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及反思(一)
《观察手》一课的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手的表演游戏引入课题,并在让学生体验到手的灵巧后,提出“手为什么灵巧?”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手上都有一些什么,再让学生对“手为什么灵巧?”进行猜测,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然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多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让学生摸黑袋中的各种水果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教学目标:
探究性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手的过程,并能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培养关心残疾人的意识。
知识性目标:了解手的基本构造及为什么灵巧的原因,知道手的感觉功能。
教学重点:探究手的构造及手为什么灵巧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验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黑塑料袋内装苹果、香蕉、橘子、梨若干。
小组材料——塑料吸管4根、胶布一个、固定关节用的圆筒4个、记录纸一张、放大镜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先用手影演示大雁再请学生只用双手表演节目。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师:刚才我们是用身体的纳一部分在做游戏啊?生:手。
揭题:手的观察。
二、展开:
1、手的用途。
师:我们的手还可以做些什么呢?生:写字、吃饭、穿衣服……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赞美它吗?生:能干、灵巧、灵活……
(结合上面的游戏,学生自然的体会到了手的灵巧,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提出“手为什么灵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提出问题。关于手的灵巧,你想提什么问题?生:“手为什么灵巧?”等
3、观察手
师:手为什么灵巧?我们还是先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手吧!
师:手上都有些什么呢?师:会不会观察?生:会。
师:怎么观察?生:
“看”、
“闻”、“摸”、“听”、“尝”的方法。生:不行,不能用“尝”的方法。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卫生。生:因为手上有细菌,尝了容易生病。师:对,“尝”的方法不卫生,所以我们这节课不用它。
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在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之后,通过观察方法的交流,接下来的观察就会更加的具有价值。)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如:手指、皮肤、毛、关节、皱纹、指甲等等。
4、猜测:师:你觉得手的灵巧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手指、关节、皱纹、皮肤……
(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且由学生的猜测随机的进入对关节、褶皱、大拇指的观察、思考作用并进行验证。)
5、验证猜想:
A、认识手指的关节: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关节的位置,数关节的个数。
②你认为关节有什么作用?没有关节行不行?怎么证明?
③小组讨论一下,能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科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验证和体验活动中,提供了多种材料给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使潜在目标也相应完成。)
④真聪明,我们就用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体验。
⑤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⑥小结:关节重要吗?
B、认识褶皱:
①关节处的皮肤和其他地方的皮肤有什么不同?生:特别的皱。
②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褶皱。(板书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先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④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手上没有褶皱行不行?怎么证明?
⑤那怎样做我们手上会没有这个褶皱呢?生:用胶布把褶皱粘住。好,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证明褶皱的作用,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体验活动。
⑥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看来没有褶皱行不行啊?
C 、认识大拇指:
①我们的5个手指,哪一个最特别?生:大拇指。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生:方向不同、特别短、只有两个关节等等。
②既然大拇指长得这么特别,那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呢?如果没有大拇指,手还会那么灵活吗?
③怎么证明?
④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笔。开始。学生操作。
⑤
汇报表演,说说感受。
6、小结:现在对于“手为什么灵巧?”你有什么想说的?
其实手的灵巧还跟其他很多的因素有关,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
(给学生留有问题,课堂外才是学生科学探究更为广阔的空间。)
7、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师:让我们利用灵巧的手来做一个游戏。(学生很兴奋,学习积极性再次被调动。)
A、老师有一个黑色的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上来摸一摸,说说里面可能装了些什么?
B、师说水果名,学生摸出来就奖给他。(有实物作为奖励,学生异常的兴奋,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手的感觉功能也真正得到了体现,为接下来交流“手可以感觉物体的什么?”这一问题做好了充分有效的准备。)
C、我们的手到底可以感觉物体的什么呢?生:大小、软硬、长短、光滑粗糙、凹凸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C、想不想用手再来感觉感觉?(学生高兴的用手感觉周围的实物并和同学交流感受。完全是自主的,快乐的,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感受盲文。
出示人民币100圆,这是什么?如果是盲人他怎么知道呢?
生:在人民币上有盲文。
师要求他指出在哪里?大家一起来认识。师指明:盲人可以利用手的感觉来辨认。
(这时、这些通过平时课外积累已经知道了该知识点的同学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满足,同时,学生课外积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三、拓展延伸:
课外请你去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类的手有什么不同?
思考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我十分的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课的引入,(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中又安排了大量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并准备了丰富充足的材料,如:手上有些什么的观察。怎样验证猜测的活动等等。以及后来在认识手的感觉功能时设计的摸水果游戏,人民币上盲文的认识。这些活动贯穿了整一堂课,学生喜爱这些活动,投入了,放松了,思维自然活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多了,
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多了,交流多了,我们向往的那种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在这样的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而学生的学习就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投入,外界的传授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所以,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呈现,做到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收获。在整个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并且每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又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