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鹿城,再享“大餐”
2015-4-9 李宝成
4月8日,参加此次培训已有一周有余,在鹿城区科学教研员的饶正辉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我和鹿城区外国语学习的吴乔乔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课题是《花、果实和种子》,在准备课时吴老师和我交流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对教学设计改了又改,几番推敲。在准备材料时,这江南的材料真是很丰富,校园里到处是鲜花,但当我采到一些花时,吴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油菜花的结构很完整,但太小观察起来不方便。杜鹃花比较大,结构也完整但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特点不明显。吴老师建议采用豌豆花和百合花。吴老师提前在超市上买到百合花养在办公室里。4月7日下午我和吴老师到郊外采集豌豆花。吴老师那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我很敬佩。
4月8日,来自大通县的刘老师也上了一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物》,还有建设小学的陈台老师上了一节《测量降雨量》,当他把教学实验仪器摆放在桌上,使我眼前一亮,很惊叹,很精致。老师在课前准备实在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很到位。首先让学生在不同口径和不同形状的杯子中下“雨”,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测量降雨量必须用直筒杯的想法。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量雨器,并做出了简单的量雨器。我想到了曾经我上过的课,忽视实验材料和仪器的结构价值,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很大。

今天我有幸在次聆听了张鼎儿老师的评课,他总是从更高的层面分析每堂的得失,分析材料的结构价值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听到张老师的评课,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倍增了信心。
更让我感到的是,浙江省的科学老师对张老师的特别尊敬,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们对科学课的热情和追求。向虽已退休但仍然为科学奔波的张老师致敬!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5-4-18 19:10: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