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7日参加了杭师大名师班和杭州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每次这样的活动总让我的大脑进行一次深入的“洗涤”。
感悟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上午沈颉老师和尹伟老师的两节课是同课异构《摆的研究》。这是教科版教材五下第三单元的第六课内容,它前面一课是《机械摆钟》。由于教学进度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前一课内容的学习,直接进行这样的一节课教学。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沈颉老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机械摆钟的内容与摆的研究的问题进行整合。
上成了一课半的那种样子,学生来不及解决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动幅度关系的研究。尹伟老师的课则是略化了机械钟摆,重点是《摆的研究》重点设计,他对教材的改动比较小。
感悟二:学生的原认知水平。现在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原认知水平,利用原认知水平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完善实验,形成新的认知水平。《摆的研究》的同课异构里有出现以下情况的数据,学生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是适合哪种认知水平呢?沈颉老师的设计是30秒内摆动次数的记录。尹伟老师的设计是15次所需要的时间记录。一个是记次数,另一个是记时间。当所有这些数据采集完之后,学生是需要对数据进行仔细地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称之为科学家研究过的结论来结论。如果是你们,你们认为孩子适合哪种数据的分析呢?当尹伟老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大堆带有很多小数点的数据的时候,学生的分析其实带来一定的困难。假如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孩子对数据持有严谨的态度的话,那么尹伟老师的课设计得好,如果说更贴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话,那么沈颉老师的课设计得好。
感悟三:微课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微课程概念的内涵
1、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
2、课程传播手段是借助电脑PPT视频技术;
3、“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用时少:课程传播时长为3—12分钟;
4、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微课程就是蕴含特定教育教学价值主张,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成长,配有音乐画面和文字说明,内容短小的PPT教学视频文件。
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2、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3、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根据以上微课相关内涵和特点的学习应该很清楚地知道微课其实就是短小,时间短、内容短、效果佳,如果一节微课学习时间达到35分钟,那还叫微课吗?微课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非常高,对研究的问题提问要高质量。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深思熟虑的,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考当中,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一个明显的效果。微课,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要做好一个微视频必须要备好课,想好问题,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微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方向,微课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呢?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