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下新教材解读讲座记录 [复制链接]

1#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

第一课:了解我们的住房

聚焦:

指明这节课研究的三个问题

住房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必要的系统,需要经历怎样的建造过程

从而进行相应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的工程(住房)很不容易

第二课:认识工程

出示港珠澳大桥图片,让学生对工程的复杂性,艰巨性有所感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第7面四幅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工程技术与科学关系的理解,

埃菲尔铁塔,让孩子搜集资料,是为后面建筑塔台提供基础

第三课:建造塔台

给定一个真实的任务,创设一种竞争机制,激发建塔的兴趣。

提供标书样本

投标发布会,传达设计方案

第四课:设计塔台模型

任务:承重,防风,抗震

给出塔台模型评价表

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梳理

第五课:制作塔台模型

制作

第六课:测试塔台模型

测试高度,承重,防风,抗震

第七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

评估改进

说出优点、确定和改进点,出示改进图纸


测试模型注意:

风力测试注意吹风角度

注意放重物方式

围栏高度不算在其中

抗震测试最好有专业仪器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第二节课题目不变,内容基本不变,第三第四节课,题目相似,内容的指向上是有变化的,原来的是认识生物种群的多样多种多样,新版的是指向的是种群内的动物个体和植物个体的多种多样以及遗传变异现象。第五课变化不大,第七课也变化不大。

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

回顾校园生物,调查校园生物

聚焦(目的):

校园中植物和动物种类,研究校园生物种类和方法

探索一(目的):

1.了解学生关于校园生物的已有认识

2.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种类的关注

3.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欲望

探索二:调查校园生物,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1:在调查区域内画出1平方米,调查一平方米区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2: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的形态结构

3: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观察植物和植物上生活的其他生物

5: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生物

研讨:

注意个人安全

保护动植物,不要伤害动植物

用图画和文字等适合的方式及时做好记录

用数字的方法统计整个区域内的生物数量

要全面调查,努力不放过一种动植物

要实事求是的记录看到的动植物

第二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聚焦(目的):认识生物种类多样性,进一步了解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环境生存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

探索一:

重点关注与生物生存相关的环境特点

探索二:

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进行分类

探索三:

运用编号的方法

研讨1:校园中哪个区域生物种类较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特点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感悟环境不同,生物种类也有很大的不同。

研讨2:校园中动植物之间存在什么有趣的关系?

教师基于学生已学知识,用具体事实陈述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给植物提供营养,蚯蚓为植物松土。

拓展1

给校园植物挂牌

制作校园生物小报

第三课:形形色色的植物

插图: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生物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也表现在同种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聚焦:

由不同植物过渡到同种植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引出后代与亲代有什么异同。

探索1

亲代和后代的概念(子代及子代的子代都是后代)

启发学生多角度观察(花、叶、茎、果实、种子等,选择典型图片,比如玉米,西红柿)

探索2

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有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研讨1:是观察结结果的交流,可在探究活动时解决

研讨2: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蔬菜,无籽西瓜,草莓等。

拓展活动:

了解孟德尔发现的生物遗传规律,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第四课:多种多样的动物

动物宝宝和动物妈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探索1:观察比较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探索2: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除了相貌上的遗传,还有行为习惯的遗传

研讨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遗传现象,类似的谚语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变异现象,类似的谚语还有“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龙生九子各不同”

研讨2:说一说你还知道动物的哪些遗传和变异现象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环境变化导致外貌变化)

拓展:写动物遗传变异的观察日记。(提示观察动物宝宝和它们的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

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聚焦:人类是生物的一员,我们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探索1:观察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异同

探索2:选择以下几种相貌特征,组内同学观察比较,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耳垂下端挨着脸的就是无耳垂)

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

研讨1:人除了相貌特征,还有哪些遗传现象?

研讨2: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

拓展:了解一些可以遗传的疾病。

第六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聚焦: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作用和功能

探索1:研究恐龙和猛犸象的化石

恐龙:形态不同(有的大,有的小);食性各异(草食、植食,杂食):运动方式不同(飞行,爬行,游泳)

三角龙与伞蜥相似

霸王龙与鳄鱼相似

猛犸象

比较猛犸象和大象的异同

根据猛犸象的化石推测它的生活环境

根据古生物化石的变化,推测生物的进化史

探索2

观察更多的古生物化石,推测可能是什么。

研讨:(基于探索活动进行)

第七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聚焦: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索1:查阅资料,探究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2:人类不良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探究3“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海报

研讨:(基于探索活动)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要从我做起,从我的行为做起,保护周围环境,不吃野生动物。

拓展:关注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的家乡。

第三单元:宇宙

第一课:太阳系大家庭

前概念调查

了解太阳系的恒星行星

学生画一画他们知道的太阳系

了解太阳

提供更多资料,制成太阳资料单,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提取,了解太阳的基本信息

了解太阳系的卫星,彗星,流星,小行星等天体

借助工具更好的观察

补充、修正太阳系修正图(其他颜色笔)

建议:把太阳系的天体进行归类

恒星:太阳

行星:可直接观察到(地球、金星、火星、木星);

需要借助工具观察到(水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他天体:可直接观察到(月球、彗星、流星)

          需要借助工具观察到(人造卫星、小行星)

第二课:八颗行星

由八“大”行星改为八颗行星

了解基本数据、相对位置关系、相对大小关系

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处理数据、折纸带、做标记、贴纸袋

长纸带,三条连接在一起

并排汇总或者以太阳为圆心汇总

研讨:

需要让学生注意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很大,示意图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差距

第三课:日食

通过模拟三球运动,明确日、地、月系统的运转状态

三张大小不同的纸片,通过支架立在同一高度

关注到三球运动时,可能存在某一特殊时刻

地球外视角的模拟活动

地球纸片上打个孔作为地球上的观察孔

远近不同位置导致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全食和环食)帮助学生了解金星凌日的现象。

研讨:太阳系是怎样一个天体系统

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的天体系统,这些天体都在相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

第四课:认识星座

调查学生前概念

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星座建模活动

侧重点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模型所传递的信息

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对于星座建模的活动至关重要

制作完毕的星座模型示意图

用投影机或者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分别描绘投影

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

光只有从模型的某一侧面照射时,才能看到橡皮泥球的影子构成“勺子”的形状

北斗七星距离地球有远有近,我们所看到的形状只是它在天空中的视觉投影

手拿稳纸板,避免晃动

第五课:夏季星空

星座的作用

根据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方法

北斗七星的勺子前端两颗星延长5

认识夏季星座的方法指导

1. 先根据星图确定大致位置

2. 找明显的特征“银河”

3. 找亮星:“夏季大三角”

利用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星座的一些特征(织女星侧下方有四颗小的星,牛郎星背着小扁担)

活动观星盘的制作方法

第六课:浩瀚的宇宙

建模活动

通过数据感受银河系之大

重点关注模型带来的思考,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了解河外星系

体会宇宙的浩瀚

根据建模活动提出巨大、运动等关键词

梳理中国、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系统结构。

对宇宙状态的另一种描述

探索2,保持圆盘水平转动

第七课:探索宇宙

通过一系列图片和资料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第一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

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

第三阶段:航天时代

人类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化。

感受科学家对于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神州”系列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等项目顺利实施

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开展交流活动

给出课外实践建议

留意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教材始于“生活中的物质及其变化”,用事实说明物质的多样,变化的多样……

用简短的语言和大量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各种各样的物质,无处不在的变化,而这些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变化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是很典型的教学资源。

第二课:产生气体的变化

用简单巧妙的实验,发现变化是有逻辑的

对比实验:食盐、白醋、小苏打

第一组:水  第二组:白醋 观察现象

收集气体

密封袋里完成实验:设计巧妙,现象明显,观察方便

进一步观察

白醋和鸡蛋壳、贝壳的反应

发现气体---查资料(检索的意义)

更高的视野---气体和人类的关系

将视野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各个角落,为科学概念进阶提供科学基础(5-7课)

实现与初中科学思维和认知方法的衔接。

对物质世界认知上的观念提升

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理解

物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生活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一般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物质:宇宙间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质量和能量,能够被观测。如:声音、光、空气和水、电等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如:位置、体积、形状、形态、温度等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物理变化,常有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烟花绽放等。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