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 62号 大漠飞鹰 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林泳桥

杜威于1909年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1年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能动地在对自然事物、现象或科学对象的认识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提出问题或假设,并运用一定知识基础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验证假设的途径、方法,达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以探究为核心的“五环节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环节一、开放式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就能在学生脑海中掀起思维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环节二、探究质疑: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科学知识的过程。科学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得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也就使得孩子们能在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环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失败的分析和错误的判断,就能逐步增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于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提供前提和动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

3、要给学生以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科学课中强调的学生自己探究的课比较多,几乎每一个实验都可以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比如说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中,为了验证声音的产生而做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探究质疑的过程。教师在这其中只提供实验材料,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其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验证假设,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是否可行。下面是课堂教学片断: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穿好蜡线的纸杯和水,一组是六弦琴和纸片。你们要想办法使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并能看到声音。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填写表格)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我们组商量着用手捋蜡线,蜡线动杯子动,杯子里的水也会动。

师:有补充的吗?

生:我们组要用力捋蜡线。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这样能更清楚地看到声音,听到声音。

生:用力捋蜡线松手时速度要快。

师:这样做可不可以呢?

生: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修改好你的实验计划,如果有什么新的想法也可以试,同时做好记录。

师:(选择第二组六弦琴做实验的小组)你们组怎么做的?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把纸片盖在弦上,用手弹琴,琴声出来的,纸片会动。

生:我们组把纸片的一端插在弦上(生示范),弹琴,纸片也会动。这是由于弦在振动的原因。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做实验,并且汇报)

生:我们组成功了。(生拿着表格汇报)纸杯里的水泛起了波纹,把蜡线松开的时听到了声音。我们组的假设是成立的。

生:我们组也成功了。弹六弦琴时,纸片动了,我们也听到了琴声。我们组的假设也是成立的。

师:关于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生: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生: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

生: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要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环节三、回应反馈:是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设计科学探究的途径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洪亮、有条理、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

下面是法国“做中学”课题研究组所设计的一个“水和面包进入到人体的哪个部位?”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问题的提出和初始概念的收集

教师首先应该确认班级中任何一位学生都没有采取特殊的饮食措施,然后给学生分发面包和水,进而组织一场有关这些食物在体内发生何种变化的讨论:“水和面包会进入到人体的哪个部位?”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附有人体轮廓的纸,并要求学生画出面包和水在体内的通道,给食物流经的器官命名。

集体分析学生的答案

在集体讨论开始之前,可先要求每位学生和他的邻座互换答案,以便比较各自的结果。在讨论中,学生们很可能会使用一些诸如“尿尿”和“巴巴”的孩子用语,教师应该选择适宜的时间教会掌握相应的科学用语:“小便”和“大便”。在教他们这些词时,教师应注意避免让孩子感觉恶心。教师回收所有的图纸,将其按类别划分,将所具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一组学生给出一张描述表。

收集学生的问题并提出假设

每个小组指定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他们关于食物转化的观点,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自由地为他们的观点辩护。教师不急于给他们找出正确答案,而让他们尝试找到可能的答案。

下面是学生们有分歧的结论或者有困惑的地方:

   

   

  

一个还是两个入口?

一个还是两个出口?

一根还是两根管道?

通过胃?

消化是如何进行的?

什么是消化?

什么是消化不良

什么是呕吐?

如何区分好的与坏的食物?

水是否变成尿?

好的食物是如何被利用的?

大脑是否补充养料?

血的作用是什么?

上述讨论促使每位学生能够重新考虑他们各自的想法,并进而积极地寻找新的论据以便参与讨论,提出新的假设。

……

环节四、互动深化:互动深化是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能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互动深化不仅涉及发现和提出问题;假设结果;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查阅并整理资料;揭示结论、表达与交流;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感悟等。

具体地讲,在科学互动深化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明确的要求: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要达到以上目标,单靠学生是难以完成的。于是,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参与者”、“决策者”和“促进者”,要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和科学教育的研究者。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关注,给学生以帮助,在互动交流中把 “做”科学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方法、途径教给学生,在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

(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2)在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方案时,要善于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方法并亲历探究;

(3)帮助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

(4)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这个环节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体验成功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环节五   开放式小结:新的课程理论中“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理论要求我们重建新的教学观和“学生”概念,即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运用开放性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解释和结论,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际活动,让学生在真正平等、互助、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评价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优良的课堂评价机制,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体向推动全面发展转变。

TOP
12#

  科研能力的提高在于坚持

——读《小学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有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小学科学研究方法》一书,对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行了充电。

本书分为五章。其中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系统思维方法。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方法理论性较强,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一些教育现象。

对我来说,教育科研是是意见比较困难的事,以前也曾经接手过一个课题的研究,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搞课题的能力都不足,最后是不了了之。学习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搞科研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下决心要做,是否有恒心坚持。

一要勤学。读书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进行研究的基础。我认为:我们不是理论者,更不会像大学教授或理论专家有自己理论研究的流派,但我觉得搞研究必须要理论支撑,因为理论可以让人睿智、敏捷,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要敏事。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我们平时常常为各种事务所累,对身边的各种问题习以为常,敏感性不足。其实只要我们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三要善思。思考和反思是研究的灵魂。当我们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我们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在解决过程中解决得怎么样、结果是否满意,需要深刻的反思。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要得法。教育值得我们研究的范围很广、类型诸多、主题不一、内容丰富,但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思考着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能否发人深思,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有无反思,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是否从中可以得到启迪。

教育科研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她包孕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科研,我们的教学就更精彩!
TOP
13#

科学的本质

——读《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有感

科学的特点:

科学具有几个独特的性质:

1、摒弃一切权威和权力主义。许多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证明架设的正确性。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有大多数的科学工作是证明架设的错误性,而不是正确性。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对皮亚杰工作的争论。皮亚杰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非常有限的部分,即在瑞士读私立学校的孩子们。许多研究者反对皮亚杰的工作,是因为他所考察的对象不能代表他得出的结论的全体,然而,当其他人试图推翻这一理论时,却很难,从而使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科学是诚实的。科学家每宣布一个研究发现,都会激励他人对实验进行重复操作,来否认或证明架设的合理性。

3、科学反对超自然解释。

4、科学是怀疑的,坚决摒弃绝对真理的观点。科学家们承认说自然界中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一度被认为是真理的牛顿运动定律,也要经历一定的怀疑。确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牛顿定律的例外。

5、科学是崇尚“节俭”的。“节俭”也是素质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要求的是:“学校应有选择地强调那些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能,这样才能集中精力于质量而不是数量上。”

6、科学寻求一致性。

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的这些特点,只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他们才会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辩证的对待每一个科学原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学思结合。

TOP
1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