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东208号玉之蝶专贴 [复制链接]

1#

山东208号玉之蝶专贴

《一堂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研究课——观察蚂蚁》
山东省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颜春慧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材的作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由此可见,新课程的科学书已经由教本转变成学本,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童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对于蚂蚁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引导学生回忆了有关蚂蚁知识后,我设置问题:借助哪些工具观察蚂蚁的身体,让他们既不乱跑,又能清楚地观察?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要用放大镜,可以把蚂蚁放到小瓶子里、放到透明袋子里等,当他们看到实验桌上的水槽后,想起书上的图片,说还可以把盖子放到水里,投放蚂蚁到盖子上面,张桂林总结说:蚂蚁上岛。有的同学问:蚂蚁游泳走了怎么办?我说,那就让我们观察蚂蚁是怎么游泳的,现在就请蚂蚁上岛去观察!

很快同学们找出学具袋里的小瓶盖,放到水槽里,然后投放蚂蚁。由于放置蚂蚁时手指抖动,小组内同学太拥挤,导致盆水不停地晃动,不久蚂蚁们就浮在水面上壮烈牺牲了。

哎呀,原来蚂蚁不会游泳呀!”

“这样做不行,伤害太多的蚂蚁了,太可怜了!”

“反正蚂蚁多的是,到处都有。”

“那也不行,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小小的蚂蚁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情感,他们的内心涌动着善良、珍爱,在他们发现蚂蚁不会游泳后,一种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心声油然响起。)

望着一筹莫展的孩子和那些可怜的小生命,我问:还能想出准确观察到蚂蚁的办法吗?有的说刚才的办法行,投放时注意刚才出现的问题一定行,有的犹豫说不行,应该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说,那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说当然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试一试。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根据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会使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三个小组痴心不改,依然运用课本上的方法,在仔细地阅读课本后,他们小心地往小瓶盖上空投蚂蚁,不久他们发现,学具里的塑料瓶盖太薄,太轻,承重能力很差,一点点力就会导致瓶盖倾斜,投放地时候一定要轻,有的组换成心细的女孩子放,有的组用矿泉水瓶盖更换,终于,蚂蚁们停留在瓶盖上。但在欢呼声中,孩子们喷出地气流又把蚂蚁吹地不知踪影,在一片懊悔声中他们更加小心翼翼,操作一会,接着回过头去,大口地呼吸。这个办法可真是麻烦!几个同学叹道。

有三个小组在激烈地争论后采用了食物引诱法。他们把米饭粒、面包屑放到装蚂蚁的小瓶口,一会儿,就看到蚂蚁咬着食物出来了,嘿!这个办法真不错!孩子们的小脑袋的确聪明。他们还发现蚂蚁运食物时有的是用嘴边的大钳子咬,有的竟然是用后腿的毛刺挂着米饭,拉着米饭前进。多细致地观察!
刘子宁说要用胶水粘蚂蚁呢,不行吧,胶水能粘住蚂蚁吗?
还是试一试吧!我鼓励他们。

孩子们小心地把胶水滴到白纸上,第一只蚂蚁被放在上面,挣扎片刻后,蚂蚁停留在胶水上。,一会儿白纸上粘了78只形态各异的蚂蚁,身体各个侧面都可以观察。

哇,太好了!成功了!

其他小组的几个同学闻风而至,不久蚂蚁上岛的小组撤销了原方案,变成了用胶水粘。看来这才是大家公认的好方法。

(孩子的眼光是奇特的,他们的思维是大胆活跃的,我们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地学习行为。他们自己探讨的、索求来的知识,那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他们的探究中拓展出新路。)

下课铃声响了,一节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课就这样过去了,望着沉醉于探究之中孩子们,他们还在一起合作、交流着,进行着各种尝试,这节课中他们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喜悦。他们大胆质疑课本,不迷信权威,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注重事实,尊重实证。我相信这其中的感受和体验会成为他们体验科学探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新起点。
新课程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我们要想方设法从课堂内容、组织手段,教学习惯等多方面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把这种好奇心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渴求去投入探究时,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也就达到了不教自会的目的。

分享 转发
TOP
2#

 

读书笔记之《给教师的建议》

一、关于读书,苏氏如是说:
1、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3、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能沉寂下来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许多时间想读书,总是被杂七杂八的事情所干扰,读书的功利性多了。可是在课堂上,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匮乏的,面对学生的种种反应,所采取的策略许多是不得当的,观看课堂录像感到他们教育艺术的魅力,充实自己不能是一句空话,要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二、关于知识
1、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2、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3、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4、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5、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6、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反思:什么是学生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怎样是学生掌握到了的知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平时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许多知识不用教师的传授学生也可以自己学的很优秀,那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课堂上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这里,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思考!是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科学学科上,引导学生对面事实,会独立的思考,会透过现象产生发现本质的兴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1、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2、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
3、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
4、教育过程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们遇到了那些困难,等。如果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了解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5、真正精通教师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过是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而已。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反思:厚积博发,才能游刃有余,才能运用自如。章老师的《碘酒和淀粉》,涂摸在手指上的碘酒是做什么用的?是呀,直接用滴管滴不好吗,又卫生也清晰。而就是这样的手指捏过的米饭才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的声音。是的,教育的技巧。再如小橘灯的出现为什么在最后,为什么这么多的活动一个个的没有让学生产生我经常放出去无法收好的闹腾场面,这些都是教师的问题。走入孩子的中间,走进孩子 的心灵,呵护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求知欲,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的调控教学行为,及时的记录成功和失败的足迹,一步步的缩短距离。

1、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

2、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

反思:以上的几条特别适合科学课的特点,动手与动脑之间的支点就在于兴趣,兴趣使然,让懒惰的后进生在科学课上有出色的表现,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个班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一班的李一帆,被老师们喻为懒惰的要命,不肯动手写字,可是科学课上积极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的他,后期竟然做起了记录员,而且是毛遂自荐的!

TOP
3#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1、  提问:同学们真的喜欢科学课吗?我们哪边的学生喜欢我上的科学课,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一个苹果,一人发现一点,大家交流就发现的多了。不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今天同学们自己掌握时间,9:35大家停止,戴表了吗?

2、  等会划上火柴,点燃香,火柴房子盘子里,罩上杯子,仔细观察烟流动的情况。看清楚了吗?说一说,谁能用手势比划烟的流动。

3、  教师点燃蜡烛,罩上杯子,看蜡烛熄灭。倾斜杯子,观察烟是怎么冒出来的。罩上杯子,烟会怎么样?你认为罩上杯子,会燃烧多久?

学生实验,记录时间。最短的多长时间?最长的多长时间呢?你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是不是这些原因呢?点燃三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罩上玻璃罩,会怎么样?熄灭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学生分组数秒。高:9秒 中:15秒 低:26秒

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教师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大胆实践的信心。学科探究是有目的性的,并不是盲目实践,教师在实验要求上提出的第二点非常好,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探究习惯。让学生首先要测试自己蜡烛在杯内的燃烧时间,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性)

教师再次演示:边看边想为什么?和大家猜的一样吗?

再高,燃烧的时间会短,再矮,燃烧的时间会长

在同一个玻璃罩中,高的熄灭,矮的还在燃烧,说明里面还有氧气,无论蜡烛的长短,最后都会熄灭。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让学生从实际的发现中找出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方案起到了暗示作用。教师也没有把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的原因在这里提出,主要原因是这种问题在课堂上一下子很难解决,因此教师就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办法解决)

4、  在玻璃杯口处放三个棋子,蜡烛还会熄灭吗?怎么样使它继续燃烧下去呢?先看屏幕提示,没有问题了就开始做。学生不断的增加所垫棋子的数量,增加高度,数秒蜡烛燃烧的时间。运用注射器抽送空气。

汇报:说你最大的发现。

点燃、用针管打气后熄灭,把针管抽处理,不熄灭,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注射空气,杯子打洞的方法。

杯口倾斜的方法。

能一口气说出自己的发现吗?

5、  简笔画。炉子的启示:能让它一直满满的燃烧吗?(洞口变小)

怎么样让他燃烧的更旺?怎么样让它熄灭?(烟囱堵住)

喷水,把煤取出来。这些是下一节课的内容,继续研究。

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理应成为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开放型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蜡烛能燃烧多久》一课的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有预测、有实验证明,有讨论交流等各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注意渗透了这种思想。我觉得这堂课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做到了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相互争辩,各个发言等。二是在设计实验方案以后有一个预测环节,这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TOP
4#

教学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大小不同的马铃薯一出示。孩子们笑了,生活中的材料拿到实验室里要有什么用途呢?本课的预设是让孩子先猜测大小马铃薯的沉浮,然后放在不同的水槽中,让学生看到无论大小马铃薯在水槽1中都沉,在水槽2中都浮,学生的知识经验由上一堂课中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过渡到液体对于物体沉浮的影响。

当学生发现大的马铃薯在1号水槽中浮起来,小的马铃薯在2号水槽中沉下去,交换后,小的浮起来大的沉下去。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安静的教室里只有我的声音:“思考一分钟,然后再交流。”疑惑的背后是深深的困惑。

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系呀!它们都是马铃薯呀!

1:大的马铃薯会沉,因为它比较轻。

2反驳:不对,大的马铃薯比较重,因为它大吗!

3:它大,为什么还浮呢?

4:我认为可能水有问题。

师:有问题?

生:这些水可能是盐水,我以前用盐水做过实验,能让鸡蛋浮起来。

一片赞同的声音。

你认为是盐水,有什么证据?

1:可以尝一尝。

师:马铃薯在里面放过,手也放进去过,能尝吗?

2:闻一闻。

请生2过来闻。生摇头,没有不同的气味。

3:可以摸一摸。

(可能她以为盐水比较粘。)

3摸,摇头没有区别。

(教师细致的提醒学生用两只手同时摸液体)

这两种液体到底有没有区别?谁有办法?

1:可以把他们放到太阳下去晒,盐水干了以后就会有盐,夏天在海边游泳时就这样,海水就是这样。

放到太阳下去晒,用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可以用给他加热,用。学生们一齐说:酒精灯。

两块铁片上,分别滴水5滴,然后同时在酒精灯上加热。随着水的蒸发,白色的颗粒在铁片上跳动着,发着孜孜的声响。

是盐。学生齐说。

师:我怎么觉得白糖也是这个样子的。

也许吧。生点头。

2:我觉得这两杯水还有不同。如果它里面放了盐什么的,它应该重一些!

我点头叹许!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了深度困惑后激活了。

量筒各取15ML,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倾斜的天平验证了学生想法。当实验证明了学生的猜测正确时,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还用表扬吗?

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同学一个个在白糖水,食盐水,面粉水,淀粉水,滑石粉水中浮起来的马铃薯,在孩子们的成功的欢呼声中。

实验停止的令声一出,实验区的材料员在收拾材料,记录区的记录员忙着填写记录。再也不会出现湿漉漉的记录单了。

小组的汇报让同学们感觉很新奇,因为白糖、食盐、淀粉、滑石粉这些材料是他们小组没有操作过的。实验倾听也认真了许多。

下课的零声响起,从他们恋恋不舍的表情里我知道在课外也许他们会尝试着用更多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

反思这节课,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1、  较为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

科学课不是动手操作的技能课,重要的是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在这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当学生陷入困惑时,“思考一分钟后。”当学生认为可能时液体的原因:“你认为这杯水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是盐水?”问题较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才为学生猜测液体的重量不同等做了铺垫,搭了思维的桥梁,也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2、  实验区和讨论记录区的分开。

以前实验区和讨论记录区在一起,学生在实验后收集材料时影响记录,尤其是材料多,容易渐出水时,更是如此,经常是湿漉漉的记录单,课本也搞的湿了。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实验前强调,两个桌子前面的是实验区,后面的是讨论记录区,从这节课
        
的效果看还是不错的,材料员和记录员也各司其职,活动做的有条不紊。

3、  实验材料的多样化。

当加热蒸发后的铁片上白色颗粒出现后,学生们众口一词的认定是盐,我反驳可能是白糖的假设让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起来。当他们选择材料时,有的选择了白糖、有的选择了淀粉,有的选择了滑石粉,还有的同学想放到沙子水里去试一试。多元化的材料让学生视野不再单一。他们的脑海里也许会产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识。
TOP
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20人组中抽出18号签后,我电话联系学校,横下一条心,不回家了,就在这里耗着,跟着转程序。眼见得抽到三年级《测量物体的温度》的老师喜笑颜开,异地准备材料可是一个大难题,抽到四年级《电》单元的老师不置可否,我的心咯噔一下子,想到自己在上课时,电路在学生的手中故障百出,“老师,怎么不亮,老师,灯泡怎么坏了,老师,我的电线坏了。”当时的课堂是一片狼藉。60多个孩子面对残缺不全的学具袋,还有哭丧着脸干座在那里的无奈。

在听了第一天几位老师各有千秋的课后,了解到《电》单元这里的学生只上过一二课,而且第二课由于实验材料的限制,是老师用书本讲的。于是心里暗自祈祷,最好是抽到第五课之前的内容。教科版的教材特别注重系统性,内容强调循序渐进,没有第二课点亮一个小灯泡,学生怎么能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呢?不知道灯泡、电池、电线可以连接成电路,学生怎么知道要去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没有组装电路检测器,学生怎么能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不知道导体绝缘体,不可能去座一个小开关。更不可能知道一个接线柱上连接两根电线时会让电流同时通过,有次推测里面时怎样连接的。

抽课题时,竟然抽到《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在只有20分钟的熟悉学生过程中,只能拿一个电路检测器让学生认识,知道钥匙是导体,粉笔是绝缘体,只是讲解这个材料用时10分钟之久。在后面时间里,学生没有带科学课本,让他们在家里自己看课本36课的内容,虽然知道学生看书只是纸上的走马观花。

这里我埋下了一个课堂的败笔:没有向学生演示,作为导体的铁钉,可以同时让电流通过连接的多根电线!

课前的准备材料是电话后,校长让忙碌的老师中午加班做的,司机下午430送到两袋子。特别感激校长,当通电话时他关切的问还需要什么?只是由于学校的科学老师在准备周末全县教师在我校举行的师生科学技能测试材料,忙的昏天地黑,没有好意思张口请人来帮忙,其实电路检测器要连接,接线盒子要测试,知道学校现状的我,只能破釜沉舟,自己努力。

晚上,亲爱的朋友传来短信,在他的叮嘱下,对于自己的设计,课件又做了修改。终于,在凌晨240时,把思路理清爽,没有洗脸,直接躺床上睡觉。清晨620醒来,拿出教案,再研读一遍,觉得里面还有几个细节没有处理好,边想边处理,对面的妹妹给我电话,让我吃早饭。可我哪有心思吃饭,她一会端来早餐,特别感谢这个MM,这是我们第一次相遇,饭桌上谈起我们是同乡,昨晚和我整理两个多小时的材料,今天又给我送来早饭。邹平还是好人多,边吃边想,整理好完毕,已经是810分。

思辨课堂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很重要,因为电路检测器检测四个接线头对于他们来说(如果系统学过前面的知识)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在简短的谈话后,我逐渐的进入状态,以前一个老师说我应该教语文,因为我得课堂是激情的课堂,是洋溢着情感的课堂,可是我既然选择了理性的科学,就让自己逐渐的严谨,逐渐的向科学思维、科学品质过渡。

没想到,是一个开门黑。学生面对露出两头的电线猜测竟然是犹犹豫豫,也许是前面的基础太差了,也许是他们觉得难度太大了。在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前,我和他们交流其用法,声音也三三两两,稀稀少少。我意识到必须降低难度。在孩子测出电线后,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欢呼声,或者遗憾的叹息声,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以为红色电线头应该和红色电线头是连接的,而我是和绿色电线连接的。

其实应该统计猜测的人数,那样所有孩子的思维才会调动起来。

当通路和断路的概念出现后,我出示了四接线头的接线盒。因为记录表上记录了连接的对数和顺序,所以这里知识强调连接的顺序性,没有强调对数的问题。巡视时发现有些小组能很快能完成,早完成的小组我告诉他们科学的结论是要经得起反复的验证得,引导他们自己说出再检验一次。我的目的还有一个,让他们体验检测对数的顺序性。这个地方我发现课堂上的一个问题,科学小组的分组不均衡。第二小组的同学特别机敏,而第五小组的四人基本都感到困难。

(由于学生平时的科学课不分组进行活动,这些小组是我根据教室的座次随机分的)

在第二小组忍耐不住的完成第三次检测后,第五小组的检测才匆忙的完成。

面对着得出相同结论的记录表,学生猜测里面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在我要求他们思考完毕,举手示意再把图发给他们,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思考,有独立思维的过程,再在集体讨论中展现后把集体的智慧画出来。在学生画图时,我出现一个大的问题。六组学生说:“老师,你的表格印错了,怎么两个2呀,这里应该是3我拿过表格一看,顿时脸红了。“这组同学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老师的错误,谢谢你们,大家把左下的2改成3吧”。二组同学马上说:“我们早改了。”

(没有及时纠正二组同学的姑息老师错误的行为)

巡视中又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出现在五组,他们竟然面对着图,无从下手,当时多数小组已经画出了两种连接图。于是我又给他们讲解,用线段连接在两个点上表示电线,你猜想着里面有多少电线怎么连接,你就怎样画。汇报时,五组展示了他们小组的仅有的一种连接图,二组的同学在怨声载道中看着一组把四种连接方法展示完毕,遗憾的直摇头。

(这个环节的败笔是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流畅,虽然画出连接图,但是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应该让学生进行争辩,辨出精彩。可能因为前面知识太缺乏,也可能我没有及时的推波助澜。)

6个接线盒我准备的是只写出连接的对数和顺序,5组同学竟然自己边写对数,边在检测结果里画记号。“科学最讲究的是真实,这些结果是你们检测的吗?”记录员摇头。“拿这些猜测的结果不能写,猜测是我们想的,要经过我们的实验验证后才能记录,科学的品质就是要求真求实,不能想当然。”

在各小组填写完毕展示后,记录员记录老师的检测结果后课后画连接图。作为课后探究的延伸。

(败笔是老师课前的检测,应该让最先写完对数和顺序的二组来检测6接线头的接线盒,等待5组同学,还有应该展示6组的所有记录,我只展示了2张。)

在接下来展示的电路游戏板,学生玩一玩,猜一猜它的做法,解密时我应该神秘一些,调动的情绪还不够。

想想解暗箱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孩子小组讨论出X光,B超,看来一组孩子家长有做医生职业的,在吹哨后下课。

虽然课结束了,但我仍在思考,面对前面知识空白的学生,应该怎么样进行活动。思辨课堂在学生无法体现出思辨的精彩时,应该怎么处理。

TOP
6#

 
            

扎实有效兴趣高

 

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在补充学科教学的不足上本应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受偏重学科知识思想的影响,科学兴趣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将其定位为科技活动外,还常常将其理性化、模式化、功能化,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生活世界的需要。从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式来看,偏重于活动的外显形式,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缺乏人文关怀,使得活动对学生的努力、挑战、投入、创造性被弱化,不利于拓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久而久之,兴趣小组魅力不再,门庭稀落里只余散兵游勇。两年多我带的科学兴趣小组,以“崇尚科学精神,展现科技魅力”为宗旨,吸引了一群活泼可爱的科技爱好者,收获了国家、市、县科技活动奖励的硕果。我认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必须踏踏实实,只有在扎实有效的活动中,才会取得成功,才会凝聚孩子的心灵,才会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

1、定期活动,持之以恒。兴趣小组要开展活动,必须要做到四定,定人(辅导教师固定,各小组人员固定)、定时(每周一次)、定点(科技活动室)、定内容(科普讲座、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每一次活动都要提前准备,使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在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互助,保持阳光心态,在科技小制作中,一次次的失败,要笑着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当成新的挑战,让学生知道科学实验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有志者事竟成”的必胜信心。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科学课上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意尤未尽感到不过瘾。.课外兴趣小组就成了有效的补充,我找出各种书籍,并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实验资料,结合课堂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有一个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来课堂上所学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如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开展“静电”活动后,回家尝试着用加大房间湿度、使用纯棉抹布等消除家中“恼人”的静电。

3、展现特色,形式多样。为增加兴趣小组的凝聚力,要积极开展的种形式、内容具体丰富活动。如我们定期在学校走廊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技长廊展,扩大了兴趣小组的影响,在展览中有科普知识展、科技小制作展览等,小解说员流利的讲解,丰富的知识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其间开展的
                    
“环保小汽车比赛”“水火箭比赛”“鸡蛋保护器”等特色活动更是引人注目,刮起了全校的新潮流。在活动中学生提高了科学素养,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学兴趣小组的吸引力更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8:36:54编辑过]

TOP
7#

转贴:教育学是伪科学

当今社会,“科学”两个字比较流行,每个中学都有科研处,每个老师都要搞科研,“科研”应该就是科学研究的简称吧。这样说来,语文老师在搞科学研究,英语老师在搞科学研究,政治老师在搞科学研究……..,还有科学养猪,科学健身……., 似乎只要什么东西前面加科学两个字就会让人肃然起敬。
从小到大,“科学”两个字都给我一种神圣的感觉,今天怎么泛滥成灾了?我认为一门学科要称之为“科学”必须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可以定量化,有仪器可以测量。2、要可以做实验,要经得起试验的考验。3、要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以我这样的标准看,真正称之为“科学”的只有三门课,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医学)。
物理学是最“科学”的一门学科。
物理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涌现出了很多的物理学家,物理学的理论也不断完善。我们的世界可以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三个部分,解决微观世界的问题我们用量子力学,解决我们有感知的宏观世界的问题我们用经典的物理学(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研究宇宙级别的问题,相对论是一个有力的武器。任何一个物理量,比如力、质量、时间等等,我们都可以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去测量,物理学的理论都经得起试验的检验,电磁感应现象,你今天作试验可以看到,明天做实验还是同样的结果,在中国做是这样的结果,到美国做还是一样,小孩做是这样,老头做还是这样……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
利用我刚才的标准,天文学不是科学,天文学可以利用各种仪器来测量,但是不能做试验,超新星爆发,你到实验室能模拟一下让它再爆发一次吗?天文学只能靠观测。心理学也不是科学,心理学家开始采用比如测谎仪什么的东西来量化,但是它的准确性还不能令人信服。心理学的实验不是永远都是成功的,心理学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是最不“科学”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和医学一样都是古老的学科,中国古代的孔子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同时代还有华佗这样伟大的医学家,发展到现在,教育学已经远远落后于医学的发展,首先现在的西医有很多测量的仪器,从心电图到各种化学的监测指标,将很多东西都定量化了,而教育还根本无法量化,如果有人说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学生给老师打的分数,不是将教育量化了吗?我说这是无知的表现。其次,医学中,一些常见的病症都有一些标准的治疗方法,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什么样的人群,都可以使用,具有可重复性,再看教育,现在没有一套教育理论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的学生和昨天的学生又不一样,他们是动态变化的。一种教育思想适合了某一个学生,利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可能效果为零,同样的一句话,你当时跟他讲可能让他很受启发,事后跟他讲可能什么用都没有。所以,教育无法量化,没有合适的仪器来监测,无法做试验,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说教育学是科学,死人都会发笑。
有人说物理很难,我感觉教育学更难。物理学本身是追求简单的,只怪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或者是人太渺小了,物理总是想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建立理想化的模型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最高深的理论都是理想化的,但是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在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相互作用,物理上称之为“力”,物理学家说,这个世界只有四种相互作用,还有科学家想证明只有两种相互作用,爱因斯坦晚年试图将四种相互作用全部统一起来,建立完整的统一场理论,但是失败了,他为什么要那么做?追求简单!心理学比教育学更“科学”一点,佛罗伊德正是抓住了“儿童”和“梦”两个最简单的模型。教育为什么很难,因为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本身比物质世界要复杂的多。我们的研究对象本身很复杂,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动态变化的,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我们无法抽象出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实在是一门很幼稚的学科,教育学要想发展应该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不能像有些专家学者那样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拿纯理科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也是有问题的,不要再盲目的崇拜科学,也许研究教育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科学”的思维,也许教育根本就找不到可以适用一切教育现象的理论,也许“教无定法”才是永恒的真理。就像“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一样。有些所谓的教育学家动不动就拿所谓的教育规律压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很可笑,我劝他们还不如去树荫下乘乘凉,喝喝茶,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

TOP
8#

分离混合物之三笑


            

分离混合物是三年级下册内容,这节课承接前面两课混合身边的物质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无论是混合后能生成新物质的情况,还是混合后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都会产生混合物。学生并且对物质混合后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观察。在此基础上,分离混合物有了其意义。

苦涩一笑:风力扬谷机不知何物。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新一代的圈地运动使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各种农业机械不准许进入城市的主要街道,学生对于农业机械的认识只局限在电视里新闻节目里领导人的一闪而过。

李森林说:“农民把麦穗放进去,分离开麦子和麦穗。”

王颜珍说:“把麦子和麦子上面的皮放进去,分离开麦子和麦子皮。”

那是怎样分离得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对于麦子的认识只局限在麦穗、麦粒上面,知识得片面话不禁让我哑然失笑。三上科学为了降低难度,把米饭一单元作为选学内容,但是,作为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讲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距离遥远,教师为什么不能改革教材,转化为本地的实验教材,利用符合本地实际的资源进行教学。四下的油菜花一单元,对于邹平来说,油菜花是很难找到的东西,本地的油菜仅在长出嫩叶时拔掉,走上市场。我到现在都没有见识过油菜花的模样,别说学生了。

这个机器是风力杨谷机,利用风的力量进行分离,“麦皮远,吹落在远的地方,麦粒近,落在近的地方。”张效远观察后说。

欣喜二笑:盒子分离方法多。

分离粳米面粉的方法,课本上面给出一种提示:反复敲打盒子底,粳米会跳到前面,面粉在后面。学生在了解注意事项后,用摇晃盒子,用手搓漏出面粉,用嘴或者书扇出风吹面粉,用筛子筛下面粉,一粒一粒捡出粳米的等方法,学生在操作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这可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大问题)投入的实验着各种方法。

李亚问:“老师,能用手搓的方法吗?“

宋炎说:“这个还能问老师吗,我们试一试。”

师生共乐之三笑

纸上层析需要孩子们细心的操作,在他们的小心翼翼的用滴管滴到餐巾纸上,看到绿色的边缘渐渐出黄色,惊喜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心中暗喜,探究的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老师已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不是依赖的拐棍。

分离混合物是三年级下册内容,这节课承接前面两课混合身边的物质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无论是混合后能生成新物质的情况,还是混合后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都会产生混合物。学生并且对物质混合后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观察。在此基础上,分离混合物有了其意义。

苦涩一笑:风力扬谷机不知何物。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新一代的圈地运动使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各种农业机械不准许进入城市的主要街道,学生对于农业机械的认识只局限在电视里新闻节目里领导人的一闪而过。

李森林说:“农民把麦穗放进去,分离开麦子和麦穗。”

王颜珍说:“把麦子和麦子上面的皮放进去,分离开麦子和麦子皮。”

那是怎样分离得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对于麦子的认识只局限在麦穗、麦粒上面,知识得片面话不禁让我哑然失笑。三上科学为了降低难度,把米饭一单元作为选学内容,但是,作为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讲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距离遥远,教师为什么不能改革教材,转化为本地的实验教材,利用符合本地实际的资源进行教学。四下的油菜花一单元,对于邹平来说,油菜花是很难找到的东西,本地的油菜仅在长出嫩叶时拔掉,走上市场。我到现在都没有见识过油菜花的模样,别说学生了。

这个机器是风力杨谷机,利用风的力量进行分离,“麦皮远,吹落在远的地方,麦粒近,落在近的地方。”张效远观察后说。

欣喜二笑:盒子分离方法多。

分离粳米面粉的方法,课本上面给出一种提示:反复敲打盒子底,粳米会跳到前面,面粉在后面。学生在了解注意事项后,用摇晃盒子,用手搓漏出面粉,用嘴或者书扇出风吹面粉,用筛子筛下面粉,一粒一粒捡出粳米的等方法,学生在操作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这可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大问题)投入的实验着各种方法。

李亚问:“老师,能用手搓的方法吗?“

宋炎说:“这个还能问老师吗,我们试一试。”

师生共乐之三笑

纸上层析需要孩子们细心的操作,在他们的小心翼翼的用滴管滴到餐巾纸上,看到绿色的边缘渐渐出黄色,惊喜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心中暗喜,探究的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老师已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不是依赖的拐棍。

TOP
9#

着火了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燃点和具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可燃物燃烧与燃点、空气和同一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的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对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分析汇报,学会总结得出结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知道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燃点和具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会利用材料设计合理有据的实验,并会分析归纳总结。

四、课前准备:

学生用材料:(每组)粗细干木条各一、大小玻璃杯各一只、蜡烛2支、火柴、、蚀物缸、实验记录夹三份。

教师用材料:纸条、粗细干木条、猪油、烧杯、大小不同玻璃杯各一只、玻璃片、水槽、燃点表、实验记录夹三份、课件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师生对话:还认识我吗?我来自哪里?步步高电话广告词:相识是一种缘分,小组内也是缘分。珍惜在一起的时间,注意合作,爱护桌上的器材,保护自己。

(评析:课前师生的互动较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  上节课知道了保温杯能减缓物体的温度散失。如果想保持保温杯原来的温度,应该怎么做?

生:不停的加热。

老师如果给你布条、蜡烛等,不听得加热,会怎么样呢?溶化,变颜色,燃烧。

巩固前知。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3  今天研究有关燃烧的问题:关于燃烧你想知道什么?

生:物体为什么会燃烧?为什么会产生热?

师:将在以后一一解决。

教师出示纸片、木块,提问:放在酒精灯的外延上,加热,会同时燃烧吗?

说出你的想法,猜测一下,说出你猜测的理由。

读书P26,提问:从表格中你知道些什么?并且解释自己的的猜测。

思考:燃烧需要什么?从这组数据中知道些什么?

生:需要达到燃点的温度。

两根干木条,一粗一细,房子酒精灯火焰上会同时燃烧吗?

先猜测,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在实验中要小组合作,注意安全。开始吧!

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燃点相同,热传导面积下,热能传导到每个面积,所以细木条先燃烧。

(想知道什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逐一的研究,拓展了科学课堂的空间与时间。猜测——利用书本知识——验证——综合整理信息——表达交流——解释现象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注重探究的过程,而轻探究结果的教育理念。)

4  燃烧是否需要空气?两只蜡烛电然后,用一只杯子罩一只蜡烛,会怎样?

学生猜测。

师:是否和猜测的一样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师投影演示实验。

师:说说你看到的现象,怎么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杯中的空气:教师演示:先点燃,熄灭后放入水槽,倾斜由气泡冒出。阅读课文P27页资料。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这样想的还是你观察到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5  用高矮不同的两个杯子罩住蜡烛,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哪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

学生实验。停下来,整理好你的材料。

(引导学生用猜测的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TOP
10#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知道拱桥、拉索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拉索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带几张桥的图片,大家看一看,仔细观察他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

生:有的拱在上面,有的拱在下面。

师:相同意见的请举手。

展示重庆万州大桥。提问:这座桥桥面在上,桥拱在下有什么好处?

学生猜想:承受的压力更大。水平度较好。

师:桥拱在下面,底下的空间更大,有什么好处?(较大的船只可以通过)

同桌,小组商量讨论,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教师语言干脆利落,学生先猜想,教师再指导)

2、实验:模拟拱桥

很多优点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推测,猜测怎么验证呢?

准备竹片、绳模拟制作桥面。再用细绳固定在竹片的两端,仔细观察。

提问:细绳固定时,有什么感觉?注意合作,有了感想及时记录。

每个同学试一试成型的桥拱,手有什么感觉?外推力哪里去了?绳子呢?

力向什么方向?

再拉,再用力拉,有什么感觉?
                

绳子、外推力、拱有什么呢?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现在说一说发现行吗?带着模型上前面汇报。其他小组可以质疑。

桥面拉紧桥拱,桥拱也使桥面更结实了。

桥拱在中间有什么好处?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要求明确,但是语言显得太琐碎,何不用幻灯片友情提示代替)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

师:你知道有跨度更大的桥吗?是什么呢?生:拉索桥

看一看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可以小组讨论)

桥塔、钢缆有什么作用呢?说明,钢塔拉索有什么作用?

怎么知道猜测的是否正确?

作一个拉索桥。用绳子代替钢缆,用木板代替桥面,桥塔用什么呢?(用书包)

教师发放记录单:先看建议,再过来领材料。为了让活动场地更大些,可以把椅子挪到空地上。

学生汇报研究发现:听一听他们有什么发现?发现他们比你们的多还是少?

钢缆是承重的,它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师出示钢缆幻灯片:每隔一段距离就固定在桥面上。每根钢缆有2万根钢丝组成。

回到刚才的研究:桥面、缆绳角度的变化,越来越大,平了,平角,力最大。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铅笔盒、椅子用什么更合适,教师注重材料的结构性)

4、拓展延伸:

幻灯:黄河大桥、二桥、桥的变化,展示了科学技术变化。

1、
                
课堂教学由浮躁走向理性。目标落实、学生动脑、探究过程严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课堂的理解、行为习惯的养成。

应该比较冷静,看到学生思维主动思维活跃,养成习惯较好。

A:学生自己地整理信息,转向思维。

B:教师不再忙乱,语言少了,启发性、针对性到位,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组织。

二、教材处理

深入:意识到课承接前面的知识能力基础,体现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每课是单元的一部分,既有知识的,也由能力的,前后的联系要注重。

三、课程资源利用有效性

去掉了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有益、有用、有效是目的。学具准备:由数量多,样品多-讲究数量多,结构合理。节约的理念,科学的态度。

四、活动过程完整性。

各环节比较扎实,高年级自主学习时间更长了。

思考1、过程与结论哪个最重要?不能忽视知识的教学。

2、
                
充足的探究时间:必须要拖堂吗?导入简洁

3、
                
学生的回答是否“好、很好。”错误的认识要学生直接相互反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