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尺深”的探究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案例及反思
长塘镇小 许水勇
一、引言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在学生进行了一杯水的观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液体后实施教学的。本课是结合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误,所以为了精确的测量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的仪器之一。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有两种思路比较常见:一种就是提出探究问题后,运用一些材料,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比较几瓶水的多少,然后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比较;另一种思路要求把比较几瓶水的多少的过程做的更充分一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多种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验证,搜集整理事实,最后交流研究成果,它把量筒的教学放到了第二课时中。这样安排在教学时间上明显费了一些,但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价值这个角度看,多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课题中“一英尺深”的探究也主要为了讲清这个意思。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尝试选择了第二种思路。
二、目标的定位及课程的开发
在研究了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以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定位为: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人体感官在观察事物是的局限性,认识到比较液体的方法很多,但必须统一标准才能比较,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把原来教师的“教”转化为现在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在学习经历中的感悟和发现。
(一)猜想、假设
1、出示三个瓶子(1号瓶最大,水位最低,2号瓶和3号瓶水位一样高,但2号瓶大),引导学生观察:哪一瓶最多,哪一瓶最少,引起学生的争论和猜测。
2、在排除最少的3号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剩下两瓶水的多少,并统计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人数,引导学生认识在判断、比较事物中不能简单根据人数的多少去判断。
(二)设计、探讨
1、讨论:用什么方法能研究出哪瓶多,哪瓶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
2、互动:学生介绍研究方案,师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形成较为可行的操作策略。
3、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方案组成新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三)探讨、延伸
1、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和猜测,从中明白了什么科学道理。
2、对“你认为哪个方案更简便”问题的探讨,则为下节课量筒教学埋下伏笔。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着探究这根主线,把教材和学生,把活动和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将探究任务进行到底,真正实现“一英里深”的教学目标。
三、主要教学片断
片断1:
在排除了3号瓶后,组织学生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统计。
师:好,现在咱们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号多,一种观点认为2号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瓶水一样多,那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教师分别统计学生人数) 板书:1号多 24个
2号多 11个
一样多 7个
师:哪种观点的人数最多?
生(齐):1号多。
师:对,认为1号多的同学是最多的,那这三瓶水肯定是1号多了,因为他们的人数是最多的。(学生小声的议论)你们同意吗?
生(小声):不同意。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猜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
生:万一他们错了呢?
生:我们应该用实验的方法把他们研究出来。
师:哎呀,刚才老师差点犯了个错误,看来我们不能根据人数的多少去判断,而应该用实验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把他们研究出来。那你们什么方法能研究出哪瓶多,哪瓶少吗?(学生纷纷举手)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多,而且有新异。(教师分发小组探究实验记录纸)
【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且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断,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了判断、比较事物时,不能单凭人数的多少去判断,而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观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而且对于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是比较到位。】
片断2:
学生小组讨论了比较水的不同方法,纷纷举手准备交流。
师:同学们,有比较的方法了吗?
生:我的方法是把1号和2号倒入两个相同的瓶子里,看哪一瓶的水高就表示哪一瓶水多。
师:为什么要两个相同的瓶子呢?
生:如果瓶子不一样就不能比了,就和原来的1号瓶和2号瓶一样了。
师:对,看来我们比较时标准一定要同意。我们把它记下来。(师板书:倒入相同的瓶子)
师: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可以把1号瓶和2号瓶放到天平称上去称一下,重的那一瓶就表示水多一些。
生:我有意见,1号瓶和2号瓶本身重量不相等,所以称出的重量也是不标准的。而应该把两瓶水分别倒入两只一样的杯子里,再去称它们的重量。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同意)我们也把这个方法记下来。(师板书:称重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的方法是往1号瓶和2号瓶里放入同样多的盐,然后尝尝哪一杯咸就表示哪一杯的水少,哪一杯淡就表示哪一杯水多。
师:这个方法真棒,你能给它取个名吗?(师板书:放入同样多的盐)
师:不过因为这两瓶水是自来水,不是很干净,所以今天我们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但是这位同学的方法还是很不错的,说明他们是开动了小脑筋。
师:还有吗?
生:先在1号瓶所在的液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把里面的水倒到另外的瓶子里,再把2号瓶里的水倒到1号瓶里,再作一个记号,比较记号的高低,就能比较出两瓶水的多少了。
生(同小组的):最好在记号处写上是几号瓶的,避免混淆。
师:大家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真棒!你能给你们的方法取一个名吗?(师板书:画线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把两瓶水同时往两个漏斗里倒,看哪瓶水流的时间长,流的时间长的那一瓶就表示水多。
师:那你说你这个实验都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要同时倒水,不要把水到出来。
生:还要记下水流的时间。
师:这个方法也行,只不过比较难操作。
生: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两瓶水同时在太阳底下晒,看哪一瓶先晒完。(同学笑)
师:这个方法也对,只不过有个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啊?
生:时间太长了,我们等不了。
师:不过大家下课后倒可以去试一试。
【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很精彩,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的方法,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我们科学教学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潜力就像是一座挖不完的宝藏,就等着我们教师如何去开发,去引导。】
四、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凸现探究精神
本课教学体现了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权力选择某一方案进行研究,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实现了“一英尺深”的探究目标。
(二)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经历有效的学习活动和目标的多元化是科学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强调他们学习科学的亲历过程,更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从教学的开始到最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充分展现了合作学习给教学带来的生机勃勃。从学生探究方案的制定,对方案的评价探讨,根据自己兴趣自己组合学习小组,无不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这也是这堂课教为成功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