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4号学员方奇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31#

写的真好,学习了!
TOP
32#

学生材料袋里的材料太丢份了,什么叫有结构的材料啊,还不如把钱投在实验室的材料准备上!
TOP
33#

最近,家长开放周,又上了《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这一课,以前已经多次上过公开课,可是,今年再上,又有新体会:


1、更加明白什么叫“前概念”。以前,借班上课,学生没有测力计使用的基础,所以,用里重力拉动小车来代替,实验效果很好。这次,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课的基础上,再上这一课,发现他们更适合用测力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2、更注重实验数据的提炼。两次实验,四组数据,都能很快得出实验结论,可是,如何从实验数据中发现出新的问题呢?其实,学生做的四次测量过程中,又两次的数据是重复的,那么,这两次重复的实验数据的展示,分析,就很能发现实验问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TOP
34#

TOP
35#

 

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授课:方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科版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起始课,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学生交流知道典型地形特点的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二、设计思路:


1、地形,对于五年级学生是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考虑是用讲授还是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呢?讲授直接但不利于学生概念建构,用探究,概念抽象,以我们学生的实际,很难开展探究。所以,我采取折中的方法,教师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发现地球各种地形的特点,甚至采取填空的方式,先扶后放,认识各种地形。


2、考虑到我们这里学生实际,出去看的并不多,所以我设计解决地形特点的隐藏的一条主线是:先从熟悉的山开始,庆元到也有山的绍兴和松阳,让学生比较都有山,却不一样,然后是少山的上海西藏,从中发现高原、平原的区别,我想,这应该也是地理专家再给这些地形分类时的标准。把有山和无山的先分一分,再找找其中的不同。


3、全课概念的建构也是螺旋上升的:利用谷歌地图初步建立地形认识——利用熟悉地形(外出旅游时观察到的,即作业本一的练习与反馈)建立典型地形概念——利用中国地形图熟悉看地图的方法——利用世界地图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知道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中国地形图、记录表一、二。


教师演示:课件(谷歌地图、世界地形图)。


六、教学流程:











设计流程


设计思路


课前布置:自己去过想去的一些地方的资料,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20字左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点击庆元-实小。)引导认识“海拔高度”:这是哪?熟悉吗?那有谁知道我们镇小的海拔高度是多少?(365米)知道海拔高度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海拔高度)(海拔高度也是高度,不过不是高处地面的高度,指的是高处海平面的高度)


二、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及特点


2、认识熟悉的地形:庆元县,它的地形又是怎么样的,(板书:地形)把你的发现用几个关键词记录在记录表一上。(点击庆元地形)


3、认识其他典型地形:按顺序点击(绍兴旁、松阳县城、上海、西藏)学生浏览并记录关键词。


5、看了一遍,都记录了吗?下面小组之间交流,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等下来听听你们小组的意见。


6、小组汇报,板书总结特点和地形名称。师:刚才去了哪些地方?(板书各地地名)先说说庆元的地形特点,海拔高度是多少?地形特点呢?其他小组有补充吗?我们把这一类地形称作“山地”。松阳呢?绍兴的特点?上海、西藏。


7、完成作业本25页第一题,并交流。


三、观察中国地形图。


8、布置观察要求:师:知道这几个地方,就能知道全中国的地形吗?老师这里有一张地图——中国地形图,知道怎么看地图吗?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下面每个小组长上来领一张地图,小组合作观察地图,并完成记录表二。


9、小组汇报:看了中国地图,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中国——西高东低。)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四、观察世界地形图:


10、现在一张地图,只有颜色,不凹凸,你能看出地形了吗?老师这里有一张世界地图,代表地球表面(板书地球),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海洋多,陆地少)海洋的颜色一样吗?


五、延伸拓展


12、关于地形,你还有疑问的地方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利用谷歌地图,加深对各种地形的印象。播放的次序暗含地形的分类“有山、少山”“海拔高、海拔低”,有这样的标准,使学生更容易建构“地形”的概念。




人人动手记录,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思维、自己的观点后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体现合作,然后才能交流。




概念的建构也是螺旋上升的:利用谷歌地图初步建立地形认识——利用熟悉地形(外出旅游时观察到的,即作业本一的练习与反馈)建立典型地形概念——利用中国地形图熟悉看地图的方法——利用世界地图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TOP
36#

学与教  以学定教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课例研究


                                       庆元县实验小学   方奇


本课为教科版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学生交流知道典型地形特点的开始。地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一个 熟悉又陌生的科学概念,熟悉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感觉有的地方很多山,有的地方很平,很不一样,陌生是相对于地形的分类,分类首先要建立在学生认识多而广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有较扎实的认识,才能科学的建构分类的标准。因此,对于广而大的地球来说,地形的分类对学生来说好似又遥不可及的。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那我们教师该如何把握目前学生对于地球表面地形的了解现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趣、有效地探索地球表面地形,让学生把对地球单元的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此,我们依据“以生为本”,开展这一课例的专项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7 20:53:13编辑过]

TOP
37#

一、前测分析:


研究前,我先对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学生(279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你熟悉“地形”这个词语吗?


熟悉


听说,但不熟悉


完全没听过


11%


54%


35%


你对家乡“地形”的第一印象


山多


山高


山陡峭


55%


38%


7%


你对外出旅游的主要地方是


城市景观


名山大川


没去过(或其他)


33%


28%


49%


你旅游时,会观察地形的区别吗



不会


 


8%


92%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从学生的了解来看,去过人数多的地方是杭州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形”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学生并不了解,而外出旅游多地的学生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要依据这一部分学生的介绍来建构所以学生“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个概念,显然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怎样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来建构科学概念。为此,我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方的一些典型地形的照片,尽可能从学生入手,来组织教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 21:28:24编辑过]

TOP
38#

二、第一次教学分析:


第一次教学是这样开始的:






 (一)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地球仪,问:这个地球仪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地球仪有什么不一样?(凹凸不平)说明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件出示课题  


2.你想了解本课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3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看到的地形。教师板书:海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二)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1.教师谈话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五(3)班就是一个旅游团,我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咱们跟着小导游出发吧!  


2.提出本次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3.学生跟着小导游欣赏图片,了解当地的地形特点(完成报告单)。


由于学生外出旅游时,对地形的关注并不多,而且,地形的分类应该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来说的,所以,第一环节的,导致课堂出现的“冷场”,也就导致开始10分钟,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最后,概括出“地形”特点,只能是草草收场。因此,第二环节在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地形,推进就更难了。


后来,组内研究,决定对第一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而这一环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对地形认识少的问题。


三、第二次教学分析:


针对第一次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制定这样的思路:


1、考虑到我们这里学生实际,出去看的并不多,所以我设计解决地形特点的隐藏的一条主线是:利用谷歌地球的地图,让学生先从熟悉的山开始,庆元到也有山的绍兴和松阳,让学生比较都有山,却不一样,然后是少山的上海西藏,从中发现高原、平原的区别,我想,这应该也是地理专家再给这些地形分类时的标准。把有山和无山的先分一分,再找找其中的不同。


2、地形,对于五年级学生是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考虑是用讲授还是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呢?讲授直接但不利于学生概念建构,用探究,概念抽象,以我们学生的实际,很难开展探究。所以,我采取折中的方法,教师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发现地球各种地形的特点,甚至采取填空的方式,先扶后放,认识各种地形。


3、全课概念的建构也是螺旋上升的:利用谷歌地图初步建立地形认识——利用熟悉地形(外出旅游时观察到的,即作业本一的练习与反馈)建立典型地形概念——利用中国地形图熟悉看地图的方法——利用世界地图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在501班开始了第2次的试教。

TOP
39#

第二次的教学,学生踊跃多了,对与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分类认识,因为有了多媒体软件“谷歌地球”的帮助,认识丰满多了,而且明显发现,从课前到课后,学生读图的能力也发展了,遗憾的是,课堂中,学生对“谷歌地球”这个看似很高科技的电子地图,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也想再利用它再去多了解些地球各地的地形知识,可是,我却忽略了学生的需求,把这个问题避开了。


这节看似很难上的科学课,换了个角度思考教学,从学生需求出发,也变成了一节学生喜欢的科学课了。这是听课的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


四、以学定教带来的思考:


要实现每一个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充分调查学生对本课“问题”的认识,了解学生的认知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并正视儿童科学探究中各方面智能的差异,让差异和矛盾成为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推进契机,教师利用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科学探究,实现儿童科学思维的提升,科学素养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科学课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TOP
40#

     听了姜 特的讲座后,我周一又上了一节《地球表面的地形》,结合讲座再去反思我上的《地球表面地形》一课,发现有很多地方又有了问题:


      1、导入时,应该先了解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前概念,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两块表面凹凸不一样的模板来地球表面,让学生选择,并说说理由,就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


     2、对地形的分类,其目的是指向地球表面是变化的。所以,再了解了中国地形后,可以适当让学生猜猜水的留向,为下面海边下游地区很多是平原作铺垫。


     3、再解决5种地形分类时,教师可以站了上位目标的角度,去考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山地和丘陵的区别,完全可以利用找出相对高度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二者简笔画的区别等。

TOP
41#

又一次听到陈特的课,还是那样震撼。最数据的处理,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还要细细消化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