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上《月相变化》
常山县实验小学 项 珍
在阮翔老师上完课,互动评课时,没想到姜向阳老师说要请上过课的老师到台上一起交流。当时,真的有冲动想上去,教研员也一直鼓励,可毕竟这是第一次,心里很害怕,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安排,没有准备,最终胆怯战胜了勇气。
冲动是有原因的,刚好3月份县里举行了课堂教学评比,我上的就是这课, 4月5日,参加了市里的名师送教活动,所以,还是有一些感悟的。
大师的风范是不可相比的,内功深厚,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太阳放在哪儿”成为经典,走进学生,坐下上课,这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的。听完阮老师的课,一直在找我们有什么相同点,设计时又有什么区别,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模拟实验前的思考。
教材上的模拟实验是老师提出的要求,月相变化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阮老师在设计时,在学生交流上半月月相变化情况后,请学生讨论:每天在相同的时间(18:30)观察到月亮位置的变化(每天向东“移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月亮位置的变化和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联系?意在请学生思考,有可能是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能想到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我在教学中也请同学们经历了猜想,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根据这种可能来做实验,实验是有理由的,知道为什么做这个实验。
出示半黑半白球,请4位同学从4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并画下月相。
怎么实现不同的角度呢?
板书画图:
。
示意图:地球小(看做一个点) 月球大
月球的一半被照亮,一半是黑暗的,亮的一面始终对着太阳,要看到它亮面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到这里(师手指绕月球的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月相,可我们现在没有宇宙飞船,也没有那个条件遨游太空,我们现在只能从地球上看月球,那么,怎么才能实现不同的角度呢?
学生猜测: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师同时在地球的四周贴上半黑半白的月球,白的一面对着太阳。)
是不是这个原因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做个模拟实验。
二、以学生的什么为教学基础
阮老师在上这课之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布置半个月的观察作业,时间要定在农历初一到十五,通过观察,学生对农历上半月的正确的月相有关初步的了解,同时再持续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所以,这堂课相当于已经上了半个月。这样的教学是很有效的,以学生的实际观察为基础,是真实的,是自己发现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说。
能像阮老师这样用心的去思考,去做的,实属不易。像我这样的老师就比较偷懒,只是前一天进课堂了解学生,所以一切都从零开始。通过出示十五的月相,请学生说说你认为是什么时候的月相,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很多学生说十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十六等等,从而引出对农历和阳历的解释,让学生知道,农历即阴历是根据月球的运动来定的,所以,我们看到月亮的时候一般用农历表示。
了解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通过给一个月的月相排序获得的(7张不同的月相图),展示交流中发现主要是方向和大小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到底是怎样的?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月相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引出后面的猜测交流。
和阮老师的相比,我的设计就比较枯燥了,只是在课堂中简单交流,学生的经验还是零碎的、无序的,要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课上完后,学生对于月相的排序还是有点模糊。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真的一点也不假。为了弥补课堂的不足,我也布置了观察一个月月相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对观察做了详细的指导:时间、地点、观察月相的大小、方向、在空中的位置等,要求“谁发现了月亮就通知老师,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告诉我她的样子,在月圆之写信给我。”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可学生坚持下来的不多,指导、跟踪调查还有待加强。
教学中加入了有关“阳历”和“农历”(即阴历)的介绍,自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学生不会把时间混淆。
做模拟实验时,小组实验后,增加了请每个小组把观察到的月相,小组统一意见后贴到圆环上的环节。因为,在几次试教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们虽然做过实验了,可画的方向还是不同,小组讨论后,如果发现不一致,重新再实验,最终通过圆环的展示,清晰地可以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以上是我在学习了阮老师的课后,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我也上《月相变化》.doc (, 下载次数:1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8 11:03: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