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点的2014 [复制链接]

1#

支点的2014

假期读书笔记(1)——对比观察中美课堂综实活动实施取向


假期有了时间,逐本在读《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这几本杂志。在2014年第一、二期杂志上看到了我感兴趣的中美课堂对比的几篇文章,已经读过去了摘录一些片段以备忘。


1.在美国课堂上教师上课的每个环节,包括复习、知识点分类掌握要领、练习、分小组活动都是在老师点拨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授课教师很随意,不要求学生统一校服,学生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的课堂很和谐、很朴实,没有华而不实的作秀成分。反观我们的课堂,一旦有听课教师坐在后面,这节课的结构就需要精心设计,要有出彩的地方才算成功。


2.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这样的:学生思维在课堂主题上自由发展,教师给学生机会犯错误,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时,教师都很耐心地进行点拨,直到写出满意的答案为止。美国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基础上的,有了问题才有了教学,而我们的教学则不同,提出的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而是为了博得课堂的完美和听课者的满意。


3.综实活动课程的宗旨就是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性的课程。课堂要求宽松,学生和教师都无拘无束。美国课堂上学生都围绕着学习的内容活动在思考,尽管坐在地上、桌子上,也是在与同组的同学讨论问题,这就是美国课堂。这让国内的教师同行都有点接受不了。


4.美国的课堂上,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现象力与创造力。


中美教育的表现有种种鲜明的差别,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不同课程间就壁垒森严,学科专业性强知识互通性小,应试教育造成知识面窄而深,综合运用能力弱;美国课堂表现出一种学科的整合,语文课不但学语文知识,还涉及数学、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培养的是学生视野、思维和兴趣。我想若中国的教材容量用美国方式来教恐怕老师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所以这就难怪现今中美两国教育的土壤不同,培育出的品种也各异。所以诚如杂志文章中所说,中美确需相互取长补短,中国教育可以适当降低学生知识水平要求,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应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美国教育要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适当增加知识容量,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20148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2 19:19:1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起点不同,高度不同。中美有差距,不是一般大啊。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3#

教育制度根本上的不同,很难学习。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中国教育真的是苦了孩子,暑假也不空闲,忙于参加各种培训班。
TOP
5#

社会整体不一样,教育必然不一样。
享受教育
TOP
6#

中国教育的实用性,生活化教育不够深入,闭门育人现象比较严重,学富五车,而眼高手底,是对中国教育的一大讽刺!
TOP
7#

赞一个支点!


相互借鉴,才会不断进步。

TOP
8#

感谢大家包括喻老师的暑期关注,教育体制改革之路尚很漫长,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不等待、不虚度。
TOP
9#

 能力的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这和现行的教学内容有点难调和。但关键应该还是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直努力中……
TOP
10#

学习啦,目前在做这方面的课题


问题式教学


准备上一节展示课


到时候将相关资料上传,还需大家批评指导

TOP
11#

不仅是美国有很多理念优于中国,其实令大家怒视的日本也一样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教育固然弊端不少,但也不能全盘否定,积淀了几千年的精华也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茫从。


尽自己所能吧!国家制度如此,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微弱的力量引领我们自己的孩子和我们的课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5 11:02:20编辑过]

TOP
12#

国情不同,教育不同,只能借鉴参考,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好!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3#

可以学习,但还是取其精华
TOP
14#

“支点”老师的博客经常关注,总有收获
TOP
15#

以下是引用崔朝阳在2014/8/27 23:24:00的发言:
“支点”老师的博客经常关注,总有收获

谢谢关注,受宠若惊

TOP
16#

参加了第六期河北省教研员培训


829日至93日,在承德市民族师院参加了河北省第六期教研员培训活动。聆听专家的讲座让人沉思,同行的同事对我说:只要来了有一点收获就不算白来。


中国教科院的陈如平主任讲了“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实例在讲座中最能让人过耳不忘,讲到芬兰的教育质量高是因为师资素质高,2014年师范招生,7000人报名只招650人,最后再考核还要淘汰三分之一。我旁边的老师说他们那里小学几乎没有男老师了,有的话就是领导。我们国家用什么留住高素质的师资让教师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呢?陈主任讲到芬兰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教育的精细化,比如提问一个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眼里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他只是一个代表,这叫参与性问题,这一环节应让全体学生参与,当他回答时,其他学生在默念答案,老师关注评价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再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我想在芬兰以生为本是真正渗透于教学中了而绝非一句口号。


北师大的阚维教授讲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他讲到“提前学、拼命练、使劲考”让一些学校陷入精致管理的泥潭,学生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我是谁,我想怎样成长。这次来培训我听到了不同专家对教学模式的不同解读,多不持赞同的语气。阚教授也强调怎么教不是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是必须把新知识建立在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二是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科知识,提供大量例证培养学生分析及解难的能力;三是教学策略不是关键,要看教师能否清楚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学生学习效果差,不是智力问题,是忽略了知识的关键特征,或是他们已有知识的认知误差阻碍了对问题的理解。


北师大的郑葳教授也提到要学结构化知识的问题,她是唯一站着给我们讲课的人让人印象深刻。她提到情感对学习非常重要,羞辱、恐吓、压力等都不是有效的教学工具。听到这里我当时就在反思自己在一线教学和在家辅导孩子时的片段,有些时候我真的没有做好。要营造温暖的学习气氛,让其在安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


河北教科所贺银瑞主任讲到了“健康课堂的经营”,他说人都有学习的欲望,但现在越教育学生的眼神越黯淡无光了,值得反思。我在一片杂志上看到中美教育交流会场的一张图片,前排是美国教师,后排是我们的学生还有老师,美国老师特质各异神采飞扬的,中国学生和教师大都表情严肃没有一种灵动的气场。随后贺主任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阐释了健康课堂的内涵。


最后一位做讲座的是承德市教研员荣凤贤老师,她用自己踏实的工作和一步步积淀的成绩向我们证明了把工作做成事业没有捷径可走。从荣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中看得出她在工作上是个好强的人,有机会就紧紧抓住,周围的人如教研员、校长、家人对自己事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本次培训使我深受教育,特别是在后进生形成和转化方面,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药方。对后进生不要带有歧视的眼光,反而更需要鼓励、引导。在做课题方面我的认识也得到了细化,从教研员讲座中也体会到了身边榜样的力量,这次培训还是不虚此行值得慢慢回味。


                                                  20149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5 9:26:55编辑过]

TOP
17#

心头的疑云一扫而光


中秋假前,我打开省教科所网站,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结果公示了,我市报送的四篇教学设计我只找到了三位老师的姓名,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还不错。奇怪,最有把握的那个老师哪去了,找遍了连三等奖也没有得到。难道省奖有淘汰率?百思不得其解。本来想给那位老师打电话说明这个让人难堪的情况安慰一下,想想过节了不合适,过了中秋再说。我想听了这个消息那位老师肯定失望得不得了。


峰回路转,中秋节回来上班,下午沧州市科学教研员和主任就打来电话,他说没评上省奖的那位老师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的教学设计评比了,她连同我们两位获得省一等奖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有结集出版的机会,让我征询一下本人意见。这时我的心豁然开朗,心头的疑云一扫而光。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市报上去的这四位老师都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自己对四篇教学设计的后期审校功夫没有白费。好了,今天下班前就给这几位老师通报好消息。


201499

TOP
18#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4/9/9 17:35:00的发言:

心头的疑云一扫而光


中秋假前,我打开省教科所网站,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结果公示了,我市报送的四篇教学设计我只找到了三位老师的姓名,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还不错。奇怪,最有把握的那个老师哪去了,找遍了连三等奖也没有得到。难道省奖有淘汰率?百思不得其解。本来想给那位老师打电话说明这个让人难堪的情况安慰一下,想想过节了不合适,过了中秋再说。我想听了这个消息那位老师肯定失望得不得了。


峰回路转,中秋节回来上班,下午沧州市科学教研员和主任就打来电话,他说没评上省奖的那位老师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的教学设计评比了,她连同我们两位获得省一等奖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有结集出版的机会,让我征询一下本人意见。这时我的心豁然开朗,心头的疑云一扫而光。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市报上去的这四位老师都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自己对四篇教学设计的后期审校功夫没有白费。好了,今天下班前就给这几位老师通报好消息。


201499

<!--EndFragment-->

祝贺支点成果连连!

TOP
19#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4/9/9 17:35:00的发言:

心头的疑云一扫而光

好消息,祝贺!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0#

多谢金老师、曹老师关注,你们的勤奋大家看得到。
TOP
21#

祝贺支点老师,有机会也帮我们指点一下!
享受教育
TOP
22#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4-9-11 8:01:00的发言:
祝贺支点老师,有机会也帮我们指点一下!

指点不敢当

TOP
23#

细读《科学课》杂志2014年第5期


利用一周多的时间细读了《科学课》杂志最近的一期。写点摘记和感想。


1.《中美科学课同课异构的比较》一文中:课例二平行比较了中美教师执教《细胞》一课的不同,中国课堂教师精心准备PPT课件,帮助学生梳理细胞知识,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美国课堂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学习单,让3人一组到楼道里活动,即用手机扫描墙上的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填写学习单。完成后回教室简单交流学习情况,观看视频“细胞说唱”。


我感觉到美国学生的学习讲求学习的过程,学得更鲜活更有生机,而不像中国教育直奔教学结果而去。我们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还没有见过上室内课到室外找寻教学资源的。通过扫描二维码这一举动我也可以窥见美国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更新学习方式方面的费尽心思,这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值得中国老师学习。


2.《前置性作业带来了什么》一文中讲到: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将“自主学”放在一个核心位置。教学应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讨论和解决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上。


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了、查询了,教师课上可以集中攻关某个或某几个学生认识的难点,这当然可以让课堂内的学习更显有效。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好像不贴边的另外一点,那就是这种做法变相延长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真正实施就要将之前学生的作业量缩减以配合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


3.《在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一文中讲:概念的构建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巧妙搭配、合理隐藏、有序出示。”


最后四个短语总结地很好,对于有结构的材料就是要课前精心挑选,选择那些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典型材料,同时要力求精简以减少教学准备的工作量。在材料出示前需要隐藏,以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出示也要依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到阶梯状呈现,材料的出示是为了配合某个教学环节的探究和思维的推进,不属于该环节需要的材料坚决不出现,而暂时不需要的材料就又有了一个暂时隐藏的问题。


4.《让教研活动更有效》一文中讲:(观摩示范课后的研讨之前)我们在展示教学的环节后增加了一个呈现过去的环节,即把研究过程中的最初状况、是如何讨论修改的、遇到的客观主观上的问题、对教学方法的研讨选择优化的过程以及各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分析等,较完整地介绍给听课的老师,让他们了解研究的整个过程,既看到是怎样做的,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受到更有价值的启发。


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如果听课的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一节课的“前世今生”,那无疑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全景式的教学历程,会让人对本节课有更多的思考。作课人回顾磨课史的做法对作课者本人是一种反思,对参与研讨的众人何尝不是一种经验的借鉴。


曾经有一位教授问他的学生白天在做什么?学生答在做实验,教授又问晚上又做什么?学生答还在做实验。教授愤怒了,“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现在我给自己留一定的时间静静地读一本书,边读边思考,思考过后会充实有收获。


2014、11、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