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我发表在《莫愁 家教与成才》上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1#

[原创]我发表在《莫愁 家教与成才》上的一篇文章

      最近收到江苏省的家教刊物《莫愁 家教与成才》第五期杂志,虽姗姗来迟,但仍欣喜不已,因为上面有的一篇文章。


       先介绍一下这本杂志:


 


 


      《莫愁》杂志由江苏省妇联主办,其《家教与成才》版用故事说话,着眼于再现成功家教的生动范例,注重于提升父母的家教能力。现诚恳向您约稿,稿件要求首发,杜绝一稿多投。各类稿件欢迎提供随文图片。以下为本刊栏目及其定位:


成功家教
报道典型的教子成才故事,展示成功家长与众不同的家教智慧,榜样引路,先进示范,以启迪读者,为读者提供借鉴与指导。(每篇2000—2500字)
黄金视点
用独特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黄金般的亮点,展示父母或教师黄金般的做法。侧重于通过可读性强的故事来传递家教观念,主张学会赏识孩子,激发孩子潜能,要有闪烁的亮“点”。(每篇2000-2500字)
父母学堂
父母需要学习,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习如何走进孩子,学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习如何人帮助孩子。文章不必太长,语言不能太专家化,应有针对性、可读性、实用性。(每篇2500字左右)
家有儿女
反映家庭中孩子成长的故事,折射出孩子成长中的忧喜苦乐,要有一定趣味性、可读性。要求积极向上,语言简洁,情节生动。(每篇2500字左右)
早教在线
幼教专家、幼教机构一线老师的教育心得,关于婴幼儿成长的发展规律及性格、认知等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篇2000字左右)
家园碰碰车
家庭和幼儿园互相协调配合,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协调发展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家园同步”教育,可以使父母、教师、幼儿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可以是父母写的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育儿的经验之谈,或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要体现出“家园合作”来。(每篇1500字左右)
我家宝贝
父母讲述的孩子成长中的小故事、童言童语,可读、轻松、童真。能配照片的需配照片。(每篇500-1000字)
睡前故事
童话故事,篇幅短小,可读性趣味性强。此栏目放彩板,故事需出彩。(每篇1000-1500字)
育儿博客
父母的育儿日记,来自生活,更加真实,故事不必很全面,可体现孩子成长的片断。(每篇1000字左右)
阳光少年
此栏目为非常设栏目。人物纪实,展示优秀孩子成长的智慧、技能、方法与途径,要展示父母教育的过程,不要着眼于成功的结果,对父母、孩子有借鉴的作用。强调“阳光”二字。(每篇2000-3000字)
学习锦囊
网罗名师资源,给孩子以学习方法等的指导。(每篇1500字左右)
心理诊所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要有诊所的感觉,能诊断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并提供解决的办法。本栏目稿件力求可读、有趣、实用。(每篇1500-2000字)
家教与法
未成年人犯罪常常与家庭教育失误有关,本栏目从真实案例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总结家教误区,给广大父母以启发及警醒。(每篇3000-4000字)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

      无意间看到该杂志在征稿,征一篇有关于《我在美国做妈妈》这本风靡一时的家教育儿经的读后感。一时觉得机会难得,立马去书店购买,谁知跑遍几个大书店,只找到一本,且略已破损的书(可想此书畅销之程度),初稿形成后,在编辑要求下又三次修改,最后终于见刊。


      感谢编辑给我机会!


      感谢编辑不断给我意见!


      更感谢上虞上百万万和城书店没有把这本书卖光!(当时搜遍网络,没想到电子书只上传三分之一)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3#

第一稿:


 


虎妈战歌


浙江省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倪华东


联系电话:13858423383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孩子,是我们希望的所在……


孩子,是我们精神的支柱……


让孩子拒绝平庸,走向卓越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甚至无时不刻都不在为此而烦心。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想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之下,总想给他们以充足的自尊、自信、自由和自主,可另一方面我又总是不断地向他们提出我们的希望和要求。矛盾、摇摆、困惑,成了我们家庭教育中的主题词。


《我在美国做妈妈》的作者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高度期待与严格要求来教育两个女儿,甚至可以用苛刻、专制来形容。但就在在这样的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两个孩子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她因对女儿这种强制与专政也被读者称为“虎妈”,她的这部家教故事也被冠以“虎妈战歌”。也许这样的家教方式并不完美,别说与西方的教养方式格格不入,甚至连真正的中国人都无法接受,但虎妈的成功至少能给我们这些处于迷惑中的家长一些有益的启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5 21:26:11编辑过]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4#

一、心怀信念,相信有付出一定会成功


虎妈之所以这么成功,我想和她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蔡美儿来自一个华裔移民家庭,自然她的生长环境要比美国本土人要不利,所承受的压力自然比别人要大得多得多。而她的父母也自然是从小对她严格要求,而她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点。顽强,执着,不放弃、不抛弃,这样的优点早已植入了她的血液之中,于是她成功了,成了耶鲁法学院教授。同样她把她的人生经历当做了她对待子女的信条,所以她在对待两个孩子的学习有着这样一个雷打不动、坚如磐石的信念。这个信念就如民间流传的一个关于卡内基音乐大厅的一组对话:


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


答:“练习,练习,再练习。”


蔡美儿正是这样的信念对待两个孩子的学琴。哪怕孩子(露露)食物中毒,彻夜呕吐,甚至走路都不稳的情况下都不轻易放弃一次试音的机会。甚至为了能带孩子去见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而预先兑现自己的养老基金……至于牺牲的休息时间,逼着自己也学习那些枯燥的乐理技巧更如家常便饭。而这一切能得到如此的执行力,都因她有那么一种信念——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而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所特为推崇的。一份屹立不倒的信念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她不断向前、向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对不努力,说“NO”。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5#

二、身体力行,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家长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同时也期望着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两手艺术特长,不仅是为将来谋生准备,更为提升他们的人生品味,生命质量。然纵观周边,真正能将这么一两门艺术学到特长的境地,微乎其微、少之甚少。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持久力。通常学那么一两年、甚至一两个学期就转换阵地,常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之态。所谓“小猫钓鱼”、“一曝十寒”“一天打渔,三天晒网”的传统典故说的也就是这了。


而书中的蔡美儿面对两个孩子的音乐学习则完全相反,她是倾注了无数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后两者是物质客观条件,相信现在很多家庭都可以做到,而投入精力则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有多少家长常以“工作忙”为由将孩子投入寄宿学校,双休日为孩子找个家庭教师,就这样把监管责任给推卸了。作者忙吗?身兼大学教授,要上课;是家庭主妇,做家务;是作家,又得写书;是母亲,又得照顾孩子——照顾两个孩子——照顾两个都在学乐器的孩子——要驱车几小时才能把孩子送到指导老师那儿去学习乐器的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想作者这样的一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努力!什么叫付出!每一次学习,做母亲的总是陪在一旁,认真听着老师所讲的一切,细细地记录着,用更易理解消化的方式记录着,这样辛苦的唯一目的就是怕女儿遗忘,怕回家后的独立练习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带着这样的一份细心与执着,练习的质量还怕不高吗?我想即使孩子无法把琴技学到所期盼的高度,那他的心智意志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定得到了最好的洗礼。


文章最后露露的棒球老师这样评价露露:……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而且,她总是那么乐观向上、彬彬有礼。作者把小女儿露露的执着理解为她的那股子从小就有的叛逆性,而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她从小随着母亲艰辛地坚持学小提琴的经历对她精神世界熏陶的结果。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6#

三、尊重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索菲亚和露露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性格。索菲亚温驯顺从,总是会默默地做着母亲要求她做的一切;露露桀骜不驯,总是想着法子和母亲斗;尽管他们都成功了,但是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牺牲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童年时光,甚至连母亲每每想到那一路的艰辛都会泪湿衣襟。钢琴上的牙印那是索菲亚心里煎熬的真实写照,莫斯科咖啡馆那破碎的玻璃杯是露露极度压抑的最后爆发。不能不承认,两个孩子的成功是付出了代价的。我想我们也不能不思考这个的问题:以这样的牺牲换来孩子这样的卓越,是否值得?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天底下的孩子也无法找出两个一样的孩子。究竟如何能让孩子学得更优秀,我想从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尊重他的需求,遵循他的规律,扬长避短,或许会有取得更好的发展。露露在母亲面前对小提琴是如此的排斥,对母亲是如此的叛逆,是她的本性就是如此吗?她的棒球教练不是说她乐观向上、彬彬有礼吗?她不是在辞去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而遗憾不已吗?露露不是不爱提琴,不爱提琴只是她对强权的一种抗议,对内心失衡的一种宣泄。很庆幸,露露摔破了那个倒霉的玻璃杯,如不摔破,我不知道露露最后会摔破什么。露露爱棒球,爱即兴演讲……这符合她的性格,她热情奔放,兴趣广泛,为什么就非得让她学小提琴呢?学小提琴又非得走向卓越呢?让她广泛涉猎未必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也许那样露露早就是个博物学家!要知道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专的往往不是一两项!


正当我撰写这篇文章之际,我从网上知道杭州市江干区一所小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老师对学生过分严格,因此在言语上有些过激。这个班上的一个家长在孩子的书包里偷偷藏了一支录音笔,并把老师如何责骂孩子的录音上传到了网上……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7#

第二稿:编辑要求:不用小标题,立场要公正,不能带太多偏向性。


 


虎妈战歌


浙江省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倪华东


联系电话:13858423383


让孩子拒绝平庸,走向卓越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甚至无时不在为此而烦心。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想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之下,总想给他们充足的自尊、自信、自由和自主,可另一方面又总是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希望和要求。矛盾、摇摆、困惑,成了我们家庭教育中的主题词。


《我在美国做妈妈》的作者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她的家庭教育以严格而著称,甚至可以用苛刻、专制来形容。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两个孩子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她因对女儿这种强制与专政也被读者称为“虎妈”,她的这部家教故事也被冠以“虎妈战歌”。


作者之所以在这两个女儿身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我想和她执着地付出是分不开的。她身兼大学教授,要上课;是家庭主妇,要做家务;是作家,又得写书;是母亲,又得照顾两个孩子,是儿媳,还得照顾患了白血病的婆婆……但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哪怕在度假旅途之中,她都不忘为女儿找一个可以练琴的地方,督促孩子完成练习任务。每一次去指导老师那儿学习,做母亲的总是陪在一旁,认真听着老师所讲的一切,细细地记录着,为的就是回家后也能保障孩子的练琴质量。


作者以这样的近乎苛刻的方式对待子女的教育源于她自身的经历和生长环境。作者特殊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她“顽强执着、争胜好强”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成了她对待两个孩子学习的坚如磐石的信念。这个信念就如民间流传的一个关于卡内基音乐大厅的一组对话:


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


答:“练习,练习,再练习。”


这组对话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不管这样的思想是否具有局限性,但对孩子的精神品质的塑造来说,的确是有效果的。在这样的经历中,两个孩子的精神意志得到了最好的洗礼,让她们明白——对不努力,说“NO”!


文章读下来,姐妹两个的确很成功,可做母亲的却牺牲了太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追求生命的质量是越来越多地为现代人所注重。以这样的付出与牺牲去获得孩子的成功,你又是否愿意?如果愿意,你又是否能在整个过程中像作者那样执着?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学过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也他自身的规律。拿练琴来说,一个10来岁的孩子,每天练琴数小时,这样联系方式是否科学呢?更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练琴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奖?为了能出类拔萃,将来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还是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和完善心理的健康呢?不一样的目的就会有不一样的对待方式,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这样的功利?


索菲亚和露露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性格。索菲亚温驯顺从,总是会默默地做着母亲要求她做的一切;露露桀骜不驯,总是想着法子和母亲斗;尽管他们都成功了,但是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牺牲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童年时光,甚至连母亲每每想到那一路的艰辛都会泪湿衣襟。钢琴上的牙印那是索菲亚心里煎熬的真实写照,莫斯科咖啡馆那破碎的玻璃杯是露露极度压抑的最后爆发。不能不承认,两个孩子的成功是付出了代价的。我想我们也不能不思考这个的问题:以这样的牺牲换来孩子这样的卓越,是否值得?


这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天底下的孩子也无法找出两个一样的孩子。究竟如何能让孩子学得更优秀,我想从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尊重他的需求,遵循他的规律,扬长避短,或许会有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像露露,也许做母亲的能换一种态度,换一种环境,她对小提琴的也许不会如此排斥,也许对母亲也不会如此的叛逆。虽然这样做,她很可能无法在12岁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但谁能保证她在21虽也坐不上呢?要知道她在音乐上的天赋可是无与伦比的。如果她从小就选择了她后来喜欢的网球,也许这会让她母亲不满意,可谁又能保证她一定不能击败大小威廉姆斯姐妹呢?


其实作者本人后来接受媒体专访时也坦承,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8#

第三稿:编辑要求:突出虎妈教育的特点——暴


 


虎式教育——不能不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浙江省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倪华东


女儿三岁时,母亲想给她选择一项乐器。只因为大女儿学的是钢琴并很成功,于是母亲坚定地认为想要将来女儿没有姐姐大获成功的“阴影”就只能练习更为困难,技艺更加精湛的小提琴……


全家外出旅行,母亲每到一个下榻之处,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帮两个女儿寻找练琴之处,因为在她给女儿制定的“10不准”条约中有一条就是——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在比利时勒芬,她让女儿在一个修道院练琴;在伦敦,她通过互联网查找可疑练琴的地方;在希腊雅典,她为了让女儿练习10分钟的琴儿错过了全家浏览雅典卫城和海王波塞冬神殿……


当女儿为她送上生日贺卡的时候,她对女儿说的是——“我不想要这个,我想要好一点儿的——就是说,你在制作它的时候,得把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融入其中……而这一张,根本就没资格被放进去(专门存放女儿给她礼物的盒子)。”……


为了带小女儿去一个世界顶级小提琴师那儿试音,不惜两天驱车18小时,动用现金支票,带上两个以小时计费的辅导教师和骨折了还在休养之中的大女儿。当试音完毕回到旅店,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吃晚饭,而是让女儿继续练琴,此时,女儿这一天已累计拉琴五小时,而她为大家所订的晚餐是晚上9点钟……


……


上面这些故事中的母亲就是《我在美国做妈妈》的作者蔡美儿,大女儿叫索菲亚,小女儿叫露露。这本书所讲就是她教育这两个女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也许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很“暴”,让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尽管她把自己这样的教养方式称之为“中国式教育”。然而正是在她这样的“高度期待”与“严格要求”下,两个孩子都从普通走向卓越。大女儿10岁就在纽黑文钢琴协奏曲大赛上获奖,并作为钢琴独奏选手获得了在耶鲁大学的巴特尔礼堂与纽黑文青年管弦乐队同台演出的殊荣;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小女儿露露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


 作者在如此“暴”对待女儿,其实她自己的内心也是诚惶诚恐的,也很纠结,在这样逼女儿练琴的同时她更是身心焦悴。一方面她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孩子接受,或者说妥协在她的要求下;而另一方面她也深深忧虑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她的这种高压,也时常为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而自责、难过、愧疚——“尽管如此,我依然感到心痛。索菲亚怀抱沉重的课本从学校飞奔回家的镜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难过的几乎无法忍受。”在露露自己剪去那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时——“……可内心里有种力量(我想那是担忧)却让我欲言又止”“……那个夜晚我再次有一种想放声大哭的冲动。”


的确,子女是父母心头的肉。看着孩子的痛苦,做父母比谁都煎熬。很多时候,正因为这份煎熬而放弃了对原则的坚持(作者最后也同意了露露放弃小提琴的觉得)。但两个孩子在练琴上的成功也正由于这份长期的执着与坚持。我们常说练字即练人。练琴也一样。在这样的执着与坚持中,两个孩子的心智意志得到了最好的熏陶和洗礼。“顽强、执着、永不言弃”这样的品质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孩子的血液之中,让她们永远对不努力说说“NO”!。棒球老师这样评价露露:……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而且,她总是那么乐观向上、彬彬有礼。相比那些耀眼的奖项,我觉得这种性格意志的形成更是一种成功。


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也不能不思考,世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大量的练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金牌只能颁给一人”,如果两个女儿最后一直不成功呢(其实她的2个小孩现在也才十几岁,眼下的一切也只能说暂时成功)?那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而对于成功,我总觉得书中的母亲太过于功利——给小女儿露露选择小提琴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而是所谓的走出成功的“阴影”,为什么看到姐姐比自己优秀就一定得有阴影呢?“每一年,一些7岁的孩子都会在拉脱维亚或克罗地亚脱颖而出……我希望露露也能站在那样的领奖台上。说实话,我真的有些等不及了。”练琴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学习又为了什么?从我一个教师的身份出发,我承认,我渴望学生得到高分数,但我真不希望学生的读书就为了分数。为什么每年毕业考结束,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把读过的课本、写过的本子、考过的试卷发疯似的乱抛,无一丝珍惜之意?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尺究竟是什么?


摆在作者家里的那台钢琴中央C的木质部分处还留着那些索菲亚6岁时的牙印,母亲的心里也抹不去莫斯科红场咖啡馆那玻璃杯在地上破碎的声音……以这样的牺牲换来孩子那样的卓越,是否值得?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9#

一个老师对学生过分严格,因此在言语上有些过激。这个班上的一个家长在孩子的书包里偷偷藏了一支录音笔,并把老师如何责骂孩子的录音上传到了网上……


********


我们呢?


针孔摄像机?

扔块砖头,换点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