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的历程回顾
浙江省校园气象协会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正确领导下,从2011年成立至今,从理念引领、技术指导、活动开展等多方面为全省中小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成为学校与气象部门之间有益的桥梁。在协会历任理事的不懈努力下,通过举办辅导员培训班、开展气象科普征文、气象摄影绘画大赛、气象探究实践活动丛书编写等多形式、多角度培训学习活动,催生了一大批热爱气象、勇于开拓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者。从2011年全省仅有42个校园气象站到2018年184个校园气象站;从自娱自乐、小打小闹到团队合作特色鲜明;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校园气象科普基地、全国校园气象优秀辅导员、全国校园气象优秀校长等殊荣的加冕;校园气象科普成就学生的同时成为教师成长的有利通道,成为浙江中小学校办学的金名片。七年厚积终薄发,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走,播撒在浙江中小学校这篇肥沃的土壤之上。
培训交流拓宽校园气象科普新思路
七年来,为了夯实和提高广大校园气象辅导员气象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协会共举办了7期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班,培训学员达300多人次。培训的内容涉及气象科学体系基础知识、校园气象观测与记录、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校园气象科技活动、气象科技探究案例介绍、气象科技小论文写作指导、短期天气预报、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等等,通过学习和讨论,逐渐解开了广大辅导员们的长期困惑,初步清晰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气象科学体系知识以及气象观测与记录的技术。对繁荣与发展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课程开发助推校园气象科普新品质
气象校本教材作为科普的工具,它既是气象科普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钥匙。浙江校园气象科普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拥有者悠久的历史,早在1994年,湖州德清县洛舍中心校就编写了“可桢气象学校教材”;浙江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小学在校园气象站建立之初就编写了一部题为《少年气象观测》的校本教材。2011年11月17日,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出版了《气象探秘》校本教材。同年,温州市瓯海区丽岙二小出版了一套三册供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学习的题为《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读本》的校本教材。该校本教材喜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题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博士作序。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物候与气象观测》、嘉兴市海宁马桥小学的《气象科普校本教程》等气象科普教育校本教材于2016年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
校本教材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必备工具,也是学校开展与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的标志。教材编写的内容涵盖量,体现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长度。
基地创建激发校园气象科普新生命
气象科普基地的创建是一个学校气象科普教育成绩的集中体现。自2012年起,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协会通过积极宣传、手把手指导,一大批校园气象科普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目前我省已经有省一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5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15家,占全国的18.75%。同时,在科普基地评选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校园科普辅导员崭露头角。他们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扎实而有创造性的工作,充分挖掘地域特点与地区优势,从气象观测、气象与生活、气象与防灾等方面寻找气象科普与教育教学的契合点,并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各地各校逐渐形成鲜明的气象科普特色,开创校园气象科普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多彩活动打造校园气象科普新未来
2013年至2016年,协会在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学会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举办了4届大型校园气象科普征文比赛。每届参与的学校有近百所,参与的人数达数千人。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还吸引了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数十个单位的数百青年人参与,营造出了“宣传广,教育深,收益满”的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大氛围。多彩征文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中小学气象科普研究与宣传的兴趣,除了征文评比以外,他们还积极参与投稿,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寻找更为广阔的平台。
2011年—2017年《气象知识》杂志入选作品统计

携手共进再创校园气象科普新高度
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市气象学会的支持帮助下,浙江校园气象科普正朝着均衡化、全局化发展。七年的风雨同行、七年的同舟共济,浙江校园气象科普在校园气象协会的一路随行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深度思考冷静分析之后矛盾与问题仍然存在,如:校园气象科普发展不均衡现象;部分校园气象科普发展后劲不足;校园气象科普优胜劣汰等等。截止2018年10月,全省已建校园气象站184个,分布于全省62个县市区,但仍有一定程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