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067学员爬爬虫重新整理的作业 [复制链接]

1#

宁波067学员爬爬虫重新整理的作业

学号:067    网名:爬爬虫   姓名:桑建辉

自评分:总计( 87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51)学分,选修学分(36)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得( 15  )学分。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得(  12  )学分。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得( 12   )学分。
   

4)利用QQ等积极发表观点,得(  8  )学分。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得(  4)学分
   

2、选修任务合计(  36 )学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8  )学分 www.yyxxkx.com/bbs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8 )学分。 www.yyxxkx.com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10   )学分。 www.yyxxkx.com/bbs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www.zjxxkx.com/bb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0:24:0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一直努力中……
TOP
2#

以下是读书笔记共5篇:

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重读《科学究竟是什么》片断

上课,《植物的叶观察》,在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叶后,开始观察植物的叶,教师要求先选择其中的几片叶子进行观察,要求说出说观察到的特点。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生:同样的叶子有大有小。

生:叶的颜色是红色的,也有黄色的,还有的像彩虹一样。

生:叶子的边缘有一个个的小齿,好像是一把锯条一样。

生:叶子的炳断了。

生:叶子的柄上还有一点点白色的水,像牛奶一样慢慢的流下来。

生:……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很生动,很形象,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系统的说出说观察到的叶的特征,观察的顺序也没有理顺,并且,很多学生只注意到了细小的一些方面,但是忽略了对不同的叶子进行特征上的比较。听完这课,我不由想到了观察的目的,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观察到更多的内容,更多有条理的内容,并希望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记得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对科学观察的目的有所描述,特地翻开重读。

《科学究竟是什么》p63明确指出: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一开始就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科学家的观察和艺术家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并且以自由落体运动现象的描述说明了科学家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而艺术家的思考这是艺术化了的,加入了艺术家自己的对事物的情感。看到这里,想到了喻老师以前给我们上课时给我们举过的一个例子: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会说出:一道道的紫色像彩虹一样在水里散开了。学生的描述形象吗?很形象。但是不是理性的。在这个艺术化的描述中没有描述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特征。科学家的观察记录是有“对”“错”“真”“假”的,这个描述是属于客观的描述,是出自对自然变化的思考,而艺术化的描述则多用“好”“差”之类的评价,其中必然掺杂了个人的情感,是属于主观的评价,在我们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艺术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在描述时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情感上的东西的参与。

关于观察的目的性,《科学究竟是什么》也用大幅的篇幅说明了“假说”在科学观察中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都在遇到不同的人,但是如果一下子要你回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遇到什么人,恐怕很多人都得使劲思考后才能回答,并且还会遗漏很多很多的内容。这就是由于自己在经历这些事件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记忆的原因。但是如果提出了观察的目标,那么,不管是哪个人,在一定的事件内,都会用各种方法去达到观察的目的。而假说,我认为就是为进行科学的观察建立了一个目标。只有在存在假说的条件下,才会思考出猜测性的回答,就会对后期的观察起到指引的作用,才会用各种观察的结果来验证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假说的提出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未被证实的理论,而后期的实验观察则是在这种假说的指导下进行的,直到被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或是推翻。假说直接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我觉得,在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观察的目的,以目的指导我们的观察过程,才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科学观察结果”了。

读《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和策略》――采用形成行评价有感

上个月买到这本书,很薄,很早就听说过这书,据说是不错的。翻开粗粗浏览了一下目录,有了一个简单的印象:本书从探究的意义,到儿童探究的特点,到科学探究的评价都有一些说明,而对于我来说,目前着重在思考的是如何进行科学课的评价,于是迫不及待的翻到了关于评价的内容,书中的评价分两块:评价的内容和科学探究的评价。而评价的形式主要以形成行评价为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体现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为了帮助学和教。结合平时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有效的形成行评价必须涵盖我们想通过探究式学习获得的重要的学习结果,必须注重评价过程技能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位学生当前的基础。“评价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引发的行动”――詹姆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必须做的及其小心,要考虑到评价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毕竟这些评价还要反馈给学生,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评价总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评价过程中,要使评价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不应该包含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的成份,即每个学生得到的是与他发展有关的反馈,避免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判。看了这章不久后,我上到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在学生已经知道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后,让学生尝试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做一个小船,不过很可惜,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动手能力的限制,做的很多小船破了,漏水了,造成实验的失败,这时,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作出评价,那么是直接评价学生做的不好,告诉学生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还是让学生继续分析自己的造船经过,让他们自己找到原因做成功实验呢?根据学习的结果,我告诉学生,他们的想法很出色,认为做成小船能让橡皮泥浮在水上面,但是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认为做成小船就能让橡皮泥浮在水上,让学生分析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接着才评价学生:刚才做的非常好,想法也非常好,把橡皮泥捏薄,使体积增大,有很多小组已经快成功了,但是制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能不能让成功的几个小组派代表帮助其他小组呢?学生同意了,很快实验就获得了成功。我认为,在这个上课过程中,体现最突出的就是采用了形成行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为了突破障碍,同意了向其他人学习,结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进步。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帮助了他们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的形成行评价也为期末的总结性评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读“决定孩子一生的8种能力”

在书店,一眼看到了一排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全球20多个国家18000000人抢购”,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特地购下,进行学习。奎尔·哈德曼认为以下8种能力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Ø         抉择能力

Ø         策略思考能力

Ø         学习能力

Ø         判断风险能力

Ø         道德能力

Ø         独立思考能力

Ø         化解危机能力

Ø         生活策划能力

爱因斯坦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使自己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能做的更好。可以这么说:思考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基石。现在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思考的能力弱了,只会不停的背,背,背,而不知道举一反三。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还是出现在我们这些已经是做了孩子的父母,老师的身上。反思我所任教的科学课,科学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很多课,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例如:假说的提出,一项观察实验的完成等等。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才能更好的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率,更有价值的思考,喜欢思考的人具有以下特征:

当事情的发展不合逻辑时,他会怀疑

会用推论的方式来思考事情

具备观察,分析,质询问题的能力

喜欢穷究事理

不怕遭遇难题或挑战

综上所述,回忆以下我们的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课有没有重视孩子的合理思考?平时的上课是貌似科学课,实际上还是以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呢?还是为了期末的书面考试而让学生大背特背呢。我也上了几年的科学课了,我觉得我们的科学课其实每一课都在训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而且是让孩子边实践边思考,思考的目的性强,我们不能忽视和小看了他们的思考结果,他们所思考的结果无论对错,都不是随意的,它们经常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理性,并且紧密地建立在证据和经历地基础上的。我们的科学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当他们有机会去思考,有机会培养自己的技能,建构起自己的观点和概念时,他们就会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而真实的理解,享受思考的乐趣,享受探究科学,探究未知的乐趣。

         重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19关于评价的一些思考

今天重读了喻老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19关于评价,再结合从上学期开始自己试点的课堂评价方法,感触较多。科学课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课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动手前的动脑学生们能做的很好,设计实验很多也能设计的头头是道,但是一动起手来,很多学生就会忘了把观察到的,思考到的记录下来,而且这时候很多课堂常规也会被遗忘的一干二净,出现了乱抢材料,大声讨论,合作失败等等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在思考究竟利用哪些手段能顺利的达到我的目标。我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对于低段常用的小红花一类的奖励手段已经很难在他们身上起到作用,经常性的课堂表扬又没有起到积累评价的作用,于是我想到了使用数据库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一个记录,可以随时查询学生个人成绩和小组合作成绩,同时也可以按得分的高低自动进行排列展示。于是做了一个小型的mdb和asp结合的数据库记录,展示程序,按照4人小组的方式录入数据库,在上课时,见到哪个学生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就随时发给一张加分卡,也包括上课纪律,和小组其他同学的配合,实验完成情况,实验记录汇报情况,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等等都可以作为加分依据,在达到了一定的分值后系统还会自动出现各种动画图标以示奖励。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实验,发现学生的科学课越上越好了,对自己的分值排名越来越重视,因为分值越高意味着总成绩越好。现在我的科学课是越上越轻松了。

附件包含图片http://www.zjxxkx.com/bbs/viewFile.asp?BoardID=4&ID=494

http://www.zjxxkx.com/bbs/viewFile.asp?BoardID=4&ID=495

初读《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以前一直存在一个疑问,我们嘴上在说,建构主义,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建构主义呢,经过培训班的学习,又重读了此书的一部分,了解到了一点点,也对以前的学习作了一点补充,建构主义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如下:让学生暴露思想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阶段――应用科学家的观点,学生交流,理清观点,去伪存真,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我的理解:在科学课中,首先就要求我们明确的知道学生目前的知识和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状况,不管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多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再利用上课的过程对他们的观点进行重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观念进行科学的重组和整理,最终形成科学的成果。回顾我们的科学课,有多少节课是按照这样的方式上下来的,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但是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做到,我想,学生的科学素质又会有多大的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0:04:48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3#

以下是教学实录片断和反思,共4篇:

                                    课堂导入的案例反思――《奇妙的指纹》

 

课堂的导入是学生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从自身认识前概念到构建新概念的开始。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明确探究的方向。

案例1:《奇妙的指纹》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上面有没有东西?

学生的回答:没有东西

            有一条条的纹理

            有黄色的小点

            有黑色的一个斑纹

            ……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用自己的一个手指在这张白纸上按一按

           一学生上前用食指按了一下,其他学生使劲伸头朝前看。

师用银粉刷刷出指纹后给双手举起学生看。

前排学生“哇”一声惊呼,后排学生使劲往前挤,也想看一看。

……

分析导入的效果: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成功的激发了,但是没有激发学生关于指纹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休眠状态。问题出在哪里?第一,教师出示白纸后的提问大而空,目标的指向模糊,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理所当然的对这张白纸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观察回答的结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想,第二在让学生用手指采集指纹的过程中没有让所有学生看到,也直接影响了后面关于如何正确采集指纹的讨论。用银粉刷刷出指纹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这是一个让学生观察的好时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白纸上并没有发现指纹,那么现在的这个指纹为什么回显示出来?它的清晰程度如何?由于指纹比较淡,处于后排的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导致课堂比较混乱。

案例2 《奇妙的指纹》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用手按一下。谁愿意?你来试试。用手按一下。(师左手比划一下。生上台,实物投影演示)

师:你们能看到手指留下的痕迹吗?

生:不能。

师: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教师用指纹刷刷一刷)大家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很惊讶)

师:你们身上有指纹吗?

生:有。

师:在哪里?

生:手上。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老师刚才采集下的指纹清晰吗?

生:不清晰。

师: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采集出既清晰又完整的指纹吗?那你来试试。你用什么方法?

分析导入的效果:导入直奔本课研究的主题:指纹  直接让学生在白纸上按下指纹并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每个学生都看得到,都能根据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没有看到留下的痕迹?然后教师用银粉刷刷出了指纹,学生亲眼看到指纹的出现,也有了探究的冲动,有了尝试收集指纹的想法,同时,让学生观察按指纹的过程也为如何采集一个清晰完整的指纹打下了基础。指纹痕迹在从“隐”到“现”的过程也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了矛盾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见,一则优秀的科学课导入设计能为学生做好学习的铺垫,有利于教学中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出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发展。

 

 

 

                                                                      关于显微镜标本的制作和观察一课的反思

 

又一次上到关于生物标本的科学课了,回忆起仪器室内还有很多学生以前做的标本,甚至还有不少是90年代的,但是做显微镜标本还是第一次。

今天早上学生给我带来了好东西――一盒盖玻片,上节课讲到标本制作的时候,偶然提到实验室只有载玻片,没有盖玻片了,恰好一个学生的家长是生产标本,光学仪器配件的,他马上从家里给我拿来了一盒,还带来了不少载玻片、盖玻片和标本分给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结果在上课时马上就用到了,现场制作了很多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获得了极好的效果。课后分析本课成功的原因:1、虽然该生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对科学课的兴趣比较浓。2、不但他能自觉主动带来上课需要的材料,其他同学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带来了不少做标本的材料,为上课解决了材料问题。我在班级中特地进行了表扬,我想该生的上课自觉性会进一步体现,这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3、对于全班学生来说,得到了最好的制作材料,对于科学课的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浓厚了,在本节课中,基本上没有听到大的声音,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觉的观察和记录。4、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在巡视中,对每一个小组自制的标本也进行了观察,发现都做的很好,在普通的手持显微镜下清晰的看到标本的细节。可惜的是,由于实验室的载玻片不多,为了4个班级的循环上课,不得已让学生把做好的标本丢弃了,实在是一大损失啊!另外,以后上到这课的时候,我想不妨也讲一些保存标本的方法,把做的比较好的标本还是存放在仪器室内,方便以后的展示使用。

 

 

 

                                 关于这学年使用网络数据库记录评价的反思及改进意见

试用了一个学年的网络记分册,发现有如下几个优缺点:

优点:

1  在班级和实验室网络畅通的情况下,记成绩方便,形象化,及时,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很大。

2  期末统计比较方便。特别是同一小组学习的学生,可以明显看出合作的情况如何。

缺点:

1  由于当时的设计比较简单,关于什么原因得到加分,不能清楚的记录。

2  学生总有向上的要求,很多学生要求把得分最高的几个显示出来,我不能做到。

修改

1  扩充数据库,记录每个学生每次因什么原因加分。

2  在首页展示做的特别好的几个学生的名单,给予表扬

3  以更多的动画,展示学生得到的成绩,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施教《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反思

教学片断1

    结束4接线头暗盒的教学,进入推测内部是怎样连接的教学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检测结果推测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并把推测的图画在记录单上。

生开始推测,画图,师巡视,在巡视中发现,11组学生只推测出了一种有可能的接线情况,分别是1-2相连,1-3相连,2-3相连。第九组学生推测可能有2种连接的方法,除了第一种外,还有1-2相连,1-3相连,但在四人小组内产生了分歧,2人认为,这种连接不可能,另2人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我们推测出了几种可能的接线,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很快,1-2相连,1-3相连,2-3相连的方法学生们都没有异议,认为这样连接是有可能的。

师:有没有第二种可能的接线呢?

第九组学生比较犹豫的举手。

师把第九组推测的1-2相连,1-3相连的线路图展示在投影上。开始共同分析是否推测正确。

师;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来检查一下。1-2通路

全体学生:对

师:1-3通路

全体学生:对

师:2-3通路

大部分学生:不对

就此,争议出现了,部分学生认为2-3没有直接连线,这个电路应该是断路,部分认为,这也是通路,不过却说不出理由。

师:我们实际测试一下。(拿出明盒,在明盒的1-3连上电线,让一个学生当场测试,证明是通路)

师:为什么这样的接线对2-3来说也是通路?

一个学生举手,有点犹豫的说:因为电可以由21再到3

师:假如我们把连接1-21-3的电线拉直,那么连接1-21-3的电线就可以看成同一根电线了。这样的话,2-3也是通路。

学生大悟,露出明白了的神情。这时又有几组学生开始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可能的接法。1-2通路,2-3通路

另一生:还有1-3通路,2-3通路

至此,学生完整的推测出了4种可能的接线方法。

反思:在上这一课时,学生还没有学过前面有关的6课内容,最主要的是还没有学过《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和《导体和绝缘体》两课,对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

 

一直努力中……
TOP
4#

以下是3篇原创文章:

                              

                                  科学课堂导入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们先来看一则导入:上课的内容是《我们的小车》,上课前老师出示了一辆玩具遥控车,在平台上演示操作遥控车,然后又让几个学生玩玩遥控车,这时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已经逐渐高涨起来,这时教师趁势出示了一辆模拟小车,车上放上两个螺丝代表两个人,然后又出示一幅秦始皇铜车马图,问学生:这辆车靠什么运动?让学生继续介绍自己知道的车并介绍靠什么运动。最后才提问:怎样让平台上的小车运动起来?粗粗一看,设计一环紧扣一环,从吸引学生兴趣-出示研究目标-出示铜车马图-介绍自己知道的车-怎样让小车运动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已有知识的整理过程,并把整理的结果运用到当前研究目标中去。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再去观察学生,学生的研究兴趣已经不是很浓了。这个导入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从玩玩遥控玩具车开始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了,这时应该直接进入讨论的主题: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的,怎样才能让平台上的小车运动起来?这样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讨论中来。从多节科学课的导入来看,一则优秀的课堂导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因而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入客观实际的生活,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入内容的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导入: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课前讨论一个问题:木头重还是铁重?学生在逐步的讨论中,逐渐了解了物体之间要比较重量要考虑到物体的体积大小等多种因素,要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就为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打下了基础,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自觉的考虑了多种比较的因素,在最后,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不同体积同重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和“不同重量同体积的物体,重量越轻越容易浮”这个概念。另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一位老师用一个装了磁铁的小球变魔术,让学生猜测魔术的奥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有趣的讨论或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其次
        
导入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矛盾冲突

一节课的前期导入除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激起矛盾,展开一个问题。并将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主题活动的线索,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了解空气》一课的实验导入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气球,要求学生吹大,学生很容易就吹大了气球,这时,教师出示一个装在瓶中的气球,要求学生也把它吹大,学生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认为这个太简单了,可是多次试吹的结果无法把气球吹大,引发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验中的认知矛盾,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开始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里,教师的导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了矛盾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科学课堂延伸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承担着科学启蒙的任务,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科学课目标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如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延伸,真正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成为了我们值得探索的方向。

一、延伸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总有着特定的兴趣爱好,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延伸的时候以这些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就能投其所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通过对凤仙花的种植和观察已经累积了不少的种植经验,也总结出了一套观察的方法,这时候的他们对其他植物的种植也发生了及其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速生的植物让他们继续种植,观察,记录,最后和凤仙花的生长做一个对比,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探究的成果也会相应的增加很多,前几天恰好校长拿来了几个“家庭果园”,是邻镇的产品,我试种了一段时间,感觉还不错,主要的方式是在一个盒中放入了木屑,以木屑和泥土混合的方式进行种植,既便于观察发芽成长的情况,也方便了管理。

二、延伸内容应具有开放性。由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学生具备的探究能力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课外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自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制作我们的小乐器”这一课后,学生对各种材料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体现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延伸活动:根据自己喜欢的乐器,能不能从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中选择出合适的材料,制作出一个和喜欢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差不多的小乐器?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科学学习经历。

三、延伸过程应该是一个关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科学技能把技能应用于生活,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目标,而在课堂延伸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能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个性,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创新的活动激发学生情趣、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关注延伸活动中学生出现的极具创新特征的另类活动,并及时引导,帮助其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并体验探究成功的成就感。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保护鸡蛋》一课的课堂延伸――让学生设计保护更多鸡蛋的装置。结果有学生提出:在原有的保护装置的基础上在各个方向上给装置加装类似气球的装置,能减少碰撞时的冲击力;在缺少保护材料的时候,可以在蛋底置放一层沙,也能起到保护鸡蛋的作用等等。种种另类的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体现了科学运用于生活,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课堂延伸寓教于乐,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课堂延伸将课堂知识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科学课引起效率低下的常见原因

1  活动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学生在单个活动中时间过长。科学课很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提高科学素质。但是否学生活动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探究越有利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调查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师选择的是校内的一个小花坛,花坛中约有12种左右的植物,对学生提出了调查要求,知道植物名称的写名称,不知道的就用图的方式来进行记录,同时记录所调查到的植物数量,调查时间为20分钟。可是事实上,由于我校得花坛不大,学生们在短短的15分钟内就已经调查完了,由于预计的调查时间还没有到,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调查,结果很多学生玩起了找到的一些小动物,直到20分钟后学生才回到教室进行讨论。

2  教学实验材料准备不当。我在上《是清晨还是黄昏》时,因为要用模拟实验来证明地球自转和清晨,黄昏的关系,特地在上课前就把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放在了学生桌上。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在进行到这个模拟实验时,学生迟迟没有结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发现,学生在模拟实验结束后对地球仪产生了兴趣,一直在找地球仪上的各个国家。我后悔莫及,早知如此,何不按照教材所示,使用一个普通的小球,这样不会出现一节课时间不够的情况了。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例子:在上《我们的小车》一课时,原来预计装一辆小车的时间大约1分钟,可是实际上小车整整装了5分钟还没有结束,究其原因,学生材料中的小车车轮质量不好,在安装时稍稍一歪就会破损,甚至有些车轮安装孔闭塞,无法插入车轴,教师此时则疲于奔命,忙着更换材料。在对拉力与小车的运动的关系进行探究时又碰到了同样的材料质量问题,导致40分钟过去了,任务还只完成了一半。

3  材料出现的时机把握不对。一位教师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在学生的活动计划完成后就把酒精灯等一系列的材料下发到了小组,下发后就开始提出具体的实验的注意点,可是这时候已经没有学生听了,都开始点燃酒精灯实验。教师费了很长工夫才让所有组都停下,听完了注意点后再次开始。可惜,这么多时间由于教师出示材料的实际不对而浪费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平时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强化工作没有做好。一位教师上《气温的变化》一课时,花了整整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正确看温度计,其实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已经学过了,由于当时对怎样看温度计的技能没有进行强化联系,导致到四年级时又浪费时间让学生重新学习,使科学课效率低下。

一直努力中……
TOP
5#

下面是一份教学设计:

发贴心情

 
                                

《流动的空气》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流动的空气”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难点。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对自然界中的风已经十分熟悉,也会比较容易的制造风,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对空气会流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建立“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本课是引导学生用气味和烟为媒介把看不见的空气流动变成直观的,可以闻到的、看到的路线,从而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才产生的。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求知道风的成因,还要学习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
                                    

②能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风的形成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
                                    

②知道空气流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
                                    

3.科学知识
                                

①认识到空气流动形成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②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风车,小电扇,空气清新剂,纸条。
                                    

学生材料准备:香,火柴,铁丝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用风车引入,研究的兴趣
                                    

1、出示一个小风车,你会玩吗?玩玩看。
                                    

你能让它转得快些吗?怎么做?能让它转得慢些吗?怎么做?
                                    

小结: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2、今天把风车拿到外面,风车能转起来吗?今天外面有风吗?你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办法发现风的存在吗?

(二)利用电扇制造风,了解风的成因,形成概念
                                    

1、教室里风的存在(利用电扇制造风)

教室里面有没有风?你有什么办法使教室里产生风?
                                    

2、打开小电扇,让一个学生感受风,了解风的存在。

3、请大家想想办法也让后面的同学看到或感受到风的存在。

4、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关掉电扇问:现在电扇与人之间有什么?有风的时候,中间还有空气吗?两次中这段空气有什么区别?(流动)板书课题:流动的空气
                                    

5、形成概念:这段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当空气流过我们脸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谁能根据刚才的实验体验说说怎样才能形成风?(生汇报)
                                    

小结:当有风时,空气就会流动,没有风时空气停止,反过来说,当空气流动时,就有风,空气不流动时,就没有风。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让我们制造一些风,让你的同桌感受一下。
                                    

板书: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了解风的大小
                                    

1、刚才我们已经制造了微风,你能制造出更大的风吗?怎样让同学们感受到你制造的大风?
                                    

制造一些微风,吹在脸上,空气流动的速度快吗?制造一些大风,吹在脸上,空气流动的速度快吗?
                                    

2、猜猜看,风的大小与空气的什么有关?(流动速度越快,风越大,反之越小)

(四)研究教室里空气的流动
                                    

1、我们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吗?理由是什么?

   如果教室里的空气没有流动,理由又是什么?

2、请学生提出研究方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吗?)设计后讨论。
                                    

3、 实验1香味的传播,先预测,在图上画出香味的传播路线。实验2谁闻到了香味就举手,

教室各处的空气流动一样吗?
                                    

实验3烟的流动,预测:如果空气在流动,烟会怎样?

如果空气不再流动,烟会怎样? 学生实验并用铁丝模拟你看到的烟流动的样子。
                                    

4、学生实验
                                    

5、实验交流汇报: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机动内容]:如果把教室浓缩成一个盒子,开口的地方就是教室的门,烟路会怎样走?如果换个开口处,烟路又会怎样?能用实验说明吗?

你能制造出热风吗?
                                    

(五)小结并延伸: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空气的流动和我们的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玩玩风车,并让风车转得慢些和快些。
                                

 

 

 

 

 

 

 

 

 

 

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风的存在。
                                

 

 

 

 

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学生讨论:如在电扇前放一张纸条说说现象及感受体验。
                                

 

 

 

学生讨论前后两次实验后中间一段空气的区别。
                                

 

 

 

 

 

 

学生感受“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风,感受空气的流动和风的关系。
                                

 

 

 

 

 

 

 

 

学生感受空气流动的速度和风的大小的关系。
                                

 

 

 

 

 

 

 

 

 

 

学生设计证明空气在流动的实验。
                                

讨论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进行预测和实验后的流动路线的比较。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应得到两种烟流动的情况:1笔直向上。2向一个方向流动。
                                

并用铁丝模拟看到的烟。
                                

 

 

 

 

 

 

 
                                    

让学生发现风车能转动的奥秘并了解风车的转速和风的大小有关。
                                

 

 

 

 

 

 

 

 

 

增加对风的感性认识。
                                

 

 

 

 

 

学生可以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了解风的产生,风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把看不见的风变成看得见的,摸的着的,学生有了体验就会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具备较深的切身感受。
                                

 

 

关系到“静止的空气不会形成风,流动的空气才会形成风”的重要的概念认识。
                                

 

 

 

 

从开始的“制造风”到“感受风的大小”到“讨论空气是否流动”到最后建立“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的概念,体现了一个“体验-讨论探究--形成概念”的过程。这个概念的形成完全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升华而来。
                                

 

 

 

 

 

 

 

 

 

 

从微风吹到脸上的感觉到大风吹到脸上的感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流动的快慢和风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的开始。研究更细致,精确了。
                                

 

 

 

 

 

 

 

 

 

先预测香味传播的路线,后进行实验对比传播的路线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教室里的空气流动情况。
                                

 

 

 

烟的流动特征很复杂,也很难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汇报清楚,用铁丝模拟能“凝固”观察到的现象,便于小组间的观察和交流。由此可以说明教室里各个地方的空气流动是不一样的。
                                

 

 

 

 

经过一节课的探究,学生对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延伸应用,紧密的结合了上课的内容,又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伸。
                                

 
                                    

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空气流动快――>大风      空气流动慢――>微风
                                

作业设计
                                

见实验表1    实验表2

 

 

 

 
                                    

课件设计思路
                                

1、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流动速度快形成大风,流动速度慢形成微风。2、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室里香味的传播路线,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实验表1

教室里的空气是否在流动呢?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

□空气在流动        □空气没有流动      

我们想怎样证明

 

 
                                    

我们需要的材料

 
                                    

我们打算怎样做?

1

2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想法

 

 
                                    

 

 

 

 

实验表2

香味在教室里是怎样传播的
                    

   

 

 

 

 

 

 

 

 

 

 

 

 

 

 

 

 

 

 

 

 

 

 

 

 

 

 

 

 

一直努力中……
TOP
6#

以下是这一段时间负责的课题,调查研究和科学课有很大的关系,特此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上传。是一个初步的计划。指导学生调查的课题。

     家乡的交通研究方案的初步构想

 

一、绘制家乡的交通路线图

绘制前的准备工作:怎样绘地图的简单方法,认识地图方位,安全等

绘制简单的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图

我的感想

二、寻找家乡的交通图
   
收集历年来家乡的交通图,认识简单的地图符号

        研究交通图的变化

        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

        我的感想

三、调查家乡的交通状况

        调查公交状况
        
客流量

公路,铁路交通车流量的调查

      车流量最大

      车流量最小

我的建议

四、家乡的交通安全
       
各主要路口车流量的调查

        各主要道路的交通设施调查

        行人交通安全知识的调查

        我的建议

五、设计家乡的交通路线

        查看家乡的交通图

根据流量设计合理的交通路线

我的调查报告

一直努力中……
TOP
7#

所使用的部分调查材料

                                                          家乡的交通

一、设计意图

马渚镇地处姚西,萧甬铁路,省道线,余马公路贯穿全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车辆日渐增长,交通安全事故常有发生;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交通压力逐渐体现,在上下班高峰,车辆经常堵塞。极大的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选取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学生的实践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交通情况,懂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通过向有关部门提改进建议,向公众宣传交通安全等活动,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家乡交通的状况,在调查,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激发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通过向有关部门递交建议书,以倡议书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讨论选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交通的兴趣和热情。

2、  制定分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过程:

1、讨论:我们家乡的交通状况如何?交通状况有没有阻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展示交流讨论的问题。

3、  整理筛选问题

以上问题中,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

哪些问题我们没有条件来研究?

整理最后可以研究的主题。

4、  把问题变成选题。

绘制家乡的交通路线图;比较历年来家乡交通状况的改变;调查家乡的交通流量;调查家乡的交通安全情况;设计家乡的交通路线……

5、  小组选择活动

说说选择的理由?

打算怎样进行你们选择的活动。

            6、交流怎样开展活动的一些想法。

活动二:绘制家乡的交通图

      活动目标:

1、  认识简单的地图符号。

2、  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绘制简单的地图。

3、  初步感受到家乡的交通状况。

         活动过程:
           1
、说说我们家乡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路线?分别从哪里通向哪里?

           2、能说出每条路的方向吗?

3、认识一些简单的地图符号并画一画。

4、  学习使用指南针定方位。

5、  绘制家乡的交通路线图

绘制家乡的交通路线图

绘制时间            

          小组成员                                   

需要准备的工具及作用

 

 

 

 

 

 
                                

小组分工

 

 

 
                                

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附绘制的交通图

 
                                

我的感想

 
                                

 

               6、说说自己绘制交通图后的感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交通标志

   活动目的:

1、开展小组调查,根据小组的调查情况,设计交通安全倡议书,准备向有关部门递交调查报告。

2、在校内或者校外开展一次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活动过程:

1、  交通标志是我们交通安全的保证,你认识交通标志吗?

2、  师出示常见的交通标志,说说它们的含义?

3、  你还认识哪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4、  平时见过的,不认识的标志有吗?能不能画下来,一起讨论一下?

5、  小组从绘制的交通图中自由选择一条路,确定调查的起点和终点。

讨论: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调查过程中的注意点:注意保管和及时整理资料,调查后的展示方式。

组织学生讨论活动的资料整理收集的简单过程(访谈,照片记录,录像,手抄报,统计数据,调查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表格

6、  调查家乡的交通标志

           

 

 

 

 

 

 

调查家乡的交通标志

      调查时间            

      小组成员                                  

调查的道路(从哪儿――哪儿)

所看到的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含义

标志设置是否合理

 
                                

 
                                

 
                                

 
                                

 
                                

 
                                

 
                                

 
                                

 
                                

 
                                

 
                                

 
                                

 
                                

 
                                

 
                                

 
                                

 
                                

 
                                

 
                                

 
                                

 
                                

 
                                

 
                                

 
                                

 
                                

 
                                

 
                                

 
                                

 
                                

 
                                

 
                                

 
                                

 
                                

 
                                

 
                                

 
                                

 
                                

 
                                

 
                                

 
                                

 
                                

 
                                

 
                                

 
                                

 
                                

 
                                

 
                                

 
                                

 
                                

 
                                

 
                                

 
                                

 
                                

 
                                

 
                                

 
                                

 
                                

 
                                

 
                                

 
                                

 
                                

 
                                

 
                                

 
                                

 
                                

 
                                

 
                                

 
                                

 
                                

 
                                

 
                                

 
                                

 
                                

 
                                

 
                                

 
                                

 
                                

 
                                

 
                                

 
                                

 
                                

 
                                

 
                                

 
                                

 
                                

 
                                

 
                                

 
                                

我们小组的建议

 

 

 
                                

7、  调查结束后思考:道路上的交通标志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更改?

8、  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成我们小组的建议。

活动四:调查家乡的交通状况

 活动目的:

1、通过道路车流量的调查,了解家乡的交通状况

2、在校内或者校外开展一次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活动过程:

1、                     一条路上一天要经过多少人,多少车,这条路是否符合人们出行的需要,在调查交通标志的时候我们想到过这个问题吗?

2、                     怎样才能知道某条路一天要经过多少人,车?

3、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调查一条路上的交通情况。

4、                     小组交流自己的设想。

5、                     在调查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6、                     小组选择一条主要道路准备进行调查,确定调查的地点和时间。

调查家乡的交通状况

调查时间            

      小组成员                                  

经过家乡的公交车

    公交车名称

              经过路线

 
                                

 
                                

 
                                

 
                                

 
                                

 
                                

车流量的调查

道路

调查时间

经过的车辆数量

行人及自行车数量

 
                                

 
                                

 
                                

 
                                

 
                                

 
                                

 
                                

 
                                

 
                                

 
                                

 
                                

 
                                

 
                                

 
                                

 
                                

 
                                

 
                                

 
                                

 
                                

 
                                

 
                                

 
                                

 
                                

 
                                

 
                                

 
                                

 
                                

 
                                

 
                                

 
                                

 
                                

 
                                

 
                                

 
                                

 
                                

 
                                

 
                                

 
                                

 
                                

 
                                

铁路流量的调查

每天大约几列火车经过

 
                                

间隔时间

 
                                

我的想法

 
                                

 
                                

 
                                

 
                                

7、                     调查后交流调查情况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五:我为家乡设计交通图

活动目的:

1、  通过前面的四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家乡交通的不足之处。

2、  通过设计家乡的交通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宣传发动群众都来关注交通安全,关注交通建设。

活动过程:

1、  通过车流量,交通标志的调查,你认为家乡的交通路线设计合理吗?

2、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3、  小组讨论并设计家乡的交通图。

思考:设计交通路线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些什么?

 

 

设计家乡的交通图

      小组成员                                  

   认为家乡的交通路线合理吗?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怎样改进?                                                           

                                                                    

                                                                    

我为家乡设计交通路线图:

 

 

 

 

 

 

 

 

 

 

 

 

 

 

 

 

 

 

 


4、交流我们的交通设计方案。组长负责汇报调查情况,组员随时补充,教师补充和简评

的基础上,汇报自己的感想,对成果进行补充和整理.

5、谈话:我们已经调查了家乡的交通状况,发现了家乡交通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让有关部门重视存在的交通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交通安全问题呢?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办法:写倡议书,倡议全镇人们注意交通安全,向交警部门提出建议,增加交通信号标志,在车流量大的道路上增加交通指挥员。向镇政府递交调查报告,建议改善交通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宣传活动计划

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照片,录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加以评价。

评选活动的最佳成果。

 

 

 

 

 

 

 

                  活动宣传方案
            

               小组成员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形式

 
                                

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人员分工

 

 

 
                                

活动注意事项

 

 

 

 
                                

 

一直努力中……
TOP
8#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