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方法与大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大概念有重要的意义。
1.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大概念,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适时地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现象开始的,人们对四季的认识也是如此。
2.从长期观测到合理想象
认识月相与认识其他天文现象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而空问想象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实制的。月相的测和对月变化的分,能够从月相的大小.月的运动等直观因索上,促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提出研究问题,将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变化与月相变化建立起联系。概括地看,学生长期观测月亮及其变化一按一定顺序摆放月相图片一建立日地月模型一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与月亮运动规律的关系,这个学习过程是从具体空间到大脑想象的过程,是将长期的观测转化为空间想象的过程。同时,对月相的长期观测,也是对学生意志力和科学态度的锤炼。
3.类比推理、科学假说、模拟实验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
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成因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年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的柱状图和一年二十四节气正午影长的柱状图。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气温变化与影长变化的关联。经过类比推理,学生提出了假说:地球自转会引起一天中太阳直射角度发生变化,一年二十四节气太阳直射角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模拟实验是检验假说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球公转中影长确实能发生变化。这对于学生认识四季成因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模拟实验中记录地球仪上标杆影长变化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能与观测的数据相对应,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为了能观测到模拟实验中影仪上春夏秋冬影长的位置。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类比推理、科学假说、模拟实验和数据分 现了这个关系与实际观测的影长变化的一致性,更有学生根据影长及其变化推断出地球 长的数据,从标杆到北极点画上刻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清晰地观测和记录到影子的长度。通过对比,学生从模拟实验中发现了标杆影子长度变化与地球仪公转的关系,还发
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推断合理,一气呵成。
4.证实与证伪也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证实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归纳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而证伪是建立在演绎逻辑的的基础上,找到实验结果或实际现象与假设或某种理论的反例,由此推断其不成立。不管是证伪还是证实,都强调用事实说话,也就是实证。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简单且缺少道向思维,证实的运用会多于证伪。如果在适当的学习内容中涉及证伪的方法,能丰富学生的思维,也是理解大概念、用大概念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需要。例如,在“日食”一课上对“是不是金星或者水星挡住太阳”的猜测,用两个事实进行了证伪。一是“近大远小”原则。金星或水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我们看到的金星或水星只有芝麻大小,不足以完全挡住太阳。二是金星或水星的视运动方向比较复杂,在经过太阳表面时是自东向西的,而观察到的日食现象中挡住太阳的物体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运用证伪的方法,排除了金星或水星挡住太阳后出现日食的可能。
与证伪相比,证实就显得比较简单。月亮大小和运动方向都有可能挡住太阳形成日食,但是发生日食的时候月球是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吗?在从收集整理的若干次日食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表中,日食发生地点都是散乱的,而时问都是发生在农历初一,而这个时候月球正好运动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