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浪博客“大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bcb3401000a60.html
为了构建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行为和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速度和程度。我市旨在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八大转变(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目标)。
1.教学目标 促进教师由一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向三维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教师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方法、态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学生要求 促进教师从过分强调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而且要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和研究,采取差异教学,因人而异,分别对待,以体现因材施教、各有发展的要求。
3.教学内容 促进教师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及科技发展,适当拓宽知识面,根据学情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从而真正体现为学生而教。
4.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由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接受性学习,而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趋向的新教学方法,尝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法。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学的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
5.教学活动 促进教师过分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教师要凸显新课程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价值追求,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全面发展本位的转移。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方法。
6.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向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学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包办者”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创设自主、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被尊重,使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心态下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让上课成为师生共同体验与分享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7.教学手段 促进教师由不够重视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积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转变,认真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8.学生评价 促进教师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甄别考试选拔的功能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变。建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改变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观念和做法。
通过上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与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意交往是教学的活力,合作互动是教学的核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我市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必须注意体现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出发,综合运作,实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协同、课堂实施与课堂开发的协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协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2.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应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方面,转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情感体验、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教学中要把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使学习充满激情和活力。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关爱,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各有所长。要注意挖掘隐含在课程中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智力和非智力资源,精心创设一些对智慧和意志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的勇气与热情。
4.过程性原则 教学过程要加强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加强认知过程教学,实现知识、经验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同化”、“顺应”与“建构”。
5.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实施的开放。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的心态保持开放和自由。要加强开放性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敢于标新立异,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6.体验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切身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展。
7.激励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外在的激励(他人肯定)和内在的激励(学习者本身的成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在教学评价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增强学习欲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习不断深入发展。
8.可操作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要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评价指标要素同步做出价值判断。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既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标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作用;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确定、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27 21:58: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