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谁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我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哪位中国人,但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白皮肤的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位传教士。他,就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狄考文。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年),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是19世纪教会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文会馆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会学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狄考文1836年1月9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但狄家不久就加入前往中西部拓荒的行列,因此他的童年是在不断迁徙与充满挑战中度过的;他的父母育有七个子女,狄考文是家中长子,帮助父母克服困难的机会最多,因此锻炼出他健壮的身体、倔强的个性、坚韧的毅力和凡事自己动手做的习惯,而这些素质都有助于他以后来华的传教生涯。后来他们兄妹长大后共有四位离开家乡远赴中国宣教。
狄考文进入大学和神学院读书时,在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感召下,他确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到异教国度去撒播基督之爱。几经周折,他选定并最终达成了到中国的心愿,临行前,他向国内的同行们郑重宣告:“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中国;我期望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葬在那里。”狄考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863年7月3日,他偕新婚半年的妻子狄邦就列,还有蜜月中的同工郭显德夫妇(参看我的文章:连义和团也为之心折的传教士——郭显德),在纽约登上了远赴中国的帆船,历经5个多月的漫长艰辛海上旅程,于是年12月16日抵达上海。稍作休整后,翌年1月到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自此直到1908年9月28日于青岛福伯医院去世,狄考文在中国山东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5个年头,死后葬在了烟台毓璜顶美国北长老会墓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诺言。 狄考文在中国生活的近半个世纪时间,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经历痛苦蜕变的时期,他亲历了这一蜕变过程,也为这一蜕变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晚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
狄考文年轻时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也信守誓言艰辛备尝兢兢业业忘我奋斗至生命的终点,那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决心向中国传布上帝之爱,引导中华归主,但在他给中国带来了基督福音、上帝之爱的同时,他也给中国带来了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现代文明。
狄考文不但是一位传教士,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于教育工作,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尤大。
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私立学校“蒙塾”,1876年改称“文会馆”,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882年纽约长老会总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学院)为学校英文名称,以“文会馆”作为中文名称。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是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传播和介绍西方近代科学,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