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 [复制链接]

91#

以下是引用言飞飞在2012-11-24 18:55:00的发言:

围绕一定的概念展开教学和科学探究并不矛盾。。。。我们中间出现了二种不同的教学取向。


一类以概念为重点。。。第二类就是以探究为重点,重在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讨,经历一个尝试解决或解释问题的过程。而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则只是探究过。。。 


我想,这两种思路的有机融合才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真正出路!


 


由此,想到了喻伯军老师的《追求简约的课堂》的意义。


是否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方式:方式一是“小课题大探究”;方式二则是“大课题大探究”。而这两种方式需要在一定的时机和条件下再循序渐进。


在比较一般性的教学中,估计方式一“小课题大探究”的简约课堂化地实施可能更加适合和普遍,正像喻伯军老师的《追求简约的课堂》说的: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切口小,研究深,体现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对小学生而言,一节课能够稍作深入细致的探索,必然是一个比较小的主题和内容,难以研究比较宽泛的探究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具备探究性”的课依然比比皆是,即使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某一概念学习而“探究”。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探究性学习更应该多考虑的是:围绕着某一问题或概念,学生活动之前应该有任务有目标,有相应的设计或计划;活动之中要有带着相应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动手重要,动脑更重要);活动之后要有关于此问题的结果有收获。如果做到以上三点,即使是小课题,你的课堂的探究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而在方式一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相当的基础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后,遇到合适的课题和时机,方式二的“大课题大探究”,就能大放异彩了。如此就能水到渠成而非揠苗助长了。


我想,在言飞飞老师提到的两类教学中,方式一 “小课题大探究”较适合于前者“以概念为重点”;方式二“大课题大探究”较适合于后者“以探究为重点”?我们的教学,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去掌握这个时机、这个界限、这个度?而在学生到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阶段,方式一的基础是否应该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方式二的尝试是否应该更多地加以考虑和推行。而“大课题大探究”对学生来说,还是更有其的意义和价值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23:49:27编辑过]

TOP
92#

以下是引用言飞飞在2012-11-24 18:55:00的发言:

一类以概念为重点,探究只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下,就会出现7月飞雪所列举的这种教学方法,从通电导线,再到通电线圈,再到往里加铁芯……,所有的实验或“探究”都随着概念的层层深入而逐步展开,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了解电磁转化(电磁铁)的概念。说得简单一些,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概念学习而“探究”,但这种探究往往却不真正具备探究性,因为这些实验都是用来验证已知结论或概念的。


 


 


看到87楼言飞飞老师帖,开始写回应帖的,刚写完,言飞飞又出来2层精彩好楼了。呵呵。那就再补充几句:


 简单地将这个思路归类于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探究,应该是不对的。此课,学生的思维是随着一个个问题前进的:通电导线让电产生的磁,能不能变磁铁啊?绕成通电螺线圈后磁力还小,能不能再加强磁力?学生的一个个实验,也是带着问题来做的,实验后也有自己的一层层收获的。


正如龙菲菲老师提到的,学生的认知是有一个层次的,“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 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是接触“有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一般多为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出和选择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认识到分类是需要确定的标准的。这个水平是在一定的观察、比较和相对简单的实验等后,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某一个属性,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是什么”: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是接触“是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除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整理、实验以外,还要多一些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它们共有的本质的特征,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分类。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单个事物的某个属性,而是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


    “为什么”:较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接触“为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除了前述的方面,更多的还有假设猜想、分析判断推理、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及其总结等等。例如,把握和梳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从综合相关事物的一些方面的信息,推断出可能导致的结果,并设计对应的研究方案加以验证。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某些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对这些事物内在的关系加以研究。


 


  


不能说只有在“为什么”这个层次上才是探究(如89楼言飞飞老师给出的一个案例很明星是在“为什么”的层次)。从目前小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不能理解从通电导线到通电螺线圈的因为磁场叠加效应而形成磁铁的原理的;也不能理解加入铁芯材料后,因为涡流效应磁化而大大增强磁性的原理。但学生此课在“是什么”层面还是解决了前述的一个个问题。“是什么”的层次也完全可以是探究的!


 


最后再引用喻伯军老师《追求简约的课堂》中的一段:


探究式教学不是固定的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有基本的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生发出各种教学模式。一节课并不一定需要完整展示探究教学的各个步骤,也并不一定要呈现所有的探究要素。。。高效的课堂,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的思考。


 


结合上一帖,结语:科学探究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探究也没那么玄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已。而真的要做到做好这12个字,同志还需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23:17:24编辑过]

TOP
93#

以下是引用简单的雨在2012-11-24 10:1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紫陌老师的概括的真的太简练了。我也真的希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能简化成一种教学方法?那样可能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4 10:19:50编辑过]

      言之有理,所以不要轻言某两堂课就直指“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断章取义的事情还是要慎重。亟待观摩楼主的课堂,学习下如何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由此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范式。


      实践出真知,公开课如此,常态课也如此,毕竟国内不缺少评论家。

TOP
94#

 

再补充两个“大课题大探究”的开放得比较大的案例吧。


案例一:鱼鳔的功能不是控制沉浮,上海中学生推翻300年传统论断http://bbs.gxsky.com/thread-5164813-1-1.html请大家想想这样的探究,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础的知识?具有哪些探究的技能?


 


案例二:王洛宾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来,爬上来。。。”,请问,这个半个月亮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大概在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现象?


以前的老课标没有“时区”的要求,上一轮未通过的修订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掌握“时区”这一知识的要求。


要探究“半个月亮爬上来”这个问题,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应该至少包含:①月相形成的原因;②上弦月、下弦月时分别在相对地球的什么位置上;③“时区”的知识(含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学生在探究技能上至少应该包括:①建模,模拟实验的设计;②日月地三者空间位置的正确判断;③模拟地球自转时的空间想象能力(判断半个月亮在天空中的视运动——爬上来?落下去?)。


呵呵,有一定难度哦。估计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还是没这个基础的,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如果您的学生能够探究并解答出这个问题,那真的要恭喜您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6 18:24:04编辑过]

TOP
95#

不同的课要应用不同的教法,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材不一样,教法就会不一样,没有标准的教法。所以只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法标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一样,就看你是哪个哈莫雷特。


 


学生不一样,教法也不一样,正所谓因人而异。班级不一样,教法也就要改变。教平衡班的老师一定深有体会,同一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96#

 



注:此示意图只是示意图解,由于地轴倾斜,北半球夏天的白天长,太阳将较早升起和较晚落山,冬天则相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9 11:37:55编辑过]

TOP
97#

作为后辈 从这个帖子中着实学到了很多有深度的思想见地!
TOP
98#

前几天到常州听了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课大赛,很多老师教学内容都是自主开发的。精彩的课不少,但问题也不少。私下跟同伴开了句玩笑:“我又重新看到了‘繁难偏旧’”这两天又抽空观摩了俞老师上的《公平杯的秘密》等课堂录像,现在与龙菲菲老师很有同感!听课时有几点感想如下: 


老师们参与课程开发是一件好事,但我以为科学学科内容的开发需要遵循几个必须的原则:


一是学科性,不要搞了半天还不是科学课;


二是科学性,不能出科学性错误,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


三是适配性,适合儿童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适应学生所处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


四是必要性,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而不要根据教师个人爱好随意增加内容。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4 15:26:41编辑过]

TOP
99#

今天看了曹文轩老师点评全国语文教学比赛的课,其中看到一个主题:常态课与公开课。他用时装展示,模特走台做比方,把公开课比作模特走台,把常态课比作平时穿衣。这个比方倒是有点意思。时装秀的意义何在?难道平时一定会去穿吗?至少现在不会,或许很久会有人穿。这是一种趋势、一种引领潮流的,公开课就像是时装秀,我想更多的是引领,体现出我们近段时期内要追求的东西。这种东西而且是符合规律的,符合色彩学、符合人体学、符合审美学、符合认知学的。那么我们的公开课作为秀(肯定是秀),在体现出引领的同时,必然要符合认知学、心理学、教育学。当然这些课并不一定是平时能上的,就像时装秀上的时装并不一定会被用于日常的打扮一样。


    如果专家的课,没有符合基本的一些规律、基本的一些东西,那么课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就没有谈论的价值了。到底这些课怎么样?我们听了、看了自然有感觉。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100#

关于曹文轩老师的评课内容,我已经发在论坛中“教师之家”中,大家可去看一看,一篇美文,很有感觉。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101#

以下是引用红烧羊肉在2012-12-4 18:26:00的发言:

今天看了曹文轩老师点评全国语文教学比赛的课,其中看到一个主题:常态课与公开课。他用时装展示,模特走台做比方,把公开课比作模特走台,把常态课比作平时穿衣。这个比方倒是有点意思。时装秀的意义何在?难道平时一定会去穿吗?至少现在不会,或许很久会有人穿。这是一种趋势、一种引领潮流的,公开课就像是时装秀,我想更多的是引领,体现出我们近段时期内要追求的东西。这种东西而且是符合规律的,符合色彩学、符合人体学、符合审美学、符合认知学的。那么我们的公开课作为秀(肯定是秀),在体现出引领的同时,必然要符合认知学、心理学、教育学。当然这些课并不一定是平时能上的,就像时装秀上的时装并不一定会被用于日常的打扮一样。


    如果专家的课,没有符合基本的一些规律、基本的一些东西,那么课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就没有谈论的价值了。到底这些课怎么样?我们听了、看了自然有感觉。


说的真好,认真学习了。一直认为不管什么课,能让学生有所得就是好课。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2#

以下是引用言飞飞在2012-12-4 15:11:00的发言:


前几天到常州听了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课大赛,很多老师教学内容都是自主开发的。精彩的课不少,但问题也不少。私下跟同伴开了句玩笑:“我又重新看到了‘繁难偏旧’”这两天又抽空观摩了俞老师上的《公平杯的秘密》等课堂录像,现在与龙菲菲老师很有同感!听课时有几点感想如下: 


老师们参与课程开发是一件好事,但我以为科学学科内容的开发需要遵循几个必须的原则:


一是学科性,不要搞了半天还不是科学课;


二是科学性,不能出科学性错误,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


三是适配性,适合儿童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适应学生所处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


四是必要性,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而不要根据教师个人爱好随意增加内容。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等言飞飞老师的后续详细论述文,等了好些天还不见动静。看来言飞飞老师也懒啦。正好,常州的网上直播我也看了,也看到了网上大家的评课意见,对言飞飞的几大原则也深有同感,试补充分析一二:


1 学科性,不要搞了半天还不是科学课。


不光这次的网络直播,前面看过好一些课都或多或少有此问题。有的做成了劳技课、有的成了语文课。记得好像是前年的科学年会上一位老师大展歌喉还拿了个大奖,晕——其实只要课上得好,歌唱得不好也不要紧,反之,就麻烦了(幸亏的是,那节课上得还算可以吧)。


2 科学性,不能出科学性错误,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


这点本人深以为然。科学性问题是一票否决制的,此一错则全盘否定,哪怕是其他方面做得再好。至于“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也是很应该注意的,记得这次直播有一节课研究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同时下落,当时许多看课的老师就发表了许多不同看法,在小学课堂中现有的手段和仪器对这个实验完全是无能为力的——从现场课来看,实际上,许多孩子上了这堂课,看了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更加糊涂了。


3  适配性,适合儿童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适应学生所处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


这一点,龙菲菲老师的帖子比较详细,就不多补充了。龙菲菲老师大致提出了“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认知的3层次,“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其实可以分两类:有的能做到“有什么”却达不到“是什么”;有的能搞得清“是什么”而达不到“为什么”。再说说那节研究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同时下落的课,其实“是什么”也达不到呢。


4 必要性,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而不要根据教师个人爱好随意增加内容。


实际上,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应该能适应大多数最普遍的教师的一般情况的。本人并不是反对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相反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在这样做之前,请一定对教材做好分析,真正地搞懂了吃透了,你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的学生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再做相应地处理。例如,此次常州直播课中有一堂《证明地球在自转》,把傅科摆搬到课堂实验中,结果出了一些科学性的问题:   


纬度越高,转动速度越快,在赤道上的傅科摆几乎不转动,在两极极点傅科摆旋转一周的周期则为一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简单计算中可视为24小时。傅科摆摆动平面偏转的角度可用公式θ°=15°tsinφ来求,单位是度。式中φ代表当地地理纬度,t为偏转所用的时间,用小时作单位。
    江苏位介于北纬30°45′到北纬35°20′之间,取北纬33度,则江苏傅科摆每小时偏转8.16度。如果只有10分钟,则只能观察到1.36度的偏转。


实际的课堂中,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傅科摆”在短短10多分钟的偏转达到了二三十度!__试想一下,以如此速度,“课堂傅科摆”完全偏转一整周,最快只需要360/30*10分钟=120分钟,难道地球120分钟就自转了一整圈?!造成这么大偏差的原因大致主要会有:摆长不够长、摆锤不够重(越重越抗干扰)、摆角太大、圆锥摆的形成和扩大效应、场内干扰因素太多(桌子的摇晃、空气流动的微风等)。。。。。。


其实傅科摆为何证明地球自转,恐怕一般教师都难得一时搞清楚(参见本人的日志文章“傅科摆为什么能够演示出地球自转” )。这个知识还是应该以教为主吧,在一定事实上做推理解释分析,这个内容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是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的。


 


现在回过头看教材的设计:



 



教材要求学生做的课堂活动是通过实验知道摆的特点,转动底盘和摆架,不影响摆的方向。这是分析推理的事实基础之一。


教材此后给出了傅科摆的科技史,此为分析推理的事实基础之二。


第三步,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一起完成分析推理,得到地球自转的结论。


此课的课堂实验的部分,学生只要按照教材的设计,转动底座和摆架,看摆是否变向。而不是完全模仿真实的傅科摆。完全模仿,就会出那节课的科学性问题。因为课堂上做不到。


 


在言飞飞老师帖子后狗尾续貂,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9 21:59:30编辑过]

TOP
103#

每次学习都有收获!真好!把收获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更好!再次感谢!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4#

写的实在是太好了。转载。。。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1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6 9:07:38编辑过]

TOP
106#

这是龙菲菲老师好久以前,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是怎样的”的回答:


但是实在没有大才三言两语就能把“你的所谓的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是怎样的”这样偌大的问题讲得清的,毕竟,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差异可能很大很大,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眼界的开阔,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我对下面老师写教学设计的要求吧(虽然现在比较难做到每课都如此,但还是尽量希望能坚持):教案上应该有对学生原有认知的分析和估计;教学目标上的定位在学生认知方面的分析;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所预备采取的有哪几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各环节如何发展,是否圆滑顺畅;各个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对学生认知情况的估计和应对预案。(呵呵,没有做僵化呆板的格式化要求,下面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反应以上几点就OK,哪怕写得很短也行)
本不想再做过多解释,反复思考我到底错了没有,到底是龙菲菲老师的对,亦或是我的想法对,坚持“探究+研讨”教学法。恰巧今天看到两篇文章,一篇是《喻伯军老师谈《根据学生的发展而教》部分》,还有一篇是《电化教育研究》上的《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所以把今年市里年会的论文的草稿发出来,浅谈如何利用的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学习,可能我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但是,总感觉,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今天看来,还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当然,本文只做学术研讨,且为草稿,故不妥之处可能甚多,还请多加谅解。







 

TOP
107#



TOP
108#

换句话说,教学是促使学生元认知,完善学生的概念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研讨之于元认知的作用极为重要。


聊以此对答龙菲菲老师的质疑。欢迎龙老师对我的观点进行批判,但敬请实事求是。

TOP
109#

接天外老师的新贴


没看出你跟龙菲菲老师观点相悖在哪里?你们因何争论?你论文草稿的论述观点和龙老师的观点不矛盾呀?所举例子甚至可以为之佐证,何言谁对谁错?


另外想请教一下你说说的“元认知”具体是个什么概念?能否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8 14:30:07编辑过]

TOP
110#

以下是引用言飞飞在2012-12-18 14:26:00的发言:

 


没看出你跟龙菲菲老师观点相悖在哪里?你们因何争论?你论文草稿的论述观点和龙老师的观点不矛盾呀?所举例子甚至可以为之佐证,何言谁对谁错?


另外想请教一下你说说的“元认知”具体是个什么概念?能否赐教?


同感。同问。


不过,似乎还是觉得天外老师的观点有点过于极端了。把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认知情况,甚至似乎归结到了不可知一类了,由此则“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基本是无从谈起了。实际上,真要这样极端化,过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弱化教师控制”,那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应该也是做不好的。龙菲菲最开始的帖子,谈到的从前盛行一时的“要过程不要结果”的谬误只怕又会卷土重来。


只是,如何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请注意:是教师的主导,而不是教学的控制。主导是因势利导,控制则把学生的能动性都夺取了)”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的确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注重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个人赞同龙菲菲老师的意见:只要是合乎学生的认知发展,只要是真正发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合理的吧。


本帖65楼简单的雨在“过河理论”中,亦有很好的阐述,建议读一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8 17:17:07编辑过]

TOP
111#

再举一例说明。本人在《探究音高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的帖子的15楼中,强调了实验记录表的改良。看这个改良的实验记录表,就能在一个方面体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对学生的认知不加引导和干涉,学生最容易得出的是音调的高度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有关这样表象的结论,却反而放过了最本质——频率问题。


 



 


再用学生“过河”打个比方来说,过河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漩涡、急流、水草缠住腿、方向性错误。。。等等,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想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不但帮他们、与他们一起过河,还要帮他们学会过河的本领。但也应该帮他们识别河中的大的危险和暗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1:39:32编辑过]

TOP
112#

回楼上两位的疑问:


  龙菲菲老师坚持,步步为营的指导,即楼主所说的“过河理论”。我在很久以前也坚持这种观点,且并认为这种观点可以使科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逻辑、思路清晰,但缺陷也明显。教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学习的最佳路径,但事实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条路真的是最佳的吗?从楼主的所列的案例分析,您应该也坚持这一观点。


  我坚持的观点是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实验过程,同一套有结构材料,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同,导致不同的处理,即一题多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研讨中反思,使新的科学概念和原有的基础发生联系。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精准定位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体系。


  当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缺陷也明显,不一一列举。


  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从A地到B地的家,有3条比较好走的道路,龙老师坚持让司机是走高速公路,到每一个岔道口都进行指导,直达目的地。我则坚持让司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条道路,也能到达目的地。现在,我说问题的关键:A地范围很大,走高速公路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案。


再回楼主关于“元认知”的理解。


  百度词条,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个人以为,对认知的认知的目的,在于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两种教学策略,都可以这么进行元认知,但是前者只对一种原因进行解析。后者,是可以对学生的为什么这么做进行解析。孰优孰劣,可以窥见一斑。这是我质疑龙菲菲老师是否真正在“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的根本原因所在!


(个人观点,不当难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7:02:07编辑过]

TOP
113#

依旧没有太清楚“元认知”的概念。想来,大概比较类似于对速度的求导数得到的加速度的概念吧。学生的认知情况大约是一种定性的量,而不是类似于“速度”这样的定量的量,这种“元认知”的精确度,我个人有所怀疑。再则,您的发言中说到“换句话说,教学是促使学生元认知,完善学生的概念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研讨之于元认知的作用极为重要。”结合楼上的解释“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以为这里对元认知(也即我理解的认识论,不知是否理解正确)的研究,不应该是学生的元认知,而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思考。


不过,如果说“元认知”是对“认知”这个定性的量的导数,那么它虽然同样不是一个精确的量,但也应该是一个指导意义的量。我姑且称之为关于学生认知的“认识论”吧。而高屋建瓴,能站在认识论的高地上,看得远看得更清晰,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方向性的更好把握才对呀。但观您行文中,却似乎多了一些对学生认知的“不可知论”啦。或许是我愚钝,未能参详到位吧!


 


还有一点担心,过于强调学生认知的复杂多样而不可把握,放弃或更多地减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可能造成整堂课的不可控性,基本的教学目标只怕也难以达成。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过河的比喻就不再举了,说说A地到B地。我个人觉得龙菲菲老师、天外老师、言飞飞老师,以及我本人的观点并不矛盾呀。AB两地之间有许多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嘛,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可能做出的选择都可能不同(有的想省时间、有的想省费用、有的甚至可能想先从A绕C地办点事再继续C到B。。。),我还看不出“龙老师坚持让司机是走高速公路,到每一个岔道口都进行指导,直达目的地。”,似乎她强调的是,无论走哪一条道路,学生的认知思维一定要圆滑、连贯、自然顺畅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0 17:46:07编辑过]

TOP
114#

学习了大家的文章,很受益,我想所有的理论都得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有可行性、能达成教学目标才是现实的。当然我觉得教育需要理想,行走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尚需努力……
TOP
115#

   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我们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我们在科学课上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篇值得发人深省的文章。
TOP
116#

学习了
TOP
117#

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