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078号追求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宁波区078号追求作业专贴

(追求,原“水中的倒影”)

必修任务

1)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3)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在每个作业前面请先注明作业类型,比如:读书笔记、教学实录和反思、评课文章等。

目录:

必修任务完成情况:

1、读书笔记:

(1)书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题目: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书名:《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题目: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3)书名:《科学究竟是什么》   题目:科学的观察是一种理性的观察

(4)书名:《真实性评价》   题目:让真实性评价成为事实

(5)书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题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

2、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

(1)课名:《我看到了什么》 (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单元:植物

(2)课名:《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版本:教科版  年级:四年级  单元:溶解)

(3)课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单元:沉与浮)

3、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

(1)评陈东平老师的《调整钟摆》一课

(2)原创:教研策划案例:记一次《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处理》网上沙龙活动

(3)原创:教学案例:我们决不放弃

4、在线主题研讨方面:基本上每次都积极参与,主持过2次全国《科学课》网上沙龙研讨。

选修任务完成情况:

(不局限于浙江小学科学网站和论坛,还包括视野论坛、思考论坛等,以及自己管理维护的奉化科学网站与论坛)


 1、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分:12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分:8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10    

4、积极上论坛学习。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23:03:57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17/6/25 16:37:1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2#

[作业类别]  读后感(2005年暑假
            
                       

书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作者:喻伯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题目: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网名:水中的倒影    学号:78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态度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因子,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相互合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科学态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

[ 关键词 ]

科学学习   科学态度    案例

[  正文  ]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用郝京华教授的一句话:“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足见它的重要性。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法国的科学教育在这里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法国的科学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和证据,从小养成动手的习惯。例如,他们常常说“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实验是第一位的,照片、资料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要诚实地呈报结果”、“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所发生的现象”……法国科学教育是将实验、事实、证据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的。

所以,我们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对事实和经验的高度尊重,通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事实最为重要,证据是说明事物最有力的证据,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方面,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现在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1、讲科学家故事,读科学家格言,学科学家精神。
                    

讲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课下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查找着方面的资料,并阅读、搜集和整理,课上带来把精彩部分讲给同学们听。听完后还常常会有: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读了它,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项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崇尚科学、尊重事实、敬佩科学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科学品质。不但保持和发展了科学兴趣,还养成了善于搜集整理信息的好习惯。在我们的科学家世界里,孩子们读到了比尔.盖次的童年,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认识了“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一切为了祖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从小就聪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还有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做出了巨大贡献、拒绝高官厚禄的邓稼先、为我国航天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宁死也要回国的钱学森......这些故事使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洗礼。

教师讲一些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些伟大的人物的坚持真理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不计名利,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

另外一些名人、科学家的格言也能激励学生尊重事实。如:

真正的科学精神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冼岩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周恩来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 柏拉图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个学说。——李四光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巴甫洛夫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鸟儿没有空气是飞翔不起来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不建立在可靠的、经得起检验的事实基础上,科学研究将一事无成。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的诚实学生,千万不能虚构事实、篡改数据。

2、教师的示范,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前提。

  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是不会“自然形成”的,许多态度是由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学生观察他人作出行为选择,了解他人行为信息时,获得了关于榜样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从而获得了替代性强化,影响了自身的行为选择。
            

  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起示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应充满自信,遇事不惊,根据实验事实说话,通过教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实事求是的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一丝不苟的精神,严谨、规范的操作,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等良好的态度都在影响着学生。

  其次,教师要经常以科学家所表现出的热爱科学,专心致志,精细观察稍纵即逝事物,准确而细致的测量,尊重事实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事例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模仿的心理感应,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科学态度,具有耳儒目染的作用。

3、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这是LAMAP项目对科学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它十分强调孩子在科学学习中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他人的努力去完成。这一思想非常具体地体现在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关于学习主题的问题也是由学生提出的(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的愿望和方向),实验的过程同样要学生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他们强调,错误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往往起到建设性的作用,错误要靠学生自己纠正,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更正。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4、重视实验记录,重视语言表达。
                    

  实验记录已经成了法国科学教育的一个有力工具,成了学生学习生涯的人生档案和教科书。法国教师将学生的实验记录前后分成三份,一份是实验前的预想,一份是实验的真实记载,一份是集体讨论后的共同结论。可以说,三份实验记录的完成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实验记录中,学生要用文字加以说明,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自己提出问题,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的。正是实验记录,强化了孩子们尊重科学实验事实的思想,帮助他们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整理了思路。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又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素养。

    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5、恰当的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指导作用。

如《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有一个寻找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的活动,在小组的汇报报告中有个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中心花园,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摸的方法,找到了蜗牛、蚯蚓、蚂蚁、凤仙花、月季、菊花。还发现了有趣事情:一只蚊子正在吸张超同学的血(张超,他们同组的)。有的小组说我们看到蚯蚓身子正在一拱一拱地松土
        
。有的小组说看到了很多蜗牛,排着队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蜗牛啊?(那天下起小雨,的确有排队的蜗牛。)还有小组说看到蚂蚁在洞口堆土。对于这些真实的观察、有个性的表达,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要尊重事实、观察细致、表达个性想法。一点一滴,无一不是科学情感与态度的积累。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当个别孩子实验的结果与大多数孩子不同时,他很容易因从众心理而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要鼓励孩子尊重事实。

事实,科学的基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3#

[作业类别]  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2005年暑假                        

   课名:《我看到了什么》 (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单元:植物
   


   执教者:   王世力     执教时间           执教的活动(或家常课):  家常课   

   题目:观察一棵大树        网名:追求(水中的倒影)         学号: 78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过程]
     
1
、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

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

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

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近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

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

B、爱护大树。

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后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科学课有着更多的好奇与兴趣,《我看到了什么》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课,教师的诱导与鼓励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生观察一棵大树之后的交流中,有一位学生观察并记录了大树的10个特点。比一般同学都要多,及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表现是很有价值,在之后的几节课里,我发现由于第一次受到了表扬她的积极性特别高。在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这对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激发是很有意义的。

科学性是科学课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素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纠正。特别在起始阶段,科学性的体现更应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在观察大树后的交流中,有一位同学说,我用耳朵听到了大树的哭声,大树哭着说:“亲爱的小虫子,请不要吃我的叶子,没有了叶子,我会枯萎的。”多有感情的一句话阿,但这并不是学生观察到的,而是体验到的。于是我试探的问全班同学: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一位同学说:“我很悲伤,大树的叶子被虫子吃光了,会死的”。学生对大树的关心之情由此可见。我肯定了学生的这种感情:“是阿,大树是有生命的,同学们看到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不忍心它受到虫子的侵害,真是太好了!”“但是,同学们,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吗?”“这是我们同学们对大树的关心之情而想到的,这不是我们观察到的,我们学科学还需要事实,不能把想到的当做是观察到的,好吗?”

在这里,我既肯定了学生对大树的感情,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对观察的错误认识,培养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科学的观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7 13:53:06编辑过]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4#

[作业类别]  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200610
            
                       

  课名:《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版本:教科版  年级:四年级  单元:溶解)
            


  执教者:王世力  执教时间:0610   执教的活动(或家常课):公开课

  题目: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网名:追求(水中的倒影)       学号:
                78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把一个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的研究问题,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活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重点】
                    

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难点】

制定、完善研究计划,把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的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盛有
            25
毫升水的烧杯、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大、小)烧杯各一、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友情提示。

 

【教学过程】

一、食盐能无限溶解吗  

1.把一小匙食盐加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再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
                

2.推测:这杯水里大约能溶解多少食盐?

3.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板书)

 

二、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1、要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打算怎么做?
        

2、学生初步交流设想。

3、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请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并完成研究计划。老师这里有一个友情提示,看看能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计划。

 

(友情提示问题:

1、一杯水是多少?

2、我们如何来计算食盐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3、怎样算不能再溶解了?

4、怎样放食盐好?)

 

 

我们的研究计划
                    

班级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

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怎样来进行研究(请把你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简单地写下来)
                                

 

我们的实验研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我们认为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你组有其他发现,请每有一个发现就打一个“☆”。)
                                

( )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
                                

其他发现:
                                

 

4、学生讨论,初步制定研究计划。

5、师生交流。(
        
学生说教师演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出:
            


        
水量
            

一杯水是多少?(出示大小烧杯)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水量,测水量的单位是什么——毫升。
            

那么在杯子中放多少毫升的水呢?
            

老师给大家准备25毫升水可以吗?为什么可以?
            

如果知道了25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50
毫升水中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可不可以知道100毫升呢?
            

好,我们就确定在杯中放25毫升水。
            


        
勺量
            

一勺是多少?(出示大小勺子)
            

所以,我们必须用一个大家通用的单位——克。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勺是多少克,能不能知道9勺是多少克?
            

所以,我们还必须确定一勺是多少克?
            

每勺取盐一样吗?我们在取的时候满一点也是一勺,浅一点也是一勺,那它们的重量一样吗?
            

谁能想个办法,使我们都能够做到每勺差不多?
            

我们在取盐时,还要注意是一平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样的一平勺大约是一克左右。
            


        
溶解
            

讨论到这里其实我们的研究问题已经变为了25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老师还有个问题,假如当我们加入食盐到第9勺时,搅拌的时间很长,但还是不溶解,那我们的实验也就怎么了?
            

这时,我们算这杯水里溶解多少食盐呢?
            

 

6、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7、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
            

一只装有25毫升水的杯子;一只小勺子;一根牙签;一碟食盐。你认为能完成研究吗?
            

8、请各实验小组完善研究计划。
            

 

三、实验探究25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先完成研究计划的小组先发相关实验材料(预先没有分发下去)。

2、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3、完成的实验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记录结果。

 

四、交流研究中的发现   5分钟)

1.各组汇报、记录研究结果。
            

(学生按实验完成的顺序记录)

 

25 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组号

1

2

3

4

5

6

7

8

溶解食盐勺数

 

 

 

 

 

 

 

 

组号

9

10

11

12

13

14

15

 

溶解食盐勺数

 

 

 

 

 

 

 

 

 

2、结果出来了,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吗?
            

3、思考与讨论:

1)分别请溶解的最多和最少的小组说说实验方法。

2)讨论分析:造成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怎样回答?

4)交流实验中新的发现。

4、对于新的问题、想法、鼓励学生课后自行研究。
            

5、像现在桌上放着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解液叫做饱和溶液
        
。(板书)
            

 

五、课外延伸
                    

现在我们知道了5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如果这杯水是100毫升,它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那同学们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蔗糖呢?我们能知道吗?课后去探究一下,看哪个同学最先把结果告诉老师。
            

 

六、整理器材

把盐水收集起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使用。

 

(板书)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50毫升      

饱和溶液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王世力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几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严密的研究计划是开始定量观察的前提。如果计划不周详,不具操作性,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结果就会导致实验混乱,出现的误差大,实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在本课中我非常注重制定严密周详的计划。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初步制定计划,由于我在三年级“研究土壤”一课中让学生制定过“研究土壤的计划”,学生上手比较快。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制定的简单计划,由其它小组的同学帮助一起补充、完善。在此生生、师生间的交流过程中,对于水量、勺量的界定有了统一的标准,对于如何放盐、如何计算盐量、如何估算最后一勺盐都进行了讨论,这样,学生把一个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的研究问题,在此基础最后让学生用12分钟时间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研究计划,先完成计划的小组先领材料进行实验。这样一份较严密周详的可操作性的计划就出来了,这为下个阶段学生的定量观察和减少实验误差做好了铺垫。

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验误差的重要因素。本课的定量观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勺盐”或“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克盐”的研究方法,“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克盐”比“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勺盐”的研究要求更高,为了能让学生对“克”建立表象,我力求通过材料的选择来达到“勺”与“克”两者的对应,通过寻找,终于找到了一种半球形的小勺子,比较容易控制每勺量的多少。用粗盐一平勺不到1克,后来改用精盐,1平勺刚好是1克,这样就把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勺盐”的研究要求自然的过渡到了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几克盐”的研究要求,而且学生对于1克盐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了。

让学生充分探究、交流与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一直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难点。我们学校采用的是35分钟一节课的授课制,相对于一般学校减少了5分钟。对于这节课,时间问题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第一次试教,我采用的是“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教学要求,结果学生溶解实验的时间就需要至少20分钟,最后一节课延长了足足10分钟。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把“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改为“25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能研究出25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同样运用推算就能得出50毫升、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样的教学价值是差不多的,而时间相对紧凑了许多。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放在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上,最后我把时间粗粗的预设为:制定计划(20分钟)、观察实验(10分钟)、交流分析(5分钟)。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探究活动相对宽松了,但是在制定计划的交流活动中由于担心下面观察实验的时间会受影响,有些本应放开的内容没有展开,在如何放盐的问题交流上缺少进一步的强调,最终导致第一小组的实验失败。在最后的交流分析中,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记录表上给自己组打上了一个“?”。该组同学总结了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一下子放了10多勺盐。提出了下次实验的改进:等一勺溶解后再放下一勺盐,并决心在以后的实验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计划进行,不随意改变计划。“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在该组同学上得到了体现,也将同样印证在我们的科学教学实践中。

开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意义。在学生制定计划、观察实验的探究活动中,那份细致、耐性体现在了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身上,他们的表现不逊色于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结论与科学家的结果是如此的接近。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欢呼声中,我能够体会到他们内心的那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5#

[作业类别]  读后感                       

 

书名:《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作者:乔治 M. 雅各斯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题目: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网名:水中的倒影    学号:78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过于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等。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当前科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这种现象还大量存在。

() 在参与的范围上,有的学生仅部分参于在科学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时,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中,对前一部分学生往往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

() 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浮华”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要“讨论”一下才算是“合作探究”,把几张桌子凑在一起,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就是合作学习。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罢了。

() 在参与的效果上,有时是无效参与。表面上是小组合作学习,大家面对面坐着,其实学生还是在走独立学习的老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往,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偏离课堂学习内容;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另外,还出现同学之间不会倾听、课堂过于喧哗等现象。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1.培养团体意识

2.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在小组中成长,在小组中受益。在小组的组建上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现状、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学生数而定。在我校普遍情况是班级人数较多,如三四五年级每班55人左右,分7组,每组8人;六年级每班42人左右,分7组,每组6人。为了使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共同发展,小组通常由2-3名能力强的学生、2-3名中等的学生、1-2名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同时考虑到男女生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在分组时,尽量做到男女生在小组中的占比基本相同,让男女生的优势互补。

3.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提高。治疗这些病症的良药就是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们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操作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比如小组长也可以是发言员、操作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监督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基本技能。

4.加强合作中的交流

交流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应该经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充分的讨论,才能得以完善。

5.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自然课(科学课)的探究对象是多样的。有的适宜探讨,有的适合单独研究。在上课时,我要求孩子判断研究问题是否可以凭一个人的力量,如果个人能胜任,就无须合作,如果一个人研究有困难,再寻求别人的合作。真正做到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的价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对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

2)当小组对该组的任务还不清楚,以致产生较吵闹的争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作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

3)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4)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或让其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5)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新课程的改革给了我们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作为承担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扎实地进行课程改革,我们要正视学生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指导,我们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6#

[作业类别]  读后感                       

 

书名:《科学究竟是什么》   作者:张红霞   

 

题目:科学的观察是一种理性的观察      网名:水中的倒影    学号:78

 

这本书引导我们系统认识了科学性质和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和其中的假设、观察、逻辑和理性、人文等问题,同时也阐述了当前教育热门的建构主义和科学教育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自然等困挠我们一线科学教师的一些问题。

本书采用理论描述、背景简述、案例分析、教学建议等形式给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又深刻的科学新课程培训。通过阅读让我们在对科学性质的认识更进一层,对科学研究过程理解更加深入,对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有了很好的阐述和解释。其中本书中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建议对一线教师的帮助比较大,一则是因为他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二则很好的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和警示。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不够实事求是,欠缺客观精神,有许多所谓观察记录内容只是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想象而已。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豁然开朗,“科学的观察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活动”中提出:“科学的观察是具有假说指引的观察”,我想这种带有猜想性的有目的的观察才是科学的理性的观察。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不能只观察不思考。观察实验,不只是动动眼睛和其它感官就行了,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

“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告诉我们:科学观察、实验研究中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记录要客观,不要把想法和感觉加进去,要重复观察,才能提高自己观察实验的科学性。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实与所见不一致时,我们更要采用重复实验、重复观察的方法。在观察法中,记录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准确和详细地做记录,二是如何科学地整理与分析观察记录。对观察记录的文字描述通常要求具体、清晰、实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应要用抽象的、概括的、总结性的词语,尤其是形容词和副词。观察记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对于后期的分析工作至关重要。

观察教学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不管是观察,还是实验教学,都应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每一项观察、实验活动都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一部分,都应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让观察、实验教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载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才是观察、实验教学的目标。即所有的观察、实验是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的。其次,不管是观察,还是实验教学,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很重要。只有充分,有结构才能让孩子们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才能较好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第三.不管是观察,还是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动我们的感官,动手操作能力仅仅让学生动动手而已吗 ?必须注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的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步实验。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忽视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实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才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知道对与错,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7#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奉化市实验小学  王世力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3、  科学知识: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材料准备:

1、  每组准备:泡沫、瓷砖、棋子、小番茄、蜡烛、橡皮、木牙签、回形针;5种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物体;一块抹布;几张小纸片;一个水槽;

2、  木块、石头各一块;5种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天平一架;木板一块;演示台;

三、教学设计过程:

(一)推测:

1、  拿出一块木头和石头,放入水中,引出沉与浮。

2、  出示第一组材料,学生推测沉浮。

3、  说说推测的根据,引出大小、轻重等。

(二)发现:

1、物体的沉浮真的与大小、轻重有关吗?我们的推测正确吗?

2、学生实验,发现自己推测的正误。

(三)否定:

1、学生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按轻重排列,发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3、学生按大小排列,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无关。

(四)再发现:

1、出示第2组材料,引导学生与第1组材料相比较,找出主要的不同。

2、发现第1组材料不合理,第2组材料比较科学。

(五)再否定:

15种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按轻重排列,发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

2、学生分析交流,否定前面的论断。

3、出示第3组材料,按大小排列,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否定前面的论断。

4、  归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四、板书设计:

     

大小一样                ? ×
                

轻重一样                ?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实录

奉化市实验小学  王世力

 

师:这是什么?(木块)这是什么?(石头)

    把他们放入水中会怎样?

生:木块会浮,石头会沉。

师:(把木块、石头放入水中)

大家推测得不错,石头会沉,木块会浮,沉与浮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现象。  

(板书:沉  浮)

师:木块和石头我们都比较熟悉,大家都推测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些物体,我们来

    认识一下。

   (介绍:泡沫、瓷砖、棋子、小番茄、蜡烛、橡皮、牙签、回形针)

师: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又会会怎样呢?我们也来推测一下好吗?各小组把你们认为会浮的物体放在一堆,把认为会沉的物体放在另一堆,如果有争议的怎么办?(放中间)

(材料员领取第一份材料,学生推测、摆放)

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推测结果好吗?你们主要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

生:……

生:物体的轻重。

师:那么你们认为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板书:重  轻)

师:还有吗?

生:我们是根据物体的大小来推测的……

师:小的容易……,大的容易……。

生:我们是根据……

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不是跟这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着重来研究“大小、轻重”这两个因素。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与大小、轻重有关吗?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有了推测后我们接下去该怎么做?

生:我们做实验看看。

师:怎么做?需要些什么材料?

生: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需要一个水槽。

师:请材料员领取水槽。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把物体从水中取出,分成沉的一堆和浮的一堆。注意保持桌面的干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完成了吗?请各组把手和桌面擦干。

你们的推测对吗?有没有推测错误的?

生:……我推测错了,我本来以为它会……,结果……。

师:那你之前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能说明什么吗?

师: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呢?为了更清楚的观察,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所有这些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来看看沉浮情况呢?

生:好。

师:谁来排列?(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沉浮情况。(用箭头    表示)

    是不是重的这边的物体都沉了?轻的这边的物体都浮了?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师:我们要更清楚的观察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的关系,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

生:按照大小排列起来,然后看看它们的沉浮,是不是小的都沉,大的都浮。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选择一组同学上来展示。)

师:我们请这组同学来汇报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组提问。

师:看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好像与大小也无关。我们的研究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生:……

师:科学家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在研究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觉得这些材料的选择有问题,不太合理,于是又准备了这样一组材料来研究物体的沉浮与轻重的关系。大家看,这组材料与之前的材料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之前的材料有什么问题吗?哪组材料更合理?

生:这组材料的大小都一样,而之前的材料大小、轻重都不一样。我觉得这组材料更合理。

生:……

师: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是否有关的时候,应该选择大小一样的物体来研究比较科学。下面我给每组这样的一组材料,大家再按照从重到轻进行排列,然后标出它们的沉浮,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发现什么吗?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把这5种物体按照这样排列,发现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这说明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那之前为什么我们认为无关呢?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关,之前的物体大小、轻重都不一样,这次大小一样的物体得出的结论更合理。

师:那么,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是不是有关呢?我们该怎么研究比较科学呢?

生:选轻重一样的物体。

师:好,老师也准备了这样一组材料,它们的轻重是基本一样的。(放天平上演示)我们也把他们按照大小排列……下面我们标出它们的沉浮情况来看一看……(边演示边讲解)。发现了什么?

生:大的物体都浮,小的物体都沉。

生: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

师:为什么之前我们认为无关呢?

生:……

师:那么,现在,如果游人问你: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关系你该怎么回答呢?

生:……

师:根据我们今天发现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你觉得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沉?

生:大、轻的物体容易浮,小、重的物体容易沉。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其他的因素有没有关系,好吗?

教后反思:

我本人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基本上体现了我的设计思想,学生的探究过程、科学的态度、探究的兴趣、获取的科学知识基本达到了我的要求。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想说明几点。

1、  我对教材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处理。

对于教材为什么要在第一环节中安排观察方法的选用问题,我不理解编者的真正意图。我想可能是学生在一次观察物体的沉浮时有些同学把物体放在水面上,而有些同学把物体放于水里观察,这样结果就不同,而第二种观察方法的结果比较确定,所以,编者安排这一环节以此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来观察物体的沉浮,解决不同的争论。然而我在多次的试教中,却发现学生没有出现这两种方法,而我又偏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学生哪种方法更合适,结果学生不知所措,鸦雀无声,于是我又不得不演示一番,以此体现第2种观察方法的合理,最后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其它的物体,然而在下面的环节中所用的物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观察都不会出现争论的,无所谓用第2种方法观察的,这就无形之中显示出这个环节与下面环节的脱节,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价值。在课外,有学生问:轮船是沉的还是浮的?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按照常理说轮船当然是浮的,但按照第2种方法观察,把轮船放入水中,不就是沉的吗?这又作何解释呢?因此,我觉得2种观察方法无所谓好坏,偏要说第2种方法合理,也是不科学的。况且又会引起学生的疑问,所以,我终于决定把这一环节给删了,把时间留给下面的环节作充分的探究。不知是否合理。

2、我对教材为什么不直接拿出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和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的问题的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通过我最近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思考以及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与钻研,我终于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材先安排一些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物体杂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而得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这一错误的认识是独具匠心的。如果直接让学生观察典型的2种材料而得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的话,学生的认识不会深刻,只会停留在表层。而创设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得出错误的论断,然后通过探究再否定得出正确的论断则情况大不一样,这样可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这样的结构设计就能达到-1+1>2的教学价值。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印象深刻。而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有另外的意图,那就是让学生明白在研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它条件的统一,这才是科学的研究,体现科学性,也为学生以后进行类似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3、对于有人可能提出“教师引导多,学生动手少”的理解与解答。

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动手时间少是正常的,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不用1分钟时间就能完成,用不着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作“无用功”,况且观察到物体的沉与浮并不是本课的真正目的。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发现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肯定)”的科学探究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行探究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所以出现“教师引导多,学生动手少”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后,才会明白以后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时如何保证材料的典型性,如何让比较物体的其它条件统一,如何使探究更科学性。所以,这次“教师的引导多”是值得的,是为下次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教师能更少引导作准备的。

通过本次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某些需要我继续研究与改进的地方。首先由于实物投影仪出现故障,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虽然是客观原因造成,但是我如果能在事前做好两手准备的话就不会浪费时间,使教学更紧凑。其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地还不够,所以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师思考范围的问题时会有一些别扭,这需要我对学生这一头研究的更细些,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不会乱了手脚。最后对于我的语言需要更简洁些,教学环节的过渡更自然些,教学的激情更足些等方面需要我以后不断的努力、进步。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8#

评陈东平老师的《调整钟摆》一课

《调整钟摆》是教科版五下《时间》单元的第八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已经初步认识了摆,做了改变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幅的大小实验,了解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无关。

陈东平老师执教的《调整钟摆》一课整体的教学思路为:一、任务驱动,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领探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安排了三个小活动:(1)摆长为35厘米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2)摆长为15厘米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3)比较两次的实验结果,了解摆线长度与摆动次数的规律。三、自主探究,让学生思考、调整制作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安排了以下步骤:(1)思考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该怎样调整?(2)学生交流。(3)做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钟摆。四、课外延伸,向惠更斯学习,尝试去制作、发明类似的物体。

如何在有限的35分钟内让学生经历此次探究活动,陈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摆线的长短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制作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在处理实验和研讨的关系上,陈老师意识到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必须要有调整摆绳的长短来做保证。在研讨活动中,尽管花了10多分钟,从学习效果上看,是值得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场思辨后,认识了更好的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也将会是有益的启示。

值得商榷的几个小点:

1、关注学生的实验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钟摆碰到了铁架台,影响了实验的进度;有部分小组35cm15cm的摆线交替做,显然实验效率降低。这需要教师在巡回中细心引导。

2、在第一个大活动结束后的汇报交流中是否能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哪几个小组已经完成了?哪几个小组还没完成?是什么原因?这有利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指导、纠正,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3、第二个实验活动制作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个人认为不必规定时间,况且5分钟的规定时间不一定适合学生作充分探究,可设这样目标:谁先完成一分钟摆60次的钟摆,就把记录上交给老师,教师也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度。

4、第二次实验活动需准备记录表。

5、从时间上考虑,第一个活动的测量次数可从3次减少至2次,甚至1次。这为制作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9#

教研策划案例:记一次《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处理》网上沙龙活动

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王世力

 

一、策划缘起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它无法预料,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特别是在科学课开设初期,许多科学教师对教材还不能准确、深入把握得情况下,这种意外事件出现的几率相当的高,经调查,100%的科学一线教师都会遇到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发生。

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科学探究过程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科学教学的现阶段来讨论这样的问题并尝试着处理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反映我们一线科学教师的困惑与思索。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作好准备,处理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意外,打好这“意外”之战!

于是我们选取“小学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处理”为本学期科学教研活动的主题,以一个主题、四个环节(学习思辨、实践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反思)为主线,力求做到主题明确、过程清楚、环节到位、实效显著。考虑到传统的教研活动受时空的限制,活动的效率与价值随之减少,为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真正实现教研为教学服务,我们构建了“一个主题、四个环节”的网络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而网上沙龙作为准备环节中学习思辨活动的一项网络教研形式,成为了我们策划的首选。

 

二、活动策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气息,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互平台,为教研活动实现即时交流,互助提升提供了条件。QQ网上沙龙、科学教师论坛等崭新的网络交流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教师们所接受。

看来新型的网络交流方式已成为时代的产物,必将成为主流的交流方式,而目前利用网络来进行全市的网络教研主题活动却还是不多。既然条件已趋成熟,我们就有信心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教研模式:1、准备环节:学习思辨(形式:QQ群集体网上沙龙);2、实践阶段:实践摸索(形式:记录案例上传论坛);3、研讨阶段:研讨交流(形式:论坛自由互动交流);4、(总结阶段:总结反思)(形式:最佳案例网上展示)。这便是“一个主题、四个环节”的网络教研模式构想。目前我们已经搭建了“奉化科学教师之家”QQ群和奉化科学教师论坛交流平台,为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而以网上沙龙形式进行学习思辨活动无疑为下阶段的教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1、沙龙前期准备

第一次搞网上沙龙活动,难免有点心里没底,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达到更多的实效,体现更大的价值,我们召集全市的中心教研组成员进行了相关网络知识的培训,活动内容的交流、讨论。

在此次集体交流讨论中我们确定了网上沙龙的主题、时间、人员分工和研讨主题的三个子内容。具体如下:

1、沙龙会议主题:《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处理》

2、沙龙会议时间: 320日晚19点整。

3、沙龙会议的会场:“奉化科学教师之家”QQ:9712829,奉化科学教师论坛。

4、沙龙会议的主持人:张丽萍(教研员)  徐孟琪  王世力

5、现场记录:钟九生

6、讨论的主要内容
                

  (1) 造成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哪几个方面?

  (2) 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科学探究有利吗?

(3) 怎样合理的处理科学探究过程意外事件的发生?你有何技巧?

为了能得到全国科学同仁的指导、交流,我们广发英雄贴,在各大科学QQ群、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学科网站上发布此次网上沙龙的活动适宜。立刻得到许多科学教师的赞赏和支持,许多科学教师纷纷发来消息,表示愿意参与此次活动的交流。这给了我们极大鼓舞,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毕竟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是第一次组织,但是我们义无反顾,我们从人员鼓动、内容的准备上作了相应的工作。教研员张老师亲自给每一位科学专职教师打电话,要求人人参与、积极交流。这种群体结构在沙龙中带给每位教师无形的压力,进而转化为教研的动力,直接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度。

2、沙龙活动现场

奉化市科学教师第一次网上沙龙活动于320日晚上1900整准时开始。晚上七点不到,约定的教师就迫不急待地出现在QQ群里,互相问好,随着主持人宣布开始,与会教师热烈地就“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意外事件”这一主题,分别从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意外事件发生的利弊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技巧这三方面展开了讨论。崭新的形式,给每个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原定一个小时的讨论时间被远远延长了,下线后还有意犹未尽,口有余香之感。

3、沙龙活动感受

以下为几位教师的活动感受:


        
李辉:以往我们教研活动时,只是专家、教师代表在发言,理论一套又一套,听着有理但怎么去做呢?下面的人有想发言的但不知怎么说,也有想说又不敢说的。最后听过以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大。现在我们组织这样的网上沙龙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可以像平时聊天那样,你一句我一句,没有约束。可以说一段、一句,甚至说一个经典的字词。以往不敢说、怕说不好的老师也会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更易引起老师们的共鸣,产生百家争鸣的效果。同时,也没了时间、地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谈谈。


        
徐志平:在当今的时代,在网上聊天、游戏、发信件互通信息是平常的事。但对奉化的科学教师来说举行网上沙龙是一件新鲜事。对从没有做过的事敢于大胆的尝试,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组织者的精心组织下,在参与老师的充分准备及积极参与下,网上沙龙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夏志奋:本次活动带给大家最明显的与以往的区别就是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参与欲望,在网络中教师们可以摒弃资历、年龄、职称,利用QQ群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即时交流,集思广益,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在思想的碰撞中取得共同发展。


        
周继光:从自然到常识再到今天的科学,其实说我也是个老“常识”了,在近几年的科学课堂改革中,我们科学教师也组织参加了一些科学教学研讨活动,不过在每次科学研讨活动中,却发现每次都是一些城区的教师在活跃,而其他的科学教师都躲在自己的角落里,一言不发,因为他们不敢发言,认为自己的水平和资格都是上不了场的,别人会说,所以就干脆不发言。所以,很多的活动虽然表面看气氛热烈,教研效果不错,但是有些教师却错过了表现自己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机会。而网络沙龙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以往一贯的教研方式。在这里,为我们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再也不会怕这怕那,增加了每一位教师的自信心。让我们能与同行们进行实时的交流,更新快,问题能在第一时间里和同行们交流,这增加了交流的实效性。奉化科学教师第一次网上沙龙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奉化科学教师的教研又升上一个层次。当时的情景难以忘却,大家都抛掉了以往不敢发言的局面,尽情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心得,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同行们的见解提出质疑,一起解决科学教学中的疑难杂证,让我学到了不少,这一交流方法真的很有效,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定时或不定时的多举行。

……

4、沙龙活动反思

在老师们肯定网上沙龙的活动形式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许多的不足,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网络教研中得到完善与提高。

以下为几位老师的活动建议:


        
张素珊:“111”是主持人与我们约定的“举手”信号。但在沙龙中,很多老师性急得根本没有“举手”就直接发言了,也有老师频频“举手”却老被没举手的人抢了发言权。那个情景让我想到了在我们科学课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插话,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的情景。我们的科学老师在这里表现出了孩子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我们的老师纷纷向主持人举着手:“王老师我先说!”“我先说!”“我要说的是……”


        
李辉:农村科学教师年龄较大,家中有电脑的不多,会用也不会很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网上交流的机会。网上沙龙也不能像完成任务一样发发准备好的信息,看的眼花缭乱。缺少思维的碰撞,就难以产生新的观点。希望以后能逐步完善。

……

 

三、策划意图

网上沙龙活动是新事物,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螺旋式的前进,这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但都是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网上沙龙活动必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冲出重围。为我们甚至于全奉化的教师提供一个更广泛的交流的模式。让教师们在更长的时间内、更广阔的范围里进行更自由的、更全面的交流。让教师们在品茗休闲之时、在网上冲浪之际,轻敲键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留于网上,每一思一想都如春天里盛开的百花,朵朵艳丽。供更多的人观赏、评论以求得不断的提高。

网上沙龙活动努力使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在网上交流可以吸纳百家之言,每一家之言可谓筑楼之砖瓦。高屋建瓴是我们所追求的。此次活动除了奉化的科学教师参加外也有市外的同仁观摩,宛如一朵朵含苞的花儿,不久的将来也将乘时而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我们走正确的路子,网上沙龙就会如杲杲出日越升越高,将会引领我们不断成长。

通过网上沙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我市科学教师的科学热情。正像张素珊老师所说得那样:“我们的科学教学领域里活跃着一群如此“鲜活”的人,他们不古板、不沉闷、不拘束、不刻意。他们一边埋怨着科学课被当成了“副”课,一边坚守着自己那块神圣的科学教学领地;他们一边发泄着对学生课堂上“不听话”的不满,一边饶有兴趣地与学生们一道探索着科学领域里那无尽的奥秘……他们真实但不完美,我想科学就喜欢这样真性情的人。”

网络在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现代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充分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网络教研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实现着在跨区域、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对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有着原有教研手段不能达到的作用,必将是未来教师提升职业素养的一种必要方式,也必将成为主题教研活动不可缺少一种交流方式。网络教研,必将精彩无限!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0#

教学案例:我们决不放弃

               ——马铃薯终于浮起来了

奉化市实验小学  王世力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和孩子们意外的经历了一个体验过程,令人久久难忘。

那是教学教科版三下《马铃薯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由于课前仓促没来得及根据教材的安排在其中一盆水中放入盐,但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步步进行。

我把其中一个马铃薯放入第一盆水中,请学生猜测,同学们都说会沉下去,结果自然在学生的意料之中。当我把另外一个马铃薯放入第二盆水中时,学生的猜测却出乎我的意料,都认为会浮。可这明明是一样的两盆水啊,事实是我还没来得及在第二个水槽中放盐呢,“为什么这么猜测?”我纳闷的问学生。

生:我猜测老师在另外一个水槽中放了盐,我知道盐水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生:我看了书,书上是这样讲的,老师肯定会在另外一个水槽里放盐。

生:我们以前综合实践课中老师教过我们。

生:我知道死海也是这样的。

……

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一种难以言传的滋味在蔓延,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并非对这一内容是空白的,学生的建构是有基础的。而我们的老师们在每次教学设计时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呢?如果我按照教材的设计,这回肯定被学生当猴耍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已了如指掌,而作为人师的我们却对学生一无所知,还故弄玄虚的在学生面前“班门弄斧”。

据了解综合实践课的有些内容也与科学课有所关联,如果我们不考虑到这些来设计教学的话,这样的预设是达不到真正的效果的。显然,马铃薯沉浮的实验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了。综合实践课中学过,平时的媒体中听说过,说起死海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如果这样,我们再以教材的安排来设计教学的话,学生的兴趣显然会大打折扣,教学的价值就不高。

没想到我课前的准备不充分正好打破这种尴尬,改变教学预设。想到这,我微微一笑,把马铃薯放入第二个水盆中,同学们都面带笑容的期盼着马铃薯浮起来,当我松手的一刹那,学生的笑容凝住了,都不约而同的发出“啊”的声音,一脸的惊诧,一眼的不信。这回,该轮到我得意了,呵呵,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我预设的“高招”)。借机我教育学生:我们的猜测仅仅是猜测,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实这两盆都是清水”,呵呵,“以守为攻”,成功了,这回学生被我征服了,都点点头。

师:那么,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异口同声:加盐。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刚受“打击”的同学们又有了精神。“好!”信心十足地语气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开始往水盆里放盐。一勺、二勺、三勺……

马铃薯没动,学生建议我多搅拌。结果还是一样,不动。继续加:45678……马铃薯还是躺在水底。

这时有些学生急了:老师,多放一些。那就三勺三勺地加:11141720……马铃薯就是不浮起来,这时学生开始骚动起来,有些窃窃私语:老师的盐变质了吧?个别同学居然怀疑起盐来了。实话说,我比同学们更纳闷,这个实验我预先也没试做过,想想马铃薯应该会很容易浮起来。难道?马铃薯品种有区别?在学生嘀咕的同时,我在脑中不停地找原因。懊悔课前没做过实验,这回真要搞砸了,难道真要得出马铃薯在盐水中也是沉的结论?那下面的课可怎么上呢?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瞧瞧个别学生已没有耐心的样子,我已经没退路了,我又一连加了几勺,然后再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心里念叨着:马铃薯阿,你快点浮起来吧!看着学生急切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们真的“同病相怜”了。

上天好像是真的跟我们作对了,马铃薯最终没浮起来,个别学生也已经得出实验的结论:马铃薯在盐水中也是沉的。看来这节课要泡汤了,我的内心已快要放弃了。

“我们一起来表决吧。”让学生表决是否还要继续下去,一切由学生来决定吧,这是我唯一的想法了。其中有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决不放弃!最终多数学生决定继续放盐。

“对,我们决不放弃!”一个声音照亮了我们的信心,我把一袋盐的最后部分都倒入了水槽中,“生死一搏”了。我不停地搅拌,已不敢多想,眼睛一直看着马铃薯,“有点浮了!”学生高兴地叫起来,随着盐的溶解,马铃薯终于被我们“感动”了,“浮上来了!”“太棒了!”整个教室沸腾了,学生们再也坐不住了。我也兴奋地愣在了那里。

事后,学生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里写下了当时的感受:

生:马铃薯你太帅了!帅呆了!

生:只要我们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

生: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坚持,决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生:事情不到最后是不能下结论的

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生:原来如此,我放的盐还不够多。

生:事情不做到最后不要放弃!

生: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耐心,才能看到结果。

生:马铃薯浮起来了,真是难以置信,好帅呀!

……

尽管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但我觉得有这意外的价值。它让我与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人生的体验过程。在活动中,我们终于体验到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胜利”。就在我们将要放弃的一刹那,一句“我们决不放弃”照亮了我们的方向,激发了我们勇气,让我们走向了成功。

我不禁又回想起课堂教学中教师教育学生的一幕对话:
                

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

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演绎着这一幕,学生也总会给予老师最满意的答案。然而,这样的说教得到的也只是学生们熟记的口头上的应付回答。学生缺乏人生的体验,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恐怕能坚持到底的也没几个。“马铃薯你太帅了!”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学生在此次活动中体验成功地喜悦。这样的过程比单纯的说教更有价值,意外的事件意外的收获,“我们决不放弃!”它必将指引我和孩子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1#

[作业类别]  读后感                       

 

书名:《真实性评价》   作者:[]Kathleen Montgomery   

 

题目:让真实性评价成为事实      网名:水中的倒影    学号:78

 

初次听到真实性评价,有些教师会感觉很陌生,但实际上他很早就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了。比如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不是让学生以纸笔方式回答一些有关某个实验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操作一下,从而真实地展现其实验操作技能。那么,我们可以给真实性评价下一个通俗的定义:真实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性任务,用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都可以说是真实性评价的具体形式。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1、应该接受和鼓励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权。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然后着手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为自身的学习负责的学生,他们最终会成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2、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时,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作答时间。反思性的思维需要时间,并且通常是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3、学生应该参与到能挑战假设和鼓励讨论的经验中去。

4、课堂上应使用原始材料、初级资料、以及其他的物理材料和互动式材料。让学生身处真实的环境之中,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概念。

真实性评价除了应该包括对学习结果的考察外,还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考察。使用评估标准可以对过程和结果评价方法进行正确而公平的评价。然而,评估标准必须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指导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学生应该提前指导具体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样他们在通过他们预期的过程朝着期望的结果迈进时可以应用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这期间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他们在自身工作进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继续或修正他们的工作。在缺乏预先进行解释的清楚而又具体的标准的情况下,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过程仍然是一个孤立的偶发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机会。

真实性评价有助于我们测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并且能够使学生更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2#

[作业类别]  读后感                       

书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作者:张红霞   

题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      网名:水中的倒影    学号:78

 

时值新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期间,学习了张教授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其中第九章“科学教育评价”中“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评价是一种有理论、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活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首先得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反映,是实施评价的具体参照系统,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分为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概念与知识三个方面,相应地在评价中我们应该分别建立三个纬度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以上三个纬度标准的达成,从着眼于教师的素质与行为过渡到着眼于学生三方面目标的达成及价值上。为此,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特意安排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研讨,通过争论,我们补充、完善了原课堂教学评价表的不足。以下为修改后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班级: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B/C/D

教学目标

1.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注重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位一体目标整体性、多元性。

 

2.突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基础,确定教学的侧重点。

 

教学策略

3.合理地设计一个个有意义有结构的活动,每个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楚。

 

4.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调控能力,在活动中能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能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科学知识,恰当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地准备有意义有结构的材料,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课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

 

学生活动

6.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有效度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

 

7.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好,做到目的明确,分工合作。

 

8.有良好科学学习的习惯,做到“活而不乱”“动思结合”“良好的倾听和交流”等。

 

教学效果

9.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0.学生乐于动脑、动口和动手,乐于讨论和争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11.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教学特色

12(可选项,由评课者填写,可从是否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并具有创新精神方面考虑。)

 

 

等第说明

A等:A级有9个及以上,不出现B级以下等级;

B等:AB级有10个及以上,不出现C级以下等级;

C等:ABC级有10个及以上;其余为D

等级

 

综合评述(课后反思):

 

 

 

 

评课人:     日期: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