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理解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2)掌握避震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不可避免。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通过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搜索有关地震的资料(成因、前兆);
毛巾(每人两条,必须带);
一次性木筷(每人一根,必须带);
较厚书本或积木(条件允许可以带)。
2.教师准备:
地震现场的视频资料、地震成因的视频资料;三张四开手绘的场景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探析前概念
设疑:谁知道2008年5月12日是什么日子?你对这场地震了解多少?
总结: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们带着疑问观察视频。问题:地震时都有哪有现象发生?
交流:你观察到地震的哪些现象?关于地震,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二)探究新知
1.确定研究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教师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前兆、预测、避震知识等。
2.探究地震成因
(1)根据现象、作出假设
设疑: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谈一谈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预测: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2)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设疑: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预测:做实验、在网上查阅资料。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视频:地震的成因)。
生交流如何模拟进行实验。再汇报。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教师演示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前兆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预测: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2.避震演习
教师展示三种场景图片(手绘)。请三位同学来举着图片代表三种场所。请五位同学进行避震演习。
学生就五位同学的表现进行交流与讨论应该如何进行科学避震。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总结:
(1)平时要设想好各种避震方式方法,准备好可能的救护药品及避震器物。
(2)尽可能迅速逃离建筑物,转移到空旷场地。来不及逃出时,尽量躲在室内墙角或支撑结构较多的空间部位及器物之下。
(3)迅速切断电源和煤气管道。并远离易燃易爆及有毒气体源。
(4)避险时要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选择经过狭窄通道。
(5)如果不幸被困在废墟中,不要哭喊,要保存体力等待搜救。
3.拓展知识
设疑: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
(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四、板书设计
地震
房屋倒塌 成因
泥石流 前兆
大地摇动 种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