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五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2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后记


这是整个单元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的复习总结课,应该说这节课的任务非常重,可以安排两个课时。


课前,我在班级内放映了科考队去南极考察的画面,告诉他们我们国家的科考队到南极考察都会选择在我们这里快冬天的时候出发。我呈现了中国南极考察共24次具体时间列表如下: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 1984-11-20 ~ 1985-04-10
中国第2次南极科学考察 1985-11-20 ~ 1986-03-29
中国第3次南极科学考察 1986-10-31 ~ 1987-05-17
中国第4次南极科学考察 1987-11-01 ~ 1988-03-19
中国第5次南极科学考察 1988-11-01 ~ 1989-04-10
中国第6次南极科学考察 1989-10-30 ~ 1990-04-27
中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0-11-16 ~ 1991-04-06
中国第8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1-11-09 ~ 1992-04-06
中国第9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2-11-20 ~ 1993-04-06
中国第10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3-11-25 ~ 1994-03-06
中国第11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4-10-28 ~ 1995-03-06
中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5-11-20 ~ 1996-04-01
中国第13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6-11-18 ~ 1997-04-20
中国第14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7-11-15 ~ 1998-04-04
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8-11-01 ~ 1999-04-01
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 1999-11-01 ~ 2000-04-07
中国第17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0-12-01 ~ 2001-04-01
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1-11-15 ~ 2002-04-02
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2-11-01 ~ 2003-04-18
中国第20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3-12-04 ~ 2004-04-10
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4-11-20 ~ 2005-03-20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5-11-20 ~ 2006-03-20
中国第23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6-10-20 ~ 2007-03-20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7-11-20 ~ 2008-03-20


学生们看过后,大部分感到奇怪,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和看过书本并且理解书本内容的同学可能知道,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圈附近处在较长的白昼中。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惑展开教学,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白什么叫极夜和极昼。


为什么在两极会出现极昼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呢?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并从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四季形成的原因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学生们沿着教材上和我的引导,能够迅速地回答出与地球自转关系很大,因为地球自转才引起昼夜交替,还有的学生说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中,我们已经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直射点出现在北半球时,我们看到南极附近没有光线,他们好象始终处在黑夜中。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来弄清楚事实真相。


教材上介绍的第一个模拟实验做的很顺利,在上节课内容中已经点拨过观察的方法,先前的疑惑被实验做证实。此时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极昼极夜现象就是按照模拟实验上操作这样形成的,对于原因的解释却似乎仍旧说不出道道。分析这种原因我觉得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法,已经很自然地掌握了模拟的方法,而用这些知识再去解释极夜和极昼还需要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模拟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模拟的方法,模拟实验结束后还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在这里我使用反问的方法: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地球公转和极夜和极昼的形成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来解释,看看学生到底理解了没有。为了更好地运用模拟实验来证明事实,还有更好的模拟方法吗?(引导学生从教材上获得信息或者通过讨论来完善模拟方案),我尝试让学生想出更多模拟的方法做更完善的解释,此时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理解了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


书本的模拟方法很好,利用纸板作为分割线,卡住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期间南极和北极照射到光线的情况,可以看到更明显的效果。然后,我给学生演示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做更多地了解。最终总结前面的模拟实验,总结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我让学生解释去南极考察选择夏季的原因,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认为白天观察可以更方便,难度更小,探察到物质更多。同时,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如何解决南极白天炎热的问题?大半年白天科学家睡觉怎么办?都是白昼,温度是不是很高,南极的积雪会一下子融化吗?从而让科学方法直根于学生内心,引领学生关注更多地自然现象,科学的解决问题。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2#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热》单元的许多内容,其实五年级学生在教材改编前三年级时许多内容都已经学习过了。学生对于热现象的不少原理都有了比较科学的看法,在我所教的三个班级里,只有一个班因为是四年级插进来的班级,因此三个班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法还是有些不同的。


给冷水加热,学生能够回答出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说火烧、电加热、放在开水中、放在太阳下,总而言之,都需要热源。将冷水放在热水中的确能将水加热,我及时进行了总结,避免让学生的关注点仅停留在温度的改变上,还会出现哪些结果呢?学生们进行简短讨论后,预测现象。多数学生认为会沉下去,理由是冷水比热水重,这一点似乎在学习太阳能热水器原理的时候,老师就已经介绍过了。加如冷水,果然如他们所料,沉了下去,下面一片欢呼。此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保持冷静并继续思考,冷水受热后有可能还会升上来,一位学生如此回答。你们同意吗?大伙将信将疑,眼睛盯着塑料袋。慢慢地塑料袋果然改变姿态,战立起来,先悬浮起来,最后部分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下来。


为什么冷水会漂浮起来呢?学生的思维很奇怪,很少有学生会从重量上来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我天平都用不上。学生们回答的更多地是从塑料袋里面含有空气,这部分空气加热后变成气泡跑出来了,所以就浮了起来。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有水漏出来了。其实这点和材料有关系,教材上给我们展示的材料是一种并不能做到密封的塑料袋,很容易漏水,这一点对教师实验操作还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体积和重量变化上来研究这个问题,假如学生并没有提到重量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到这个点上。因为实验前必定涉及到称重,天平的使用方法介绍是不可避免的。这点在学习《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中就应该介绍掉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旋动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2、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3、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5、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教师在介绍方法时,最好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动手操作,称量物体,其中特别要强调砝码的取用方法,许多学生会很自然的用手直接去拿砝码。


两次称量后学生们会发现,重量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得出的结果都是27.1克,而体积地变化由于不是很明显,需要引导学生制定观察的方法,标上刻度线,便于观察和读数。加热后,学生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气球皮的变化和水体积的变化情况,可以让学生触摸气球皮,能够感觉到应绑绑的,从而更加体会到膨胀的含义。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3#

反思很深刻,学习了!
TOP
24#

反思写得越来越好了,鼓励一下!
TOP
25#

谢谢喻老师的热心鼓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6 16:54:53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