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实施方案 [复制链接]

1#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实施方案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是一项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和青少年创新思维养成而设计的,以比赛嘉年华为呈现形式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意思。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创想、亲身体验、动手实践。活动将围绕不同的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设置主题。

第一届主题为: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

一、活动名称: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

二、活动宗旨

(一)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推动科学普及工作

在全国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大赛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加强科学教育

大赛活动希望推动青少年发现身边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模拟真实产品研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激发

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协作、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三)在中小学推广开源、实践的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薄弱的大背景下,通过推广注重动手能力的各项活动,让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培养。以创客+学科知识的学习模式,促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推广

(四)打通大学及专业科研机构与中小学科学课程间的衔接

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中学参观学校科技活动时,勉励同学们把科学爱好和科学实践从中学到大学连贯起来,不断取得更多成果。大赛活动致力于将大学及专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向中小学延伸,通过科研人员与中小学老师共同开发科技活动课程,达到“科”“教”的贯通与衔接。

三、活动特色

(一)注重公益性、关注社会问题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活动注重公益性,希望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实践为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为此,大赛将围绕不同社会问题设置主题,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意思。大赛活动不向学生收取参赛费用。

(二)高端平台、权威度高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活动,将整合科技界、教育界各类资源,为“双创”活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提供高端平台。活动中,不仅邀请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牌大学等相关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课程

及赛事设计、学生辅导、审核评比等环节,还安排院士级的知名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为学生们做科普报告。

(三)普及性、专业性并重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技术门槛,让每个有创意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这个活动学会创想、学会制造;另一方面也为在科技和制作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发挥过人才智,展示专业能力。与以往此类活动相比,普及性与专业性并重的特色突出。

(四)传播面广、覆盖面大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是由国家级科技和教育专业媒体整合多家科技、教育类机构一起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创造公益活动。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传播,影响范围广。此次赛事活动预计将通过网络及线下等方式,推广至全国主要省区市的中小学校,预计覆盖老师、学生、家长总人数逾百万。

四、组织单位

(一)主办单位

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

(二)支持单位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

(三)承办单位

北京国科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科技日报社全资子公司)

(四)协办单位

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普网、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少年创学院、北京万菱科技有限公司(爱创家)、北京宏图世展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五)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少年版、中国环境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果壳网、36氪、钛媒体

五、组委会

大赛设立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等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主持日常工作,决定大赛重要事项。

六、科学顾问

大赛邀请气候变化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冰川学家、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担任科学总顾问,并邀请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所专家担任科学顾问,以确保比赛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

七、评委会

大赛设立评委会,以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

八、参加人员

(一)全国中小学生及科技课程教师

(二)大学及专业科研机构人员

(三)提供科技类课程的校外教育机构

(四)科技类企业

九、活动内容

STEAM学习为核心,包含网络学习、专家讲座、现场竞技等多个活动版块。

(一)创·造者学习传播平台

大赛将建立集学习、展示、交流功能为一体的创·造者学习传播平台,参赛者可在平台上学习相关课程,网络报名,在线交流,提交参赛作品。

科研专业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也可通过该平台,共同设计课程方案,为广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科技教师和辅导员提供全面的STEAM教育服务。

(二)创·造大赛现场决赛

创·造大赛现场决赛将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行,优秀参赛作品将在科技周会场展出。

(三)创·造嘉年华及工作坊

创·造嘉年华是参赛作品及其他产品的展示平台,创·造工作坊是一个学习者的分享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变身为传播者的机会。创·造嘉年华及工作坊计划同时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亮相。

(四)未来家园大讲堂

未来家园大讲堂将邀请一流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企业家、大工匠等开设讲座,并通过全国巡讲、网络传播等方式,扩大受众面。

十、活动时间和地点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系列活动以一年为周期开展,大赛决赛及作品展示安排在每年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行。举办地点可以全国轮换。为了增加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将不定期组织国际赛事,地点也可相应移到国外。

第一届大赛时间:2016-2017学年

第一届决赛地点:北京

十一、比赛方案

(一)根据每年不同主题,创设情境,提出与主题相关的学科项目任务,作为比赛题目。

第一届主题为“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创设情境为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以发现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参赛指南附后)

(二)比赛分为网络预赛和现场决赛两部分。评分标准包括:技术水平、产品创意、成本核算、产品推广、团队合作等。

(三)大赛设决赛优胜奖和分项最佳奖,每个奖项都分为团体奖和个人奖。分项奖包括:最佳创意、最佳设计、最佳技术、最佳推广、最佳合作伙伴、最佳教练奖等。

另设学校组织奖、辅导教师奖等,活动开展较好学校将颁发“创·造教育示范校”牌匾。

十二、赛程安排

大赛将于2017年1月启动,2月开展各级教师等各类培训。3月31网络预赛作品提交截止。4月中旬公布进入决赛队伍名单。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决赛。



附件:《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参赛指南》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参赛指南

 

    一、大赛主题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创客精神,关注身边社会问题解决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自由创想、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过程中,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意思,培养有时代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全球化时代的学习者。活动将围绕不同的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设置主题。

第一届主题为: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

创设情境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组织科考队,考察冰川退缩情况,寻找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解决现实问题。

二、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

支持单位: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

承办单位:北京国科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普网、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少年创学院、北京万菱科技有限公司(爱创家)、北京宏图世展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三、赛程安排

    第一届比赛分为网络预赛和现场决赛两部分,不设分区选拔赛。

    网络预赛自20171月开始至2017331日截止,4月中旬发布进入决赛队伍名单。

    现场决赛定于2017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

决赛地点为北京。

四、报名方式

    预赛将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组进行。每个级别都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每支队伍人数不得超过4人(含4人),另有一位指导老师,可以自己拟定队伍名称。每个队员都有个人学习课程及参与活动的记录表和相应得分。

参赛者登录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普网、壹点创造微信公众号、大赛官方微博、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给定的其他报名通道,进入大赛官网(创·造者学习平台)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成功后,每支队伍、每名队员都将获得唯一ID,作为比赛过程中各项活动的身份代码。

    五、作品提交

在网络预赛截止时间前,通过网络上传作品视频(不超过3分钟,mp4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和一份文档资料(以图文或PPT形式),介绍自己的参赛作品和设计初衷、思路等。同时,还需要提交一份物料清单和成本核算表。入围决赛的队伍,届时需另外提交团队人员介绍视频。

网络预赛作品资料一旦提交,不可更改。

    、网络预赛

    根据科考视频及其他关于气候变化相关学习资料(可在创·造者学习传播平台上下载,也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自主学习与此次科考任务有关的各项知识。根据不同组别完成参赛作品。

每个参赛队伍都需要提交必做和选做两类作品,小学组为两个必做、一个选做作品;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为一个必做、一个选做作品。选做作品可从列表中选择,并标注所选任务序号。

预赛只计算团队分数。

(一)必做题

     1、小学组必做题

A) 15*15cm大小的纸盒上,利用3v纽扣电池、两针长脚轻触开关、1毫米七芯铜导管、3毫米发光二极管(多种颜色按需求选配)、蜂鸣器、计时器等材料,制作一个多媒体科考地图,或与大赛主题相关的其他多媒体画作。

B) 制作一台提醒观测人员定时(每隔两小时)观测的计时器。

小学组竞赛需要完成AB两个项目,共同制作一个介绍视频即可。

评分标准

 

                                                              
  

评价要求和标准

  
  

分值

  
  

备注

  
  

价值观

  
  

10

  
  

在提交的文档中描述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

  
  

艺术性

  
  

20

  
  

作品美观,合理

  
  

工程与技术,科学

  
  

30

  
  

合理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技术方案规范。在提交的文档和视频中对整体设计做出说明,方案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40

  
  

在提交文档中重点说明创新点的来源、创新过程和实现手段

  
  

团队协作

  
  

30

  
  

在提交文档中对团队结构和分工、项目过程和管理进行专门介绍,体现工作分配的合理性,项目的管理能力,配合的默契度等。

  
  

经济性

  
  

20

  
  

提交物料清单和成本核算表,体现性价比。

  

    2、初中组必做题

设计一个可在冰原、沼泽(松软不平地面)、裂缝使用的物资搬运工具,在5分钟之内将尽可能多的物资(380毫升矿泉水)由出发区搬运过2米的冰原、沼泽(松软不平地面),送过0.5米宽的裂缝,安全放置在目的地。建场地图如下:

 

 

 


                                                              
  

评价要求和标准

  
  

分值

  
  

备注

  
  

价值观

  
  

10

  
  

在提交的文档中描述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

  
  

艺术

  
  

20

  
  

作品美观,合理

  
  

工程与技术,科学

  
  

30

  
  

合理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技术方案规范。在提交的文档和视频中对整体设计做出说明,方案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40

  
  

在提交的文档中重点说明创新点的来源、创新过程和实现手段。

  
  

团队协作

  
  

40

  
  

在提交的文档中对团队结构和分工、项目过程和管理进行专门介绍,体现工作分配的合理性,项目的管理能力,配合的默契度等。

  
  

经济性

  
  

10

  
  

提交物料清单和成本核算表,体现性价比。

  

    

3、高中组必做题

    充分考虑极地环境,设计一个可再生能源电源装置(评估的标准兼顾创新性,转化效率,发电总量)

   

                                                              
  

评价要求和标准

  
  

分值

  
  

备注

  
  

价值观

  
  

20

  
  

在提交的文档中描述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

  
  

艺术

  
  

20

  
  

作品美观,合理

  
  

工程与技术,科学

  
  

30

  
  

合理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技术方案规范。在提交的文档和视频中对整体设计做出说明,方案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40

  
  

在提交的文档中重点说明创新点的来源、创新过程和实现手段。

  
  

团队协作

  
  

20

  
  

在提交的文档中对团队结构和分工、项目过程和管理进行专门介绍,体现工作分配的合理性,项目的管理能力,配合的默契度等。

  
  

数学及经济性

  
  

20

  
  

方案中涉及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要留下推算过程。

  

提交物料清单和成本核算表,体现性价比。

  

 

(二)选做题(不区分年龄组)

1、从冰川融水中过滤杂质(上游的垃圾及牦牛粪便),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

2、制作一台冰原(沼泽)运输工具。

3、设计制作一款电子求救信号灯。

4、改进现有帐篷,使之有较好的防风保暖性又有足够高的空间。

5、解决在帐篷中夜间如厕问题(区别男女情况)。

6、改进现有手套,使之既保暖又方便工作。

7、在荒原种植绿色蔬菜改善伙食。

8、制作预防坠入冰裂隙的工具。

9、制作一种观测点与大本营之间的通信设备。

10、解决长时间一个人观测时(2-3周)孤独排遣问题。

11、其他你想到或发现的科考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12、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你能想到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极端天气多发、减缓气候变暖的方案和产品。

说明:选做题参照必做题各组别评分标准计分,其中101112项在得分基础上乘以1.5

 

七、现场决赛(详细说明另发)

(一)决赛形式及内容

现场决赛参赛队伍为小学组16支队伍,初中组8支队伍,高中组8支队伍,参赛队伍将打乱组别(原团队不拆散),抽签组成8支综合团队(虚拟科考队),每个综合团队包括:2支小学组队伍、1支初中组队伍、一支高中组队伍。现场出题,题目与预赛题目有比较大的相关性,以创客马拉松形式进行比赛。

预赛成绩将带入决赛,预赛作品需进行展示,并做现场答辩,作为打分参考。   

   (二)奖项设立

    大赛将按照得分情况,设立优胜奖和分项最佳奖,分项奖包括:最佳创意、最佳设计、最佳技术、最佳推广奖等。针对组织者,另设学校组织奖、辅导教师奖等,为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颁发“创·造教育示范校”牌匾。

    获奖团队将有机会参与国际赛事,获奖队员将有机会在暑假组成少年科考队,跟随科学家一起去进行实地科考,寻找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

TOP
3#

大家有兴趣认真看一下活动指南,觉得这活动还是很有意思的。起点比较低,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实现创造梦。
TOP
4#

初看一下,活动趣味性较强,在挑战中激发创新热情,有意思!
TOP
5#

有条件的学校和个人,可以参加,对师生还是有利的。
TOP
6#

主题式创新、创造比较考验参赛者的能力,关注中……
TOP
7#

给学生多一个平台,给梦想插上翅膀。老师们,你们辛苦啦
TOP
8#

和科技大赛有点像的,可以通用
TOP
9#


每到学习时,必关注...
TOP
10#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培训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中学举行(转发微信报道)
http://mp.weixin.qq.com/s/2rBNRE6gfYovpfyk78aOcA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