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致癌物质
http://food.southcn.com/c/2009-08/27/content_5659170.htm
致癌物质是指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人类和动物癌症的物质。
包括:
①物理性致癌物质。有X射线、放射性核素、氡及日光中的紫外线等;
②生物性致癌物质。有生物合成产物如真菌毒素、生物碱、甙、水和土壤微生物、低级和高级植物合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动物和人类激素等;
③化学致癌物质。其种类最多,分布极广。
按其来源分为三大类:天然致癌物质,在原料加工过程中生成的致癌物质及人工合成的致癌物质。按其作用机理,分为引发剂(或称始发剂)和促发剂。两者兼是者称为完全致癌物,仅有引发作用者称为不完全致癌物。有些既非引发剂也非促发剂,且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促发剂的作用,称为助致癌物。按其作用分为确证致癌物、怀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作用方式又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之别。目前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约1100种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属机构资料,经鉴定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有140多种,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有21种,还有18种被怀疑对人有致癌作用。据估计,人类癌症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质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很多致突变物质能引起癌症,同时许多致癌物亦可致突变,两者关系密切。
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质有哪些?
1、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
亚硝基化合物、高脂肪物质、高浓度酒精等。其中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在不新鲜的食品中如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含量较高,人体在有萎缩性胃炎或胃酸成分分泌不足时,胃将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合成为亚硝基化合物。
2、食品污染中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
农用杀虫剂,家用的洗涤剂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与这些接触的食品可被污染。
一些激素类制剂可通过兽医治疗或饲料添加剂进入食用家禽家畜体内,从而诱发与内分泌系统有关的肿瘤。
一些食品包装材料含有多种环芳烃基类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如食品包装袋、包装纸等。
空气中的致癌物质通过土壤、水等途径蓄积于食物中。
3、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食用色素、香料、调味剂及其他添加剂中含有的亚硝胺类物质。
4、食品加工储蓄是导致的致癌物,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环芳烃基类致癌物质,霉变的大米,玉米,豆类中所含的黄曲霉素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医学家研究发现,有10多种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其中亚硝胺类、苯并芘和黄曲霉素是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质,它们都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一、亚硝胺类几乎可以引发人体所有脏器肿瘤,其中以消化道癌最为常见。亚硝胺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谷物、牛奶、干酪、烟酒、熏肉、烤肉、海鱼、罐装食品以及饮水中。不新鲜的食品(尤其是煮过久放的蔬菜)内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
二、苯比芘主要产生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过程中,脂肪、胆固醇等在高温下也可形成苯并芘、如香肠等熏制品中苯并芘含量可比普遍肉高60倍。经验证,长期接触苯并芘,除能引起肺癌外,还会引起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
三、黄曲霉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家认为,黄曲霉素很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肝癌高发区,人们常食发酵食品如豆腐乳、豆瓣酱等,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如方法不当,容易产生黄曲霉素。
为了防止上述几种主要致癌物质作怪,减少和削弱致癌物对人类的威胁,人们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及烹调等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
咸鱼。咸鱼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10岁经常食用咸鱼,将来患鼻咽癌的可能性比不食用咸鱼的人大30-40倍。鱼露、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同样含有较多的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少吃。
烧烤食物。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烧猪肉等。因含有强致癌物3,4-苯并芘,不宜多食。
熏制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亦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油炸食品。煎炸过焦后,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咖啡豆烧焦后,苯并芘含量增加20倍。油煎饼、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条等,多数是使用重复多次的油,高温下会产生一种致癌分解物。
霉变食物。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各种致癌毒素。
隔夜熟白菜。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亚硝酸胺致癌物质。
槟榔。口嚼食槟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个因素。
反复烧开的水。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最后生成致癌的亚硝酸。
喝不开的水及沟塘水。胃癌、食道癌、肝癌这三种癌症均与饮塘水有关。经常饮用未烧开的自来水的人,其患膀胱癌的可能性将增加21%,患直肠癌的可能性将38%。
(实习编辑 林毅)
樟脑丸使用过多能致癌
2009-09-14 12:26:00 来源: 北方新报(内蒙古)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http://news.163.com/09/0914/12/5J612QBT000120GR.html
对于一些毛料或丝织服装,人们为防虫蛀,常常会放些樟脑丸(卫生球)。
虽然樟脑丸基本上是安全的,但达到一定浓度就会损害健康,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孕妇。
樟脑丸分为天然樟脑丸与化学合成樟脑丸,天然樟脑价格昂贵,为降低成本,常使用萘等合成化学品用人工合成。萘易于挥发,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会干扰细胞正常的“自杀”程序,使癌细胞失控地持续分裂,从而可能会诱发癌症。
在超市买的不少合成樟脑丸及防霉片都含有PDCB(对二氯苯),许多还标明有效成分99%为“对二氯苯”。苯类物品基本上是有毒的,“对二氯苯”会对神经、血液系统造成损害,接触过多会导致皮肤癌、白血病。
所以,在选购防蛀防霉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包装袋上标注的成分。含有“对二氯苯”的樟脑丸大多呈白色,味道刺鼻,且沉于水中;而天然樟脑丸则是光滑的无色或白色晶体,气味清香,会浮于水上。已经使用了合成樟脑丸的消费者,在穿着用其保存过的衣物前,应当将衣服晾一段时间,让有害物质挥发干净后再穿。文/吴志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