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进 深度交流
——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研究的一次尝试
2011年5月2日—5月6日,丽水学院大二、大一学生约一百多人来到大洋路学校实习。丽水学院数学系的吴慧伶老师担任领队,负责实习生与我们学校的相关交接工作,被我们戏称为美女连长。
出于工作需要,我和吴慧伶老师有过几次交流。有一次,她偶然说到梁菊花校长在实习生见面会上表扬过我,说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很有特色,因此萌发了想听我课的念头。我说好啊,欢迎随时到课堂来听课指导。之后,吴老师告诉我,她约了丽水学院的麻伟炉老师一起来听课,因为麻伟炉老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学法的教学,一直希望能和一线科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我也很欣然,可以与两位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深度交流,这是非常荣幸的机会。
虽说早就约好听课,但我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去刻意准备,仅仅在前一天晚上写了一个简案,并对网上下载的课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倒不是说我不重视,而是我觉得,向两位高校老师展示真实的科学常态课,然后和他们进行教学研讨,这样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支撑教学质量不是靠表演性质的公开课,而是客观条件下的常态课,把一堂堂常态课上好,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累积提高。我心目中的常态备课是花适量的时间去准备,了解科学教材、浏览教师用书、思考作业本题目,把备课重点要放在设计活动、准备实验材料上,适当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
5月6日上午第一节课,在三楼的创新实验室里,我带领501班的全体同学,一起对“时间的测量”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进行探究。这时候,吴慧伶老师、麻伟炉老师和部分实习生已经端坐在教室后头,开始了本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摆的研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考虑到之前一课学生分组做过单摆,并对摆幅和摆速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我决定先从上节课的实验数据开始,让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设计“摆锤轻重”、“摆绳长度”与“摆动速度”的关系实验,然后进行探究和概括。从课堂表现来看,整节课结构紧凑,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较好的达成了预定目标。
课间,两位老师对我的设计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赞赏我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还表扬了我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调控有效。当然,他们也对实验的规范操作提出了建议,认为学生的在控制摆绳长度和摆幅大小这两个因素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容易导致实验误差。
根据两位老师的建议,我马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1、在测量摆锤轻重和摆动速度的关系实验中,把原先设计先后做塑料球和金属球的摆动,改为由两个实验员同时操作,解决了摆动幅度不易控制的问题;2、用夹子把摆绳夹在铁架台的横杆上,注意让接触点固定,解决了摆绳长度的细微改变。并邀请两位老师继续观摩第二节504班的教学。由于工作繁忙,听了两节课之后,吴老师和麻老师要赶回学校,故我们只能是匆忙告别,没有进一步地研讨。不过,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相约以后再进行交流。
这次与高校老师进行合作研究的尝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一线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往往缺乏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支撑,而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于理论化、学术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开展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合作研究,体现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有效融合,可以促使双方之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实现共进双赢。
通讯员: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