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喻伯军名师工作室4班萧山组帖 [复制链接]

31#

关注萧山团队成长帖,我是来学习的。
TOP
32#

在《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 一书,发现这样一个批改作业的案例,觉得挺有意义的。上传上来,权当对《案例解读》一书的学习                  
                                    让科学作业批改“活”起来
在一次围绕“了解和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情况”的调研中,我翻阅了学生的科学作业本,作业本里科学老师的批改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在随后的交谈中她介绍了自己在作业批改上作出的探索及其目的。所见所闻,印象颇深。她在作业批改中主要采用了表意符号、表情批语和星级评价这三种做法。
一、表意符号
1、“√”:答题符合一般要求的用这一符号
2、“————”和“?”:答题不符合要求的,包括答题有错误的、离题、不完整的部分,先用横线标注,再在后面打上问号。
3、“ ”:答题特别优秀、有创意的,用大拇指这一符号。
二、表情批语
1、激励语(针对优秀的或有进步的作业)
(1)你的答题(记录)真棒(行、精确、细心、严谨、认真、全面、有条理等)
(2)你很有创见(创意)
(3)肯动脑筋的同学,谁都喜欢
(4)老师很欣赏你的回答,赞一个
(5)你有进步,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6)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7)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
(8)你的方法与众不同啊
(9)你的描述实事求是,这就是科学态度
(10)你的猜测(方法、分析、结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提示语(针对有瑕疵的或错误的作业)
(1)这样回答准确吗?请再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
(2)有创意,但似乎欠全面(严谨、细致、有针对性)
(3)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你有进步,但希望有更多的、独特的发现
(4)这些数据真实可靠吗?请验证
(5)你的说法(做法、看法、想法)与众不同,是否符合实际
(6)你的观察记录很仔细,但结论可靠吗?
(7)很准确,但请再具体、有条理一些
(8)这样做可以吗?请仔细审题
……
3、批评语(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作业)
(1)粗心是学习的敌人,细心是学习的朋友
(2)你可能忙于实验操作吧,忽视了实验记录,请补完整
(3)先动脑筋后动手,想清楚了再动笔(答题、订正)
(4)字倒是龙飞凤舞,但老师看不清答案呢
(5)实验操作重要,实验记录也同样重要呀。
(6)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
三、星级评价
根据学生作业的优秀程度,采用星级评价法
五星级:作业正确无误、内容出色、书写工整
四星级:作业正确无误、内容平常是、书写一般
三星级:作业略有错误、书写一般
无星级(无评价等级):作业态度差,错误多


注:本文摘自“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p137-138。
TOP
33#

回复 32楼戴军方的帖子

非常有借鉴意义
TOP
34#

学习一下
TOP
35#

中科院太极计划:到太空寻找引力波
猴年春节已经过去,但春节期间“刷屏”的科学大事件——引力波,余温尚存。
就在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首次披露了一项宏伟的科学项目——空间太极(Taiji)计划,预计在2030年前后发射引力波探测卫星组,进行中低频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测。
那么,中科院祭出的这位“太极推手”究竟有何高招?它能否一举将中国推向引力波研究的最前沿?
三星探空 承载中国科研梦
“引力理论的空间检验蕴含着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中国科技界应在这方面逐步产生重要贡献。” 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
虽然是刚刚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但太极计划的酝酿和前瞻布局,其实早在引力波被发现数年前就开始了。
2008年由中科院发起,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及院外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成立了中科院空间引力波探测论证组,开始规划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在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路线图。
2012年中科院空间引力波探测工作组成立,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科院科研人员为主的空间太极计划工作组。已有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十多个单位参与到空间太极计划中。胡文瑞坦言,中科院做这件事的初衷,就是“要搞前沿、创新的科学研究”。
随后,在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预先研究项目连续三期的资助下,工作组组织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引力波源的理论及探测研究和卫星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诸多进展。目前,空间引力波探测已列入中科院空间2050年规划。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大计划。太极计划将发射由位于等边三角形顶端三颗卫星组成的引力波探测星组,用激光干涉方法进行中低频波段引力波探测。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观测双黑洞并合和极大质量比天体并合时产生的引力波辐射,以及其它的宇宙引力波辐射过程。
太极计划的卫星将采用无拖曳技术,星组中卫星间距300万公里,激光功率约2瓦,望远镜口径约0.5米,加速度噪音、测距精度等技术指标总体上优于欧洲空间局LISA计划的要求,而频率范围覆盖了LISA的低频和日本DECIGO计划的中频。
除了直接剑指引力波外,太极计划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广、前端技术之多,简直令人咋舌。它涵盖了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空间科学、光学,以及精密测量、航天技术、导航与制导、飞行器与轨道设计等学科,需要突破空间超远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测量、超高灵敏度惯性传感器,以及超高精度卫星无拖曳控制等下一代高端空间技术。这个宏伟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再次体现了中科院做为科技国家队的综合实力。
在胡文瑞看来,这些技术对于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惯性导航、地球科学、高精度卫星平台建设等应用领域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太空:更大的舞台
此次发现引力波的美国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是基于地面的观测系统,多年来经过不断升级,灵敏度大大提高,最终第一次捕捉到了引力波信号。
“然而,基于地面的引力波探测实验装置,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和地球重力梯度噪声的影响,无法探测低于10Hz的引力波,研究目标较为有限。” 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吴岳良说,“因此,多国科学家都在加紧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研究计划。”
在中国,太极计划和另一项由中山大学发起的天琴计划都在此列,但二者的科学目标和探测手段却各不相同。
“太极计划主要是用激光干涉方法进行中低频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测,以观测双黑洞并和和极大质量比天体并合时产生的引力波辐射,及其它的宇宙引力波辐射过程。太极计划的卫星组处于太阳同步轨道。研究表明,这个轨道上的卫星组在相距300~500万千米时,探测到的引力波是一个具有独特波段的引力波,是其它实验所不能观测的波段,可帮助我们理解中等和大质量黑洞的结构和形成以及它们如何成长为超大黑洞的过程,因通常认为星系的中心是一个中等和大质量的黑洞。高精度的实验还可测量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修正,探测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量子引力理论。另外,结合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引力波成为探测早期宇宙的重要手段,这个波段的引力波研究可对应于TeV能量标度的早期宇宙,正好接近于目前大型对撞机所能达到的能量,是一个对新物理现象敏感的能量标度。”吴岳良说。
相比之下,天琴计划发射的三颗卫星在以地球为中心,在高度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对一个周期为5.4分钟的超紧凑双白矮星系统RXJ0806.3+1527产生的引力波进行探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院研究员苏萌也看好空间探测的优势。“空间卫星探测一方面可以实现全天区的观测,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更宽频段的观测”。
苏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空间探测理论上可能能够看到两种黑洞的并和过程。具体来说,一种是两个质量差不多的黑洞并和,以及后期演化的宇宙学,也就是观测黑洞后期是如何成长;另外一种则是一个大质量黑洞旁边有恒星级黑洞掉进去的天体变化过程。
集合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积累以及与国外合作的经验,国内空间探测所看到的天体物理起源与地面探测将完全不同,苏萌也对空间探测能够发现的信息表示出了兴趣。在他看来,空间探测有可能给基础物理学带来重大突破。“对广义相对论的检验,对天体物理过程,比如银河系内或者说从高红移到中红移中间黑洞的演化等,都有可能实现突破。”
中国的,世界的
空间引力波探测和研究需要许多先进技术。如在空间激光干涉仪方面需要稳频和锁相的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干涉系统;需要用无拖曵技术控制的高精度光学平台;需要测量超低重力水平的惯性传感器;需要控制各种噪声以分辨出引力波引起的微小距离的变化;以及需要与实验设备一体化的卫星研制。
“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以通过良好的国际合作得到一定的弥补。”吴岳良说,“目前太极计划工作组与国际同行已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因此,太极计划将是一项中欧双方参与的国际合作计划。
胡文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太极计划目前开展两个方案的研究。方案之一是参加欧空局的eLISA双边合作计划,今年秋天将召开第三次双方科学家会议,完成双边合作的可行性报告,然后各自向主管部门呈报,由双方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方案之二是发射一组中国的引力波探测卫星组,与2035年左右发射的eLISA卫星组同时邀游太空,进行低频引力波探测,这一方案拟于2033年前后发射,实现我国大型先进科学卫星计划的突破,届时中国与欧洲将同时在空间独立进行引力波探测,互相补充和检验测量结果。
胡文瑞告诉记者,按照欧空局规定,所有重大的项目的参与方需要投入20%。第一个方案中,欧空局投入经费为10亿欧元,所以中方需要出资2亿欧元。第二个方案中,又有两个规划,一个规划是中欧双方各出资10亿欧元,形成两组独立的卫星组,各采用两路激光干涉。另一规划是中国发射的三颗卫星组,采用双向激光干涉,共六路激光干涉,可直接相互检验测量结果。
“大科学工程的基础科学研究必须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参与欧空局的项目,不仅可以学习到他们三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组建自己的卫星组,对测量结果能够相互进行验证。” 吴岳良告诉记者。
在探测引力波的卫星计划方面,欧洲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研究。1993年,欧空局首先提出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计划,进行空间引力波测量。在最初的设计中,该天线阵列由在太阳轨道上的三个探测器组成,三个探测器之间的距离500万千米,采用双向激光干涉,共六路激光干涉。后来受经费的限制,修改了方案,三个探测器之间采用两路激光干涉,同时该计划更名为eLISA,已被欧空局正式列入L3计划。2015年底,欧空局发射了关键技术验证卫星LISA探路者(LISA-Pathfinder)。
空间太极计划工作组每年组织其成员参加eLISA项目召开的年会,进行交流探讨。另外,空间太极计划工作组已与eLISA 项目的主要牵头单位德国马普学会引力物理研究所和爱因斯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两次双边会议,并形成了双方合作的备忘录。事实上,空间太极计划部分仪器设备的研制水平和技术已基本达到eLISA项目的要求。
“我们现在要加快步伐了。”胡文瑞说,最终采取哪个方案,将取决于国家的决心和投入,但无论是哪种方案,最终都将与欧空局合作,强强联合开展引力波探测研究。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中展现我们的智慧和才华。
TOP
36#

正在消逝的荒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故事
我们如今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在青藏高原上的决策和行动,既可以毁掉中国最后的荒野,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抓住尚存的机会,保护这片正在消逝的荒野。
通天河边的野牦牛 
野牦牛在过去五六十年中的经历,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缩影。野牦牛一度广泛分布于整个青藏高原,经过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猎杀,野牦牛退缩到羌塘—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在无人区之外,还留有一些孤立的小种群。经过近三十年的保护,打猎基本上得到抑制,野牦牛种群得以恢复,逐渐从无人区扩散出去,又产生新的问题。
在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周边区域,野牦牛和牧民共用草场。一方面野牦牛会给牧民带来财产损失和生命危险,另一方面粗放的杂交有可能污染野牦牛的基因。
那么在无人区,野牦牛就是安全的吗?青藏高原上设立的大面积保护区,如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阿尔金山、中昆仑、西昆仑,能有效保护它们吗?
不尽然。无人区并不是没有人。牧民向无人区的进发仍在继续。羌塘和无人区丰富的矿藏,勘探已近尾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疯狂而无节制的采金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但如果以国家战略需要的名义,开采羌塘的石油呢?阿拉斯加的困境,很有可能落到藏北无人区的头上。保护区虽然面积广大,其实并没有土地所有权。比如措池村就在三江源保护区内。人力和资金不足,更是限制了保护区的效能。
原则上,野牦牛的保护同时需要两种策略。分离模式,在没有牧民定居的无人区内,加强对人为干扰的管控,停止甚至逆转畜牧业占用无人区;共存模式,在野牦牛和牧民共同生活的区域,平衡牧民生计和野牦牛的需求,缓解接触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青藏高原上所有的野生动物,其保护策略不外于此。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1871年,32岁的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鄂尔多斯采集到一件动物标本。在中亚游荡的数年里,普氏一手持枪、一手拿鞭,可想而知标本是如何采集的。这件标本被误认为是蒙古原羚,直到13年后才发现角长得不一样,向后延伸、角尖向内对弯,于是起名普氏原羚。
不过,为什么是鄂尔多斯呢?难道不是青海湖吗?
说来悲伤。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的广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以来,草地开垦、乱捕滥猎,普氏原羚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范围节节后退,青海湖周边地区成了这个物种最后的避难所。如今,普氏原羚估计有1300~600头,分布在青海湖周边9个相互隔离的分布区中,是我国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
盗猎和围栏被认为是普氏原羚的两大杀手。2002年前后,民间枪支上缴,盗猎得到有效遏制,然而这些年来普氏原羚并没有显著增长。民间保护人士甚至声称:不以拆除网围栏为核心的普氏原羚保护措施都是“耍流氓”。林业部门则回应道,网围栏是历史原因,需要“科学决策”。
那么,围栏对普氏原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对于普氏原羚来说,围栏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每一次穿越都有风险,可能被刺丝刮伤,或被铁丝绞死。对个体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种群分布”上。研究发现,围栏密度越高,带刺丝围栏的比例越高,普氏原羚出现的概率就越低。由于围栏的阻挠,普氏原羚难以利用优质的草地,这种影响在食物缺乏的冬春季节尤为严重。 
然而,增加围栏建设是农业部草原政策的一个重点,更多更高且带刺丝的围栏还在不断被建造。普氏原羚还有前途吗?面对围栏我们无能为力吗?
2013年,北京大学博士生刘佳子在青海湖北部的分布区调查了普氏原羚跳过围栏的情况。她发现,“围栏平均高111厘米,成年普氏原羚跳过这一高度的成功率仅为20%。52%的围栏顶部带有刺丝,带刺丝围栏的平均高度为123厘米,成年普氏原羚跳过这一高度仅有6%的成功率”“当围栏高度由118厘米降至78厘米时,成年普氏原羚跳过的成功率从10%上升至90%。当围栏高度为71厘米时,成年普氏原羚跳过的成功率为95%”。她还发现,“大多数幼仔可以通过从下往上一至三道铁丝的高度(6×32厘米),两条水平铁丝间的宽度不小于44厘米”。
大面积拆除围栏,可能成本太高、不太现实。那么去掉刺丝呢?围栏高度降低一点呢?普氏原羚能够选择低矮的围栏通过,如果大面积改造围栏成本还是太高,那么在局部建立围栏矮一点的通道呢?当然,除了围栏,还有无处不在的牲畜和日益拥挤的旅游。
扎西拉吾寺的雪豹
根据北京大学李娟博士的模拟,澜沧江源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连续雪豹栖息地。这片山地横跨青藏两省,交错分布的石山和草甸为岩羊和雪豹提供了极好的栖息环境。扎西拉吾寺正好位于这片栖息地的腹地。这两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方法,发现这里雪豹密度不低。
寺庙周边的山地对雪豹意义重大。澜沧江源区盛产虫草。每年5月~6月,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在每一片山坡上细细寻找一年的收入。寺庙周边的山地属于神山,平时有僧人巡逻管护,更不允许挖虫草,于是成了野生动物的避难所。
寺庙与雪豹的关联并非偶然。三百万年前,雪豹起源于今西藏阿里,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扩散至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三千年前,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今西藏阿里,然后传播到整个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尽管相隔数百万年,雪豹和藏传佛教起源于类似的地点,沿着类似的路线,扩散到大体相同的区域。而寺庙的选址,更是与雪豹对栖息地的选择如出一辙。李娟博士的计算表明,三分之二的雪豹栖息地位于信仰藏传佛教的区域内。
然而,寺庙也是流浪狗的集散地。除了直接捕食野生动物,流浪狗还可能传播疾病。尽管没有调查数据,但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判断,流浪狗是青藏高原上数量最多的食肉兽。它们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容小觑。
消逝的荒野
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是我国最为珍贵的自然遗产之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食草动物虽然面临各种威胁,但并没有灭绝之虞;在很多地方,仍然生活有狼、棕熊、雪豹这三种顶级食肉动物。不仅是荒野的象征,还是健康生态系统的维持者。
科学研究和传统文化,是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的两大支柱。有效的保护措施,需要了解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以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种群的威胁,还需要对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在上面的案例中,除了普氏原羚,我们对野牦牛和雪豹的了解远远不够。对野牦牛种群数量的严谨估计,还停留在三十年前乔治·夏勒博士的工作;气候变化对野牦牛的影响,我们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杂交对野牦牛种群的影响;没有人去评估野牦牛孤立小种群的状况。同样,对雪豹种群数量的严谨估计,还是二三十年前外国科学家的工作;很多山系的雪豹状况,没有人去检查过;家畜放牧、道路建设、流浪狗等等因素对雪豹的威胁,还没有人作过评估。更为难堪的是,有意愿、有能力去实地做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少之又少。
传统文化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一直起到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蚀。神圣的自然降格为物,成为人类随意取用的资源。依托传统文化的神山圣湖,其保护成效往往优于政府主导的保护区系统。传统文化在保护上的有效性逐渐受到学界和保护界认可。 
我们如今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在青藏高原上的决策和行动,既可以毁掉中国最后的荒野,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抓住尚存的机会,保护这片正在消逝的荒野。我们还有机会,通过加强研究、科学决策、依托文化来保护这片独特的土地以及独特的野生生灵。
TOP
37#

刚刚结束的两会,重头戏还是经济。
TOP
38#

继续坚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