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八卦、风水、命理等学说,是中国特有的“哲学”,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认同的人认为它们是朴素而高明的辩证法,否定的人认为它们是唯心的。《黄帝内经》则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在中医上,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原则。
按照“五行”的思路,中医把人体的各个器官都进行了组合分类,也与自然界的属性做了对应,天地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在中医望诊和整个诊断分析过程中,必须在这整一个系统里进行统筹分析,比如望病人身体某部位的颜色,来分析判断相应脏器的疾病或健康。比如,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火木土金水五行,其中肾属水(上次我错说成肾属金),色黑。开窍于耳,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耳鸣耳聋,骨关节退化,齿摇,都是与肾有关。
在针灸疗法中,四肢末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


(穴位与五行。不大好懂。)
上次说的中医的心理治疗,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其中“金-木-水-火-土”是相克。比如,“喜伤心(火),恐(水)胜喜”,范进喜极而心迷,其岳父突然扇他一巴掌,吓了范进一跳,治好了他的疯病,这就是“恐胜喜”,即“水克火”。其他的,比如,“怒伤肝,悲胜怒”;
“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即怒伤肝,以忧克制怒对肝的伤;思伤脾,以怒克制思对脾的伤;忧伤肺,以喜克制忧对肺的伤,恐伤肾,以思克制恐对肾的伤。就是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治疗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
但中医五行学说的运用,不如阴阳、气血、虚实、表里这辩证八纲(《黄帝内经》),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补法、清法、消法(清·程钟龄)这施治八法来得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