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上虞儒衣飘飘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原创]上虞儒衣飘飘作业帖

一、读书笔记

1、读《如何认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读《科学探究中如何发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3执着  激情  实践  超越
               
——读《走过十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4、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5、读《小学科学教育概论》有感(14楼)

6、读《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教学实录及反思

1、《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实录

2、《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思考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4、《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

5、《蚯蚓》教学设计

6、《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课后反思

7、《蜗牛》一课的思考与再思考

三、原创文章  

1我与博客的故事

2、邂逅巧于因借

3、不一样的培训   不一样的感动

4、教育需要真实

5、又临毕业考

论坛学习: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12  )学分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6 )学分。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10   )学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5 19:20:1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

 

读《如何认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一、读书摘记:科学探究是一个包含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说、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索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而在于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个人观点:对于这点我有着疑问,在科学探究中,思维的参与和发展的确是核心,是很重要的,但是把这说成科学探究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我觉得不是很妥当。首先科学课上动脑很重要,动手同样重要,我国为什么会落后其他国家,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上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封建社会,看不起那些能动手、回动手的劳动者,而比较看重那些聪明、智力高的人,而判断智力高低的手段也单一地归结为能否诗词,能否玩文字。这是一种畸形;其次探究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同样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觉得动手和动脑都是同等重要的。

二、读书摘记: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三、读书摘记:启发学生多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假说,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观点:这句话中,我觉得“进行有科学根据的”这几个字很重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学生的发言常常是让我们一团雾水,当然这里除了学生原因,有时也可能是我们老师自身的原因,因此在学生作出科学的假说后,是有必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说,这样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四、读书摘记:《科学课程标准》在假说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指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 

五、读书摘记:实施假说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一般科学课上学生往往忙着收集证据、进行解释和求证,而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作出决策?这就是进行假说教学的价值。

个人观点:这层意思就是说当学生学会假说,科学地假说后,能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这是不是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呢?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假说。

假说包含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观察根据。(2)有相关的实验或其他实验研究工作紧随其后。(3)假说是有一定的理论准备的,是符合逻辑的,和不是随意猜测的。

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说的同时,要强调假说的经验根据或理论根据。

3、假说是可检测的。

检验假说的方法主要有逻辑分析(判断假说的可检验性)和实践检验(包括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3#

 

读《科学探究中如何发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儒衣飘飘

1、读书摘记:我们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表达和交流的具体内容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个人理解:在科学课堂上,是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来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但是如长时间地、一贯地用这样的理念来对待学生的表达,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科学课里,无论是用语言、文字,还是用图表、模型,都是学生在科学课上应该学习掌握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个可以“选修”的问题。

2、读书摘记: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智力不同,长久以来相同的教学要求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多元表达能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的信心得到培养,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个人理解:由于学生的特质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喜欢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而有的学生学习则不喜欢动,喜欢静心倾听、读书、思考。因此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的确是很有价值的行为。让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自信、兴趣等的培养与提高的确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结合第一点,我觉得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一个保底和自主的关系。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这个目标当然指表达方式上的目标),再允许学生去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

3、读书摘记:表达的方法多元外,对同一事物的结实还应该从多角度去进行描述。这样的表达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个人观点:说得很有道理。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结实现象,相伴的必定是思维的参与。

4、读书摘记:在法国“动手做”科学实验活动中,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实验活动中,孩子们讨论不同观点,学习辨论和合作,这就等于学习思想争论,学习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这就等于学习克制冲动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耐心。

个人观点:争辩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言善辩,这与未来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个性品质。

两个问题:

1、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觉得不光是语老师、科学老师的教学任务,他是所有老师应该关注的,时时关注地目标之一,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树立一个大教学观念,无论在哪一方面,不管是否与自己任教的学科有关,只要发现学生的不足,我们都应尽力帮助学生提高。

2、交流中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率?
                    

对于这点,我觉得教师营造给学生的课堂氛围很重要,要给学生安全感;其次一定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职责并建立良好的组际关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视同仁;当然班额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4#

 

执着  激情  实践  超越

——读《走过十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走过十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的一部有关他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摸索成长的奋斗史。书中老师回顾自己在讲台上度过的第一个10年,其间虽无华丽辞藻,读来却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第一、老师对事业的炽爱之心让我备感汗颜

老师是一位志向坚定的老师。他毕业初就立志当一名语文教师。当杭州胜利小学来严州师范学校招聘老师时,因他喜欢教语文而被挡在了进胜利小学的大门之外,而后他又毛遂自荐,给胜利小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终于成为了一名名校的老师。后来,又凭着他的执着与坚韧成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的门下弟子。正是这些才是老师成了一名幸福的语老师,并为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语老师奠定基础。假如当初老师遭到失败后没有毛遂自荐回家乡教书;假如老师来到胜利小学后不上进、不努力;假如……那他现在会怎样?

回想自己,也曾无可救药地爱上语文,可因为几次挫折,几回冷遇,偶尔机会地失去遂放弃了语文,将精力主要集中于科学教学,对学科的情感也从语文转向了科学。以前最喜介绍语文教学的书刊,可如今看老师之教学设计实录时却陡然消失了当时的那份激情与热情。悲耶?喜耶?

第二、老师的自我超越精神教我如何提高教学艺术

老师在成长中也曾经历过挫折,但更多的是如何对自身的超越。这种不断地自我超越折射出的则是一条成为名师的道路:

1、正视自己,甘下苦功。老师也好,窦桂梅老师也好,王崧舟老师亦罢,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来看,无一不是下苦功的。老师将课堂录音放给自己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去琢磨自己的课堂。这需要何等的良苦用心啊!七彩光环的背后是多少的汗水和寂寞啊!

2、勇于实践,勤于动笔。读老师的这本书,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老师作一次成功的开课后,总会有一篇与之相应的论文诞生,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并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否定自我,勇于开拓。一个人在获成功之后能否定自我,将曾带给他掌声和鲜花的设计打破,重新设计,甚至将导师的得意之作与不顾,另辟蹊径,这是少见的,更是可贵的。老师就是这样四易《庐山云雾》,独“上”《景阳冈》,并取得空前成功。又如当老师的事业发展进入高原期后,主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并将理论的学习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展开课题研究,这一举打破高原期,进入另一个上升的发展阶段。这给我的启示也是很大的,原来课题研究可以这样去思考行动,个性课堂可以如此去塑造形成。

执着、激情、实践、超越,这是老师“告诉”我的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5#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456&page=14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6#

《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记录

                                     执教者:廖晓星

一、导入铺垫

1、师:(师生问好)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走进自然,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爱的池塘。

2、欣赏录像。像这样的池塘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吗?在我们的池塘中,有哪些水生的生物?(小鱼、田螺
            
蝌蚪
            
水草……)除了这些水生的生物之外,还有哪些?(小石子、泥、沙子、水)(教师的板书很有目的性)

3如果池塘中的水草要生活下去,需要些什么?(泥土
            
水分
            
鱼儿
            
水里的动物把植物的种子埋在土里,还需要阳光、沙子)

4水草生活在这里,对池塘里的动物有帮助吗?(氧气、栖息的环境、食物、动物避难所)

5、这些植物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像生活在一个家一样,相互依存在一起,那大家想不想来观察一下,做一个缩小的池塘——做一个生态瓶(板书课题)

二、实验展开

1、做一个生态瓶,你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

1)要有鱼儿、水草、还要有一个大的瓶子(教师出示即将使用的瓶子)

2)适当泥和水(适当这个词用得很好)

3)适当的小石子4、我觉得尽可能模拟出自然界的环境,并注意每个生态瓶里鱼儿、水草、泥土的比例。(他还注意到一个比例的问题,还有没有?)

2、那这样,刚才其实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为了把这个生态瓶做成功,让我们先把这个计划画下来,(投影记录单)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做?准备放那些生物?非生物是哪些?制作方式是怎样的?并吧你们要制作的生态瓶画下来,等会儿交流。拿到记录单的小组可以开始了。

生态瓶建造方案设计记录表

组长
                       
成员
                                
日期

 

名称、种类、数量

我画的生态瓶的草图

生物条件

 

 

非生物条件

 

制作方法

 

3、领取记录单,小组讨论、记录。师巡回指导。

1)大鱼还是小鱼
            
鱼的数量

2)水草的数量
            
你觉得可以加几根就写几个

3)小石子
            
你觉得可以写占油桶的几分之几
            
多高
            
几厘米

4)水加多少厘米?

4、指名学生组(一)上台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向其他小组做介绍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

1)我不同意把吧生态瓶的盖子盖上,这样会没有氧气的。

2)水草太多,影响鱼儿生活的空间。

……

5、师:那金鱼、蝌蚪、田螺的数量呢?你们有意见吗?而且金鱼到底是怎样的金鱼也没有说清。(平等中的首席
                
意指生物数量太多了)

6学生组(2)……学生都在水草的数量上纠缠。为什么?是否有效?有没有更科学的指导?

7、学生组(3)(“呆会儿,做了之后就知道了”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组刚才说先放水草再放鱼,为什么不是先放鱼后放水草呢?

(学生:先放鱼的话,在放水草时会让鱼儿受惊;教师:鱼儿需要氧气,先放水草就可以为鱼儿提供氧气,让鱼儿生活得更好)

8、师:刚才几个小组都出现了过分拥挤的问题,那么现在请你们先修改一下自己的实验记录单。

9、学生修改。                            

10、师要求按计划制作生态瓶,师介绍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来取。并提出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点(演示倒水的方式)。(水草种植顺序)

11、学生领取材料,制作生态瓶。

三、总结延伸

1、整理器材。

2、展示生态瓶,说说自己小组的生态瓶做得怎么样?

3、生态瓶已经做好了,那我们怎么来管理生态瓶?观察生态瓶呢?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7#

《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听课意见

1、这个班级的学生非常优秀,孩子们的知识面很广,表达能力很强,思维水平很高。

2、整堂课下来,课堂的展开非常流畅。

3、课的结构非常合理,从大自然到实验室,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讨论设计到动手实践等等,无不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4、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让学生观看录像之后,教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池塘中
            
有哪些水生的生物?除了这些水生的生物之外,还有哪些?这样的一个问题就隐含地帮助、指导学生从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去关注、考虑像池塘这样一个生态群落的组成成分;而教师的板书也是很有心机:把动物写在了第一行,把水草写在了第二行,把非生物写在了第三行,很明显教师把生物和非生物,生物中的动物和植物分别罗列。这其实是为学生成功制作一个生态瓶编写了一个很好的制作提纲。

接着,老师便以小草为中心,提了“如果池塘中的水草要生活下去,需要些什么?”和“水草生活在这里,对池塘里的动物有帮助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了在一个生态群落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明白了做一个生态瓶的要素以及背后的原因。如果说看录像是为制作一个生态瓶作感性的积累,那么观看后的讨论则是在为如何制作一个成功的生态瓶进行了理论上的指导。为下面学生能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生态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科学课之所以科学的地方。这也为我们如何进行动手操作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位教师的智慧还在于能从学生那里迅速地抓住那些对课堂教学有用的相关信息词。比如学生在回答“做一个生态瓶,你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这个问题时,老师抓了两个关键词:适当、比例。为什么抓这两个呢?因为生态瓶中各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是一个直接影响到生态瓶质量的问题,是一个学生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这位教师直给我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慧。

其次,我也有几个问题:

1、在教学中碰到那种强势的,说话头头是道,知识又丰富,但表达的意思也许并不正确,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在刚才的录像课中,大家也看到那个知识渊博的男同学几乎成了课堂的裁决者。在我们的班级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学生,聪明、自信心强、知识丰富,在学生中间威信高,深得家长、老师的欣赏。面对他们的“刚愎自用”(这个词有点夸张),我们该怎么处理?

2、关于水草的问题。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大家争论点似乎集中在了水草数量的多少上。学生争论了很长时间。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我个人觉得是和教师前面对适当、比例二词的引导有关系。那到底多少合适呢?学生争持那么长时间是否有效?有没有更科学的指导?后来老师说“呆会儿,做了之后就知道了”这句话是否才是真正最科学的指导?

3、仍旧是关于水草的。在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交流先放水草还是先放鱼的问题。学生:先放鱼的话,在

   放水草时会让鱼儿受惊;教师:鱼儿需要氧气,先放水草就可以为鱼儿提供氧气,让鱼儿生活得更好;

   这样的解释是否科学?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8#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倪华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溶解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吧物质从水中分离开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迁移感知两者过程的类似。

3、感受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和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建立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想象高锰酸钾、食盐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

教具准备:食盐、面粉、沙子、高锰酸钾、水、筷子、铁架台、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沙子、面粉、食盐的溶解情况及验证是否溶解的方法)

2、那你知道食盐在水里是怎样溶解的吗?为什么会那么难观察清楚呢?

3、引出高锰酸钾,简要介绍。所以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应该用药匙。

二、实验展开

1、现在我们就要来研究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了,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实验记录单。首先要观察和记录的是什么?然后呢?接着呢?最后是——

2、领取高锰酸钾。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见机将筷子分给小组。

3、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4、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能验证一下吗?演示过滤实验。

5、那你想象一下假如刚才水中放的是食盐,你能想象出食盐的溶解过程吗?

6、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实验,并小组讨论整理填写这张表格。学生填写书上第6页表格。师巡回指导。

7、汇报,师简要板书。

8、请细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9、你能总结一下,物质在水中怎样的情况说明它溶解了,怎样的情况说明它还没有溶解?

三、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这些都是固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那液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又会怎样呢?咱们下节科学课再见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9#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认识地表的岩石是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初步掌握岩石风化的概念。

2、能根据岩石特征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并模拟实验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

3、感受自然界不同特征岩石的美,培养学生继续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猜测——实验,认识并初步建立岩石风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岩石的特征及生活经验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并设计模拟实验证明猜测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装水的杯子、镊子、装水瓶子、绿豆、石膏粉、筷子、一次性杯子、小石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听说大家前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岩石,现在老师想问问,关于岩石你已经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交流肯定。今天倪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岩石图片,想欣赏一下吗?

3、投影出示各种改变了模样的岩石。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要说的?

4、那这些奇异的岩石(板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这样吗?他们的模样会变化吗(板书)一万年前?十万年前也是如此的吗?那一万年后,十万年?还会是这样吗?

二、            展开

1、现在请你想一想,猜测一下,在自然界中,可能是哪些因素可能会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冷热、雨水、生物、人为……)

2、这些毕竟是我们的猜测,到底准不准确还需我们用实验来证明。首先来看冷热对岩石的影响,你能想一个实验出来证明一下吗?你为什么这样想呢?

3、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安全、用镊子、反复几次)出示要求:

(1)    用镊子夹住石块,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2)    把加热后的石块浸入水中冷却,冷却后再加热,记录观察结果

(3)    反复上述实验35

4、领取器材,开始实验。师巡回指导

5、回报交流

6、刚才我们研究了冷热对岩石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水的因素,想想哪里的岩石受水的影响比较大?那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吗?

7、交流方法,提出要求

(1)    留一块有代表性的小石块,其余的放入瓶中,盖紧盖子

(2)    小组成员轮流摇晃瓶子,每人摇晃15下左右。

(3)    把水倒入杯子,把石子倒入碟子,与留样石子比较观察。

8、领取器材,进行实验。

9、交流、回报在实验中所发现的,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看来雨水、冷热对岩石的变化确实是有影响的。

10、对于岩石变化的原因,老师也有一个猜测,我觉得植物长在岩石中也可能会引起岩石的变化,你能想个实验证明一下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石膏粉和绿豆。怎么做呢?先把水倒入石膏粉中,筷子搅拌,然后倒一些石膏糊到这个空杯中,放入绿豆,再把余下的石膏糊倒进去,等石膏糊变硬之后,就成了这个模样。你把这样的石膏块放在盘子里,并倒点水,注意别没过石膏块。看看绿豆发芽后对石膏快的影响。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最关键的是什么?

11、领取器材,实验。

12、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1、出示图片,谁来解释一下,上上的石块为什么会布满裂缝,而山脚下有那么多的碎石?12、这是一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多种因素的联合影响?出示“风化”的概念,读一读。

三、            应用延伸

正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让我们欣赏到了这些鬼斧神工的美景,可是也是因为岩石的风化作用给一些岩石类景点带来了灾难。出示云冈石窟,看这里,怎么样?那你有好的建议吗?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着你们的建议,不禁让老师想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过的一句话,齐读。结束。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0#

蚯蚓(教学设计)

上虞市谢桥小学   倪华东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外部生理特点,知道蚯蚓负趋光性和不喜水的特点。

2、能运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并作好观察记录,能想办法测量蚯蚓长度。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条蚯蚓,一张白纸,一个盛有一些水的培养皿,一面放大镜,线,尺子,一个手电筒,记录单;
                

教学重点:了解蚯蚓外部的身体特征。

教学难点:能想办法解决测量蚯蚓身体长度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在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猜个谜语:一个小动物,名字叫作牛,说牛不像牛,背着小屋走。回顾对蜗牛的认识。
                

2、再猜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

3、引入课题。今天这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庄稼的好朋友蚯蚓。

二、展开活动

1、大家见过蚯蚓吗?你在什么样的地方见过?

2、学生交流汇报:A、潮湿;B、疏松;C、肥沃;D、黑暗……

3、假如现在老师让你们在校园里找几条蚯蚓,你会去哪里找?

4、现在咱们就仔仔细细地来观察一下蚯蚓,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特征,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要求:   1)用手把蚯蚓轻轻地把蚯蚓抓到白纸上,别把泥土倒出;

                  2)按记录表上的要求逐步完成观察活动;

                  3)观察完毕,请把蚯蚓放回原处,并举手表示。

领取记录表和放大镜进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

5、投影学生记录表,交流1:对他们组画的蚯蚓图你有什么意见吗?重点落实蚯蚓的身体结构(你知道哪边是蚯蚓的头?为什么?);有口而无眼睛;有体节、环带……

交流2:说说当笔轻轻碰蚯蚓时,它是怎么反应的?

交流3:描述一下,蚯蚓是怎么运动的?你能做个动作吗?

6、现在让我们来测量一下蚯蚓的长度,你觉得要正确测量出蚯蚓的长度,最大的难处是什么?怎么来解决这些困难呢?

7、交流测量方法,好现在就请你用不同的方法对蚯蚓的体长进行测量并记录。

8、领取记录表和实验材料,进行测量记录。反馈测量结果,为什么这样认为?

9、蚯蚓没有眼睛,那它岂不是个瞎子,它能不能见到光呢?你能想个办法出来证实一下吗?

10、交流实验方法,实验、汇报发现。

11、我们都知道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那让它呆在水中会不会喜欢呢?猜测一下,为什么?

12、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用培养皿取1/2水量,将蚯蚓放进去,观察它的反应。

13、蚯蚓的秘密还有很多,你还想继续研究吗?所以我们好好养护蚯蚓,请把蚯蚓放进饲养瓶中。

三、整理小结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蜗牛,那蜗牛和蚯蚓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那些?请小组合作,记录在表格中。

2、反馈交流

四、延伸结束

1、你还想探究蚯蚓的秘密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希望通过你持之以恒的研究,收获越来越多的有关蚯蚓的秘密。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1#

 

从一个语文教师的经历谈“激情的投入与理性的思考”

——听《了解空气》一课略感

上星期星期五下午我们科技教研组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主要内容为欣赏海风的《了解空气》课堂录像,并撰写“激情的投入与理性的思考”为主题的听后感。

说实话,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来谈感受我很忐忑,因为自己那天要赶回乡下的家,天色又有点晚,所以听得也不是很认真,不过海风那幽默的课堂语言,如雨挥洒的汗水还是让我记忆深刻。

我曾经是一名忠实的语文老师,说得自恋一点,是一名极其投入、激情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一直追寻着激情,追寻着师生之间的那份来自心灵的感动。希望课堂能像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那样,澎湃、瑰丽,但是,这样的课上下来,说实话,很累,不是说难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累、沉重,我也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也很累的,因为她需要参与的情感实在太多。在网上,我也看一些其他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我最喜欢的是于永正老师,于老师年龄大了,头发白了,很慈祥,他的课堂看上去就像他的表情那样,很慈祥,很轻松,没有压力,没有惊涛骇浪,学习起来,师生都很快乐。这两种课型,我都有模仿,前者是我阅读课的模仿对象,后者是我自习作课的模仿对象。在模仿的过程中,我发现,论感动的程度来说,前者显然深于后者,但论参与的广度及思维的广度来说,后者大大高于前者。

如今,我成了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课堂上再也不需要煽情着让学生和自己一起随作者去感悟那份情感,只需要和学生一起去探寻那份科学的真理。煽情不需要了,但激情是不是也不需要了呢?我认为激情还是需要的。激情是任何教学任何学科不可缺少的,也是一个人活着不可缺少的,只是要明白在何处激情。语文课科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属于人文学科,学科含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感性、情感的参与比较大,而后者属于科技性学科,偏重于理性的思考,重在逻辑思维的参与。所以课堂上的激情最大的隐患就在于破坏了学生思考的氛围,把学生求异、自主的品质给吓进去了,往往造成两种消极现象:一是学生不敢发言;二是学生草率发言。而这些又恰恰不是科学课所注重的科学素养。

那激情又该在何处显现呢?这是我们共同关注思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讨论、总结吧!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2#

     

制定人:倪华东                           制定日期:2007918


                                


                                


                                


                                

    与原来相比,现在的成长环境更优裕了,而且成了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所以自己要扬长避短,珍惜现有环境条件,抓住机会,争取专业上的进步。


                                


                                


                                


                                

多看专业类的书籍,提升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尽量多上公开课,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借助博客、论坛等阵地,多交流,多思考,以取长补短。 

 

 

 


                                

 


                                

 


                                

 


                                

 

1、细读一至两本科学教学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
                            

 

2、认真备好每唐课,钻研课堂教学,多反思,多改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争取上两堂以上公开课。
                            

 

3、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多投稿,尽量争取发表。
                            

 

4、认真做好已经立项的课题研究工作。

 

 

 

年中自查与调整
                                

 

 

 

 


                                


                                


                                


                                

 

 

 

 

审核人:

      

 

 

 

     

审核人: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3#

读《小学科学教育概论》有感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最初是喻班主任来我们这儿做讲座时向大伙儿推荐的,后来在酸牛奶师傅的帮助下拥有了这本书。一个暑假也就读了这本书和上次班主任送的《无须懊悔》。我记得刚读这些书的时候也挺有感,可是到了今天真要动手写写的时候却写不出什么了,也许是平时太少动笔,太少阅读的缘故吧。本人下面所说的也无非是一些下里巴人的东西,请各位同学切莫耻笑。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简介如下

本书的作者是陈华彬、梁玲。陈华彬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1994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布卢明盾大学科学教育博士学位,现工作在美国圣马丁学院。梁玲博士,1998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布卢明顿大学科学教育博士学位。现在美国拉萨尔大学任教,是美国科学教育研究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科学与科学教育

2、认知科学与科学教育

3、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

4、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规划

5、科学教育中的公平教学与差异性教学

6、科学过程技能

7、小学科技活动和专题研究的组织与交流

8、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估

9、创造一个探究性的、安全的和高效率的课堂教育环境

10、小学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和领域

11、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应用

首先这是一本十分具体详细的书,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我以前想了解清楚而又不十分清楚的理论知识。举个例子,比如说到科学素养,我以前只知道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课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科学教育界的灵魂。看了课程标准后,也只记住了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而在这本书中则从理解基本科学概念,掌握知识体系和结构,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大方面,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科学素养,它究竟包含了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为我们这些即将走进科学课堂的老师指明了方向,而不再是雾里看花了。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本书还采用用了大量直观的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深奥的科学概念。例如在P5通过“神秘的足印”这一案例向我们讲解了观察与推理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案例有趣而有操作性,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再如在书本P58页,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一堂美国的科学课《声音的传播》,通过实录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提问技巧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在以建构主义教学原理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儿童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提问呢也不显得失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你的提问有价值。

其次在这本书中将科学教育和教育理论联系在了一起,让我知道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对应,例如在本书P38的两张表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科学探究中实验记录表的设计应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对应,否则很难发挥实验记录单的作用。像P38的第二张表格已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了。因此在今后的上课前的表格设计中一定要参考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便更有利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本书的第十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小学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整合。特别是看了小学科学教育与语文的综合教学一节,我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为我是一个小学语文兼科学的老师,尽管目前科学课的呼声很高,就像在这个论坛上科教第一线比小学语文火多了,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回避地看到,各界对语文、数学的重视程度远比科学来得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两者的取舍间一直摇摆不定,直至看到了这篇内容,原来两者是可以兼并的,尽管我现在教毕业班的语文,三年级的科学,只能将两者体现到我的课堂上而无法将两者整合在同一批学生的身上,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左手教语文,右手教科学,并让她产生最大的整合效应。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4#

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声音》单元的第5课时,是一个传统的探究内容,早在常识教材中就有所涉及,当然在深度和宽度上都较以往有较大的拓展,哪怕对旧版《科学》教材来说也是如此。

课文分两块内容:一是“振动物体与声波”,二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第一块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点深,学生很难接受。“音叉振动引起水产生波纹,于是说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觉得是很勉强的。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躺学生从水波的形态变化联想音叉立在空中振动时空气的变化情况,借此来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也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第二个探究内容,我觉得无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还是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都是有极大的益处的,应该说一块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特别对那些资金短缺,没有订购工具箱的学校来说用铝箔做实验材料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因为铝箔的采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还不如换成铝合金之类的金属棒来得容易。(不知道工具箱里是否有铝箔,因为我们学校也没有订三上的工具箱)

由于材料准备上的难度,这个实验我也换成了和学生一起做的演示实验。先是听平常情况下敲桌子的声音,再听耳朵贴着桌面时敲桌子的声音,讨论声音为什么不同,在得出结果之后,出示四种材料,问学生该如何研究“传声能力排行榜”。反馈时让学生采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增加表达的有效性。听的时候,同时叫了四位学生,轮流交替进行,一轮下来就是四次实验,如果准备六件材料,每组就可以派一位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这就是小班化的好处,这也是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学生参与率的一个好策略。

在汇报时候,学生很容易区分出了木棒和金属棒的传声能力要比棉线和尼龙线强,金属棒要比木棒强,对两种线,四位学生都说很难区分。我一听真有点慌了,不过我想教材既然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肯定可行的。于是我让学生拉进两条线再次实验,果然两位学生马上得出了实验结果。不过令我意外的是下面学生的发言。上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我不奇怪,可就在这时,下面的学生也纷纷举手说知道结果了。抽学生回答,学生说:“尼龙线传声本领强,因为尼龙线的振动幅度要比棉线大,而振动幅度是和音量有关系的。”好家伙!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了。是啊,只要看振动的幅度就可以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如果我在备课时也能备到这一点,那在思维训练上不是可以更深一层了吗?那样实验的现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了吗?原来声音不光可以用耳朵听,也是可以用眼睛看的!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5#

我与博客的故事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感谢傅老师,感谢师傅,更感谢我们上虞的科学网络研修班,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才有了我这么一次“班门弄斧”的机会。也感谢在座各位能听我这番也许十分空洞的话语。说真的,我很汗颜、也很惭愧,因为我的博客实在一般的很,它既不像师傅的那样深刻而温情,也不象周杨小师妹的那样美观与细腻,因此,我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首先讲讲我的博客经历吧:

2006年的327,在“西湖教育网志群”建立了我的第一个博客——边走边看,但没过多久便夭折了。

后来在上虞市网络研修班的博客培训活动上,在师傅的推荐下,我在博客网上建立了我的第二个博客——雨打芭蕉意阑珊。之所以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是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或者说在我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有着春雨滋润万物般的诗意,有着怡然倾听窗外雨落芭蕉声的恬淡,当然,我也希望在经历一番苦苦追寻之后,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就这样,我在这个博客上耕耘了一个学期,然而那里真的很寂寞。于是,在网友们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带着不舍与期待我来到了探索博客,也就是我现在的博客——别苑山庄。这里共有六块内容:

我的科学——讲述的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的故事与思考;

我的语文——记录的我在语文学科上的收获与感悟;

班级管理——这是我对班主任工作上的一些认识与心得;

七彩童年——这里是我的学生的作品展示;

生活小记——这里装载的是我对生活一些理解;

他山之石——这里是一些我觉得比较好的资料的转帖。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他的《养花》中写到: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他们。我对博客有着同样的感受。首先,撰写博客促进了我对自身工作反思能力的提高。坚持把教育教学中现象、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让我的反思能力比以前有了更深刻、更灵敏、更宽广的发展,并让反思成为了一种习惯,尽管这种反思能力还不是很强,这种习惯还不是很稳定。其次,他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也很乐意与其他教师交流一些教育教学上的心得体会,然而要在身边找一个随时可以交流的人实在不易,而博客就成了我一个肆意挥洒的地方,成了我的一方自由的精神天地。另外,他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有理想又有思想的朋友,他们三言两语、或长或短,但总能给我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教育教学上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在专业上的进步。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故事。去年下半学期的一天,我收到了广东一家杂志社寄来的一本杂志,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这令我很惊讶,因为我不曾投过稿,接着我又收到了他们寄来的一笔不菲的稿费。原来这篇文章是从我的博客上转载过去的。你说,我能不感谢我的博客吗?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博客带给我的收获。

栏目很多,数量不多;涉及很广,认识很浅;投入不多,收获很大。这是我对撰写博客以来的长久感受。我在学校担任着毕业班的语文和三、四年级的科学,外加班主任,电教、实验管理员,这学期由于一位女教师的产假,我又多了两节音乐课,从今年开始我还担任了浙江小学科学网论坛“教学研究”版块的版主。自我感觉挺忙。上学期,也是觉得很忙,曾有一段时间没写博客,可是印象中似乎也没有轻松多少,而这学期以来,坚持写博壳似乎也没觉得忙了多少。这深深地印证了一句话:时间是靠挤出来的。而且我还发现,写博客就如同刷牙,在没养成习惯之前,总觉得这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养成了习惯,发现这原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少了他,就会让你寝食不安。写博客也一样,不写它,不写它,慢慢地就放弃了;坚持着,坚持着,也就习惯了,这时不写它,反而觉得不舒服了。这是我的第二点启示:坚持着,也就习惯了。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傅,他不光光督促着我们师兄妹们多写博客,还要求我们要常读他人的博客,以博采众长,还亲自点评我们的博客。正因为有了师傅、师弟妹们的支持,光顾我的博客的人也越来越多,看着这些精彩的点评,看着这节节攀升的点击量,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种动力,请允许我向这些师长朋友们说声谢谢。当然这也是我的第三点启示:相互参与、支持很重要。这是我对觉得写博客很难的朋友们的一点建议。

万事开头难,万丈高楼平地起,无不说明着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什么都会走向完美,相信在我们的坚持下,我们的博客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上虞市谢桥小学   倪华东

20074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6#

这是教育的悲剧

前几天,在观看《心灵花园》这堂电视节目的时候,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陈姓孩子被一个少年流氓刺成了三级残废,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悲痛。事情是这样的。这位陈同学在学校里担任学生干部,在班级又是班长,因此在同学中间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声誉。一天,他的一个好友找到他,邀请他去崇明一起玩,他欣然前往。到了崇明,那位同学告诉这个陈同学,他在这里有一个异性网友,这个网友要请他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希望他能一起前往。原来这位女学生在自己的学校里一直遭受着一个流氓同学的骚扰,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在市重点中学读书的一个网友,并要求对方能帮助自己。于是就有了刚才的一回。陈姓同学就和那位同学一起前往,并让那个女同学打电话给了那个流氓。那流氓以为来的人也和他一样,是靠拳头吃饭的,于是,叫了几个同伙,把他们三人骗到一个相当偏僻的地方进行所谓的谈话,结果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身上中了六七刀,一刀刺穿了心脏,一刀刺穿了肾脏……

尽管这个孩子命是保住了,可是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去学习,去运动,他的生活需要靠他的父母亲护理了,而昂贵的医药费也愁白了他那可怜父母的头……

听了当事人讲述他们家庭的这个悲剧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震惊!为什么一个才读高中的孩子是那样的残酷、凶狠?为什么一个已读高中的孩子还是那样的幼稚、天真?这是两个极端,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现象,我想和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罪魁祸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对现在孩子的片面狭隘的要求造成了现在孩子性格思想的扭曲。

在当下的这个社会,人们大多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总希望自己能挣钱发财,出人头地。男的想做大老板,女的想嫁个有钱人。在这样肄业浮躁功利的社会下,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家庭、孩子的利益离婚、出走的事情也就频频发生了,一些在以前社会也许认为是伤风败坏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看来也就成了社会进步的体现了。离婚率的上升说明社会的进步,说明当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无可非议,但是有些家长离婚了,就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了,更有甚者,连婚还没离,为了自己的生活得更好,就离家而去,且不再顾问孩子的成长,而这样家庭的留守长辈若是母亲还好一点,若是父亲,则孩子更为不幸。这在我工作的这几年来,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希望做父母的在顾全自己幸福利益的同时能更多为自己子女成长利益着想啊。

在这样一个功利、现实的社会下,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第一,将来光耀门楣。亲朋好友、社会同事聚集在一起,谈起各自的孩子时,忘不了的是向对方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免不了和自己的孩子作个比较。社会、家长看教师也是以孩子的成绩是否进步为唯一标准,能让自己孩子成绩提高的就是好老师,没让自己孩子成绩进步的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教师呢,也是一样,只要能取得高分的就是一个好学生,评先进最先考虑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这样的氛围和要求下,提高学习成绩就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理由,以学生的考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的唯一尺度,成为家长择校的唯一标准也就名正言顺了。于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唯一目的”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们心底的口号。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都成了机器,一切都失去了人性,产生这样残忍的,这样幼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就见怪不怪了,发生上述这样的惨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愿我们的教育更多点人性。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7#

邂逅“巧于因借”

倪华东

第一次坐在华维文澜小学行政楼会议室听李校长做“无墙课堂
            
如茶人生”的主题讲座,李校长讲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以茶道文化、玉文化,自身经历来印证、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夹叙夹议,旁征博引。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一杯浓茶,虽初入口时苦苦的,不是很能品味其中之精妙,回味起来却是绵绵如丝。

也许是自己的反应不够敏捷,也许是自己的阅历不够,积淀不深,瞬时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对自己的不够自信,因此平时听别人讲座,最怕的就是主讲者提问了。“不幸”的是今天李校长提问了,而更“不幸”的是我被抽到了,而且是第一个抽到。当时只是隐约听到李校长问我华维文澜除了“思者先行”、“无墙课堂”、“如茶人生”这些理念之外,还有什么?我的脑袋一下蒙了,说实话,“思者先行”、“无墙课堂”我知道一点,也有感触,至于其他,我真的不是很有底。当李校长叫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更不知所措了,我该怎么说呢?我像一个被老师抽到回答问题的小学生一般,在脑海里搜索着“正确答案”,可又怎么搜索得到呢?正在这时,李校长接到了一个电话。也不知道是真来电话了,还是特意给我一个“下台阶”的机会。身旁的同事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主意,猜想着正确答案。后来,李校长进来了,我说刚才身边的同事们帮助了我,我把我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说了出来,也不知道对不对。李校长听并没有对我的意见作出评论,只是和蔼地笑了笑说“很好嘛,这就叫‘巧于因借’。”

接着李校长从“巧于因借”讲到了苏州园林,并从苏州园林内部景点的相互映衬“巧于因借”到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讲到了个人的成长与艳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同事的帮助。最让我有感触的李校长举的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在其周围景物的映衬下出类拔萃,也可以在苏轼这样名家的跪拜中闻名世间,但假如把它置于文澜的水泥路之中,却只能成为障碍,成为众矢之的。是啊,石头还是原来的石头,为什么会有迥然不同的结局呢?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它离开了它的团队,离开了那个给它色彩的环境,离开了助它成功的氛围。第二它摆错了自己的位置,没能为它周围的一切和谐映衬,相反给这个环境带来了不便,破坏了原先的平和。所以说只有懂得共享,懂得互助,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更容易地成功。可见团队对个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多么大啊!

我忽然间发现李校长今天就是以巧于因借的方式在给我们讲述他治学、治校的理念,阐述他对教学教育事业,教师个体的成长乃至我们如何做人的理解。李校长以茶道讲教育,讲人生;以玉文化讲学生的主体地位,讲因材施教,讲尊重个性;以自己的曾经遭遇讲我们教师应有的敬业爱岗精神,关心学生之应该……

如果说李校长的亲身遭遇是最让我动容的话,那么“播种者的智慧”是让我最有感触的。

在讲座中,李校长让我们临窗看窗外的高粱地,并对着那块即将收割完的高粱地给我们讲起了他所见证的故事。这块高粱地的耕耘者是一位年近七十的智慧老者。为什么说他是一位智慧者呢?因为他的耕作方式连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老师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首先他种高粱的时间比别人早,因此收割得比别人早;其次他在高亮地里穿插着种上了瓜果,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利用率;再次他收割高粱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有选择地收割,让那些还未成熟的高粱继续在烈日中酝酿酒的沉香;还有这位老者在高粱地旁开垦出了两畦毛豆,据李老师说,这两畦黄豆地,他开垦了七天,而且是每天开垦一点,播种一点,这样一来,到了成熟之时,可以每天采摘一些刚饱满的黄豆,不至于因来不及吃而老掉。你说这个老者不是个智慧的老者吗?

李校长在讲述他的这段见闻时,不断地运用“巧于因借”,继续着阐述着他由此而禅悟出的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与领悟,这同样是一位智者啊。而我,一个即将成为华维文澜一员的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老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智慧呢?我反复地想,试图也想尝试着用“巧于因借”来解释,可是我失败了,后来我想他的智慧可能来自于他长久地耕作之中吧,因为熟能生巧啊。可是我们村子里也有这般年龄的老者,他们也在那块土地上耕耘了一辈子,为什么没有像这位老者的智慧呢?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等别人不曾有的智慧更自于他在耕作之余坐在树荫之下边,悠闲地抽着烟,从容而满足地欣赏着、回味着他的劳动成果之时体悟吧,因为万物皆有灵性,一个亲自然万物的人必定能从中获取智慧。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也许应该在不断地低头赶路中多抬头看看静谧地星空,闻闻路边那野菊花的芳香,踩踩村外那泥泞的稻田……或许那里有我所需要的智慧,也许那样可以让我能像这位老者那样智慧地去面对我的那份教学事业。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8#

不一样的培训,不一样的感动

倪华东

今年的师德培训与往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培训的时间比往年更早、更长,因此我收获的也比往年要更丰富,更深刻,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我跨进了华维文澜的大门,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无墙园中的一员。

说实在话,虽然自参加工作以来,年年都参加师德培训,可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激动过、沉浸过,我深深地为华维文澜的这种精神而感动,感动于华维文澜先驱者们的那种无私、执着、无畏、奉献的精神。在三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那个不常遇见的高温年,那么几个老师,顶着那么多人的不解、怀疑与偏见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支撑起了华维文澜的最初。渐渐地,华维壮大了,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在三年后,我也成了华维的一员,面对如此优越的环境我还有什么可说,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也更想对华维文澜的那些可敬的创业们衷心地说声“谢谢!”,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今天的我。

在感激之余,我也一直思考着,反复地叩问着自己:你能为华维做点什么?可我一直找不到最佳的答案。我为此困惑,为此焦虑,为此不安。不幸很幸运,随着培训的深入,随着我对华维文澜教师的深一步了解,我解惑了,我释然了,原来爱孩子就是在为华维文澜作最好的添砖加瓦。

认识到了这点,我心中最大的烦恼也就释然了。我在原来学校一直任教六年级的语文兼部分科学课。到文澜以后,根据学校的需要,我成了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一下子,我还真难以接受,一来自己对语文一直情有独钟,虽然在语文这块上没有骄人的成绩,但自己在平时也一直没有放弃在这方面的思考与追求。面对要舍弃语文的现实,我自心有不甘。在一次与李校长的偶然交流中,李校长对我说了这番话:教科学也是这些学生,教语文也是这些学生,教语文和教科学有什么区别呢?原来大师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己,李校长看到的学生;我说的我喜欢什么学科,李校长说的是我们应该爱学生。我想到的是如何让自己更顺心,李校长想的是如何让学校更顺利……想想在这段时间里的培训,那一个接一个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回响在耳边,又有哪一个故事不包含着对学生的爱呢?他们都是华维的精英,华维的功臣,他们之所以如此成功,最本质的就是他们心中藏满了对学生爱,爱学生就是爱学校,爱学生就爱事业,爱学生也是爱自己。只要心中藏有对学生的爱,教什么都是一样,教什么都会幸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师德培训不同以往,今年的感动与认识更深于往年!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9#

又临毕业考

今天是2007623日,也就是六年级毕业考的日子。虽然现在进行的是数学考试,可我的心里还是莫名的紧张与不安,或许是为我任教的语文还没有考过而担心吧……

虽然从毕业那年起就一直教毕业班,可是心里的这种对考试的恐惧感一直没能减轻与消退。特别是当学生考得不理想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心里会有多难受。当然学生取得好成绩了,心里的那种喜悦之情也自然溢于言表。刚才校长也上来看看了学生考试的情况,在办公室里也谈到了当下的教学问题。现在正值中考、高考分数公布期间,几家欢乐几家愁,此时的分数真的是贵如黄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样惨烈的竞争态势,分数怎能会“弱化”呢,它只能被“强化”,而且是无限量地强化。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现状下,学生的压力怎么会减轻呢?家长会吗?老师行吗?还有学生自己能吗?

中考、高考的这种氛围已经完全影响、席卷至了小学。小学似乎是一个孩子学业的起点,好像离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争压力还搭不上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拉大,这种压力也就花无形为有形,花不可能为现实了。到哪里读书似乎已成了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甚至是师生之间的问候语;“爸爸说,只要我考得好,就让我到**学校去读书……”也成了学生在日记中流露最多的心声……

唉——不知道学生心里的压力有多重,可我真的是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压力,一种有点喘不过气的沉重在心头……

想想平时看的书,听的专家讲座,似乎讲的都是愉快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教育……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可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面对的似乎只有练习卷和讲评以及苦口婆心的劝说和鼓动。

这样的压力到底来自与哪里呢?

高考的抉择?

发展的失衡?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0#

 

关于《蜗牛》一课的思考与再思考

课前思考:

《蜗牛》是科教版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真正具体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因此,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很重要:

第一、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因为这是真正观察动物的第一课,所以所用方法是否正确、科学,方法掌握与否,掌握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单元的探究效率及质量。但是,也应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能以一种很理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而要讲究情趣,为此我觉得画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在无意间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细节的观察方式。当然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汇报也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的一次指导机会。

第二,要体现学科的思维本质。科学课是一门做实验的课,更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此在任何一堂科学课上,我们都应该尽量设置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动脑解决。在这节课上,我觉得“用怎样的方法来观察蜗牛的腹足?”和“蜗牛分泌的粘液有什么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契机。

第三,说点自以为是,很自恋的地方,那就是在课前和课后我采用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童熟悉的歌曲,在这首曲子中进课堂,又在这首曲子中出课堂,我个人觉得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课后再思考:

好像自己很久没有在公开课中上出一堂稍让自己满意的课了。自《磁铁的性质》以来,我一直重蹈着试教很好,真的上课却一团糟的怪圈,也让我对课堂有点失去信心,心中也很迷茫。上次上完《浮力》后,听了李校长话,似乎明白了一点。在今天上课前,我也一直对自己说:无牵无挂、心无旁骛。

课上下来了,给自己的感觉还可以,至少比前几次好多了。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细想来,主要是自己对教学目标把握摇摆不定造成课堂深度和宽度模糊不清。这点主要体现在对腹足的观察上,对蜗牛腹足的观察,到底观察到怎样的深度呢?说实话我一而不是很清楚,观察到腹足会蠕动、会伸缩?学生会模仿?腹足有点透明,还可以看见里边有一条黑色的线,也会伸缩?以至于对课堂观察环境影响的干扰之而不见,以至于对学生交流的评价苍白无力,引导也无从下手。这样一来,交流就显得很模糊了。林老师在课后给我提的意见中说到的:在反馈交流中,要落实学生的发现,扩大学生受益面,提高课堂有效性。现在想来学生发现的不落实也来自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定带来的负影响。

傅老师说,这次开课证明给你们打较好吧,这样说明你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傅老师这是一句大实话,我也希望自己能有不断的进步。
……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1#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
            

自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中的第三个专题《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保证科学教学的质量》一文后,很想知道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到底在科学教学上有哪些是我们经常会做且又不知道的不科学的举措,直到有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本中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这本书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样,文字简练、朴实、平实、易懂,且辅之以一个个教学案例和现实问题,能够使一线教师很容易地读懂。我希望将读书中的收获一点点地写下来,可是没有那么强的概括能力,能将所有的收获通过“一、二、三……”这样表达出来,因此,我打算像写电视连续剧那样,一篇、一篇地写下来,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什么是科学问题》这一讲内容是本书第一章第二篇内容。里面一共讲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的问题

2、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

3、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4、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

这些内容叙述是来自课堂的思考,是真正结合当下实际的思考,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平常教学中一直关注,也一直困惑着的问题。

在“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的问题”中作者讲到“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这些对我是深有启发。在平常自己的课中或者在听别人的课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对着一样事物提问题,于是学生就绞尽脑汁提问题,提了许多问题,过了很长的时间,最老师说“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来研究什么,观察什么……把先前所有的努力丢弃殆尽。我想这样的提问进行一次还行,还可以说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若次数一多,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习惯性思维,一种例行的模式,毫无价值可言。我还想起了论坛中一位学友提出的问题:先思考还是先动手?我想看了这一章内容后,相信可以解决这个困惑。问题的产生,思考的进行我们是无法排序的,关键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到问题自然有了,思维必然伴随。当然有些问题的产生也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和启发。

在“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中,作者向我们论述了科学问题的开放性和封闭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为课堂的开放和统一而疑惑。觉得没有一定开放度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本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也不是很强,你若开放些,我想带给他们的将会是无所适从。因此,科学课堂还是封闭些为好、集中点为好,涉及变量少些为好。如遇到开放性的问题,也应该引导学生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

“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这句说得真是太好了,所有的探究都起源于问题,只有有了问题,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实验,去研究。因此,一帆风顺的课堂未必是好课,最优美的科学课我想应该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丰厚自己的认识……所以在学具准备上,有人提出了材料的结构性,因此有准备的老师总会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计几个困惑,有水平的老师总是将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当成并把他演变成课堂的亮点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2#

又有新作上市啦!

都高分结业好几十“年”了,还发新作,真是勤奋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