座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北斗星、大熊座、北极星、狮子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能够对星座模型进行合理推想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能根据要求动手摆放星座模型;能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去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形式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观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星座及观星的信息;通过观星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体会建立模型对丰富认识的重要性、体验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北斗七星模型,投影机,认星示意图等。
    

学生分组:北斗七星模型,手电筒,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满天繁星图)
     

有不少同学从小就爱观察天空的星星,有的同学还听说过有关星星的传说故事。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星空知识及相应的故事。

星空是美丽的,也充满着无限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星空。课题:“在星空中”。

二、形成星座概念。

1、出示全天星空图,你们能说出哪些星座名称?你知道星座是什么呢 ?

2、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以及星座在人们认识星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分成为许多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在每个星座中有很多星,人们根据星座中一些亮星构成的形状想象出各种图形,给星座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例如大熊座、小熊座、猎户座、飞马座、狮子座等。

三、建立星座模型。

1、出示一个星座模型,并投影出示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观察星座模型。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并记录星座在白纸上的投射效果。

思考讨论:

   ·从塑料球的不同影子图中,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
    

   ·如果从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上看星座,星座的形状会一样吗?
    

   ·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与什么有关?
    

3、交流汇报发现。结合学生记录,结合模型投影,予以解释说明。

4、(出示北斗七星图。)我们刚才所看到的由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形,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这七颗星亮度不同,有五颗比较亮,两颗不太亮。

  (出示大熊座图。)讲解: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位于“大熊”的屁股和尾部,是寻找大熊座的显著标志。

四、认识春季北天的主要星座——狮子座、室女座、牧夫座。

1、认识北极星(小熊座)。

1)假若你们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

讲解: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因为北极星总是在正北的方位。黑夜,在没有指南针又看不到其他辨认方向的标志时,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这在航海、军事、旅行中非常有用。可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我们可以利用北斗星较容易地找到它。

2)(出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图)如图,你有什么办法能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讲解:像图中那样,把北斗七星勺边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这就是著名的北极星,它属于小熊座。

2、认识春季北天主要星座。

我们已能利用北斗七一找到北有星来辨别方向了。其实,北斗七星还能帮我们认出春夏季的几个重要星座。现在是春季,我们先来认识春季的一些星座。

  (1)出示春季星空主要星座图,思考: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这几个星座?

2)介绍寻找牧夫座、室女座、狮子座的方法:

沿斗口的另外两颗星的连线,向西南寻去,约六七倍远的距离处可找到很亮的轩辕十四(狮子座α星)。顺着大熊座北斗勺把三颗星的曲线向南延伸出去,可以画成一条大弧线,差不多在勺把长度的两倍处有一颗橙色很亮的星,这就是牧夫座α星,我国古代称它为大角。找到了大角,再找牧夫座的其它星就不难了。延此弧线继续南巡,可找到另一颗亮星角宿一(室女座α星)。这条大弧线,就是著名的“春季大曲线”。由大角、角宿一和狮子座β星构成的三角形,称为“春季大三角”。

  (3)简单介绍牧夫座、室女座、狮子座的情况,学生画图加强对星座的了解。

3、认识夏季星座和银河。(机动)

  (1)出示夏季星座图。思考: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这几个星座?

2)介绍寻找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的方法:

夏季星空的重要标志,是从北偏东平线向南方地平线延伸的光带——银河,
   
以及由3颗亮星,即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天琴座α星)、牛郎星(天鹰座α星)和银河之中的天津四(天鹅座α星)所构成的“夏季大三角”。延北斗的勺斗两颗星向西北方延伸约十倍距离可看到天鹅座的亮星,再利用夏季大三角找到织女星、牛郎星。

3)简单介绍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的情况,学生画图加强对星座的了解。

五、制定夜晚观星计划。

1、成立观星小组:以居住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观星小组。
    

2、制订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
    

3、强调有关的安全事项。
    

4、提出下节课开交流会的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0:34编辑过]

TOP
8#

        科学六下《宇宙》单元教学探讨

上完《在星空中》区级研讨课,同时就六下《宇宙》单元的教学做一简单分析。

揭 开 那 神 秘 的 面 纱

                        ——科学六下《宇宙》单元教学探讨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少年儿童从小就对神秘的宇宙充满着好奇与向往,如何利用他们的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揭开宇宙那神秘的面纱?这是科学新课程给我们教育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开展“宇宙”单元教学的基础。

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学的优势——

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一些关于黑洞、超新星、宇宙大爆炸等让人感到有些新奇的事情,我们不禁会惊叹于浩渺宇宙对学生们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生对宇宙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天体非常感兴趣,想弄清楚宇宙间的奥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两弹一星的成功,神舟飞船的发射,杨利伟的太空之行,使中国向太空事业不断前进,学生对于宇宙、天文的兴趣也于日俱增。同时,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宇宙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一种进行宇宙知识教学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但学生的这些兴趣是零散的,无序的,科学新课程就是要利用学生对宇宙星空的点滴兴趣,通过系统的的单元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宇宙等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

教学的障碍——

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网络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

真实宇宙离学生既近又远。绝大多数天体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

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

夜间观察活动难以组织。

 

二、“宇宙”单元的教学目标。

科学六下的宇宙单元,系统介绍了月球、太阳系、宇宙星空等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在开展该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包括“知识普及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情感教育”这三个方面。

1)知识普及教育。

天体知识具有客观真理这个根本特征,进行天体知识教育能提高学生对客观宇宙的认识。知识普及教育,要以基础天文知识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吸收知识的面,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从了解月球开始,观察研究月相、日食、月食、星空等种种现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了解到的各种资料、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了解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的有关知识;理解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的历程。

2)科学方法教育。

天体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测,但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难以操作,因此,鼓励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或建立模型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推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过程;
    

·经历月球卡、月相图、环形山模型、星图等的制作过程;
    

·经历对环形山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星座成因等的合理推测过程;
    

·经历根据事物特点、事物变化特征、数据信息等建立模型的过程。

3)科学情感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情感及态度,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作用非常大。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推理和建模,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各具特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三、“宇宙”单元的教学途径探索。

传统教学中,遇到宇宙知识教学,教师只注重“讲”,给学生满脑子灌输,而天体知识单靠“讲”是很枯燥的难以理解的,也难怪学生听了会忘,也就不会应用所学的天体知识了。天体知识教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开放式、动态式的、是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教学活动过程。

1、开展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1)知识化。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中,首先要强化教师的备课。必尽我们都不是这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很多知识我们都不懂,很多知识我们还没学生了解得多,很多时间我们会被学生将上一军。因此,在教学前,我们自己应有充分的准备,通过教参,通过网络,熟悉所要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及相关知识。

《宇宙》单元相关网络资料连接

http://www.centory.net/bencandy.php?id=2928       神州宇宙飞船图解

http://www.pjedu.com/gerenzhuye/luojing/solarsystem/earth.htm      地球

http://www.pjedu.com/gerenzhuye/luojing/map/map.htm     星座与星图

http://www.pjedu.com/gerenzhuye/luojing/scene/meteonic.htm    流星雨

http://www.pjedu.com/gerenzhuye/luojing/solarsystem/solarsystem.htm   太阳系

http://www.pjedu.com/gerenzhuye/luojing/solarsystem/solarsystem.htm    月球表面

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522589&blogid=45290     美丽的宇宙

http://www.hongen.com/art/twdg/index.htm            天文大观

2)活动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单元所涉及的天体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甚至是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画月相、做环形山、探索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太阳系、北斗七星的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天文方面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通过画月相、月球公转、造环形山、日食和月食、建太阳系、建北斗七星等系列的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促进形成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等。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加以适度的提示,帮助他运用思考、创意解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3)主题化。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配合学生喜欢的事物及兴趣,创设相应的教学主题。例如由外星人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讨论生命生存所需的条件及九大行星各个行星的差异,让学生不但对外星是否有生命有进一步了解,并对地球周围的行星提起兴趣,甚至扩展开来对航天科技及各种天文知识建立起兴趣。再如在讲授“四季星空”知识时,将科学与神话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利用“星图”认识星座时,穿插讲述“大熊”、“小熊”母子亲情的传说,介绍“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等。这样有主题有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4)媒体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复杂的天体现象的演示生动展示于课堂,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用几张教学挂图让学生看看,用地球仪作些演示外,只能以本为本地讲解,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没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让太阳、月亮、星星在教室的荧屏上东升西落;让九大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绕日运转;让四季在课堂上轮回……这些形象、逼真的天体现象的演示,把学生带进宇宙,形象、生动地认识天体及其运行规律,拓宽学生的视野。

2、开展课前搜集,课后实践的课外教学活动。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参与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只是天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也要开展有关活动,例如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开展晚间的观察活动等,因为这一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天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1)信息搜集整理。通过书本、网络、询问、电视等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学生们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较多的关于宇宙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可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

2)课余探究活动。宇宙知识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外的观测等实践探究活动。只有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将课堂所学加以巩固深化和提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天体宇宙的兴趣爱好。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课余开展有效的观察活动是单元教学的难点所在。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夜晚观察满天的星星,这是对孩子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态度的培养。虽然其间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观察活动,但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候还必须在夜晚进行观察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从事长期观察(一个月)和夜间观察,这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事观察活动,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

同时,还可以结合市里的各种活动开展活动。我们没有条件没有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观测天体的活动,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资源,如市青少年宫、市天文协会组织开展的各类观测、各种讲座,我们只需给学生一个信息,让他在课外有机会去参与,去实践,这样的课外活动将更有利于他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过“宇宙”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去揭开宇宙天体那神秘的面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3:16编辑过]

TOP
9#

作业七——《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书笔记之

如何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学习有感。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重要手段,评价的功能重在学习的结果,也就有了“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性很强的小学科学课,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多元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

    上虞的林老师曾搞了一套“科学家名片”作为评价、激励学生的一种措施,感觉挺好,也照搬来试了一年。在这一年中,结合教学单元活动,对学生的每项活动、每次作业、作品进行记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综合评比,排名在前的十来位同学获得一张科学家名片。一个学期获得四张科学家名片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免考得优;一个学年后,累计获得八张科学家名片的学生,为他制作一张印有他照片的“小科学家名片”。试行一年,觉得对于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还是有一定激励作用的。尤其是对于那类好动、不爱读书的、语数教师眼中的后进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这类学生好动手,也会动脑,对于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他能认真参与其中并会有优异表现,当他获得一张科学家名片时,作为对他的一种肯定和赞许,也激励着他继续努力。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很多调皮好动的学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

当然,这种采用科学家名片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及时记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公平、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激励。同时,一套科学家名片并不能满足小学四年的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需要开发其他与这相配套的评价方式。我想,可以在三四年级,用十大动物、十大植物名片等内容进行激励;五六年级可以用十大科学家、十大天体名片等内容进行激励,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名片评价激励制度,让学生在小学四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随时有新鲜感,随时有新的激励,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学习。

我们强调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借助名片评价这种方式,充其量也就向“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靠边了,对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做的仍不够。虽然说起来简单,自己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但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起到多少实质的效果?小组评、家长评、自己评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需要思考和再研究的。

TOP
10#

“读书笔记”作业之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书笔记之

  “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感。

小学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不可能像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一样,只能创设情境,在每节课中,在每一项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只有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并影响其一生。

在众多科学态度的培养中,我认为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科学价值观,是最首要的。这种价值观的建立,可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预设的,但更多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随时把握这些生成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

在预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

1、动手之前先动脑。科学探究活动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思维基础上的动手操作,因此,动手之前应先动脑。我们在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时,都应提醒学生详细考虑: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已求公平、准确;实验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需要进行几次实验;多次实验的数据如何分析处理?这些,都是为了能体现出“用事实说话”,唯有公平、合理的实验方案,唯有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去开展的探究活动,才能得到尽可能接近事实的数据和结论。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

2、动手之后再动脑。光有动手前的动脑,还不够,动手之后一样需要动脑。面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准确吗?这些数据能公正地说明问题吗?;面对成功甚至失败的实验结果,进行反思——还可以怎么做的更好!为什么失败,原因在哪?动手之后的动脑,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更有助于使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上一个台阶,从而使他在潜意识中建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培养科学态度的生成点,更需要我们细心把握,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数据资料,我们宁可放弃原有的教学预案,也要将“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进行到底!如我在执教《蜗牛》一课时,学生观察蜗牛壳的螺线方向,由于受书本左旋、右旋说法的影响,加上观察不够细致认真,因此在汇报、板画时出现了两种结果——左旋、右旋都有,而事实上,我们地区无法找到左旋的蜗牛壳螺线的。此时,问学生:这真是你亲眼所见的结果吗?这真是你照样子画下来的蜗牛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放弃了原定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蜗牛。通过全班12个小组中数十只蜗牛的比较观察,没有发现一只左旋的蜗牛。借此教育学生:凡事都应该眼见为实,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学生对此结果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真没有左旋的蜗牛吗?课后,通过同年级各班学生的交流,通过课外的寻访,仍没有发现一只左旋的蜗牛。这次的活动经历,对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诸如此类生成点,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这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契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2:04编辑过]

TOP
11#

“读书笔记”作业之三——《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翻阅感悟

 

    书店中,关于科学教育教学类的书真是太少了。这一日,在书店中偶得一本《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甚是欣喜。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科学教育教学类的书,而且是介绍“他山之石”的书,虽然由于历史、文化、制度和国情的巨大差异,是不可能照搬照抄的,但多多少少总有些借鉴之处,便花费“巨资”购置了。

本书共有:物理世界、能量、植物、动物、健康、生态学、地球和太空、航空卫星和太空旅行七大板块47小章节,虽然没有见识过美国的科学教材,但想来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科学教学内容了。它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有固定的格式,分为:问题、所需材料、步骤、结果、基本事实和补充材料、课堂讨论思考题、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词汇积累、今日思考9个方面。看似简单,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它的每一项活动,就围绕一个很小的问题展开,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利用相关材料,按照一定步骤完成后得到结果,真正的探究活动才开始,体现在“课堂讨论思考题、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两部分。这正如我们追求的“一英寸宽”,切入点要小;“一英里深”,研究地要透彻深入。他们的“词汇积累”也并不同于我们的“科学概念”,更多的是一些术语,一些专有名词,看得出很注重用词的准确。“今日思考”其实并不确切,这部分更应该称之为“谏言”,都是一些富有哲理意义的语句,每次活动结束,都有一句谏言。

以往的中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么几方面: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忽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远离社会生活和实践,致使教材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内容陈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实际能力培养;注重现成的知识,忽略探索过程;注重知识的客观性,忽略对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和筛选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学科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不少问题已逐步得到了解决或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通过这本书中所列举的教学设计,感觉美国教学,远没有我们如此“花俏”,也没有我们这般“追求创新”,它更体现一种严谨,更追求活动中的思考,追求科学素养的日积月累。尤其感觉到它的每一项活动设计内容,都很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联。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也是我翻阅这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学习为了什么?实验探究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能应用于生活中,能利用实验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和思维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了类似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实验室中有突出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而束手无策,我们的教育还是失败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借鉴美国科学教育中严谨的态度,严密的逻辑,与生活密切联系,充满哲理的人文启迪等特点,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用的社会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1:27编辑过]

TOP
12#

“评课或原创性作业”之三

科学四上调研中的冷思考

 

前不久,区教研室组织了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分数的高低是其次的,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深思。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今的科学教学,单凭借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天气符号”这一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符号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但作为“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的,这些天气符号应该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加以理解与掌握。为什么有较多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中雨”“雷阵雨”这一类天气符号,也许和教师并未加强此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所关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应认识到科学课应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下课的铃声它也并不意味着科学活动的结束。

2、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虽然新课标说: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但也别忘了教师也应是一个引领者。我们强调科学的探究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能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多是盲目的,是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为。比如在操作某些实验中,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对于实验的的目的与结论,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应给予明确的答案。如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一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不明白该对比实验的现象和说明的道理?不是说到了根的作用,就是说到了“茎的吸收作用”,也许教师没有刻意强调实验的目的,学生也就印象不深了。再如“控制发声罐的声音大小”,很多学生答非所问,并不是通过控制变量,通过控制发声罐本身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外力因素,如摇的快慢轻重等。虽然他也达到了控制声音大小的目的,但这符合教材的要求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生会想到这些“另类”的想法?这其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是重要原因。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教学前应好好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每一个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所在,才能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科学,理解科学。

3、“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不是培养极个别的优秀人才,科学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上呢?由于传统教学规律、教学制度的限制,使的我们没有那么的精力去顾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使的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需要每位科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糖’的研究计划”一题中,我们能剖析出不少问题。按理说,随着一年半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几个单元的活动,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技能。但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不能按照研究题目、所需材料、研究方案三个步骤来设计呢?就算按照三个步骤设计了,在过程中则能省则省,则简则简,回答不完整,设计不详尽。这其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因素,小组合作中制定计划的始终是佼佼者也是一个因素。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一直到将来读中学、大学,设计一个研究计划都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和技能,它能促进学生更理性更全面的看待一个问题。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加强此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科学、严谨、规范地制定研究计划,并能依据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对于合作小组成员,可以采取轮流执笔撰写计划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科学活动中“培养了佼佼者,也造就了旁观者”的现象。

4、应加强学生说与写的训练。回忆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情况,结合卷面完成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能说不一定会写;错别字连篇。很多学生喜爱上科学课,在课堂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教师也经常表扬这些学生,但到了卷面上,不少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前言不搭后语,语句不通,意思不明,甚至有的能懒则懒,说话说半句。更多的学生,写出来的字错字、别字连篇。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要求学生写正确的字,表达完整的意思?学科之间是相互整合贯通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都应重视的。因此,作为科学都是,有必要在教学学生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他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抒写能力,要督促学生说完整话,多让学生将所说的写成文字,督促学生改正错字、别字。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科学学习活动的严谨作风。

以上是我从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所受到的点滴启发,不成熟之处,仅供参考。

前不久,区教研室组织了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分数的高低是其次的,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深思。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今的科学教学,单凭借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天气符号”这一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符号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但作为“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的,这些天气符号应该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加以理解与掌握。为什么有较多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中雨”“雷阵雨”这一类天气符号,也许和教师并未加强此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所关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应认识到科学课应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下课的铃声它也并不意味着科学活动的结束。

2、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虽然新课标说: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但也别忘了教师也应是一个引领者。我们强调科学的探究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能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多是盲目的,是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为。比如在操作某些实验中,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对于实验的的目的与结论,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应给予明确的答案。如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一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不明白该对比实验的现象和说明的道理?不是说到了根的作用,就是说到了“茎的吸收作用”,也许教师没有刻意强调实验的目的,学生也就印象不深了。再如“控制发声罐的声音大小”,很多学生答非所问,并不是通过控制变量,通过控制发声罐本身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外力因素,如摇的快慢轻重等。虽然他也达到了控制声音大小的目的,但这符合教材的要求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生会想到这些“另类”的想法?这其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是重要原因。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教学前应好好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每一个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所在,才能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科学,理解科学。

3、“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不是培养极个别的优秀人才,科学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上呢?由于传统教学规律、教学制度的限制,使的我们没有那么的精力去顾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使的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需要每位科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糖’的研究计划”一题中,我们能剖析出不少问题。按理说,随着一年半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几个单元的活动,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技能。但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不能按照研究题目、所需材料、研究方案三个步骤来设计呢?就算按照三个步骤设计了,在过程中则能省则省,则简则简,回答不完整,设计不详尽。这其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因素,小组合作中制定计划的始终是佼佼者也是一个因素。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一直到将来读中学、大学,设计一个研究计划都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和技能,它能促进学生更理性更全面的看待一个问题。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加强此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科学、严谨、规范地制定研究计划,并能依据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对于合作小组成员,可以采取轮流执笔撰写计划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科学活动中“培养了佼佼者,也造就了旁观者”的现象。

4、应加强学生说与写的训练。回忆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情况,结合卷面完成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能说不一定会写;错别字连篇。很多学生喜爱上科学课,在课堂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教师也经常表扬这些学生,但到了卷面上,不少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前言不搭后语,语句不通,意思不明,甚至有的能懒则懒,说话说半句。更多的学生,写出来的字错字、别字连篇。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要求学生写正确的字,表达完整的意思?学科之间是相互整合贯通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都应重视的。因此,作为科学都是,有必要在教学学生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他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抒写能力,要督促学生说完整话,多让学生将所说的写成文字,督促学生改正错字、别字。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科学学习活动的严谨作风。

以上是我从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所受到的点滴启发,不成熟之处,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7:25编辑过]

TOP
13#

“读书笔记”作业之四——《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一本为科学教师广为传颂的好书,经常有专家、名师讲座时,也常问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总觉得这个问题太泛,很难回答。粗粗翻阅此书后,虽然仍无法较好地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但至少能对此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尤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讲解,使原来模糊的想法一下子茅塞顿开。谈不上条理性,只作为随笔,记下点滴感触。

1、假说在科学探索中的地位。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

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而且,假说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之前进行假说,甚至已成为一种教学惯例,一种教学模式。但我们并没有想过,这个假说是否有必要?这个假说是否有意义?这个假说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的假说,应该是要有一定的观察根据,要有相关的实验或其他研究工作紧随其后,这个假说应该是符合逻辑的,而不是随意的猜测。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强调假说的经验根据或理论根据,要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假说,应该及时进行分析、修正,而不是一概肯定。建立在一定思维基础上的假说,是开展后续探究活动的扎实基础。

       2、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和实验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从三年级开展,我们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要细致,更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通过观察植物,观察动物,描述、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渐渐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它是带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实质性的规律。如果观察没有目的,那只能是普通的“看”。经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活动,开始穿插了测量、实验内容的探究活动,这在五六年级的教学中更为明显。测量和实验会得到很多数据,这是为了使观察更精确,使观察定量化。不管是观察,测量还是实验,我们都应向学生强调观察、实验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易错性及重复观察、实验的必要性。通过有目的的,持续反复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取科学真知,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3、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教育需要合作,而不是竞争。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十个中国人的力量是一击就溃的”。说的就是我们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团结意识。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对于其将来的成长是有重要影响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让学生懂得:不仅从实验探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我认为,科学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没有失败,只有经历。学生一次次的失败将成为一级级的台阶,学生拾级而上获得成功,成功带给他们的是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往往给他们带来长时间的思考,促使他们获得更大成功。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就曾经说过:“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 我要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翻完这本书,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去思考,要去吸收。而就凭借这么粗粗一翻,并不能深入理解此书的精髓,有时间,还需要静下心来,再好好阅读这本书,相信那时,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我会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
TOP
14#

“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之四——《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充分考虑实验中的各个变量因素,会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记录实验过程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学会预测实验结果,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且在思想上有所感悟。

材料准备:食盐,玻璃棒,匙子,杯子,尺,天平秤,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杯盐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特殊的水,谁愿意上来尝一尝?

(请一学生上台尝一尝)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问:继续加盐,搅拌几下,溶解了;会怎么样?再继续加盐,再搅拌……能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溶解吗?

那么,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匙食盐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计活动方案

1、针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匙食盐”这个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样开展研究活动?

你觉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需要问清楚?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各组汇报交流:

一杯水是多少?大杯还是小杯?

盐是什么盐?各组是否一样?

水的温度是否不同?

何时加下一匙盐?每一匙盐的量怎么确定?

每匙盐的量如果固定不变?

……

4、讨论解决有关问题

水――同样温度的水,100ML;

盐――都用细盐,用同样的匙子,用尺子来度量;

放下一匙盐的时间――必须等上一匙盐完全溶解了再加下一匙盐;

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要有人记录,有人加盐,有人搅拌;

第一匙放多少――最低估计量,以后一匙一匙添加。

投影展示一杯50ml的水是多少,1勺盐又是多少。(将1勺盐与粉笔头放一块儿进行比较),可以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再进行对照分析。

……

5、完善方案,制定各组的研究计划。

6、领取材料,开展研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研究进程。

三、交流活动

1、各组汇报溶解了多少匙食盐。了解最多组,大多数组,最少的组。

2、交流实验中的感受与体会。

3、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4、在实验过程中有何新的发现?

水位升高了;水变白了;水变冷了……

四、拓展延伸

如果把问题改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你如何解决?又有哪些问题?

一杯水溶解了这么多食盐,那么一杯热水呢?一杯冰水呢?或者一杯酒,一杯醋呢?

    课外再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践。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三课。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这是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可之前却不曾有人去了解过,因此,学生也很想知道答案,学习兴趣浓郁。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方案的能力,并学会分析、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因素,以取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教材在编排上,希望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能对如何研究展开充分的讨论。一杯水是多大的一杯水?水中溶解了多少食盐怎样记录和称量……这些问题是学生们会涉及的、也是必须讨论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教材在这部分也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研究计划的范例,以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细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至于研究的方法或步骤,则希望学生能通过讨论和思考自己来制定。不过,教材也还是有些提示的:图中盛放着四堆标有2克的食盐,提示学生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同时,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产生的想法。学生们不仅知道了自己小组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还应关注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大多数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因此,在设计第一份教案时,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一问题。将盐按1克、2克、5克一小包包好,准备的工作量相当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100毫升水为单位进行研究,研究活动前也开展充分的讨论,讨论实验中各种可变因素,如何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尽可能准确,并将讨论过程形成文字形式的研究计划,以指导探究活动的开展。但在试教之后,发现了诸多问题:

1、学生在兴趣作用下,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是高的,但也导致了课堂纪律问题,不论是在教师讲解操作要求、注意事项时也好,还是在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时也好,不少的学生更多关注着自己的活动,致使探究活动效果打了折扣。

2、因为没有认真了解操作要求、注意事项,造成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影响了实验结果。在实验后,各组的数据相差甚远,就是因为放盐时随意放入,也不做必要的统计。

3、材料的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盐分类包好,虽然利于学生操作,但准备工作量太大;以100毫升水为单位进行实验,且又是冷水,操作时间太长,造成课堂教学环节不够紧凑,不能体现经济有效性原则。

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又再次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进行了一番思考:

①此课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尤其是对容易造成实验结果差异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想办法来控制这些变量。通过这样的一次操练,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更注重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能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去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同时,此课教学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的交流合作情感等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此课教学并不重知识目标,更有价值的是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②探究性学习,是否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不同的课可以是某个方面某个重点的强化训练,不须要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已知的知识,没有必要也来探究一番。如果过分强调每一环节的探究过程,反而会使教学过程缺乏紧凑性。

③科学课的通病:科学教师不敢说话。这里包括必要的结论和批评,好像结论性的话语从教师口中说出就不是探究了,该讲的要讲,该引导的要引导。同时,“学生守纪律是最大的合作”。“合作就是不要去占用别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95%的学生安静下来再讲,常规的教学控制还是要抓的,这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保证与基础。

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前进行预测:“你猜猜看?”学生便会像猜谜语一样进行猜测。而这些,都是没有根据,未经过逻辑思维的瞎猜,胡猜。其实,我们所追求的预测应该是一种“科学假设”,这是一种科学的技能和水平,并不是盲目的,无根据地猜测。

针对以上反思,我对于教材及教学过程又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1、变原教材要求的“多少克”为“多少匙”,适当降低难度,更易于学生操作;将“多少克”的要求作为延伸应用处理。如果调整,即降低了准备工作量,又增加了可变因素(一勺盐如何均衡),使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深入。

2、将100毫升水调整为50毫升水,同时,在保证各组水源一致的前提下,将各组所需的水适当加温,以减少实验所需时间,更利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实验过程。对于其他实验所需材料,进行有结构的处理,即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操作,也控制学生的纪律。

3、等学生充分讨论了实验过程的操作及可变因素的分析、控制之后,再发放研究计划进行填写,这样可以将研究计划设想的更周到,更详细些。

4、在实验汇报阶段,增加“观察有何新的发现”?从而引导学生不光要关注实验本身,同时还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变化,要学会细致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新的问题。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5、引导学生在第一次可以依据假设,先放上几匙,然后再一匙一匙的放。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有个假设,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的操作环节,如何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展探究过程。

  6、在实验前的假设环节,投影展示一杯50ml的水是多少,1勺盐又是多少(将1勺盐与粉笔头放一块儿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于实验中的器材、操作对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学生进行假设,从而避免了瞎猜,而成为一种经过科学思维的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假设”。

TOP
15#

“评课或原创文章”作业之四——城乡教学的差异对比

 

地区的差异致使农村或偏远地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仍停留于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在丽水松阳县城支教的这大半年时间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现实。城乡教学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作为大城市教学的我们经常感叹自已教学压力重,教学条件差,教学材料缺少,那是我们没有比较,一厢情愿产生的想法,如果你和其他地区有过比较,你会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的教学条件太好了,我们的优势足够明显了。经济的发展,的确也演变为教学上的优势了。

1,硬件差异。城乡间教学设施上的差异,城市各学校,开展正常的科学课堂教学,硬件方面是有保障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器材等等,有了这些保障,我们的科学课堂实施才能更加得心应手。而相比之下,偏远地区,在广大农村,山区就没那么好的条件了。以我去支教的地区,说丽水是浙江的西藏,松阳是丽水的西藏,不仅从地域上,更从经济发展上而言。学校3700学生,240教师,75个教学班,两个校区,却没有一间实验室,在我去之前没有任何与科学课程配套的科学器材。那你说,在哪里怎么上好科学课?没有实验室还能应付,也就教师苦些,课堂时间浪费些,将材料带到课堂再分组提供学生使用,但必尽是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了。没有材料怎么办?虽然有些可以替代,可很多材料是必须的啊。没有材料,学生无法实验,教师无法演示,只好照书本说一说读一读,会起到什么效果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乡村教学中,动植物单元的教学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了,这点又是城市学校最薄弱的,如果能在城市学校中开辟一块动植物园地那是难能可贵了。

2、软体建设,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力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成效。城市学校中至少会有一两名科学专职教师,中心学校会更多些,总体而言,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是相对固定的,虽说重视度还比不上语数,但排第四总是有的。而在乡村,差异就大了,有的大学校,甚至没有一个专职,全是职的。而且是铁打的算盘流水的兵,一个班的科学教师经常换,有的甚至一年就换一个。不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造成了科学课始终处于搭头课地位,教师的师资力量得不到重视,自然也得不到提高。我支教的学校,专职从事科学常识教学的倒是有三四位老师,但兼职的更多,有上不了其他课而上科学的,更有学校医务人员当科学教师的。并不是一概抹煞这些老师的能力,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就有老师一学期只上了两个单元,实验教学单元都末上,考试时读读背背,一样OK。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教学如何取得实效?那是不可能的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在座教师所能解决的,是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了,作为我们,只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共勉,即然当了科学教师,那就在职一天,做好一天,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科学,体会科学的真谛。

        3、城市里的科学教学如何取长补短。

在与农村科学教学现状比较之后,我们应该能发现,城市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优势明显,但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三四年级动植物单元教学时资源缺少。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显示我们的优势?我的想法是,一,替代法。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中所要求的动物,植物时,可以用同类相似的动植物代替,而无须拘泥于教材的限制。我们说过,科学重在观察探究的过程,至于观察的对象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二、主动创造条件。开辟动植物园地。如果能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校园内开辟一块小小的动植物园地,这是极大的科学教育资源。我区原来的信谊小学曾有块一亩三分地,但随着新校舍的改造没能保留下来,很是可惜。我校如今也在校屋顶种植了各种植物,并喷汇了动植物的百科知识,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这个基地也成了学生学习、娱乐的场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TOP
16#

“读书笔记”作业之五——《英美精彩课堂》读后有感

很多人在谈到国外教育时,都会说:要游戏,要轻松,要快乐,不要负担,不要考试。似乎快乐和游戏就是国外教育的惟一,就是素质教育的真义。本书使我有机会直面真正的国外课堂教学,玩味真实的国外教师的教学细节,梳理真实的国外教育理念,从而对英美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书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活动教学、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六部分,以各种教学实例展示了英美的精彩课堂,有语文,有数学,也有科学教学。阅读那一个个精彩片断,经常会有触动心弦之感,摘录几则如下。

1、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圆锥体上坡游戏。课堂教学应该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从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入手,由问题深入到理论,再由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无限兴趣。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仔细观察、分析。

2、熟悉而又陌生的钱币——学会用透镜观察物体。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肉眼所看到的事实和实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肉眼的观察会有失实的地方,放大镜可以弥补肉眼在观察细致事物时的缺陷。因此,人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借助更精密的仪器观察事物,力求得到更客观、准确的观察结果。这实际上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各种工具“看”得更好些,怎样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3、帮蜗牛盖“房子”——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未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