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90学时培训报道
报道员 宁围一小 徐玉红 城东小学 莫小丽
90学时培训的最后一天,教师进修学校为我们请到了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管理学院陈晓萍教授,讲授关于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原本以为教授做讲座都是理论一套接着一套,偶尔举几个例子,事实上陈教师,将前两天教改之新评选中的课例直接拿出来跟我们分享,研讨,并给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法。
一、如何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
陈教授以《谁选择了它们》为例,通过对教材的耐心解读,帮助大家定出这节课的大概念:“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接着通过微型课的形式,鼓励大家走上讲台去模拟上课,陈教授针对上课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马上给予指导和建议。
1、教材疑难知识处理
第一个难题:如何理解并向学生解释绿色的青蛙会产生不同体色的青蛙?这个问题包含了遗传与变异的内容,但是局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理解变异的不定向性,所以有学员建议,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类比解释,比如两只黑狗有可能生出白狗、斑点狗等。
接下去有学员设计,把不同的青蛙放在绿色的稻田里,请学生思考,哪种体色的青蛙最容易被捕食?以此引出自然选择了生物。问题是,季节不同,稻田的颜色会变化,那么青蛙的颜色也会改变吗?
陈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指出这是很多老师遇到的问题,并且会错误地导出这样的结论,“环境变化,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也发生变化”,那么环境就不需要保护了,环境若是遭破坏,生物只要改变一下自身的结构就可以了。事实上,科学家认为自然环境的这个定向选择作用是通过生物的长期进化的结果,如果环境突然遭到破坏,生物是无法快速进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2、优秀课例剖析与优化
解决了知识疑难后,陈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杭州市崇文实验吴燕婷老师的一个课例,陈教授首先肯定了吴老师设计的亮点,①用模拟实验来证明学生关于蛙体色与环境关系的猜测;②展示了很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拟态保护自己的照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③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不仅有为了减少误差,重复实验的设计,而且表格中含有现象推测结果的逻辑关系。
尽管陈教授很欣赏吴老师的设计,但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①在进行模拟实验时,虽然老师给出了有关控制变量的温馨提示,但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对学生提的要求经常超出学生能力所及,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执行度越来越差;②大量的图片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生物的多样性埋下了伏笔,但是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陈教授提议可以将这些图片放在课前,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模拟实验无法严格控制变量,只能算是一个游戏。我们说一个高效的游戏,它不仅耗时短,负担轻,学生的能力有提升,非智力因素也提升了,陈教授认为吴老师捡豆子的模拟实验,如果改成小鸡抓虫子的游戏(请愿意扮小鸡的孩子到教室外面,将米色和蓝色毛线剪成小段,撒在米色的地上,给1分钟时间,看谁抓的虫子多,事实上设计者是想看哪种颜色的毛虫容易被捕食。)会更高效。首先,用毛线剪成虫子,简单易行;第二,把部分扮鸡的同学请到教室外面,可以吸引全班的注意力;第三,请学生一手背在背后,弯下腰用另一只手来“抓虫子”,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
3、总结教学设计经验
第一,用大概念来总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陈教授又给大家举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这里如果指向“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个大概念的话,在观察认识了耳朵的各个部分后,就可以请学生推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第二,高效的活动设计,应该是①有趣,能吸引全班孩子的注意力;②出奇,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猜不到老师的意图;③简单易行,耗时短,负担轻;④适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应用与迁移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包括三大块内容,制作洋葱表皮装片,了解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陈教授指出在一节课内,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太多,难度太大,如能能抓住本节课的思路“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核心概念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那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才是本课的重点。洋葱表皮装片与正确使用显微镜两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了解,用永久装片代替学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来观察,用已经调好的放大镜代替学生自己来调节。
二、如何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经常是用教“科学概念”的方法去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经常是教师用PPT打出具体步骤,读一遍,然后学生操作,结果是学生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都在学显微镜的使用,但是一直不会用。那么类似这样的“过程与方法”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教呢?
陈教授结合学员的经验,总结出三点:①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② 合作,可以观察同伴做,协助同伴做,在合作活动中反思,总结;③不断激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创新行为,给予有针对性的,适当放大后的表扬,不断鼓励孩子进行活动。
用同样的方式,陈晓萍教授又跟大家一起研究了《测量水的温度》、《动物的卵》、《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课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通过体验,然后学生才有可能能够认同,进一步体会与内化。
陈教授以课为载体,积极和学员互动,让学员提问、解答、发表见解,学员们也是有疑必问、有问必答、有感必发,显示出萧山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研氛围。在互动中,学员体会到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心中一个个“疑问”被解开,清新的“风”一阵阵吹过心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6 23:34: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