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 开发观察工具
以课堂观察框架为基础,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析观察点的要素
合作体研讨/进入课堂,试用修正
试用定型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点的确立与记录工具开发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久?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怎样?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怎样?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课堂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与观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侯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效果怎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与观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
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是什么?是否有效?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与观点举例:
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国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民主
课堂语言(数量、时间、对象、猜测、插语)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指导、插语)、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有?
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的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课堂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举例:教师移动位置的记录表
画箭头表示教师行动路线
画空白圆圈表示一节课没发言的学生
画圆圈与箭头表示举手发言的学生
用小太阳表示回答五次以上的学生
举例:教师追问频次分析表
举例: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观察表
举例: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环节、对话、机智
研究问题:理答方式的研究
第四步: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前会议:
上课教师陈述
本课的内容与主题是什么,在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本班学生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坐在哪里
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内容
课中观察
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包括:
提前进入课堂
明确观察任务
选择观察位置
如实做好记录
避免影响教学
课后会议
上课教师陈述:
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谈谈各种小狐妖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境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角度报告并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该剧那建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28 14:54: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