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学进度,五年级《科学》马上就要学到修订版教材“热”单元第7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了。昨天在临浦三小举行的区级教研活动中刚好上了这节研究课,通过这次研讨,提出了以下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热传递与热传导
教材修订以前,六年级上册有“热和燃烧”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也有“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动。遗憾的是修订版教材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热传递和热传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形式。修订版教材在让学生做了多次热传导实验以后,当要强化概念时,却把概念定义为热传导(见色块中的文字表达),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
修订版教材在课文第47页“资料库”里,增添了阅读资料——“热的传递方式”,
对比课文与资料中的文字描述,自相矛盾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必须予以纠正。根据“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编排内容,本人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还不如改为“热的传导”为好。在学生完成了分组实验以后,建立好热传导的概念。在资料阅读中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实际上,修订版教材将对流、辐射(“电磁波”之说值得商榷),放到资料库中,作为阅读材料,对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学习是有所影响的。
课程改革后,初中、小学《科学》的衔接也存在着问题,据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材编排,认为小学已经讲透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初中已经不再安排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这块内容应该适当再强化一下。
二、关于热传导实验
教材修订前后,这篇课文都保留了热传递的学生实验,课文中的表述如下:
这样的文字表述配上漫画式的插图辅助,在教学中会起到误导作用。“用蜡将火柴一根根粘在铁丝上”,照图上的样子是很难准备的,即使粘上去了,在搬动的过程中,说不定哪根火柴在铁丝还没加热前就掉下了。
为此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以下装置,将熔化的蜡液倒在玻璃上,做成一个个蜡环。
实验时,将铁丝改为直径2毫米左右铝丝或铜丝。在金属丝上套蜡环时,右侧等距套3~4个,在酒精灯的左侧也可以套1个蜡环,以证明加热时,热是向两端传递的。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树德
20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