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以探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黑沿子中心校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1#

[分享]以探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黑沿子中心校科学中心教研组讲座材料

以探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黑沿子中心校科学中心教研组讲座材料


王利江       2012-12-2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构建有生命的、能为学生接受的、并能为学生发展而发展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教学设计的中心。科学课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今年315日,局小学教研室下发了(丰教研字[2012]10号文件)《关于打造“自主、体验、表达”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中李主任对“模块教学思想”的论述中,其中第一个模块就是“整体感知,提出问题”,可见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今天,张微老师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教学中就注重了对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回顾引出了学生继续想要探究的问题。再次印证了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的说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而问题的提出、确立又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学生能自主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兴趣,造成一种积极的心理作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元猜测、大胆假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或假设,允许学生作出任何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与假设要加以肯定或鼓励。


例如在教学《碘酒与淀粉》一课时,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碰到碘会变紫色,有的物体碰到碘不会变紫色呢?我就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其中有位男生说:老师,我猜猜。玉米、马铃薯、年糕等这些变色物体中是不是有一种共同的成份?"我表扬了这名学生,并且告诉他们这种共同的成分就是淀粉。然后做了验证淀粉碰到碘酒变紫色的实验。又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哪些材料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纸片、塑料、气球、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去验证,从而亲历探究的活动过程。


张老师的今天教学中其实也涉及到了猜测的过程,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中“估计重力的大小”这一环节。


三、让位学生自主设计、亲自操作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提供探究的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创设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质疑中感悟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慧,为培养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当说,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学生通过课文图解的配合和动手操作,较快地掌握了简单电路的联接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同一电源(两节电池),使两只小电珠同时发亮,有哪几种联接方法?并比较哪种联接方法小电珠发出的光强?由于该问题较有难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每组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较快地完成了两组不同电路的联接方法(并联和串联),并比较它们发光的强弱。这是他们分工合作,才完成的小组任务。这样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研讨的习惯。


在实验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实验方法灵活多样。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都能发现空气的存在。实践证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科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诱发学生有效交流、深入研讨


小学生天性好奇,一旦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就会急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交流是学生描述事实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内交流,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探索过程及探索成果,通过研讨使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没有拘束,自己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里的交流不仅是言语上的,也可以是展示本小组、本人的图画、记录表、制作的模型等。


如在《电磁铁》一课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制作了铁钉电磁铁,给它们通电,发现它们具有磁性,于是我揭示了电磁铁的第一个性质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可这时,有位学生却站了起来老师,我的电磁铁断电后仍有磁性。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断电后也能吸大头针。”“不仅铁钉能吸,就连大头针也能吸大头针呢。我将信将疑,他们把自己的实验结果演示给大家看,边做边讲解,带着些许惊奇,带着些许自信,表达了他们的发现。


(课后研究,他们的铁钉没有被火烧过,事实已经被磁场磁化了。)我表扬了他们,夸他们善于观察,敢于叙说。其实,在自然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有些结果并不和书中的结论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唯书,不尚书,发挥他们的个性,敢于去说,敢于去做。由于没有限制,学生大胆动手,不仅发现磁力的大小和电池的节数、线圈的数有关,还发现线圈的疏密、导线的粗细、接线的长短和磁力的大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争先恐后,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告诉其它同学,从而轻松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每一节课的活动准备就是探究性活动的开始。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自然界色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和观察、制作、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的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反复的历练中学会了浅显的探究方法。同时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而我们的科学课也会更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2#

认真学习过了!探究是小学科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3#

很好,鼓励学生猜测探究、创新,自己设计实验,不唯书。
TOP
4#

火柴发光了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