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科学探究 从“鞋”开始 [复制链接]

1#

[转帖]科学探究 从“鞋”开始

科学探究 从“鞋”开始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武汉教育信息网   
 

一、引言

今天我和501班的孩子研究摩擦力。在课堂的开始,我要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二、案例描述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一个学生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学生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学生的鞋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上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学生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学生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的时候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我可以这样做,一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只脚更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就热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

三、案例反思

一般来说,学校是严肃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出格,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习惯了严格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在过去,别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脱下鞋子,就算衣服扣子没扣完整也是关系到个人仪表、学习风气的大事情,需要好好教育一番;要是真的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脱鞋,老师肯定要大发雷霆或者费尽心机地苦苦劝说了。在我临时设计这个环节的那一瞬间,我也担心会不会让学生产生轻视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但最后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坚持了下来,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我想,穿鞋走路是每个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让学生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原因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老师应该先想想这个知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应该怎样让学生到生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科学课不可能一直拉到野外去上课,课堂上的时间才是主要的。如果学生缺少与生活世界的连接,那么科学课也是照本宣科。要让学生能到生活中,就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怎样把知识溶解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里,在学生对生活的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得才够轻松,毫无雕凿的痕迹。

学生学习需要情境,学习情境需要真实,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生活。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生活中有神舟5号,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同样会飞的奥特曼;我们的生活里有哈勃望远镜,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同样能对宇宙星际了如指掌的蓝猫淘气。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生活里有属于他们的乐趣,有属于他们的精彩。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生活,应该进入学生的世界去,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他们的玩乐中,在他们的游戏中寻找原型,搬到我们的课堂上,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引发他们的遐想,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

我庆幸我的坚持,我的这个出格的设计跟我们的教学目标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也没有矛盾。我们的科学探究流行卷入的说法,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没有全身心的卷入。因为真实,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到三英里处。

一般来说,学校是严肃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出格,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习惯了严格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在过去,别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脱下鞋子,就算衣服扣子没扣完整也是关系到个人仪表、学习风气的大事情,需要好好教育一番;要是真的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脱鞋,老师肯定要大发雷霆或者费尽心机地苦苦劝说了。在我临时设计这个环节的那一瞬间,我也担心会不会让学生产生轻视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但最后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坚持了下来,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我想,穿鞋走路是每个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让学生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原因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老师应该先想想这个知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应该怎样让学生到生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科学课不可能一直拉到野外去上课,课堂上的时间才是主要的。如果学生缺少与生活世界的连接,那么科学课也是照本宣科。要让学生能到生活中,就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怎样把知识溶解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里,在学生对生活的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得才够轻松,毫无雕凿的痕迹。

学生学习需要情境,学习情境需要真实,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生活。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生活中有神舟5号,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同样会飞的奥特曼;我们的生活里有哈勃望远镜,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同样能对宇宙星际了如指掌的蓝猫淘气。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生活里有属于他们的乐趣,有属于他们的精彩。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生活,应该进入学生的世界去,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他们的玩乐中,在他们的游戏中寻找原型,搬到我们的课堂上,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引发他们的遐想,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

我庆幸我的坚持,我的这个出格的设计跟我们的教学目标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也没有矛盾。我们的科学探究流行卷入的说法,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没有全身心的卷入。因为真实,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到三英里处。

分享 转发
TOP
2#

笔头要勤快点.

TOP
3#

教师能抓住“鞋”来做文章,带领学生从教学的实际“卷入”,很自然,也很实在!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4#

哈哈,谁把我的文章拿这里来了!不成熟的想法,还望大家指正哦!
TOP
5#

渔民,你这么好的文章自己不上传,别人只好代劳了!

我学习之后觉得这课上得非常有科学味儿,学生显然充满了兴趣.

关于老师本人,如作者所说,他用这样的形式上课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了来了,这种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学习!向渔民学习!

TOP
6#

学习了,好办法.
TOP
7#

一般来说,学校是严肃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出格,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习惯了严格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