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请把电影还给电影

看《建党伟业》我觉得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心态,是把这当做一部单纯的电影还是一个政策性的全民政治生活内容来看。我觉得,既然坐进了电影院里,还是尽情享受光影乐趣的比较好,当然你也可以继续以民粹主义的立场来继续排斥它,但这些已经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电影接受行为范畴的东西了。
《建党伟业》有一些在创作上显得很尴尬的东西。影片的起始时间点是辛亥革命,有没有必要将建党背景的回溯延伸到那个时间点上呢?这就好比要拍《巴顿将军》却从珍珠港事件甚至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讲起一样。我想这种选择的出发点不是完全从创作角度考虑的,这是一部在制作上延续自《建国大业》的明星人海战术电影,100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这需要一个相当大的故事格局来支撑,因此只能将故事线拉长以容纳更多的人物进来。但这种做法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蜻蜓点水式的碎片化叙事,这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得尤其严重,基本上是在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来罗列事件,观众看到了诸多的结果但未被告知动机,大量的空白需要观看者自己来脑补,对于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的观众来说,这个被动接受不完整信息的过程还是比较痛苦的。如果影片就从事件和时间关联更直接的张勋复辟开始的话,我想观众进入情境会顺畅得多。
尽管碎片化,但《建党伟业》在零散事件的分别表述上还是表现出自己的美学追求的,其实这对创作者要求很高,既要有叙事效率,又要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发散和表意空间。比如张勋觐见溥仪一场戏,君臣间的荒唐对话、系在辫子上的风筝、空中飞过的飞机和最后在轰炸中茫然失措的众人,形成了一套流畅而丰富的叙事表意系统,皇权的孱弱无能和历史的不可逆转都得以充分的传达。类似的段落还有最后的南湖船头,周迅扮演的王会悟在船头与周遭美景的交融,身后的船舱内正进行着一个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会议,最后周迅的回眸凝望,更是象征着民众对未来的一份郑重的期许,此时此刻,周迅更成为中国的化身。这是一整套的中国红色电影的主旋律艺术表述方式,对于以谢晋电影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革命电影中的表意系统,《建党伟业》可谓是一个华丽的升级。再有就是对五四运动的再现,这是令大多数观众热血沸腾的一场戏,其实对比一下电影《青春之歌》中对一二九运动的表现方式,就可以看出这里这里的视听体系和节奏递进是完全商业化的,而用一个细节化的为四万万中国人喊冤的女学生来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表现出对观众心理很到位的引导和把握技巧。
《建党伟业》比较令我信服的一点是没有夸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后来的开国者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是实实在在地把戏份放在了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些真正的思想先驱者身上,而把毛泽东放在一个追随者的位置上,而且占毛泽东相当戏份的情节是与杨开慧的感情生活。片中更多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命运前途和适用体制理论的探讨,对于陈独秀和李大钊来说,所谓的“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也并非是要建立一个一党专政的国家,其实陈独秀后来的被定性为右倾投降主义的言行也证明了这一点。学者的主义探讨和后来毛泽东的军事实践是两个体系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建党伟业》有自己的表达欲望但最终的表达并不充分,对于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孕育过程,影片还是充分照顾到了其单纯性和投机性的,让劳工作国家的主人并非真正的赋予劳工治国的权力,民主和民生思想的贯彻还是需要社会精英阶层来实施的,而思想的煽动性是此时新兴政治势力所需要的,迎合和承诺,这是谋求政治地位顺理成章的选择。因此,如果除却意识形态导向,《建党伟业》可以当做一部单纯的政治电影来看的。
所以说,无论是影片的制作者和选择观看者,很大程度上没有单纯地把《建党伟业》当做一部电影来对待,这不仅表现在对全明星模式削足适履式的代入,也表现在影片在宣传期间所表现出的对潜在观众所表现出的对影片的非正常情绪的应对不当,从汤唯戏份被删开始,观众就在积攒对此片的不满情绪,一直到后来的推迟其他影片档期,传言的八亿票房指标,尽管中影公司在影片上映两天后出来对此进行辟谣,但已经错过的危机公关的最好时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拍摄反映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首先还是要以保证影片对观众审美需求重和电影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的尊重为前提的。作为观众来说,对一部电影的判断也没必要掺杂进更多的先入为主的个人情绪,大家都心平气和地把电影还给电影,我想最后应该能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