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业帖】参加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南... [复制链接]

1#

【作业帖】参加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南湖区小学科学研修小组听课作业帖

这次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们嘉兴市南湖区小学科学研修小组一共有15位老师参加。之前,我们布置了一个评一堂课的作业:


 


作业要求:点评一堂你认为最好或者最有争议的课,您的观点可以和专家是一致的,但更希望是不一样的!当然,您要能“自圆其说”!


作业上交:听课结束后一周内


1、  发到邮箱jxrx008@163.com


2、  上传至浙江小学科学网站(http://www.zjxxkx.com)论坛,届时将在论坛的“网络研修”版块开出“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南湖区小学科学研修小组听课作业帖”,请大家以跟帖的形式交作业。

分享 转发
TOP
2#

很有意义的作业。
TOP
3#

很有意义,课堂视频有没有下载的?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认真、负责、敬业的影子,还有那高超的摄影技术,佩服之极!嘉兴南湖区的小学科学事业在影子的带领下一定能蒸蒸日上!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5#

源于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参加省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体会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沈国萍                                                              


       


   题记:因为本次活动是南湖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活动之一,所以教研员阮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对自己2天来的听课进行必要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认同专家、老师们的观点,也更欢迎提出与专家们不同的观点,所以斗胆在此作业中写下自己的困惑。个人不成熟的思考,期望得到更多同伴的帮助与指导!



   5月27、28日两天,有幸去萧山区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展示观摩课的活动。观摩了6节课,听取了我省十位特级教师的点评,聆听了一个科学讲座。引起了自己的许多共鸣,但更多的是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本次展示的6堂课,有经典的、孩子们喜欢的实验教学内容;也有老师们公认的很抽象、很难上的宇宙内容。可以说,6节课,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纬度展示了科学教学中优秀教师的课改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们省的小学科学改革前进的方向与步伐。


   尽管有时候自己也不得不认同: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但是,我还是想把自己两天来听课中的点滴思考与大家分享,也期望能解己之困惑。


   困惑一:是高估学生?还是低估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总是精心预设了各个环节,甚至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还不忘一步一步的细致指导。我们总是担心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孩子们确实也很老实,在每一节上都是很配合我们老师的设计。试问:我们就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吗?


   如果,我们教学目标达成得步履维艰,我们就说自己“高估了学生”;而如果说我们教师有指导过度之嫌,我们就说自己“低估了学生”;真是怎么着都是有理!事实上不管是高估学生,还是低估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小学科学学科,培养学生什么?所以,不管怎样的教学,希望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他们一个思维创造的机会。请允许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失败,允许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有不同的声音!


   困惑二:老师,您考虑学情了吗?


   大凡现在的展示课、公开课,大家都喜欢自己选择教材。而往往选择的教材会受到上课时间、上课年级的限制,所以像本次展示的观摩课中,就有多节课选择了跨低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上课。甚至还有的课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实在没有班级了,只能选择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上课,要知道二年级的学生那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科学课啊!真是很佩服上课老师的勇气!所以只能是降低了难度,删减了内容,改编了教材。


   诚然,我也一直主张不唯教材论,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大胆的进行教材的一些改动。但是,我想作为引领课改的观摩课,这样的处理是否得当?也许,我们的老师感觉,正是因为考虑了学情,所以降低了难度、删减了内容。然,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教材是有一定的体系的,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随意的选择与置前教学,个人认为并不适合学生科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展示中,请慎选教材,尊重学生的发展进程!


   困惑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30 23:16:00编辑过]

TOP
6#

这个方法很好,已经上交的两位老师的作业质量也很高,加精!
TOP
7#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08-5-30 22:01:00的发言:
这个方法很好,已经上交的两位老师的作业质量也很高,加精!

谢谢喻老师加精!!


 


 

TOP
8#

 

参加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展示观摩活动体会


嘉兴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  徐嘉


5月26至28日,作为南湖小学科学研修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在萧山举办的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课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学工作才4年的年轻教师,我此行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学习、思考、照着做!在报到的第一天,教研员阮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对自己2天的听课进行必要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也让我更认真地去看、去听、去想。


在观摩了六节课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由绍兴上虞市的林老师带来的《轮轴的秘密》,而这节课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林老师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由于本学年我也执教六年级,而在当时上六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就为“力与机械”这个单元头疼不已,特别是轮轴这一课,在上课时,我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让同桌之间分别拿住一字螺丝刀的两端进行比力气,由于我们学校的同桌几乎都是一男一女,结果有些男同学拿着轴的那部分,却把拿轮的女同学转得站了起来……而听了林老师的课后,我不禁为他的材料而拍案叫绝。有了这材料,我不仅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上课肯定不会这么累了!以前自己一直有个困惑就是面对比语、数课老师将近多一倍的课时量(不包括准备学生进行材料的时间),我们能不能做到每课都去研究材料,从而使材料能最大程度的服务于我们的教材内容!!林老师文章解答了我的困惑:以方便、有用、有结构的原则准备材料。方便——材料要是常见的,尽量是容易准备的;还要考虑材料的反复使用性、经济性;有用——材料应该是本课所必须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起来方便的,提高效率有用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结构——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要能诱导学生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结构的材料应该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层次性,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性的,它能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向深处。


  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听到这么有示范作用的课!

TOP
9#

我们在思考

——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之《抵抗弯曲》评课


 


嘉兴市南湖区东栅中心小学   章利明


   


  2008年5月27日,浙江省各地的600多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到美丽的萧然山下,会聚于朝晖小学,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萧山的太阳格外热情,风雨操场俨然是间“桑拿”房。好在大家学习交流的热情更高,虽热得三四分晕乎,尚保持六七分清醒。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我们在思考”。我们思考什么?省教研员喻老师主要列了三点:怎样让孩子更好地发展?怎样让教师更好地发展?小学科学教学怎样走得更好?开课教师都上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线的教师用心聆听,认真学习,努力领悟,深受启发。下面就《抵抗弯曲》一课,浅显地说上几句,权当作完成作业。不甚惶恐中……


    宁波的何波老师上的《抵抗弯曲》一课是“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教学流程如下:


    一、桥梁引入。(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分组实验)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分组实验)


    (三)8倍宽的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演示实验)

   

    四、课后延伸。

    整堂课思路清晰,体现出教师对教材有着很好的理解和把握。闪现亮点许多,使我学习深受。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来说说材料准备的亮点。


    1、材料的新颖性。


    本课引入时给学生展示了几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图片。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个新生的事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能非常有效引起学生对桥面、桥墩、平台、横梁等的观察。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又作本课的铺垫,恰到好处。


    2、材料的规范性。


    实验中要给纸桥压重物,教材中用的是铁垫圈。铁垫圈大小厚薄不均,会使实验结果不科学。教师非常细心地把它换成了比较规范的螺母,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同样,当我们找不到一倍厚、二倍厚、四倍厚的同种纸质时,好多教师采用了双面胶把两张、四张纸粘起来,由于双面胶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实验结果再次不科学。而何老师用胶水把纸粘起来,相比而言规范多了。


    有结构的材料才有利于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内化、提升。


    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再来说说实验指导的亮点。


    整节课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很到位。学生的两个分组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教师对两个实验的指导大同小异,现实录“研究一”的指导如下。


    研究一:纸的宽度与抵抗弯曲能力。


    这是对比实验,要注意:


    1、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我们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


    2、实验中需要改变什么条件?我们准备怎样改变?


    温馨提示:


    1、先预测,后实验,再记录,最后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发现。


    2、实验时重物(螺母)要轻轻地放入杯中(可以用镊子夹),以免砸塌纸桥梁。


    3、纸桥梁碰到底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重物(螺母)不能算。


    4、先实验好的小组请把实验数据记录到黑板上的统计表中,请注意:只接受8个组的数据。


    实验的指导是门艺术。指导到位才能让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去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指导不到位,学生方向感顿失,往往会朝着教师预设相反的方向前进,违背教学的初衷。指导太到位,“指导”就会变成“指令”,“按部就班”就会变成“按步就搬”,使科学学习失去“探究味”,外在的场面似乎很好看,内在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本节课还有诸多亮点不一一细诉,但个人以为本课还存在两个遗憾。


    一、“只接受8个组的数据。”


    课堂上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而教师只接受8个小组的数据。在说课时教师是这么说的: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提高实验的效率,同时培养竞争意识。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现今,浙江省有关部门在研究解决薄弱学校有关问题的时候,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掌握学习成绩在后20%的学生的变化情况,找出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如果教师只接受8个小组的数据,我觉得有三个隐患:一是学生一味求快,使实验探究表面化;二是长此以往,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三是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诚然这节课实验很多,教师需要学生有很高的效率,但“面向全体”和“选拔人才”毕竟不同。前一节课的杨老师在相同实验环节我觉得处理得很好,她接受每个小组的数据,并让实验效率高的小组看别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既对实验慢的小组进行“关照”,又很好保护实验快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二、拖堂10多分钟。


    在活动总结时省教研员喻老师说:这次活动时间相对宽松,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主要是开课教师要上出“想法”;如果是包班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上更多的时间,不要拘泥于40分钟。我想与会的老师包班应该是少而又少的吧,再者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连续上50多分钟,甚至更长,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对于解决本节课拖堂的问题,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并列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利用课前时间。公开课上学生总是早早到场,教师也总是和他们谈话增进相互了解。我想可以在此时给学生看“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片,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缓解时间压力。


    2、减少教学环节。“8倍宽的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教师可以不用再一一演示了,尽管8倍厚的纸桥承重非常显著,很能体现教师自己的“想法”。但同样,“二倍厚”、“四倍厚”实验中学生也能感受到抗弯曲能力显著提高。


    3、同类实验合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两个实验结构类似,可以在指导时合在一起。学生已有一年的对比实验训练强化,可以处理成前一个实验“扶一扶”,后一个实验“放一放”。或者把两个实验处理成并列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鼓励快的小组做另一个实验。


    4、改变实验类型。“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这个演示实验教师先把尺平放,在尺中间挂重物,再把尺侧立,在尺中间挂重物,花了好多时间。是否可以把“演示”改成“体验”,让学生用双手平着弯尺,侧竖着弯尺,感受一下两者所花力量的大小。我想这样的体验学生可以化“间接”为“直接”,感受更深,且“弯”比“挂”用时少得多。


    5、留主体去头尾。听专家说,国外有的课把课堂的引入部分和总结部分去除,只留教学设计中间的主体探究部分。在这样的场合也许可以一试,我不是专家就此搁笔。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学生有渴望成功的喜悦,教师也一样。通过这样高水平的近距离指导,我相信将有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3 17:10:23编辑过]

TOP
10#

以下是引用yangyejun在2008-6-2 20:38:00的发言:

我的老天,我早就有这里的号码,老说我有错误,登陆化了我4小时。晕死。


不是一般的牛X

TOP
11#

学习中,希望我们听课老师的作业也能及时完成!
TOP
12#

                                              《轮轴的秘密》听课反思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张引华
 
      近来在浙江省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观摩活动上听了一节《轮轴的秘密》。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听好课后我觉得林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科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就是上出我们科学老师各自独有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次上林老师是先思考后再展示给我们,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才有意思,才有争议,就是缺少我们平时的常态课,毕竟听课的老师都是一线的普通的老师呀。
      对实验的设计上:课上老师提的问题有道理,我认为轴上挂重物应不变,改变轮的大小,出现两边不平衡就行了,这样实验得出结论更直接,更有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对轮轴的秘密的探索。轮轴就是个变形的杠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知识点是容易的,关键是探究力的培养,就是如何找到轮轴省力的秘密。所以我认为在对轮轴作用的研究上,可以使用杠杆尺的研究方式引入,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孩子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的方案,对轮轴中轮带动轴与轴带动轮有更深的认识,实验结果的呈现比较清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4 9:04:49编辑过]

TOP
13#

以下是引用yangyejun在2008-6-2 20:38:00的发言:

我的老天,我早就有这里的号码,老说我有错误,登陆化了我4小时。晕死。


杨老师一定是头大了吧,那就唤作"洋大头"~!

TOP
14#

客气了,喻老师说要"深入浅出".俺既然不能"深入",那只能"浅出"了.


顺便说一下,我能活两个月了,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5 8:39:38编辑过]

TOP
15#

 

我的感受


----记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展示活动      


周军  


5.26-5.28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展示活动,两天的时间,聆听了6位教师的课堂展示。十位特级教师的精彩点评,感受颇深,下面就浙江嘉善县魏塘镇第一小学谢小立老师执教的《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感受一:本单元的课一直被一线教师认为是最难上的课,小立老师选择了这课,勇气可嘉。本课主要科学概念目标有“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两块。教师深入浅出地把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梳理,理清脉络结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整了教学的难度。(从谢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由于探究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操作技巧,同时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也不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探究,所以学生对怎么做和做什么不太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过程不清晰,导致课堂不能达到“深入浅出”要求,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北极星不动”这个事实证据与“地球自转特征”间的因果关系,他确定的教学重点目标为“地球不停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同时他认为,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高度)是随着纬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在北极点北极星位于人们的头顶),所以“从北极星在天空中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学生所在地看到的北极星的位置,参见教材83页黑底提示)”是不可取的。因此,将教材“地轴是倾斜的”这个主要目标进行了谈化,只在教学结束前作为拓展,稍加提示。又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星星旋转方向”的辨别比较复杂,所以课堂的教学只触及到旋转,对旋转的方向进行了回避处理。)教师的课前谈话:认识地球上的地轴、南北极、家乡的地点等概念。强化地轴和地球的转动。即是复习所学的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很有必要。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这样的课。



感受二:适时的演示实验、明确的分组实验。教师在让学生模拟北极星不动,其他星座在绕北极星转动时,及时地做了演示实验,并且把这个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的告诉了学生,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完成了分组实验。看似指令,在这儿我认为这是教师精心的指导,因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和成人是有区别的。他们除了靠教师语言抽象的描绘还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具体的操作,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才能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内涵。



感受三:细节的处理。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创造。课堂实录:当学生把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展示在展台时,学生: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太阳如果在上边,下边就会照不到的。师追问:你所说的上边,你能说的明白一点吗?生:北半球。师继续,更具体点呢。生:北极的上方。从“上边”到“北极的上方”教师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是我应该学习的。本课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一一展开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思考:不知是教材编写的原因还是课堂的预设,教师在复习引入环节时,没有提到地轴这个概念,(我想:教师设计里有,上课导入时估计忘掉了.还有和学生的基础也有关.)在让学生画太阳和地球的位置时,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对一位学生的声音,师:你能不能在你的图上把地轴标上行不行。在观看了星际图时,教师问,这样的星星会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小组一生回答,在地轴的上方,然后教师让学生画这颗星的位置并说明要画上地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5 22:28:39编辑过]

TOP
16#

以下是引用阿宝在2008-6-4 16:42:00的发言:
  

……在这里,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理解磁铁吸铁本领弱与不能吸铁的区别。


我在教此内容时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桌子上放了很多很多的回形针,然后把大条形磁铁放上去,再拿起来时磁铁两端吸了很多,而中间没有回形针;有学生说:老师,去掉两端,你的磁铁就不能吸铁了。我就拿了比刚才小一号的磁铁,重复操作了一遍,结果跟刚才一样。从而我引出了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强,中间最弱。又有学生说:老师,你的磁铁中间是不能吸铁的而不是吸铁弱。我问学生:你有何办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要把老师的大磁铁在中间弄段再吸吸看。幸好我有一块大磁铁在中间段了,所以我采纳了学生的要求,并让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证明学生的猜测是错的,学生心服口服: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强,中间最弱。


                      城南小学     徐火宝


 


 


看了徐老师的内容,很为徐老师细致的评点感动,学习中。


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要把老师的大磁铁在中间弄段再吸吸看。幸好我有一块大磁铁在中间段了,所以我采纳了学生的要求,”这里提到的大磁铁中间断了后,再去吸回形针,已然不是磁铁的中间而变成了断磁铁的两极了吧。所以要证明磁铁中间磁性弱是不是可以采用吸磁粉的方法。


事实上,现在的教具质量很差,中间真的是一点磁性材料也没有,我们有一位老师上这节课,寻找中间也有弱磁性的磁铁跑遍了各小学部都没有,最后特意跑到初中才借到符合要求的材料,哎,我们的材料何时才能更“科学”些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