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挑战最难讲的一课 《 不同的声音》 [复制链接]

1#

挑战最难讲的一课 《 不同的声音》

《     不同的声音》这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课比较难,主要是对音量和音调的概念理解不清,容易混淆,我借助一些教学用具,是这一课变得通俗易懂。我是像这样进行的:

    首先,我来给学生做一个游戏,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声音?。我首先让学生朝后面坐好,闭上眼睛,然后我轻轻拍某一个学生,让他说一句话,让学生说这是哪个人的声音,孩子们一般都会准确无误的说出来,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你不会猜错?”孩子们说:“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于是我就引入了音色的概念。


 接下来,我开始引入音量的概念。我拿出鼓,让他们注意声音的变化,我先轻轻用力,然后很夸张的挥舞手臂,使劲用力。学生们发现我用力打时鼓的声音很强,很多孩子说:鼓的声音很高。我纠正到:应该是鼓的声音很强和弱的变化。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分别敲击木头、金属。让他们感知声音强弱变化。在敲击的过程中我问他们我们改变什么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最后我们总结道:我们研究音量变化时我们改变了用力大小,没有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也就是用同一种乐器或者物体进行敲击。于是我们引入了音量的概念:声音的强弱叫音量。音量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系。


     引入音调的概念。


  我拿了铝板琴,给孩子们展示出来,我让他们猜猜,铝板长的声音高还是铝板短的声音高?孩子们众说纷纭,于是我让他们听我敲击,他们很快发现铝板短的声音高,我还让会乐器的孩子敲了一首歌曲。然后我有让孩子们玩弹尺子、弹橡皮筋,拉紧和放松橡皮筋,来感觉声音高低变化。在这里我要求他们不改变力度,只改变松紧长短、粗细。学生进行了大约10来分钟,然后汇报。


     他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松紧、粗细、长短有关。总结出音调是:声音的高低。


最后我又拿出几个瓶子,分别放上不同量的水,让孩子们敲击。在敲以前,我让他们猜猜从侧面敲时,哪个瓶子


声音高?从上面敲时,哪个瓶子声音高?经过反复实验从侧面敲击时,水少的声音高,水多的声音低。从上面敲正好相反。为什么?学生们一时间页不知道如何回答。


     当下课时,有一个叫赵励羽的小男孩,(最后两张图片上的男孩)找到了我,他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敲击瓶子声音变化的原因了,因为从侧面敲瓶子是在水发出的振动,水少声音就高,而且你一定要敲到水的那个位置上。从上面敲瓶子,是空气的振动,所以水多的,空气就少,声音就高。”这个小男孩真的很聪明,他的说法给了我很多启示,你认为呢?

]


]
upload=jpg,pb302880.jpg]UploadFile/2012-12/20121241664960691.jpg[/upload]
 [upload=jpg,pb302880.jpg]UploadFile/2012-12/20121241681717960.jpg[/upload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4 16:08:4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非常赞赏薛老师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教科版也有这一课——《听听声音》,我也上过这一课,有机会我们交流一下!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薛老师的这堂课巧妙地运用了身边常见的器材,组织了多个有趣的活动,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面广而深,难点一个个突破,真是一节简约高效的课。


特别佩服薛老师关于敲击瓶子的提问:“猜猜从侧面敲,哪个瓶子声音高,从上面敲哪个声音高?”让学生带着这些条件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有序了。正是因为你的“聪明鱼钩”钓起了“聪明的鱼”佩服你,也佩服你的学生。

TOP
4#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2-12-4 16:39:00的发言:
非常赞赏薛老师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教科版也有这一课——《听听声音》,我也上过这一课,有机会我们交流一下!

薛老师的课将音量。音调都进行了实验。特别是水多少作出音调高低因素。值得学习。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5#

赵励羽相当会观察和思考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6#

这课真不好上。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7#

这么多家伙汇集在一堂课上,材料的准备就是个问题!学习了!
TOP
8#

最难讲?老师讲什么?为什么用上难讲?


老师们都试图改变一些东西,促使学生能容易理解接受知识点,可能很多时候做到了“通俗”,但是不那么“易懂”,这堂课是不是改变实验的材料就可以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9#

      声音的强弱、高低确实是容易混淆。薛老师是个有想法、敢尝试的老师,佩服!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我在上教科版时遇到的事儿。4个平行班,有3个班级都遇到了有孩子会混淆的情况,意料之中,所以我也是如薛老师这般进行解释的。而其中的一个班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调查下来发现原来是我们学校专职的音乐教师在平时音乐课上有过类似的训练。


      后来在一次外出听课时,听的一堂音乐课《时间像小马车》,有要求孩子唱低音、高音,唱高音时孩子们一开始扯了喉咙大声唱的,音乐教师就进行了指导不是声音大(强),而是“高”,孩子们就会了。当时就想以后上《声音》这单元时,也能用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混淆点了。


      不知道我的想法可不可以,各位大侠们认为呢?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

让科学生活化,材料选择不错!就地取材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11#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是在生活当中呈现!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2#

我觉得音量和音调这些概念,是定性的,有时候硬要讲个太清楚也很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5 19:29:06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