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名师、优秀教研组介绍 [复制链接]

1#

萧山区名师、优秀教研组介绍

萧山区小学科学名师名校长以及优秀教研组介绍


一、名师介绍


 


2楼 沈洋老师


3楼 沈辽老师


8楼 汤永海老师


9楼 顾云涛老师


 


二、优秀教研组介绍


 


4楼  杭州市优秀教研组:萧山区汇宇小学科学团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6 15:34:2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萧山区名师沈洋


 



    沈洋老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校级后备干部,小学科学名师,萧山区教育高层次人才,全国自制教具能手,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现任萧山区汇宇小学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杭州市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共同体导师,萧山区校外科技辅导员;他一直热衷于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模范形象,在“教具研制与学具开发”、“趣味科学与微型课程”、“科技模型与普及教育”、“综合实践与学科整合”以及“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等实践项目中,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引领作用,其中创新研发的自制教具获全国一、二等奖;在全国、省、市、区内执教公开课(讲座、观点报告)近三十余次,获得各项荣誉33项,获得教学业务技能奖96项,获得科研成果(发表)奖86项;积极参与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的《科学趣味实验》(金卷、银卷),《最受师生喜爱的创意科学实验》(小学卷),萧山区《小学科学导学作业》以及浙江省小学科学资源包等创编工作;指导学生获全国、省、市、区级奖近五百人次;积极参与区内外教学展示与经验交流,已四次获得杭州市普通教研室年度感谢信;所带科学学科组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教研组,学校被授予杭州市空模训练基地和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他所分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历年保持城厢片前列。
     “行动中研究,项目中成长”,这是他目前工作与生活中一直坚守的座右铭,他不关注目人生的目的地在何方?更多关注的是一路前行的“风景”是否美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6 15:35:04编辑过]

TOP
3#


萧山区名师沈辽


 

同孩子们一起,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沈辽,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分会会员、浙江省首批小学科学领雁工程培训班学员、杭州市小学科学首批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萧山区科协科普讲师团讲师、萧山区陶研会会员、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指导小组成员、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体导师、萧山区第四批教育高层次人才等。
    2011年评为萧山区第三届名教师,努力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开设省级展示课4次,市区级数十次。在市区各级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会上讲座20多次。辅导学生获得区级以上奖三十多次,获杭州市教研室感谢信2次。在萧山电视台拍摄和播出名师课堂七节。参与编写了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小学趣味实验金卷、银卷,担任了萧山区五年级导学新作业编审工作。积极参与制作省小科学资源包课程两节。获得省市区等荣誉25项,小学科学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区发表(获奖)41项,非小学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获奖31项。正在制作与开发小学科学自编课程《岩石与矿物》。
    曾担任区杭州市教坛新秀考评的评委、区小学高级职评评委、绍兴市新教师招考评委、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委、区第四届名教师评委等。担任萧山区兼职教研员4年。担任萧山区小学科学联合发展体导师,工作室成员沈华梁和谢勇波2013年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组织成立了萧山区南片科学协作组,组建QQ学习群,已开展区级教研活动四次,戴村片协作组俞华忠、王唯等教师成长为市、区级优秀教师。促进学校内骨干教师的发展,涌现了沈国玲、金珊丹等一批区教坛新秀。
    如何让孩子们喜欢科学实践,作为区小学科学新课程指导小组成员,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享受精致的科学实践历程。作为区科协讲师团讲师,假期无数次奔波在萧然大地。作为校外讲师,在湘湖大讲堂等同孩子们一起课外探究科学。“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以科学的方式建世界”,是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1 8:25:38编辑过]

TOP
4#

杭州市优秀教研组:萧山区汇宇小学科学团队


 


  ——以“五大行动”为载体,建设富有激情的科学组团队文化

    源于《给教师的建议》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把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为此,科学教科研团队在学校教科研“五大行动”的背景下,努力建设富有激情的结构性的科学组团队文化。

  行动一:建设“科学组师资团队文化”
    基于学校“尊重个性、合作发展、创造激情”的办学理念,团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实行岗位轮值制,人人参与体验组内不同岗位的角色扮演。建校历时六年,教研组团队经历了3任组长的更替。学科团队从起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5人。根据教师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负责项目主辅定位。沈洋老师负责“教具研制、趣味科学、课程建设、师训网络工作室” 等项目,余伟龙老师负责“科普教育、科技模型、模型网络工作室”等项目,瞿梦溪老师负责“植物考研、仪器管理”等项目,蔡红丹老师负责“软件设计、学科整合”等项目,戴建源老师负责“集团教研、网络研训”等项目,团队逐步实施师徒结对合作与发展;课堂教学研磨与展示;立项课题实践与研究;专家进校引领与合作,建构对话、合作、反思、慎思的教研组团队文化氛围。
行动二:建设“科学组管理机制文化”
    科学组已经形成基于物化管理、人本管理两大类机制。其中物化管理的机制有《汇宇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科学准备室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科学仪器室管理制度》、《汇宇小学航空航天馆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种植乐园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基地管理制度》、《汇宇小学植物考验漂流区管理制度》、《汇宇小学科普阅读区管理制度》。人本管理的机制有《团队合作过程性积分评价制度》、《汇宇小学科学之星评价制度》。这些制度的设计、论证、执行、反馈与优化无不凝聚着团队的行动经验和科学思维,为团队的整体运作提供参考路径。
行动三:建设“科学组合作行为文化”
1. 校企共赢化合作行为文化。
    教具研制是科学组学科品牌创建的项目,基于学校师资力量和基础设备的局限性,科学团队与杭州科峰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借助企业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教具的创新部件研制,企业同时借助学校基层的教学需求信息进行产品的开发与优化。
2. 校校互助式合作行为文化。
    优秀的师资团队与正确的教育理念永远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得失。教学科研方向,我校与市北小学进行长期合作,进行教学设计上合作研磨,教学对象上的换位实践,教具课件上的互为支持,尤其是参加校外的各类竞赛活动,互为合作式导师,实现师资力量的共享。科技教育方向,科学组与虎山路初中、朝晖小学等学校进行技术合作,进行赛前技能交流,赛后反思交流,竞赛设备互助,尤其在航空航天训练基地建设与大型赛事承办中,得到了合作学校科技组的大力支持。
3. 组际整合式合作行为文化。
    科学组团队一般都有人员少的局限性,对于接二连三的学科、科技等两条线的教学与竞赛都会感到时间的局限和精力的限制。对此,科学组充分利用语文、美术、综合实践、劳技等学科组有兴趣与精力的老师进行跟班式合作教学,使学科项目主管老师具有时间与精力上的部分依靠。例如,与美术组合作科幻画的创作,与语文组合作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与综合实践组开展植物考研,与劳技学科合作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组际整合式合作既能缓解科学组团队运作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能为其他学科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更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技活动和成长空间。
行动四:建设“学科组教学资源文化”
1. 城市微型农作资源文化建设
    科技组整合植保员、班主任、劳技学科组等人力资源,在食堂前开辟了3-6年级各班学生每周小市民农作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班级责任承包制和导师跟进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让每一位学生亲历体验一年四季蔬菜瓜果的农作经历,并且拓展到家庭进行阳台式微型农作,同时设想创建微型校园“网络农史馆”,借以传承农作文化。植物考研校本科技综合实践项目已经运作近五年。在教学案例、课堂展示、专题讲座、科技实践、课题研究、论文评比等领域已经取得较为可喜的成绩。
2. 航天航空馆资源文化建设
    航天航空馆是科学组科技特色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投资近二十万元的集航空航天模型实物、模型介绍、历史介绍、科技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成果于一体的校园航天航空馆成为师生了解航空航天的资源文化室。同时也成为了区内外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的特色平台。目前已经接待了全国、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学生60多批次。学校也对此培养了一批小小解说员,让航空航天从物化静态展示植入有声教学与推广,从小激发学生的航空航天科学梦!
3. 科学探究室资源文化建设
    科学组以省重点规划课题为指导下,在区装备中心和杭州科峰仪教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投资10多万元创建了探究实验室,室内外集合了能量转换、光学、力学、电学、磁学、生命、空间、综合科学等系列科玩具。结合常态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创新设计并实施仪器微型课程。
4. 科普图书角资源文化建设
    科技教育仅靠师生面是太狭隘的,更多的时间还是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学科组通过校园教学楼、实验楼的楼梯空间,建设微型的科普读物亲近角,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静静地遨游于梦幻般的科学世界里。各班以班级图书角为平台,每两周一次与图书馆藏书对接,每月一次与学生家庭藏书的对接,保证每位学生每天都能面对陌生的科普书籍。
5. 科普网络化资源文化建设
    学科组依托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学校的设备平台和师资力量,利用校园网络空间的宣传主阵地,关注教师、学生成长的宣传与报道,关注教科研团队实践行动的宣传与报道,关注校园教育动态宣传与报道,努力校园网成为教师间、学生间、家校间、社校间互相了解、熟悉、学习、成长的科普文化空间。
6. 科技校本教材资源文化建设
    科技组以“航空航天”为主题,结合历年教学的实践经验,由余伟龙老师负责创编了《动手做——航空航天模型》校本教材,和《开启天空的梦想》历年科技特色发展史校本读物。让我校的科技教育从活动型提升为课程型,从零星式发展成系统性。
行动五:建设“科学组项目品牌文化”
1. 教具研制项目品牌文化建设
    “教具研制”已经成为学科组专业发展的支点、亮点、成长点与激情点,也成为了我校科学组融合“技能、课堂、案例、创新、研究、团队、荣誉”于一体的项目品牌文化。
2. 科技活动项目品牌文化建设
    学科组一直以“普及促提高,特色塑品牌”为科技教育工作思路,以“做好自己,放飞梦想”为行动口号,以“全国体育科技传统校”和“市空模训练基地”为实践平台,以“航空航天科技”为引领项目,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统性、特色化的科技教育活动,努力创建科技特色品牌。
科学组团队文化建设的现状
     学校建构并有效实施了以“师资团队文化”、“管理机制文化”、“合作行为文化”、“教学资源文化”以及“学科品牌文化”五大文化元素整合的多层、立体、网络式的学科组团队文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科研活动的整体整合与最优化发展提供文化范畴的支撑,并逐步从原有的学科组刚性的机制指令型任务管理模式过渡到软性的文化内驱型激情自主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学科组管理的特色,校本化教学资源及学科组项目品牌。
    学科团队建构并实施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科学性规划,合理定位并实践个体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方向;学会主动参与创新并研究学科教学资源与品牌文化;逐步从原有任务型工作状态过渡到内需型研究状态,让教研与科研成为自己幸福工作、激情研究的空间与平台;打造研究型的学科团队。
    学生团队在学科组团队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发展过程中,享受着最幸福、最优化、最激情的优质教育;在各种教学资源中体验最创新的学习过程;在各学科品牌文化中体验个性最优化的展示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1 8:28:43编辑过]

TOP
5#

学习了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6#

向名师,优秀教研组学习。
TOP
7#

沈家军啊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8#

萧山区名师汤永海


 


行走在科学教学的路上
 

    
    汤永海,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萧山区名师,入选萧山区教育高层次人才第四层次人员。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教师,杭州市学生第二课堂先进工作者,2006、2008年度浙江省教育宣传优秀导读员,萧山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萧山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萧山区小学科学领雁工程区级培训导师,所在家庭获评杭州市学习型家庭。
    他自1995年湘湖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进化二小科学专职教师。时间流逝20年很快过去,他也从教学新兵变成了学科骨干,但他依然留在那个农村学校。
    他深知课堂教学需要实战才能有提升,所以总是强迫自己经常上公开课。工作至今,他已经在区级及以上层面执教公开课汇报课考核课23节,平均下来每个学年至少1节公开课。在钻研业务的同时,他一直没有放松对理论研究的学习,已经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和杂志上发表共38篇。这些年,他还坚持写一些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大约有8万多字。把它汇编成册,取名《在春天里耕耘》,作为对之前教学经历的总结。
    虽然他执教的科学课是理科,但是他的业余爱好却是文学。作为区作协会员的他,近几年已经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两百余篇。连续三年被萧山日报评为十佳副刊作者。
    汤老师觉得很庆幸的是,从工作之初执教自然、常识再到现在的科学,学科一直没有变,始终是科学专职教师。他始终心存感激,觉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许多热心的同事、同行和专家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在萧山小学科学团队中,是忙碌的,但也是温暖和幸福的,和大家一起携手同行!

欢迎大家登陆他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24022917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6 15:36:10编辑过]

TOP
9#


萧山区名师顾云涛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顾云涛  男,1976年生,中共党员。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科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工作,教龄20年;曾获萧山区名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区级培训实践指导导师、浙江省小学科学网优秀会员、浙江省“领雁工程”小学科学培训班优秀学员、萧山区中小学教研协作共同体兼职教研员、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辅导员、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小学科学“网上教研”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曾应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邀请前往四川汶川县参与当地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应浙江省师训中心邀请赴建德、松阳、嘉兴等地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交流工作。
    他热衷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所撰写的论文在全国、省、市各级竞赛中均获得过一等奖;学科课堂教学曾获杭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西湖之春、省领雁工程培训成果汇报、送教下乡等省级活动中展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杭州市一等奖,并在全省公开发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曾获杭州市一等奖,浙江省二等奖。2005学年曾被教育局选派到葛云飞小学(进化一小)支教一年。
    人生信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6 15:36:46编辑过]

TOP
10#

2,3,9楼的照片是不是横向缩过,纵横比例好像不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