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ike.soso.com/v125230.htm?ch=ch.bk.innerlink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命史。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参书上59页第二段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学生会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两只蛾尾对尾。可能还会发现蚕蛾在产卵。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蚕蛾的形状像平常看见的飞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安排了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5 18:01: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