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指南》(一) 备课篇
一学期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上课“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个学期里,十一长假让我得以对比出备课时间长短对上课效果的影响。首先,备课至少得提前半个月左右才行,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也行。在开学初,由于很晚才知道自己的教学年级,所以第一单元的备课非常匆忙,新课之前只看了教学参考书,把握重难点,在大致组织课堂的结构和语言后就进行教学,结果发现两个问题:
1.学生会提出很多让我猝不及防的问题,例如: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什么还有光波这种东西呢?人类怎么知道地核长什么样子呢?等等,其实通过备课是可以考虑到这些知识性的问题,或者了解相关知识应对学生提问,并且还能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但是匆促的备课只能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无法满足思维能力强或者知识面广的学生的需求,有时候我会看到学生眼神中有一点失望,或许是对没有得到答案而失望,但或许是对老师的信赖在减少。
2.语言不够生动,需要写详案。上课时我发现当学生感到开心、好奇等积极情绪时,他们会更愿意进行课堂的学习与思考,但是简单的笑话或者互动又只会破坏教师的纪律,对学生的思维毫无帮助,甚至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轻视对科学的思考。例如,我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沉浸式学习”,请同学们保持安静,学生会突然笑起来讨论抖音,表面上学生兴趣提高了,但是对学习毫无帮助;但是当我选择了用问题推进思考,塑造他们的成就感,反而专注力更高。同时,在讲高原和平原的区别时,一个班我单纯地用术语描述,另一个班我用地板和书桌的比喻描绘,明显后者作业正确率高很多。
因此,在十一长假期间,我买了市面上的教辅资料,用作课堂内容的提升,同时,写了第二单元课程的详案,学生上课的热情和注意力有了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作业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讲过的知识点,错误率有明显的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