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星期二,阴,有时有小雨
北川营第二天,大部分孩子们还处于亢奋的状态,中午仍然有小部分孩子在外面溜达,或者在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点倒是让我有点担心,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而且安排的活动很多,有挺多的表格需要填写、记录,强度相当大,劳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上午安排了《家乡的岩石》。开场的是东部志愿者辅导员“超级玛丽”——马丽杰。玛丽送给孩子们一个宝贝:大约包了10层以上纸的一块石头。包袱挺大的,孩子们也喜欢这样无厘头的搞笑,时间长了点,但是效果还不错。玛丽一下场,我想起这次夏令营有个环保秀的活动,赶紧让负责晚会的辅导员把包装纸收集起来备用。不过很遗憾,下午在上大营课的时候,一进门,我发现那些包装纸还静静地躺在原地。看来大家任务重,确实很忙,忙中出错也在所难免,只能先把它们带到营部,再做处理。


接替玛丽上场的是北川当地骨干教师宋东。他和营员们一起研究家乡的岩石,这个活动是相当接地气的。一个是板岩和页岩是当地特有的岩石,其次,14日下午有个碉楼的制作,碉楼建筑所采用的主要石材就是板岩。由此可见,当时我们要求当地老师充分挖掘本地探究资源的思路是正确的。


营员们上完大课后,跟随者辅导员到室内或室外进行拓展研究。


这是营课上制作的板岩乐器。原先打算每个小组都做,后来我们讨论时觉得实在不靠谱,修改为只做一套用于演示。这可是好几个东西部志愿者共同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联合出品的。
午休后,营员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始为14日晚上的全营大联欢做准备。


下午的探究活动《遇水叠桥》由当地骨干教师肖明辉负责展开实施,先是大营的活动,大约用了20多分钟对桥的各种形状做了介绍,并给出了一个驱动性的任务:各小组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制作既牢固又美观的桥。


看到这张图片了么?肖明辉同志蹦出一句:“这老头没什么好看,关键是看后面的桥”。最厉害的是他自己面无表情,完全不对笑得前俯后仰的人们做出反应,高手啊,简直冷面笑匠再世!!!


大营营课上完后,孩子们再次来到自己的营地,和辅导员一起讨论、设计本组的纸桥。


画图纸、剪、拼、贴材料、装饰,根据要求搭建纸桥,一座座纸桥诞生了。这是纸桥搭建的第一步,下一步将是允许孩子们自带各种材料,遇水叠桥,制作更多形态各异的桥。


本次夏令营还安排了“科学阅读课”《水葫芦喊冤记》,这是夏令营首次引入这个概念,但是平心而论,效果实在不咋地,甚至成了“语文片段教学”,只不过,内容是“水葫芦”,也算打了个擦边球。作为观察员,我对这个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全程参与了这个活动。后来经过交流,原来这个项目原来并没有人去做过,只是一个创意。我的想法是,类似这样的创意,最好之前有实践的经验,这次直接植入,着急了点。因为我们要考虑在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提供给当地孩子最好的科学活动项目,为当地的老师提供优秀的学习范例。
一天的时间很快又过去了,总营的营员交流之后,各分营再进行一天的小结和整理。
总的来说,营员们对夏令营充满了向往,但活动强度确实有点大,我们还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好的探究项目,可以适当地延长时间做加法,做深做透;在做加法的同时,则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做减法。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最短的时间有最多的收获,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夏令营活动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最后来几个花絮,大家乐呵乐呵。不过我们乐呵了,陈耀估计要哭晕在厕所了,哈哈。
花絮一:教我开飞机吧
开幕式的航模表演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孩子找到我,说:“你能教我开飞机吗?”我一头雾水,“嗯?”。他说:“你昨天飞机真好玩,能教我吗?”嗬,敢情把当陈耀了噻!
花絮二:
陈耀在门口敲锣打鼓(详情见明天报道),我来到办公区,开始写一天的回顾。一小孩跑过来:“营长!营长!你不打鼓啦?”我已经有经验了,肯定又把我当陈耀了。刚想否认,楼道另一端,陈耀打着鼓过来了。估计我这辈子也忘不了那孩子两边不停回顾的惊愕样子。
我和老师们认真地分析了下,我和陈耀之所以频频合二为一,原因1.都挺胖;2.都近视,戴黑框眼镜;3.都穿同样的营服;4.身高也差不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13 10:30: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