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我发表在《科学课》上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1#

[原创]我发表在《科学课》上的一篇文章

 

油菜花开


倪华东


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案例——《油菜铸就了“爱的课堂”》,讲述了自己在执教《油菜花开了》一课中,在让学生课前准备油菜花、课上解剖油菜花时都有学生提出解剖油菜花是对生命的一种伤害,让他产生了对珍爱生命与解剖油菜花之间,人文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与困惑。这一案例引发了老师们的激烈争辩,因为类似的矛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有很多。这次争辩也触发了我的行动欲望。


剪不断  理还乱


在学校的科学教研组中,我以“探寻人文”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试图通过对这堂课的实践来思悟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的落实。为了便于发现问题,强化研讨效果,我们决定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两个平行班同时开课,以更好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闪光点。开课的是师和朱老师,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


执教四(1班的任老师采用了这样的策略:教师亲自去田野里采集油菜花,上课时给每小组分一两朵,供学生观察、解剖,严格控制各小组用花的数量,通过对花的解剖数量的控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优点:1.控制了对油菜花的破坏程度,把对油菜花的伤害性降到了最低点;2.课堂的组织调控比较容易,显性教学目标比较容易达成;3.体现了用最少成本产生最大效益的原则。


不足:1.油菜花离开了枝,蔫的速度极快,蔫了的油菜花对观察、解剖活动起了很大负面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效率;2.在观察、解剖老师准备的油菜花时,学生无丝毫的“怜惜“之情,虽有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但总感觉很别扭、不自然,说教痕迹明显。


在课后研讨中,有老师提出,采花时可以用折枝浸水的方式来避免花的蔫掉,可是这样做,花的破坏量不是更大了吗?显然也不行。


在研讨中,老师提出:教师自己准备花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性,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珍爱生命,教师这样做无非自己做了一回原本应该是学生做的“刽子手”,有点“越俎代庖”,而且准备这么少的油菜花,万一课堂发生意外,又该用什么来救急?课上老师可以控制学生的材料,那么课外呢?


说话一向直率的老师更是尖锐地指出:在这样一节以培养学生解剖花的技能为目标的科学课堂上去重视珍爱生命的教育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没这个必要。


执教四(2班的朱老师则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把所有的学生带到了油菜田,把油菜田当成科学课堂,让学生在满是油菜花的田野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样的情景中帮助学生观察油菜花的生长、结构等问题;期望通过这样纯天然、纯春天的气息,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本真情感,从而达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围墙外面的世界的确比围墙里精彩,望着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呼吸着那带着清香的空气,别说是孩子,就是我们听课老师的心情都格外地舒畅。孩子们很高兴,老师也很放松,课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


课结束了,研讨开始了。


优点:环境优美,情境真实,更有科学探索的气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科技性和人文性等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大有不教而教的效果。且执教老师一句:“面对这么美丽的油菜花,我们观察时应该怎样做?”高效而自然地解决“如何观察”、“如何关爱”这对充满矛盾而又同时存在的棘手问题,不露丝毫痕迹。


的确,这样的设计比让学生自己去采油菜花、教师为学生折油菜花进步了很多。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墙”的概念,把学生引进了大自然这个广阔、美丽、富有生命活力的的天然实验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是一次恒久难忘的探索。


静下心来,细细回顾课堂,回顾这次探索活动,我们不禁自问这样的处理真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吗?


第一,安全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安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班额大、地处交通复杂地段的学校来说更是不容忽视,而对那些平时很少在校外上课,甚至整天关在学校里的孩子来说,去校园外上课更是有太多的未知数。这一问题在城镇学校尤为突出。


第二,调控问题。把学生带到野外上一堂目标比较明确的课,调控是一大难题。面对缤纷的野外,有着太多的与堂课无关的因素,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产生转移,现在要把学生的思维点、注意点完全驻留在油菜花如此单一的目标上并保持一节课,似乎很不现实。在本节课上,从学生的行为来看,这一问题也明显存在。


第三,有效问题。让学生在一个如此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让他们感受“自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并尽可能地少伤害油菜花。然而身处油菜田,因身边有太多无关因素的干扰,教师调控作用有限,不但本堂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更大的难度,甚至对油菜花的破坏度也有可能提高。


第四,推广问题。本单元与此相关的还有5节课,观察油菜花去油菜田,难道接下去的每节课都去油菜田吗?农村的学校这样上,那城镇学校呢?我们教研的目的是不但要把课上得好看、上出新意、上出实效,还要有推广的现实性。仅适合“上一次”的教研课的价值是不大的。


怎么办?到底怎样的处理才是更好的?原以为故事到此就要画上句号了,没想到——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觉转入此中来


学校科学教研组开展了以“制作教具”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要求每个教师细读本年级教材,设计制作一件教具,以这件教具的创造性、新颖性、科学性、直观性、通用性、便于操作性等十多条标准为评判依据,评比谁的教具最具价值。


虽然听起来挺简单,但事实上要制作出这样的一件极具“匠心”的教具也并非易事。我翻看着教材,发现四年级最难准备的教具、学具材料到不是那些稀少的或者精密性极高的仪器,恰恰是以往在农村最为常见的教学材料——植物的花。四下教材中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篇课文,竟有5篇与植物的花、种子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我们学校所处的环境恰恰在高楼大厦之中,学生也大都为住校和城区的,而我要教5个班级,无论让学生准备还是自己准备都有很大的难度。


怎样让这一繁重的材料准备变得轻松而通用呢?我想到了三年级的孩子——此时他们正在播种凤仙花。既然三年级的孩子能种植凤仙花,那四年级的孩子干嘛就不能种植一株油菜或者青菜、萝卜呢?


我布置学生回家后移栽一盆会开花的庄稼类植物,并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小组内移栽的品种尽可能不重复,但一定要有油菜花;第二,移栽的时候连同泥土一起移栽到花盆(这样的移栽方式可以提高成活率)。


就这样,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一件可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甚至在不同年级间可以使用的教具。


因为有了这样的花,不仅使《油菜花开了》这堂课的学习变得容易了,也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得简单了。


因为有了这样的花,使我省却了大量的课前准备材料的时间。这一单元一共有7节课,有5节课与植物的花、果实有关,时间跨度达一个月左右,5个班级,每班10小组,也就是说,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植物花和果实的准备需要250份,这要多少的花、多少的时间啊!而当每个学生拥有这样一盆花之后,情况改变了。我只要拿着书本,轻松地走进教室,说声“请把你们的花放在桌子上”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材料问题了,而且学生准备的花的种类之多可以称得上是“各种各样”的了,而本单元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恰恰是对材料丰富性的最大考验。


因为有了这样的花,使探究变得简明,使教学变得容易,使课堂变得轻松。在这一单元中,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明白花到果实的动态发育过程。花每个人都看到过,果实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摸到,书看得多一点的人,也清楚花到果实的整个发育过程,但真正通过观察,目睹过这一生命孕育过程的人就少了。而这样的处理,就为这样的观察提供了可能性,甚至在上第一课《油菜花开了》时,就有学生发现,油菜花的果实是由雌蕊(子房)发育而来的。真是这样吗?让学生定点、长期观察几朵花的发育变化过程,通过客观的观察去证实自己的发现和猜想是否正确,这不正是很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吗?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吗?


因为有了这样的花,学生与花之间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原本的花是老师的、是别人的,是和自己关系不密切的。而如今的花则是自己的,是自己认养的,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是需要关心和照管的。于是,他们观察花的时候,多了一双努力发现花的秘密的眼睛;正因为是自己的花,孩子们解剖的时候,多了一双小心翼翼的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不小心极有可能会多伤害一朵花;正因为是自己的花,孩子们多了一份关心、一份耐心、一份细心、一份爱心……正因为是自己的花,课堂上的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了,哪怕在那冰冷的解剖镊子下面,我们也能体会到孩子们对花、对生命的珍爱。


因为有了这样花,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发现。“老师,为什么油菜花那么快就谢了?”“老师,为什么移栽到花盆里花结果少了?”“老师,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传粉吗?”“老师,我给花人工传粉了!”“老师,我们的果实成熟了!”……而这一切的疑问和发现又都成了学生课外研究的小课题,撰写科学小论文的好题材!


我们种植的哪里是几株普通的植物,那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一个充满诗意与科学的课堂,一个充满探究和发现的乐园。我想这对学生、对我来说,都将是一个难忘的春天。


浙江省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联系电话:13858423383


                        本文发表于《科学课》2011第5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7:30:2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细看和回复,真是失望啊!


 


哈哈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3#

在杂志上看到了,很不错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7:46:40编辑过]

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行走泰顺---小学科学老师张一平: http://blog.163.com/zyp19830103@126/!
TOP
4#

祝贺倪老师在《教育信息报》上发表文章“用普通温度计测零下温度”         学习了
做有意义的事!
TOP
5#

向倪老师学习了!

TOP
6#

杂志上已经学习了。再回味一次!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哈哈,换个题目效果果然不一样啊。哈哈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8#

在杂志上看到了,实地上课很前卫啊。
TOP
9#

好文,诗意的科学课堂,诗意的文章,诗意的儒衣飘飘。


光临过你的博客,一个饱含人文味的网上小家。

TOP
10#

向倪老师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1#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11-6-18 14:39:00的发言:

好文,诗意的科学课堂,诗意的文章,诗意的儒衣飘飘。


光临过你的博客,一个饱含人文味的网上小家。


过奖了,很难为情,现在博客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