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新田园小学
张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腐殖质、无机盐、水和空气等。
2.土壤和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
2.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所有的结论应该都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教学背景: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学生对土壤中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体层面,不知道土壤也是混合物,对组成成分了解不详。这就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前概念的水平。
2.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验证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物及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作些铺垫。比如认识土壤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减少土壤被侵蚀的意义等。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3.教学策略:基于学生前概念,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将本课重点落在探究土壤的成分上,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帮助学生寻找土壤成分:一是方法迁移,由扶到放,事前提供由盐、沙子、铁粉、面粉混合而成的混合物,让学生思考怎么找出这四种物质,让学生学会依据物质的特性去寻找成分,二是实验前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猜测土壤的成分,再依据这些成分思考寻找的方法,全班方法进行交流,寻找更多的方法;三是实验中方法的提示,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完后,让它选择教师提供的另外的方法来寻找更多的证据,达到同一成分方法多样性或是寻找难以发现的成分。这样学生寻找土壤成分的观察路径为:区分土壤成分与非成分(前提)--观察(颗粒)--水分(手捏、蒸发)、空气(浸泡)――小石子、沙子(过滤、清洗)--粘士(水变色)――腐殖质(漂浮、推测)――矿物质(溶解、蒸发分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发现土壤中不易观察到的腐殖质、无机盐成分。
教学过程 .
活动1【导入】一、迁移导入 评论 .
1.教师活动:出示四种物质(盐、沙子、面粉、铁粉)混合的物体,如何找到这四种成分。
归纳梳理找出四种物质的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四种物质的特性,考虑分离方法。学生交流,找出四种成分的方法,学会更多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在混合物中找出成分,需要依据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活动2【活动】二、寻找土壤成分 评论 .
1.教师活动:土壤也是一种混合物,它里面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顾曾经在土壤中见过哪些东西?
2.教师活动:明确土壤成分与土壤中非成分。
学生活动:土壤成分是土壤本身的物质,不是掉在里面的其他物质
3.教师活动: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土壤的主要成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土壤也是一种混合物,也是由许多种物质组成的,只有猜测它的成分,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找出成分。)
4.教师活动:运用什么实验方法找出土壤的成分?
学生活动:依据猜测的成分特性,联系前面的方法,思考、讨论交流找出土壤成分的方法
5.教师活动:明确要求,所有的结论要基于实验的现象(证据)。
学生实验:运用各种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
6.教师提供帮助:提供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土壤的成分。
学生整理:整理实验材料,梳理实验记录。
7.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将发现有条理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将自己的发现进行展示,与同伴交流补充。
8.教师梳理:依据学生的实验结论,将土壤的成分一一板书。
学生建构概念:梳理出土壤的成分概念。
(设计意图:选择适当的方法是学生的难点,将寻找面粉、盐、沙子和铁粉组成的混合物成分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寻找土壤成分来,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方法,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更多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适时提供提示卡,提供一些方法供学生借鉴。)
活动3【活动】三、土壤与生命 评论 .
1.教师提供情景: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交流: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2.教师提供资料:展示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阅读: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资料。
3.教师活动:出示《土壤妈妈》诗歌。
学生欣赏:高士其的《土壤妈妈》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阅读资料,欣赏诗歌,了解、知道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升华学生对土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