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言飞飞在2012-12-4 15:11:00的发言:
前几天到常州听了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课大赛,很多老师教学内容都是自主开发的。精彩的课不少,但问题也不少。私下跟同伴开了句玩笑:“我又重新看到了‘繁难偏旧’”这两天又抽空观摩了俞老师上的《公平杯的秘密》等课堂录像,现在与龙菲菲老师很有同感!听课时有几点感想如下:
老师们参与课程开发是一件好事,但我以为科学学科内容的开发需要遵循几个必须的原则:
一是学科性,不要搞了半天还不是科学课;
二是科学性,不能出科学性错误,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
三是适配性,适合儿童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适应学生所处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
四是必要性,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而不要根据教师个人爱好随意增加内容。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等言飞飞老师的后续详细论述文,等了好些天还不见动静。看来言飞飞老师也懒啦。正好,常州的网上直播我也看了,也看到了网上大家的评课意见,对言飞飞的几大原则也深有同感,试补充分析一二:
1 学科性,不要搞了半天还不是科学课。
不光这次的网络直播,前面看过好一些课都或多或少有此问题。有的做成了劳技课、有的成了语文课。记得好像是前年的科学年会上一位老师大展歌喉还拿了个大奖,晕——其实只要课上得好,歌唱得不好也不要紧,反之,就麻烦了(幸亏的是,那节课上得还算可以吧)。
2 科学性,不能出科学性错误,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
这点本人深以为然。科学性问题是一票否决制的,此一错则全盘否定,哪怕是其他方面做得再好。至于“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也是很应该注意的,记得这次直播有一节课研究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同时下落,当时许多看课的老师就发表了许多不同看法,在小学课堂中现有的手段和仪器对这个实验完全是无能为力的——从现场课来看,实际上,许多孩子上了这堂课,看了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更加糊涂了。
3 适配性,适合儿童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适应学生所处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
这一点,龙菲菲老师的帖子比较详细,就不多补充了。龙菲菲老师大致提出了“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认知的3层次,“搞不清的可以不搞,但不要搞错”其实可以分两类:有的能做到“有什么”却达不到“是什么”;有的能搞得清“是什么”而达不到“为什么”。再说说那节研究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同时下落的课,其实“是什么”也达不到呢。
4 必要性,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而不要根据教师个人爱好随意增加内容。
实际上,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应该能适应大多数最普遍的教师的一般情况的。本人并不是反对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相反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在这样做之前,请一定对教材做好分析,真正地搞懂了吃透了,你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的学生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再做相应地处理。例如,此次常州直播课中有一堂《证明地球在自转》,把傅科摆搬到课堂实验中,结果出了一些科学性的问题:
纬度越高,转动速度越快,在赤道上的傅科摆几乎不转动,在两极极点傅科摆旋转一周的周期则为一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简单计算中可视为24小时。傅科摆摆动平面偏转的角度可用公式θ°=15°tsinφ来求,单位是度。式中φ代表当地地理纬度,t为偏转所用的时间,用小时作单位。
江苏位介于北纬30°45′到北纬35°20′之间,取北纬33度,则江苏傅科摆每小时偏转8.16度。如果只有10分钟,则只能观察到1.36度的偏转。
实际的课堂中,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傅科摆”在短短10多分钟的偏转达到了二三十度!__试想一下,以如此速度,“课堂傅科摆”完全偏转一整周,最快只需要360/30*10分钟=120分钟,难道地球120分钟就自转了一整圈?!造成这么大偏差的原因大致主要会有:摆长不够长、摆锤不够重(越重越抗干扰)、摆角太大、圆锥摆的形成和扩大效应、场内干扰因素太多(桌子的摇晃、空气流动的微风等)。。。。。。
其实傅科摆为何证明地球自转,恐怕一般教师都难得一时搞清楚(参见本人的日志文章“傅科摆为什么能够演示出地球自转” )。这个知识还是应该以教为主吧,在一定事实上做推理解释分析,这个内容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是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的。
现在回过头看教材的设计:


教材要求学生做的课堂活动是通过实验知道摆的特点,转动底盘和摆架,不影响摆的方向。这是分析推理的事实基础之一。
教材此后给出了傅科摆的科技史,此为分析推理的事实基础之二。
第三步,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一起完成分析推理,得到地球自转的结论。
此课的课堂实验的部分,学生只要按照教材的设计,转动底座和摆架,看摆是否变向。而不是完全模仿真实的傅科摆。完全模仿,就会出那节课的科学性问题。因为课堂上做不到。
在言飞飞老师帖子后狗尾续貂,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9 21:59: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