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锋星,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2021年出版著作《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在邵锋星老师看来,每一名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开展好每一个活动,点燃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老师应该持有的教育信念。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赞誉邵锋星老师是“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
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是什么?邵锋星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让阅读、反思和研究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篇文章是邵锋星老师和“浙江省邵锋星名师网络工作室”的老师们交流时分享的内容。小编把它推荐给各位科学教育工作者,一起保持理论敏感,做好实践创新,积累教育智慧。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有一则轶事,说的是爱因斯坦和皮亚杰关于儿童的一次对话。在听完皮亚杰关于儿童研究的介绍以后,爱因斯坦深深地为其中包含着的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内容所震撼:“看来,认识原子与认识儿童相比,不过是儿戏。”在爱因斯坦看来,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特点与科学家一样。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天生的探究本领。动物往往只对一定范围内与它们生存相关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但是儿童会对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有探究的兴趣。孩童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他们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在一个充满了掠夺、自然灾害、危机四伏的世界中所累积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遗传基因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究。
我们要相信,每一名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别的事能比看到一只小鸡从壳中孵出更让一个孩子激动吗?有什么别的事能比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并发现它们奇特的结构更让一个学生激动吗?我常常留意观察身边的孩子,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们会趴在地上几个小时观察蚂蚁搬家;他们会乐此不疲地给蜗牛安一个舒适的家;他们会拾起散落的树叶拼成美丽的叶画……儿童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他们不仅使用感官,而且使用人类创造的独特工具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
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91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兼自然课老师。学校里没有任何实验仪器,学生们也从来没有上过实验课。记得有一次上《放大镜》一课,我用细铁丝绕了“水滴放大镜”,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字;又找了几个空的玻璃罐头瓶,敲去瓶身部分,用中间厚边缘薄的瓶子底部,在阳光下点燃火柴。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至今我的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孩子们的欢呼声。从那时起,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要求:凡是教材中的实验,都要尽量克服困难,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九年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年轻的我是学校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也是那个乡村里最受家长欢迎的老师,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是由一节一节的科学课组成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每个星期只有一节科学课,中高年级每周也分别只有两节、三节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每一节科学课都是十分宝贵的,科学教师要珍惜每一节科学课,用心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学习科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人类的学习,关键在经历;理解与实践是相互渗透、同时发生的;等等。因此,评价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是不是合格、是不是优秀,如果只有一条标准,我的标准是看他在课堂带着孩子经历了怎样的探究活动。希望你们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做好每一个实验,开展好每一个活动,而不是只带着课本进课堂。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是坚持做到并不容易,这也是我对你们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底线。科学教师要做有心人,生活中的塑料杯、可乐瓶等各种材料,都可以成为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的科学概念结构,加强学习活动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让阅读、反思和研究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经常有人问我,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让阅读、反思和研究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我是中师毕业,工作那年,才18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深感自己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的不足。我知道,只有阅读,才会使自己进步。《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人是怎样学习的》《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等书籍,我不止读过一遍;《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杂志,我每期都认真学习。读书让我们完善专业行为、增添专业情趣、享受专业幸福,阅读使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我知道课堂是我的“饭碗”,我尝试反思自己的课堂:这节课有没有很好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活动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学生在科学概念、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维度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我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把自己的疑惑写下来,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我把这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凝练成研究的问题,申报了《“童趣化”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路径设计与操作实施》等一系列省、市规划课题,并在阅读、反思和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小学科学教师中,我发表的文章可以说是比较多的。但是,投稿没有被录用也是正常、经常的事,我会这样想,说明这篇文章还需要再提炼,再提升,再修改修改,也许下一次就行了。我就是这样乐观的性格,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接下去我会和你们一起,不断学习科学教育理论,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继续深入开展教学的反思与研究。
关注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
从上世纪末至今,世界科学教育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方面来源于对科学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学习机制的深入研究,这些都对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
当前,对科学教育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关注科学素养、关注科学实践、关注概念转变、关注学习进阶、关注脑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当前的科学教育更加突显和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注重科学概念的教与学,关注科学探究怎样教,一些教学模式如STE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在课堂教学得到了推广和运用。践行这些教育理论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要关注科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关于科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二十年来,我始终铭记章鼎儿老师对我的教导:啃了几天的桑叶了,身体长大了,能攀附住桑叶了,能吐丝结茧了,别以为自己真的成熟了,真的成长了。科学教师应该知道,那还仅仅只是幼虫而已!希望你们在不断蜕皮中实现飞跃,变成蚕蛹,破茧成蝶,成长为小鸟,成长为遨游蓝天的雄鹰。
邵老师说,只有专注于每个实验,提升课堂学生思维的有效性真,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才是真的课堂。是的,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先专注与课堂,专注于课堂中的每个实验,每年让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