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篇文章写的时间也很早了,2007年吧,在《温州日报》刊登过,家里被盗后所有的资料几乎都没有了,靠网络才找了回来,也算是各位的支持和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了一位“故友”。今天再看这篇文章,也能让自己小小地感动一下,原来,芒果基本上还算一个称职的老师,呵呵。顺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分析第二单元测试题,师生交流愉快,课堂气氛融洽。快下课时,班里有名的淘气精小黄突然向我发难:“老师,我对判断题的第2小题答案有自己的想法。”
我马上找到这道判断题:黄老师平静时每分钟大约呼吸14次,运动后有可能达到每分钟呼吸50次。怎会有错?因为黄老师就是我,我对自己相当了解。但是,作为一名常常要求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老师当然要鼓励他发表看法了,我微笑着示意他站起来说明。
“我认为这道题目是错的,虽然我们知道呼吸的频率与运动有关: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但是,您运动前每分钟呼吸才14次,运动后却达到50次左右。这50次您有没有什么根据呢?”嗬,讲得还挺在理。
“对啊,对啊,老师,您有什么证据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齐声“讨伐”我。
等他们静下来,我开始解释:“成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的次数约为15次,而黄老师是成年人,所以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4次是符合一个正常人健康标准的……”
“那么,运动后呢?您做过实验吗?您确定是50次左右吗?也可能是40次呢?”
“实验嘛,老师倒是没有做过,不过,根据我的经验……”
“那就是说您没有经过实验咯?那我们需要一个确切的数据,”这帮家伙兴奋起来,“我们需要证据!”
“老师,您可以做实验啊,到操场上跑5圈!”一个孩子调皮地叫起来,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老师,跑5圈!老师,跑5圈!”的声音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这可难为死我了,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外面正下着毛毛细雨,而且,我们学校场地又小,快下课了,门外还有好多等着接孩子的家长。
“外面下雨呢,下次测吧?”
“我们可以陪您呀。”“外面才一点点雨!”……看来这帮家伙是铁了心要我“出丑”了,我只好给自己鼓劲:不就才5圈嘛?有什么好怕的!再说,自己天天要求学生注重对证据的收集,轮到学生向自己要证据时就回避,以后怎么给他们当科学老师?
准备就绪,我们来到操场上,我吸了口气,做好了起跑的准备,就等着班长的起跑令了。现在回想起那个情景,我还是忍俊不禁:一名30来岁的科学老师,在一群孩子加油的呐喊声中,在飘飘洒洒的毛毛细雨里,在门口一大群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奋力向前疾跑……
5圈总算跑完了,操场虽小,但对我这个体重80多公斤的人来说,跑完5圈的路程也算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了。没想到我刚停下来,班长就把小手放在我的鼻尖下,开始测量我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我望着孩子们一双双瞪大的眼睛,又好气又好笑的我在那一刹,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们哪里是想看老师出丑!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他们一颗颗追寻科学真知的心灵呵!
测试的结果是我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达到了48次,符合“运动后有可能达到50次”的描述,对于这个结果,孩子们并没有垂头丧气,他们仍然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证据:黄老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有可能达到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