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71号丝工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绍兴区71号丝工作业专贴:

绍兴区71号丝工作业专贴:

读书笔记 :

1.科学教师需要了解科学的本质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2指导学生“探究”首先要理解“探究”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3公民的义务 科学教师的责任

——读《地球不再安全-李松环境文集》有感

4.常沐心的春雨  升华爱的境界

——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

5不必人人做栋梁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教学实录及反思:

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打开课堂学《科学》

3亲近我的大树

原创文章 :

1.亲历才有活水来

2.做科学教育坚实的垫基石
    
3.巧用高锰酸钾演示水的对流

以前上网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应该也有一些成绩.参加过一次现场活动:2006年6月3日上虞城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22:42: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教师需要了解科学的本质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对于科学的本质,我没有很深入地去理解过。

但是,在读了喻老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的第一个专题“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后,我才明确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可以大体概括为“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的课堂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实质。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对“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老师准备了烧瓶、烧杯、小玻璃瓶、大小不同的气球、瘪了的乒乓球等许多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其中的大气球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好几个组的学生都选择了用大气球来设计实验。有的组把大气球吹大一些后架在装热水的烧杯上,痴痴地等着气球的进一步涨大;有的组把大气球套在烧瓶的口子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无奈气球太大,烧瓶太小,实验迟迟不见明显的现象,在教师规定的实验时间快到的时候,一个性急的男孩一把拉下气球,吹大后又套了上去……在这里,学生并没有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也没有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后来的交流中,教师也没有发现学生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在这里,一种过分追求成功的功利心理在指使着我们的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又从何而来。

由此想到,我自己的课上也并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朝着科学的本质迈进,在今后,自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修养,为揭示科学的本质而努力。

 

TOP
3#

指导学生“探究”首先要理解“探究”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接触科学已经三年多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在科学的面前有些忙于应付,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去理解科学,还没有从本质上了解科学。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其他老师,我相信很多老师跟我的反应是一样的,可能说出科学素养等词语,在初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后,虽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定义,但至少让我清晰一点,帮助我解决心中的某些疑问。

科学性质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课标指出:科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我对科学探究尤其感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1.要真正理解科学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必须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课标指出:科学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7个步骤。

就小学阶段而言,科学探究最主要的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上,即搜集资料环节上,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特别是三年级,刚开始接触科学,他们心中全是好奇,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观察,因为在整个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从观察一棵大树到观察蜗牛、蚂蚁等,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渗透观察的方法,他们看到的跟以前看到过的也没有什么两样,从而对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2.探究的活动要踏实

探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看来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不用端端正正的坐着,所以不论让他们探究什么都很高兴,但我们要尽量去引导,让他们的探究有意义。探究的活动一般有这样几种:观测、实验、游戏、分类和问题解决等几种。

但是在现实中,经常看到教师简单把“活动”当成“探究”,以为活动越多,探究就越深入,这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只有那些精心组织的、经过活动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提高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3.探究的材料要精心准备。

用新课程的理念上出有味道的科学课,工夫还要花在平时。作为科学教师,一方面要多积累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真正的领路人。

TOP
4#

公民的义务
            
科学教师的责任

——读《地球不再安全-李松环境文集》有感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地球不再安全”——那样紧迫的字眼,那样扣人心弦,驱使我很快地打开书本,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另人深思的文章落入眼帘。

本书的作者李松是一位新闻记者。本书的内容是一位新闻记者眼中的环境问题。本书的宗旨是将环境问题由严肃化为通俗。本书的愿望是吸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及关注。本书的风格是直白和坦率。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的心声,应该是一个普通公民应该看到的一切。

是的,地球已不再安全,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危机和海洋环境破坏、酸雨污染等。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所以,“假如没有了黄河”、“掩鼻游江南”、“体谅绍兴”、“掏钱买环境”就成了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现实,虽然有“这个日那个日”,但因为大多数人“太狭窄的环境意识”,我们就还是只能无奈地看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保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科学教师肩头沉重的责任!

 

TOP
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4 13:02:06编辑过]

TOP
6#

不必人人做栋梁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读于丹《庄子心得》是无意间的事,却使我深有感触。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态,质扑的语言,浅显的哲理,通俗的讲解了中华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道德观,解读了交友理念,人格修养,人的良知与意志,宽怀与仁爱,正直与气节等。读来平易,丝毫无那种造作,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感觉,也没教师爷的嘴脸,让我感觉离孔子很近,更觉此书真的道不远人并引导我辈走近传统文化的源地,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今天,,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令我耳目一新,心旷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启发。

文中提到: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个提醒吗?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在教育教学中,也有大境界之说,追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境界,是一种小境界,而发掘所有学生个人的特长,使其在某一方面能有杰出的成就,着才是合乎常理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大境界,为教师者,需要目光长远,为学生全面、长期的发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TOP
7#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火柴1、蜡烛1、烧杯2、水、筷子1、勺子2

盐、糖、马铃薯2等。

演示材料:水槽、水、马铃薯、滴管、实物投影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
            
观察马铃薯的沉和浮,发现问题。

1、师生问好。

师:我来自北海小学,姓蒋,初次来到鹤池苑小学,今天将与大家一起研究科学。从同学们的问好声中,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很懂礼貌,也很自信。这节课中,咱们还是要像个科学家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专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2大家看,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如果老师把这两个马铃薯放入水中,它们是沉还是浮呢?

生:小的浮,大的沉。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小的轻会浮,大的重会沉。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没有人发言)

师:看来,我们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小的浮大的沉;还有一种认为两个都是沉的。你们都没这么玩儿过?

生:(都摇头)没有。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看谁猜的对?好吗?(演示: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放入水槽的清水中)

生:都是沉的。

师:下面我们换一种玩法。(出示:另一个放有液体的水槽)还是这两个马铃薯,我把他们放入这个水槽中,会怎样呢?仔细看现象。

生:(惊奇状)都是浮的。                  ——3

师:哎,这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水不一样,这个有雾水。

生:刚才那个是冷水。

生:这个是盐水,这个水槽里有沙粒。

师:你过来仔细看看,是沙粒吗?

生:不是沙粒,是小气泡。

生:这个水槽里是盐水。

师:她认为这个水槽里是盐水,谁支持她的观点?

生:(举手,无人反对)                                   ——5

二、
            
研究液体的改变

(一)证明水中加了东西。

1
            
讨论验证方法:

师:你们认为它是盐水,怎么证明呢?

生:尝一尝。

师:这个方法行不行?能尝吗?

生:行,一尝它是咸的就知道里面有盐了。

生:不能尝。在没确定这个东西是什么之前,应该先闻一闻。

师:看来,鹤池苑的同学实验习惯非常好,随便尝的方法不卫生也不安全。尝不行,他想到闻了,谁支持他的观点?

生:(大多数人举手)

师:那你来试一试。(让该生到前面来闻)

师:能闻出来吗?

生:不能。

师:看来,闻的方法不行,接着想。

生:用手摸一摸有没有盐粒。

生:不行,盐化在里面了。

生:放在锅里蒸一蒸,盐就出来了。

师:你是怎么想到蒸这个方法的呢?

生:在电影里人们把盐煮到棉袄里,再把泡棉袄的水蒸一蒸,盐就出来了。

师:她的意思是用火来加热,可以把盐弄出来。那我们可以来试一试,给这个水槽里的液体加一加热,好吗?                                             ——10
生:(点头)

2
            
设计实验计划

师:现在让你们来做这个加热实验,你怎么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注意点什么?(出示:火柴、蜡烛、金属勺子2个)能不能用桌上塑料盘里的东西来设计实验,研究两杯水有什么不一样?先商量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13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实验方法?我们请他一边说一边做,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不对的帮他纠正,没想到的帮他补充。

(指名到前面来,该生一边说一边演示,师生发挥集体功能帮助他修正实验方法。

(大家在点火方法,废火柴棍的放置,取液体的方法,用外焰加热(课件),安全,加热清水与盐水的对比实验设计,结晶物能不能尝?时间问题,分工合作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16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指名,该生拿着实验材料用实物投影汇报。)

生:我们先把蜡烛给点燃,然后从1号杯中用滴管取23滴水放入1号勺子,在外焰上加热,加热一会就开始冒气,干了以后比较干净。再用干净的滴管从2号杯中取23滴水放入2号勺子,也在蜡烛外焰上加热,水干了后有白色的东西留在2号勺子。

师:你能描述一下2号勺子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样子的?

生:白色的,像油漆一样粘在上面的。

生:小汤勺上有细细的、白色的粉。

生:小汤勺上有许多盐。

师:怎么说就是盐呢?

生:盐是白的,这看起来就像盐。

师:你的意思是说像盐。不一定是盐,那还可能是什么东西?

师:同学做得很认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观察也很仔细,对小汤勺中的白色物体,还做出了许多可能性的判断。到底是不是你们所判断的这些物体呢?这些白色的东西是不是盐?

师:凭我们现有的经验,证明不了它就是盐,可能是别的东西,这种态度才是科学的。我们只知道这里加了东西,但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是什么物体?

生:水是透明的。

师:加进去的东西也看不见,是怎么回事?

生:化在里面看不见了。

师:化在里面看不见了,这种现象科学上叫什么?

生:溶化。

师:这种现象叫溶解。虽然我们证明不了它是盐,但是我们知道有一种类似盐的东西溶解在水里了。                                                       ——20

师:通过研究我们知道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可是在溶解了某样物体的水里却是浮的,在刚才的2号杯中,我们用加热的方法看出来老师在里面加了东西。可是我们自己并没有是试过在清水中加入某种物体,然后看着马铃薯浮起来,想不想试一试。
                        

(二)证明加入可溶解物质的水是否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师:你认为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什么?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东西(出示:盐、糖)你们选取其中的一种来试一试,究竟它能不能起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作用,好吗?每个组选一种,你们选什么?

师:那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谁来给大家指导一下?

(我们用1号杯中的清水,在里面加入盐或糖,怎么取盐或糖—用塑料勺子;怎样算一勺—平的一勺;放入清水中,怎样让它溶解得快些—搅拌,搅拌时要注意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尽量没有声音;溶解后,预测马铃薯是沉还是浮,放入试一试,继续实验,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及时记录实验情况)                                 ——23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部分组浮不起来。

师: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指名)你先说说你们用的什么?用了多少勺后马铃薯浮起来了?你们组为什么不成功?

师:通过前面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呢?

师:那怎么有的组一开始失败了呢?怎么回事?

生:放的少,没放够量。

师:我们在没改变马铃薯本身的情况下,我们改变液体,加的东西能溶解,还需要足够的量,马铃薯才会——

生:浮起来。

(师板书:浮)                                            ——33

(三)比较清水与盐水的重量

1、师:那么,加了足够盐或糖或其他物体的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它与清水有什么不同?(重量)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2、要比较清水与盐水的重量,要用到称重量的工具,我们实验室经常使用天平,这是已经调好的天平,左右基本保持相平。

3、现在,我直接把两杯水分别放上托盘,这样对吗?(演示直接)为什么?

4、要相同体积比较。三年级时我们学过测量液体的体积可以用各种量筒或量杯,今天,老师也用量筒量取各100毫升的清水和盐水放入相同的杯中,量取液体时,眼睛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处相平。

5、现在放上天平,看结果如何。——同样100毫升的清水与盐水,盐水明显比清水重。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马铃薯上浮的吧?想了解更多知识,请在课外继续查找答案。

6、趣味实验: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瓶子,瓶子里有三种液体:咳嗽糖浆、清水和油,还有小番茄、塑料块和泡沫块,他们在瓶子里的位置各不相同,请小朋友与你们的科学老师一起研究,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38

三、
            
拓展

师:该揭开谜底了,这个水槽里放的究竟是不是盐呢?
生:有可能是盐,也有可能是糖。
师:反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能溶解的东西。
师:你们的2号杯中,放的的确是盐,但在老师的杯中,放的是一种能溶解的叫七水硫酸镁的物体,这是泻药,知道什么是泻药吗?拉肚子的药!(师生都笑了)你们说能尝吗?

生:不能。

师:回家可以用马铃薯或鸡蛋给你的父母做一做今天和老师做的沉浮变化的小实验,再给他们讲一讲这里面的科学道理。如果你还想研究,请你了解一下关于死海的知识和更多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比如课文P48中有关水银的奥秘。在以后的科学课中与你们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继续探究吧!

四、收拾整理器材。

1、  烧杯中的水倒入塑料桶,烧杯和马铃薯放到指定地点。

2、  蜡烛、火柴、金属勺子等剩余材料放入信封,拿上来。

3、  收拾废物杯,倒入塑料桶。

4、擦干净桌子。

TOP
8#

打开课堂学《科学》

——《测量物体的温度》案例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这样界定《科学》的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需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本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们《科学》教师每天都在为这些而努力。但是,常常发现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下了课意犹未尽,下节课还要接着研究这个问题。如果这样,虽然有利于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是教学计划无法实施,最终的目的无法达到;如果违反了学生的意愿,又不利于保全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很多《科学》教师实在感觉到非常矛盾。我自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则是以“放”为主,提出了“打开课堂学《科学》”的主张,具体实施上有“课前积累”、“课堂开放”、“课后延伸”三大工程。下面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一课为例说明。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测量物体的温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液体(水)、气体(空气)、固体(沙子)的温度的过程。

2、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3、尝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尝试小组内相互评价。

4、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温度测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测量空气时的耐心等待。开水的测量。

三、材料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用:玻棒式温度计4只、开水、热水、温水、冷水,烧杯;气温表。

四、教学过程:

初试牛刀,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前布置学生去学习测量水温)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温度计,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尝试测量了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今天,我们首先来完成一个小小的挑战: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你是否能科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哪些小朋友有信心来试一试。

(下面呼啦啦举起来好多小手)

3、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请你用温度计测出这杯水的温度,并告诉大家。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看他的操作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为什么?

4、学生操作(2位)。

5、交流。

我认为董金同学手拿温度计的位置不对,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的。

我认为董金同学把温度计拿出水面是不对的,这样液柱马上就会下去的,温度根本就读不准了。

我认为董金同学看液面时视线是斜的,这不对,因为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看水平面了,应该……

……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很多学生多发现了操作者操作中的问题,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给了其他的学生。)

6、其中操作者我董金也不服气地举手了:“老师,我们家里没有能够测水温的温度计。但我昨晚测量了体温,我就是把体温计拿出嘴巴才看温度的,医院里也是这样的呀,否则怎么看温度呀?”

(大部分学生一听有道理呀,就一下静下来了,这时大概有45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我知道!”)

7、我叫了班里最小、平时很难安静听课、实验的寿正淳,他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地回答:“体温计的结构与今天我们课堂上使用的玻棒式温度计不同,它在靠近液泡的地方……”

(他的回答使教室中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寿正淳激动得满脸通红,第一次像个一年级新生那样在座位上坐得笔直。)

放开手脚,人人学习测水温。

1、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测量水温呢?小组讨论。

2、今天我们要学习测量一杯冷水、一杯温水、一杯热水、一杯烫手的水的温度。

3、思考:怎样能够得到一杯温水?怎样让温水成为热水?有哪些方法可以让热水成为烫手的水?

4、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话要跟其他同学说?

(友情提醒:注意安全!)

5、学生测量水温,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添加热水,调配水温。并巡回指导。

冲出围墙,烈日之下测气温。

1、学生提出:“老师,水的温度我们都会测量了,空气的温度应该怎么测量呢?”

2、有学生马上应答:“我认为方法应该差不多。”教师提示:测量空气温度和测量水温有什么不同?

3、我们每个小组要测量至少4个地点的温度,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呢?在测量当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讨论一下。

4、分组测量,记录。

(巡回中发现有一些小组高效率地完成了任务,就提醒他们可以用同样科学的方法去测测其他不同地方的气温。)

5、交流数据:有什么发现?

(在交流中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能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问。)

打破时空,测量更多物体温度。

这时,离下课已经没有几分钟了,有学生就提出来:“老师,能不能在课后借我个温度计,我想去测量更多物体的温度。”

我问:“为什么?”

学生答:“我觉得不同的物体的温度应该是不同的。而不同的温度对物体肯定是有影响的。我想了解更多,想去研究里面的奥秘。”

很多学生都附和起来。我也兴奋而动情地说:“大家这样想,这样做,我太高兴了,我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我很荣幸……”

下课铃响了,学生都依然兴致勃勃地研究着……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去做一个商场里的导购小姐,卖力地向顾客推销自己所负责的商品。我所做的,只是准备了一些实验用品,设计了几句表扬学生的话,还有,就是做了几个愉悦的表情。当然,更庆幸这些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在配合我的课堂。

但其实想穿了,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在学习完《温度和温度计》后,我布置学生去学习测量水温,大部分孩子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只要去做,不论对错,他在课堂上一定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能、评价他人的不足,这种心态的吸引下,课堂的第一个活动设计就一定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在这种效果的吸引下,学生也更乐于与他人一比高下,学习也更有劲,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再加上教师偶尔的“装疯卖傻”、对学生的有选择的言听计从、在课外学习上所给予的关切和帮助,无一不能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能激励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在《科学》学习上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所以我所说的“课前积累”、“课堂开放”、“课后延伸”三大工程,其实就是教师上课,功在课外,多做点课前、课后的准备,少说点课堂上单调的说教,让学生真正乐学、能学、善学,做科学教育真正的受益者,成为真正的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的义务,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的真谛。

 

TOP
9#

亲近我的大树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背景:

观察是学生了解外界环境,获得知识的一种最为直接、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科学信息的基础。但观察一样物体,是否就是只拿眼睛去看呢?对成人来说,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树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但他们平时所获得的只是一些零碎的信息,而且大都停留在视觉的感知上。要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观察一棵树,从而培养他们科学、全面进行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打下基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认知。

案例描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我的大树》中,我安排了一系列亲近大树的活动。

活动一:激趣引路。

1.在上课最初,让孩子们说说怎样观察一棵树,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用眼睛看,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曾经用眼睛看到了什么信息。

2.引导: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可以怎样观察?

3.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言。

4.小组讨论可以怎样全面地观察一棵大树。

活动二:亲近大树。

1.由于我们学校校舍几年前重建,所有的绿化都是新近栽培,所以所谓的我的“大树”,也就比碗口粗不了多少,我们的观察材料也就只能如此,但孩子们不介意,全体学生热情高涨。

2.在每个小组的大树前,我让孩子们把眼睛用布蒙起来,然后用除了眼睛之外的所有感官去感觉大树、亲近大树。

3.孩子们的方法可真多,我大致罗列了一下:

用手摸树皮的光滑粗糙程度;

用脸蹭树皮;

用鼻子闻树干、掉落的树叶的气味;

侧着耳朵听树上有没有小动物活动的声音;

把耳朵贴在树干上,说是听听有没有水流的声音,有没有像人那样有血液在流。

用手去量树径。

拥抱大树。

这些亲近大树的方法,让孩子们真切地体验、了解了一棵活生生的树,了解了大树以及大树周围的环境,并且也进一步明白:科学观察的方法原来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所以在第三个活动(描述大树)中,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决无雷同,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在相同的问题上都有不同体会、不同的见解。

此外,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自选活动,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在星期天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完成:让爸爸妈妈带着到有一些大树(数量和品种多些比较好)的地方去,然后蒙上眼睛,让爸爸妈妈领到其中一棵树的旁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大树,一边观察一边描述,最后,在爸爸妈妈的牵引下离开大树,解掉蒙眼睛的布,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找出刚才亲近过的大树。

学生对此课外作业兴趣盎然,很多学生下课后都来询问不清楚的地方,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双休日过后的第一节科学课,就有很多学生要求汇报自己实验的经过以及自己的收获,课堂十分活跃,学生的描述也非常详细有创意。

教学反思:

在真切的体验中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亲近自然界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们之所以不能经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责任还在成人,我们害怕孩子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接触不卫生的物体、受到伤害,甚至有更多的家长认为这会导致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滑坡等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老是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亲近自然的权利。这是很不公平的!

如果家长、教师首先为学生的安全、卫生作好铺垫,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较强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然后把亲近自然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充满灵性,学习的成效也就自然与众不同。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也特别能追求多样的、别具一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TOP
10#

亲历才有活水来

          ——有感于一节充满疑问的实验课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已经做了整整十一年的科学(常识)教师了,大大小小的实验做过无数,杂七杂八的书看过许多,学生的疑难问题凭着头脑中的积累以及灵活的引导,也总能解决个八九不离十,所以,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再是新手了,已经有资本在忙碌的课堂教学之余去适度地放松一下。甚至,在新课程实施后,我依然侥幸地认为:自己应该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凭借对前两轮教材的熟悉和平时比较扎实的教学基础,“迁移之,改进之,享受之”,让自己的工作多些悠闲,少些忙碌。所以,在碰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在以前《常识》或者《自然》中曾经出现的内容时,我会想当然地少做课前准备实验。

但是,今年三月中旬的一节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亲历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课前充分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碰到或出现的可能,并去尝试面对这种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科学的引路人,成为其真正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一节充满疑问的实验课

三月中旬,我们在学会了组装简单的电路、制作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各个部件的基础下,开始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课前,学生准备了大量材料,要在课堂上检测其导电的能力。

在简单的导入课堂后,我切入正题:“如果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之间连入一根导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踊跃发言:“以前的课堂中我们已经做过实验了,灯泡一定会亮!”

我请了一个学生上来连接,灯泡亮了,由于实验非常简单,学生反映比较平淡。

我随之提问:“灯泡亮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又踊跃举手:“电流从检测头连着的导线通过去了,电路通了”。

“可是,老师课前也做过这个实验,灯泡并没有亮,大家能不能帮我会诊一下,我的电路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高了。我把没有剥去塑料皮的导线直接接入了两个检测头,让学生来指出毛病,于是,导体、绝缘体的不同就很快区别开来了。

随后,学生们开始动手检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物体的导电性。我四处巡视着,指导学生的实验。

§成功的引导

孩子们检测的大多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只要稍加点拨,马上能够理解。

走到邵山组,他们正在检测自己带的铁制的文具盒的导电性。只见四个学生经过轻声讨论后,在各自的科学文件夹检测报告预测一栏都谨慎地写上了灯泡亮。然后开始有条不紊的实验,但是,三次实验,无论学生们怎样变换角度和力度,灯泡沉默依旧。四个孩子迟疑着不肯在文件夹上记录,嘴里不停地说:“不对头……”我悄悄跨前一步,没有说话,用两个食指在文具盒掉了漆皮的地方一搭,轻声说:“再试试好吗?”学生们心领神会,几秒钟后他们就叫起来:“亮了,亮了,这才正常!”“可是刚才为什么不会亮呢?”“对了,肯定是因为表面有一层油漆,这么说,油漆是绝缘的……”“那我们测测我们坐的凳子吧,那金属表面也有油漆……”

§两个大问号

1、水到底是不是导体呀?

走到章彦组,四个小家伙正端着一杯水准备测量,见我过来,马上问我:“老师,把水接入检测器,你猜灯泡会不会亮?”我说:“试试不就知道了吗?”心里暗暗想:“水是导体,灯泡当然会亮啦!”(其实这个实验我从来没有亲自去做过,指导我的无非是从书上得来的间接经验。)我满怀信心地与学生一起等待着实验的结果。可是,一次、两次、三次……灯泡执着地不肯亮,我也焦急起来。

周家昊说:“我知道了,我们这杯是纯净水,应该用自来水……”换了自来水,依然无效。又一个学生说:“我从书上看来,水肯定是导体,灯泡一定会亮的,但可能电流太小了,如果加入盐就会好的……”没有盐,孩子们建议下课后再来研究。

可是,在课后,我们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新电池从两节加到了六节,却仍没有看到灯泡亮起来。我只好无奈地说:“电流太弱了,如果真要让灯泡亮起来,恐怕只有两个办法—或者增加电压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制作一个电流放大器。等我设计好了合适的实验方案再与大家一起研究吧!不过水是导体那可是千真万确的,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孩子们略带失望地走了,临走前,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看不到水让灯泡亮的实验,我对我们课堂上的检测结果实在有些不信任,你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2、塑料怎么也导电?

钱羽晟拿来了一支CC果冻,也从瓶颈的位置接入了电路检测器,煞有介事地在那里摆弄着。我看着他们四人专注的样子,也被吸引了,加入了他们的研究队伍。本以为瓶颈部位是塑料做的,不可能点亮灯泡。谁知一会儿功夫,灯就亮了。这下,小组成员都惊呼起来:“钱羽晟,你是不是把两个检测头直接碰在一起了(果冻瓶颈较细)?”
                

钱羽晟检查之后说没有。

这下小朋友们又议论纷纷:“不可能呀?塑料怎么会导电呢?”

“我从书上看来,塑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绝缘体呀!”

“如果塑料能导电的话,那很多用电器上面的塑料部分我以后都不敢碰了,要电死人的!”

学生议论纷纷,然后都把目光对准了我。

我仔细地检查了他们的电路,没有看出什么有毛病的地方,但是也很奇怪灯泡在这里为什么会亮,考虑了一下,我说:“这确实又是我们课堂上碰到的一个大难题,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但有几种可能供同学们参考:一、瓶颈破了,果冻漏出来了;二、果冻外包装内面是锡纸,可能导电;三、塑料长期接触水一类的物体,质地发生变化。还有很多种可能,大家可以去自己研究……”

我的收获超过学生

这节课在其他班上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让我突然之间有了很多的感慨,我觉得在这样的氛围中,本已平静的教学生涯,忽然间又生动了起来,就如刚刚走上讲台的瞬间,我又豪情万丈,心中原本已经凝固的思想,忽然间又流动了起来。

我想在课后抽时间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以应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提问。

我想在课余时间把课堂上碰到的、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整理成册。

我想制作许多课堂中真正有用的教具,为学生排忧解难,为教学锦上添花。(比如电流放大器——尽管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做到!)

我想……

太多的想法,如雨后春笋般印入脑海,起因:只为一节不成功的实验课!只为我投入地融入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真正与学生一起在亲历科学。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桶水,自己有一缸是远远不够的,有一池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寻找一个源头,可以一辈子提供流动的活水,清洁、新鲜、甘冽……

我也一直在寻找属于我的活水的源头,今天,我终于发现:与学生一起亲历科学,寻找激情,发现问题,这才是我教学的常青树,事业的活源头。

亲历才有活水来!

 

TOP
11#

巧用高锰酸钾演示水的对流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水的对流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现象,如果不借助于其他的物体,学生很难看到具体的实验现象,也就很难理解水这一种进行热传递的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过使用木屑或者对流实验器来进行教学,但发现使用木屑等实验时间太长,而使用对流实验器虽然实验比较成功,但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平常形式下的水的对流,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而且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相当烦琐,在相邻两节课中间的十分钟,很难做完准备工作。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高锰酸钾来进行实验,发现只要为学生提供1~2颗高锰酸钾,就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形象,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准备好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实验器材,倒一杯冷水,架在三脚架上。

2.在冷水中投入1~2颗高锰酸钾固体颗粒,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位置,可以看到高锰酸钾颗粒划出一条紫线后就停留在杯子的底部,紫线也基本不动。观察半到一分钟左右,可以发现高锰酸钾的位置及形态基本没有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推断此时杯中的水基本不流动。

3.用酒精灯加热。大约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高锰酸钾紫线由底部升起,缓缓上升,到达水面后转向外侧,继而改为向下运动,一直到达烧杯底部。就这样周而复始,水受热之后的运动过程在高锰酸钾的帮助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实验时间很短。而且由于采用烧杯作为实验器材,烧杯的形状与其他如水壶、锅等有类似之处,因此学生在理解了烧杯里水的运动后,也就理解了生活中其他地方的水热起来的情形。

实验的注意点:

1.高锰酸钾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2.在实验中,如果放入的高锰酸钾颗粒超过一颗,或者在放入时导致出现很多条紫线时,要引导学生盯住最先升起的紫线,目光跟随一条紫线活动。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在看到的现象中理解紫线运动与水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又能在抽象的现象中分析其因果关系,从而真正理解对流运动。

TOP
12#

做科学教育坚实的垫基石
                

        ——由《科学》课程标准看科学教师的定位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电灯、电话、电视机,上天、入地、潜深海,曾经,这些人类做了几千年的梦,又或许是梦都不敢梦的事,都早已成了现实,成了历史。而今,电脑、互联网,宇宙、机器人,又太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谈论中,而不再有如见怪物的一惊一咋。因为历史证明了:科学,能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科学,能给予我们最优质的生命享受。
            

于是,对于科学,我们敬而不畏、敬而不远,相反,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才呀呀学语的婴幼儿,都开始接触科学,我们的宗旨,要让科学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一个科学铸就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由此,感觉到科学教师肩上沉沉的担子。该如何胜利完成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要清楚自己身为科学教师的定位。
                

1、做学生学习科学最心甘情愿的服务者。
                

从《科学》课程标准中可以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即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以上教学理念中可以看出,科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量比以前的《自然》或《常识》课教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科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好某一种版本的某一本教材,让学生单纯掌握书本上某部分的知识;工作的时间,也不再仅限于短短40分钟的课堂,而是穿越了时间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随地为他们学习科学提供帮助;工作的场合,也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样,对于一个科学课教师来说,具有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改变以前高高在上的命令式教育教学方法,在各个方面做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尽心尽职的服务者。不仅在思想上要树立这一种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切切实实做好服务工作。
            

2、做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最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作为一个服务者,就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然后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与被服务者之间建立一种比较新型的关系,以利于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比如朋友型的关系,师生之间一下课就是朋友,任何话题都可以谈论;顾问型的关系,找一些学生成为自己的常务顾问,并鼓励每一位学生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颠倒师生型,你做老师,我做学生,各自体会一下对方所处的境地,从而可以更好地合作;假拟血缘型,你很像我的……等新型的关系,使学生面对老师不仅有话可讲,而且愿意讲心里话,这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出现问题能对症下药。使服务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为灵活,更加能够适合每个人的特点,以保证学生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也更能保证学习的成功。
            

3、做学生学习科学最默契的合作者。
                

在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合作的意向和能力,争取在与别人的合作学习中,学到比个人学习更多的知识,融洽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提倡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家庭与社会的合作等各种各样形式的合作。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又要不时表达自己在与人合作过程中的愉悦的心情,自己通过合作得到的更多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合作者的感激之情和自己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
            

二、要丰富自己身为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
                

从《科学》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科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动植物知识、物理化学知识、生命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势必涉及到更多、更细小的问题,有时学生的问题又十分偏,这样必定造成教师在解答学生提问时出现一些比较窘迫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教材和教参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所需,有针对性的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收益无穷的。

教师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那就要开源不节流!
            

1、              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也即: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力争成为学者型教师。
            

所谓学者型教师,是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适合于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的学者型教师呢?
            

首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这是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动力。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进行探研式学习。探研式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研究同步并行,且相互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
            

获取教学专家技能。学者型教师要有教学专家的专业技能,可突破人类信息加工的一般限制,提高信息操作的自由度和运用度。  
            

学会创造性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教师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通过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创造性的审视和分析。
  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只注意专业学科教育的"高、精、尖",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许多学科的知识,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也是造就学者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2、教师要广泛利用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博览群书、请教周围有相关知识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员、上网查阅资料等多方面的途径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3、所掌握的知识要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外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中都要注意运用,并及时了解世界科技界的新闻,吸收新的有用的信息。
            

三、要提高自己作为科学教师的各项能力。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时代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需要在教学语言、书写、仪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的能力、课堂调控的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心理洞察力及指导的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否则,科学课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反,有可能扭曲学生心目中科学的定义,使学生养成错误的科学思维习惯。所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了的要求,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各方面的能力。
            

四、要注重自己作为科学教师的每一个科学习惯。
                

主要包括教师的动手实验习惯、思维习惯、答题论证的语言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等多种习惯。
            

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作为科学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在科学日益重要的今天,让我们严阵以待,尽力做好一切准备,在科学教育的战线上,为人类新的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