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废弃物的亲密接触
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
郭为亚 刘梦娇
2015年7月8日
放假已经好几天了,老师在假期里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调查家里每天的垃圾(废弃物)的来源和数量,是该动手准备的时候了。我该先做些什么准备呢?哦,对了,老师说过,要我们把垃圾先分好类,我得准备几个收集不同垃圾的器具,这可不难,家里原来就有一个存放厨余物品的桶,其他纸张、金属和玻璃等物品,弄几个纸箱子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把这些垃圾的重量称出来,我家可没有称重量的东西呢。老师说过,可以用科学课中学到的杠杆原理自己制作小杆秤,既可以巩固科学知识,又能解决垃圾称重的问题,关键是我怕做不好呢——等晚上爸爸下班回家,只好请他帮忙啰。
2015年7月9日
在我的请求下,昨晚爸爸答应给我做一支小杆秤,真是太高兴了,哈哈。我把要求说了,一是要快些,我说明天就要开始收集了,二是秤要准确,而且最小至少能称出5克的重量。爸爸开始搔搔头皮,觉得有点难。我就和他商量着说,不就是把提纽的绳子和秤砣的重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嘛。我虽然不是那么懂,但还是把老师告诉我们的方法似懂非懂地向爸爸比划了那么一阵子,不愧是爸爸,听我这么一比划,也似乎有点懂了。说干就干,马上准备起材料来。
先用一根老窗户的档拔出来当秤杆,虽然有点大,但再削一下就就很好了。秤砣呢,爸爸东翻西找,终于找到了一块铁,用砂轮一打磨,还真是不错,可要在铁上钻洞就把爸爸给难住了,最后爸爸硬是用一把三角锉刀,费了好大的劲才在上面钻了个洞。我呢,也不闲着,从院子的一个角落,找到一个喂鸡用的破锅子,把它洗干净后,叫爸爸剪下一块来,就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秤盘。
我和爸爸忙个不停,妈妈在一旁也帮不上忙,只是看着我们俩指点着并唠叨着什么。
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就要开始用它们来制作一杆世界上最精确的小杆秤啦。我叫妈妈拿来一包超市里买来的饼干,看它上面标着重量是50克,就用它作标准重量,先用空的秤盘定出“0”的位置,作上记号,然后把那包饼干放在秤盘里,滑动提纽,把秤砣固定在秤杆的中间部位,标出50克重量的位置。然后就用尺子从“0”到“50”的距离内平均分成十等份,根据这个原理,再把后面部分也平均再分下去……一杆秤终于诞生了!
2015年7月10日
今天我要正式开始收集垃圾了,头一天晚上,我已经和爸爸妈妈说好了这次垃圾收集的要求,要他们把家里的垃圾不要扔掉,都要交给女儿来处理,还特别叮嘱家庭主妇妈妈,做饭洗菜时不要把剩余的东西到处乱扔,都要放到我准备的那些器具之中。
唉,平时看到地上的垃圾似乎特别多,中饭以后,我去那个垃圾桶里看了一下,塑料袋里只有一点点吃剩的鱼骨头,等到晚饭过后,那袋里也没增加多少,我拿出那杆宝贝小秤,把装有厨余垃圾的塑料袋放到秤盘上,提起提纽,滑动秤砣……怎么只有这么一点——18克。我怕这秤不准确,叫妈妈来看一下,妈说就只有这些重量,不会差的。我还称了几个塑料袋,它们的重量是6克,两个啤酒瓶盖,是3克,还有一个纸盒子,重量是13克。第一天的收获却是那么少,有点令我失望。
2015年7月13日
前两天家里的垃圾都不是很多,我一方面为我们家里比较环保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下去我的记录里数量有点少而不乐。
今天的天气真热,妈妈从菜场里买来个大西瓜来慰劳我们,还买来一些豆类,还有一包淡菜,对菜的好坏和多少我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菜和西瓜可以给我的记录里添上大大的一笔数字啦。
中饭以后,吃下的淡菜壳堆了一桌子,当妈妈擦桌子时,问我这些垃圾要不要,我大声地回答说:“当然要啦,我可等得好苦呀!”可要分类的时候,我又犯难了,这贝壳该分到哪一类去呢。塑料?金属?当然都不是啦,那就只好分到厨余类去啦。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说过,厨余垃圾可以做成肥料,这东西也能做肥料吗?要不干脆把它扔掉吧——不,不行,这可是我好不容易等到的大买卖呢。考虑再三,还是把它放在玻璃和陶瓷桶里吧。
等中午睡了一觉以后,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妈妈切开了西瓜,叫我们一起来吃,那西瓜可真甜,我差不多想把皮都一块吃了,可又舍不得多吃,就怕这垃圾的分量又要减少了。那怕是爸爸吐掉的西瓜籽,我也要把它们捡起来,放在一起……
今天一天收获不少,厨余垃圾1430克。纸张14克,玻璃陶瓷215克,金属还是两个啤酒瓶盖。
2015年7月16日
今天是连续七天记录垃圾的最后一天了。几天下来,我似乎对那些平常觉得最肮脏的东西有了点“感情”。每天在家里除了做作业,就是关心家里的垃圾是否有遗漏,那天妈妈买菜回来后,在井台上洗菜,结果把一些黄菜叶和一些菜根扔在了井边,被我发现后,把妈妈“批评”了一顿,告她不支持我的工作,丢弃了我的那些宝贝;也有一次,爸爸把抽完的香烟盒扔到了院子里的墙外,等我制止时已经来不及了,“嗖”地一声,揉成一团的烟盒已经飞了出去,我只好跑了出去,把它捡了回来,轻轻地放进我的宝贝盒里……
在这里,我把七天来的收获作一下总结:


七天来全家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一共是3612克,平均每人每天172克。
这么看来,我家的垃圾量似乎不算太多吧,听老师说,全国13亿人每天要产生的垃圾是多少多少,听起来挺吓人的。让我再仔细想想,还有什么地方遗漏了吗?
对了,爸爸一定在外面也抽烟吧,他把那些抽的烟头什么的是否都扔在别的地方了;妈妈呢,难道在外面没有产生垃圾,那天我跟她去超市,就看着她把吃下的一些果皮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里;我也经常去同学家里玩,玩的时候把家里带去吃的一些垃圾不也是扔到外面去了吗?看来,我这统计还是有点不准确呢。
2015年8月5日
今天,我的同学来我家,我们一起谈起了暑假这一特殊作业的完成情况,她说的情况也和我家差不多,每天的垃圾数量也不是很多。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我们乡里的环境处理保护公司就在原来的轮窑厂那边,离我家不是很远,也就不到一公里的路,为了搞清楚我们全乡的垃圾到底有多少,我想与她一起去乡里的环境公司去看看。她也很有兴趣,我们就准备好了纸笔,还带上了我的手机,到时候准备拍些照片。说走就走,我们拉着手,不一会就来到了环境公司。
一走进公司的大门,只见里面停着各种各样的车,有好多辆,起码有十多辆吧。在公司大院的中间,停着一辆既像汽车,又没有轮子的东西,那些环卫工人们正忙着把一个个垃圾筒里的垃圾往这个东西上倒着垃圾呢。我们就问叔叔这叫什么东西,频频告诉我们:“那是垃圾处理车,把筒里的垃圾往里面倒,这东西就可以把垃圾进行压缩,并把水份榨干。我们把垃圾都装进这东西后,就把它装上汽车,运到市里的垃圾焚烧场里去焚烧。”
原来是这样,这垃圾的处理还真复杂呢。我们也不忘拍些照片,作为我们这次参观的材料和证据。我又问旁边的阿姨:“你们这样每天要处理多少吨垃圾呢?”阿姨不好意思地笑着摇摇头说:“我也说不清楚,要不你到里面办公室里去问一下吧。”
这时我和同学互相对望了一下,吐了吐舌头,虽然没说,却互相懂得了意思:你敢不敢去问?
这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咬了一下牙,去就去,咱们一起去。
走到中间那间办公室的门口,看到里面有位叔叔正在电脑前工作着,频频抬头看见我们张望着,就问我们有什么事吗?
我捏了一下梦娇的手,涨红着脸说:“我们想问一下有关垃圾的一些情况。”
叔叔马上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说。
我们在一条长椅上坐下后,就把我们的来意告诉了叔叔,并说明这是在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是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
频频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就告诉我们,我们乡大概有1万左右常住人口,每天我们处理的生活垃圾有10吨左右,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每天要产生的生活垃圾平均是2斤。
“2斤是多少呀,”我们有点不明白,叔叔解释说,就是1公斤,你们现在用的是克吧,1公斤就是1千克。
“啊,有那么多吗?”我们几乎同时发出了疑问。叔叔补充说,我们在全乡各村庄里旋转了大约450个垃圾筒,有40多个环卫工人每天在管理着这些垃圾筒,每天还用汽车把它们运来,到这里来处理。你们家里可能没那么多,还有一些公共场所的垃圾,比如各个菜场,学校、机关、医院等产生的垃圾,每天就有十吨左右。这还不包括两个船厂的工业垃圾,它们产生的垃圾比生活垃圾还要多一些。具体的数量我们都有记录,你们可以到隔壁财务室去问一下。
频频看着我们有点难为情的样子,就站起来陪着我们来到隔壁,向坐在里面的一个年龄较小的叔叔说明了一下,叫他给我们看一下数据。
从那个叔叔那里我们才知道,原来刚才和我们交谈的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随后,那个财务叔叔就在电脑里找了一下,打印了一张报表给我们,说这是7月份公司里的垃圾处理数据,并向我们解释了哪些是工业垃圾,哪些是生活垃圾。我们赶紧谢了谢财务叔叔,拿起报表就走了,当然,我还是没忘记用手里的手机拍了张照片。
回到家里,我们把从环境公司要来的那张七月份的报表进行了一下整理,列表如下:
(表格略)
从上面这张表格上来看,7月份全乡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共将近40吨,平均每天12吨左右,这个数字在我们看来也已经是够庞大了。
那个环境公司的经理还告诉我们,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垃圾处理的方式也逐渐改变,从过去的填埋方式,改为现在的综合利用,我们这里处理后的垃圾运到市里的垃圾处理场,通过焚烧来发电,把垃圾变成了电力,既净化了环境,又能发电变成能源。
一吨垃圾焚烧以后,大概15%是水份,5%是残渣,大约可以发300度左右的电。
我们感到这垃圾的用处真的很大,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了,表现出有点欢欣的样子。可叔叔告诉我们,尽管垃圾现在可以变成宝了,但运行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所以现在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垃圾处理向“三化”方向发展,就是要做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
对于叔叔说的那“三化”,我们虽然觉得深奥,还有点不理解,但是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垃圾的处理也被国家重视了起来,处理垃圾的学问也很深呢。
以后,我们一定要把这次调查的结果告诉给其他同学,并向大家进行宣传,要求大家保持环境卫生,实行垃圾分类,把生活中的废弃物做到物尽所用,向垃圾要宝贝。
(指导老师:邱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